那么,孔子对《周易》的完善和发展,究竟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提高了《周易》的社会地位
说白了,《周易》就是一部占卜书籍。虽然在那个“无日不占,无事不卜”的年代,占卜在社会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是,它作为一种“方术”之计,是很难登上大雅之堂的。正是由于,孔子发现了《周易》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将其纳入“六艺”之列,才能使之一度成为六艺之首。据《史记》记载:“易、书、诗、礼、乐、春秋,此六艺者。折中于孔丘,而当其首者,易也。”由此可见,孔子在提高《周易》的社会地位上,是功不可没的。
另外,孔子所处的是时代,虽然战火不断,战事连连,但却是文化上的黄金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史书记载,孔子有门徒三千余人,其中贤达之人就有七十二人。可见孔子在当时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系辞》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案。”由于,孔子对《周易》这本书的的喜爱,便经常翻阅,由于每—片竹简之间都有连接的绳子,时间久了,就把韦编的绳子磨断了三次,这足以说明《周易》对他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门徒对《周易》的喜爱,并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了《周易》社会地位的提高。
促进了《周易》的广泛传播
周文王作《周易》,其文字晦涩难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周易》的广泛传播。众所周知,孔子学识渊博,但是,就这样一位学富五车之人,在捧读《周易》的时也是极为艰难的。《庄子·天运》中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末得也:’老子说:‘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行有二年而未得也。’”由此可见,孔子在对待《周易》这个问题上,也是不敢贸然的。而是在经过相当的阅历之后,并在“老子”这位名师的指导下,方敢鼓足勇气研读《周易》的。试想,连圣人都都不懂的书,更何况是寻常之凡人呢?
有感于此,孔子才收集了当时有关解渎《周易》的一些文献,并且加以系统地整理,使这些文献更适宜人们理解《周易》。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对《周易》所作的辅助说明:
(1)孔子分别对六十四卦之内涵予以了概括。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通过以上的解释说明,我们便可以从每一卦的称谓上,明确卦象的大致含义,这对初学《周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2)孔子把六十四卦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文王作《周易》,重新确定了卦序,但是卦与卦之间究竟存有何种联系,他并没有说明。这这项工作,恰恰被孔子来完成了。他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通过对卦序之间的隐含意义予以说明,不仅使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卦象的内涵,更有助于学人的记诵和学习。
曾有易学大家这么说过,孔子对《周易》的最重要贡献,就是“赞”(辅助)。此言是极为准确的。因为,孔子对《周易》的解读,成功实现了《周易》从晦涩到平易的过度,并大大地促进了《周易》的广泛传播。
而且,由于孔子把《周易》列入了六艺的行列,而六艺在当时的社会中,又是每个社会士族之人必学的科目。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周易》的传播。
实现了《周易》向义理方面的转变
《周易》是一部占卜吉凶祸福的典籍,在早期的时候,易学与巫术迷信相互杂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内涵。例如,姜子牙看到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向武王提议出兵征纣。可发兵前武王用龟甲、著草进行占卜,龟兆不吉。又恰遇暴风骤雨,随军众臣陡生惧怕之心,不敢发兵。但姜子牙认为他对周殷两方政治、军事的估计是正确的,便态度坚决地折断蓍草,踏碎龟壳对众臣说:“龟壳朽骨,蓍草枯叶,怎么会预知吉凶呢?”他力排众议,武王才决意发兵东进。大军至刑丘,大风把武王的车折为三截,武王的乘马被雷震死,暴雨三日不停,行军十分困难。武王动摇了决心,产生了疑惑。只有姜子牙刚毅果敢,处乱不惊。他说:“折为三,是天示意我们分兵三路进军;大雨三日不停,是在为我们天降神兵;而震死乘马,是示意我们换良马快行。全是吉兆。应顺从天意的安排。”
