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5600000003

第3章 易经概论(2)

那么,孔子对《周易》的完善和发展,究竟又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提高了《周易》的社会地位

说白了,《周易》就是一部占卜书籍。虽然在那个“无日不占,无事不卜”的年代,占卜在社会中的作用是重要的,但是,它作为一种“方术”之计,是很难登上大雅之堂的。正是由于,孔子发现了《周易》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将其纳入“六艺”之列,才能使之一度成为六艺之首。据《史记》记载:“易、书、诗、礼、乐、春秋,此六艺者。折中于孔丘,而当其首者,易也。”由此可见,孔子在提高《周易》的社会地位上,是功不可没的。

另外,孔子所处的是时代,虽然战火不断,战事连连,但却是文化上的黄金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史书记载,孔子有门徒三千余人,其中贤达之人就有七十二人。可见孔子在当时思想文化上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系辞》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案。”由于,孔子对《周易》这本书的的喜爱,便经常翻阅,由于每—片竹简之间都有连接的绳子,时间久了,就把韦编的绳子磨断了三次,这足以说明《周易》对他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这也从一个侧面推动了门徒对《周易》的喜爱,并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了《周易》社会地位的提高。

促进了《周易》的广泛传播

周文王作《周易》,其文字晦涩难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周易》的广泛传播。众所周知,孔子学识渊博,但是,就这样一位学富五车之人,在捧读《周易》的时也是极为艰难的。《庄子·天运》中说:“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末得也:’老子说:‘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行有二年而未得也。’”由此可见,孔子在对待《周易》这个问题上,也是不敢贸然的。而是在经过相当的阅历之后,并在“老子”这位名师的指导下,方敢鼓足勇气研读《周易》的。试想,连圣人都都不懂的书,更何况是寻常之凡人呢?

有感于此,孔子才收集了当时有关解渎《周易》的一些文献,并且加以系统地整理,使这些文献更适宜人们理解《周易》。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对《周易》所作的辅助说明:

(1)孔子分别对六十四卦之内涵予以了概括。例如: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

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

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通过以上的解释说明,我们便可以从每一卦的称谓上,明确卦象的大致含义,这对初学《周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帮助。

(2)孔子把六十四卦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文王作《周易》,重新确定了卦序,但是卦与卦之间究竟存有何种联系,他并没有说明。这这项工作,恰恰被孔子来完成了。他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与人同者,物必归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通过对卦序之间的隐含意义予以说明,不仅使人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卦象的内涵,更有助于学人的记诵和学习。

曾有易学大家这么说过,孔子对《周易》的最重要贡献,就是“赞”(辅助)。此言是极为准确的。因为,孔子对《周易》的解读,成功实现了《周易》从晦涩到平易的过度,并大大地促进了《周易》的广泛传播。

而且,由于孔子把《周易》列入了六艺的行列,而六艺在当时的社会中,又是每个社会士族之人必学的科目。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周易》的传播。

实现了《周易》向义理方面的转变

《周易》是一部占卜吉凶祸福的典籍,在早期的时候,易学与巫术迷信相互杂糅,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周易》的哲学思想内涵。例如,姜子牙看到灭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向武王提议出兵征纣。可发兵前武王用龟甲、著草进行占卜,龟兆不吉。又恰遇暴风骤雨,随军众臣陡生惧怕之心,不敢发兵。但姜子牙认为他对周殷两方政治、军事的估计是正确的,便态度坚决地折断蓍草,踏碎龟壳对众臣说:“龟壳朽骨,蓍草枯叶,怎么会预知吉凶呢?”他力排众议,武王才决意发兵东进。大军至刑丘,大风把武王的车折为三截,武王的乘马被雷震死,暴雨三日不停,行军十分困难。武王动摇了决心,产生了疑惑。只有姜子牙刚毅果敢,处乱不惊。他说:“折为三,是天示意我们分兵三路进军;大雨三日不停,是在为我们天降神兵;而震死乘马,是示意我们换良马快行。全是吉兆。应顺从天意的安排。”

看完这段记载,我们除了要敬佩姜子牙的大智大勇之外,更值得敬佩的就是,他能准确的区分科学和迷信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在那个巫术横行的年代,能够做到这一点,却是难能可贵的。姜子牙虽然提出了“龟壳朽骨,蓍草枯叶”的至理名言,可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周易》作为占卜之术的窠臼。直到孔子时期,这一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孔子在学《易》之前,也只是把《周易》看作占筮之书。然而,当他发现《周易》的“德义”之后,便开始用儒家思想对其进行了驯化。孔子认为:“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这样便极大地提高了《周易》的哲学思想,从而使得《周易》向哲学范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圆融《周易》中的哲学与占筮之间的关系呢?孔子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而占筮只是最后的选择:“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意思是说,没有德行的人,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正如《论语·子路》中记载:“‘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孔子就是这样在承认《周易》占卜功能的前提下,又充分挖掘和发展了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从而使之相互圆融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孔子的诸多努力和付出,才使得《周易》这本占筮之作,变成了一本包罗万象,内容庞杂的社会和哲学专著。此外,由于孔子在修订《周易》之时,更加偏重于义理说教,因此,这也为以后《周易》义理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周易》的学术流派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记载:“《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只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相互攻驳。”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周易》在历史传承中,不断发生分化,以至于衍生出了两宗六派。

两派指的是指义理派和象数派;六宗指的是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实际上,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则偏向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则偏向于义理派。下面我们就两派六宗的产生和传承情况,予以简单介绍说明。

一、义理派

义理作为易学两大要素之一,主要是阐释《周易》的文义和道理。《周易》经文的“义理”是通过卦名和卦爻辞表现的,主要阐发卦爻象数所象征的物象、事理和吉凶悔吝,因而其“义理”以占筮之理为主,兼含哲理观念。例如:《周易·说卦传》言八卦“乾为健、坤为顺、震为动、巽为入、坎为陷、离为丽、艮为止、兑为说(悦)”,即是系统阐述八卦的属性、功用之“义理”。

此外,卦名也是对《周易》本身“义理”的高度概括。但是,历代易学家对卦名的由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观点如下:

(1)取义说。认为卦象代表事物之理,取其义理为卦名。如乾卦皆为阳爻,主刚健,乾即有刚健之义;坤卦皆为阴爻,主柔顺,坤即有柔顺之义,故此命名。

(2)取象说。认为易卦来源于对物象的观察,因而以某种物象之名命名。如乾卦之象为天,乾本义为天;坤卦之象为地,坤本义为地,故此命名。

(3)占事说。认为卦名同所占问的事件即卦爻辞的内容有关。闻一多先生考证,“乾”本为“斡”,是北斗星的别名,乾卦中的“龙”象就是龙星,龙星的出没表示四时节气的变化。此卦为占问节气变化,筮得乾的卦象,故取名为“乾”。另如“坤”卦乃占问失马之事,牝马驯良,可以求得,筮得坤的卦象,故取名“坤”(驯良、柔顺)。“家人”乃占问家庭之事,“震”为占问打雷之事,“履”为占问打猎之事,等等。

其实,纵观以上的释名观点,我们不难看出,虽然他们对卦名有着异样的理解,但是,他们对《周易》之义理观的认知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1)老庄宗

所谓的老庄宗,指的是用以老庄玄学阐发“易”之义理。代表人物有王弼、韩康伯等。

王弼,字