看完这段记载,我们除了要敬佩姜子牙的大智大勇之外,更值得敬佩的就是,他能准确的区分科学和迷信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在那个巫术横行的年代,能够做到这一点,却是难能可贵的。姜子牙虽然提出了“龟壳朽骨,蓍草枯叶”的至理名言,可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周易》作为占卜之术的窠臼。直到孔子时期,这一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孔子在学《易》之前,也只是把《周易》看作占筮之书。然而,当他发现《周易》的“德义”之后,便开始用儒家思想对其进行了驯化。孔子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这样便极大地提高了《周易》的哲学思想,从而使得《周易》向哲学范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圆融《周易》中的哲学与占筮之间的关系呢?孔子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占筮只是最后的选择:“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意思是说,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正如《论语·子路》中记载:“‘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孔子就是这样在承认《周易》占卜功能的前提下,又充分挖掘和发展了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从而使之相互圆融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孔子的诸多努力和付出,才使得《周易》这本占筮之作,变成了一本包罗万象,内容庞杂的社会和哲学专著。此外,由于孔子在修订《周易》之时,更加偏重于义理说教,因此,这也为以后《周易》义理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周易》的学术流派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记载:“《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只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相互攻驳。”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周易》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发生分化,以至于衍生出了两宗六派。
两派指的是指义理派和象数派;六宗指的是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实际上,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则偏向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则偏向于义理派。下面我们就两派六宗的产生和传承情况,予以简单介绍说明。
一、义理派
义理作为易学两大要素之一,主要是阐释《周易》的文义和道理。《周易》经文的“义理”是通过卦名和卦爻辞表现的,主要阐发卦爻象数所象征的物象、事理和吉凶悔吝,因而其“义理”以占筮之理为主,兼含哲理观念。例如:《周易·说卦传》言八卦“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陷、离为丽、艮为止、兑为说(悦)”,即是系统阐述八卦的属性、功用之“义理”。
此外,卦名也是对《周易》本身“义理”的高度概括。但是,历代易学家对卦名的由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观点如下:
(1)取义说。认为卦象代表事物之理,取其义理为卦名。如乾卦皆为阳爻,主刚健,乾即有刚健之义;坤卦皆为阴爻,主柔顺,坤即有柔顺之义,故此命名。
(2)取象说。认为易卦来源于对物象的观察,因而以某种物象之名命名。如乾卦之象为天,乾本义为天;坤卦之象为地,坤本义为地,故此命名。
(3)占事说。认为卦名同所占问的事件即卦爻辞的内容有关。闻一多先生考证,“乾”本为“斡”,是北斗星的别名,乾卦中的“龙”象就是龙星,龙星的出没表示四时节气的变化。此卦为占问节气变化,筮得乾的卦象,故取名为“乾”。另如“坤”卦乃占问失马之事,牝马驯良,可以求得,筮得坤的卦象,故取名“坤”(驯良、柔顺)。“家人”乃占问家庭之事,“震”为占问打雷之事,“履”为占问打猎之事,等等。
其实,纵观以上的释名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对卦名有着异样的理解,但是,他们对《周易》之义理观的认知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1)老庄宗
所谓的老庄宗,指的是用以老庄玄学阐发“易”之义理。代表人物有王弼、韩康伯等。
王弼,字辅嗣,三国魏国山阳人,撰有《周易注》、《周易略例》等著作。他看到汉易越来越烦琐,不但依象解辞,而且句句都要附会易象,致使八卦之象有三百三十种之多,烦琐至极。他于是提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新观点。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倒·明象篇》)但是,这里王弼所说的“忘象”,并不是不要“象”,而是在得“意”时,不必拘泥于“象”,只有这样,才能“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即紧紧把握“意”(每卦的思想内容)和“义”(同类卦象的核心实质)。例如,乾卦之义在于“健”,就不必拘泥于其卦象一定是马,坤卦之义在于“顺”,就不必拘泥于其卦象一定是牛,等等。
由于,王弼的《周易注》,推翻了汉朝的烦琐象数易,倡导“忘象求意”,用简洁的文字注释《周易》六十四卦,可以说为《周易》的繁荣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同时,也为宋人以“理”说易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王弼又被称之为义理派的开山祖师。
(2)儒理宗
所谓的儒理宗,指的是用孔孟儒学阐发“易”之义理。代表人物有孔颖达、朱熹等。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
孔颖达出身官宦人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南学”、“北学”均有颇深造诣。入唐后,被李世民聘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锐意经术”的唐太宗,有鉴于儒经文字多有异同,经义师说多门且繁杂而歧见纷出,颇不利于政治上的一统。乃命孔颖撰《五经正义》。其中有《周易正义》,采用魏人王弼注本和晋人韩康伯注本,由孔作疏。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第一》提出了八论:“第一论易之三名;第二论重卦之人·第三论三代易名;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第五论分上下二篇;第六论论夫子十翼;第七论传易之人;第八论谁加经字。其中,第一论最为重要。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据《易经·乾凿度》和郑玄《易赞》,重申易有变易、不易和易简三义。其二是,同意《易纬·乾凿度》关于“有形者生于无形”的原则,认为“易理备包有无,而易象唯在于有者”。于是,他把《同易》分成有形的易象和兼论有形无形的易理这两部分。《周易正义》于永徽四年(653)三月,正式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全国性的教科书。
《五经正义》的颁行,一扫了东汉以来纷纭矛盾的儒经师说。如今古文学之争、郑王学之争、南北学之争等,这些各行其是的学术宗派从此失势,它们之间的争论也就不劝自息,经学的汉学系统至唐初而得以统一。
宋代是理学繁盛的时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大家,开始把理学思想融入到了《周易》的研究之中,开创了《周易》研究的新局面。他们主张以象数明义理,又以义理释象数,相互发明,相得益彰。
(3)史事宗
所谓的史事宗,指的是以史证易的《周易》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有杨万里、苏轼、李光等。
杨万里(1124—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是南宋初年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时人称作四大家。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同时,还是伟大的哲学家,最能表现他哲学思想的著作就是《诚斋易传》。
杨万里在研究《周易》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那就是“引史证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是书大旨本程氏而多引史传以证之”,清代学者全祖望跋杨万里诚斋易传时也曾指出该书以史事证经学,尤为洞邃。以史证易的研究方法主要特色是“对各卦和各爻义理的解释,几乎皆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加以论证,以说明《周易》乃圣人通变之书”这与那些空谈天道的方法相比,更具有实在的价值。
在杨万里眼里,《周易》具有强大的推理功能,一方面,它可以从主体形式(天、地、人)方面进行纵向推导;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从内容方面由正及反进行横向推导。例如在《观》中,六三的爻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那么,它相反的一面,即进退失道是何种情况呢?诚斋解释说:“必进忘其身,必退忘其君,皆失其道也。”这种从否定的知识界域中,突现失道的行为,足以给人的道德修养划定最低限度的边界。
总而言之,“引史证经”的方法,不仅是《周易》研究史上创新,也为更多《周易》研究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方向。
第二、象数派
在《周易》经文中,“象数”指卦爻符号和奇偶之数。《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首次提出“象”“数”的概念和说明“象”与“数”的关系。由于卦爻象数是出于占筮及“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需要而制作的,因此为以后占筮、哲理的解说提供了最佳范式,成为占筮、哲理二大流派的原点。
我们这么所说的象,其实指的就是易象。象不仅是《周易》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是易学的重要范畴。《周易·系辞》说:“易者,象也。”《左传·昭公二年》有“见《易象》与《鲁春秋》”的记载,其中“易象”即指《周易》。孔颖达疏:“《易》文推衍爻卦,象物而为之辞。……是故谓之《易象》。”而所谓的数,指的就是易数。《系辞》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极其数,遂定天下象。极数知来谓之占。”《说卦传》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说明“数”可以定卦象,推衍“数”可以预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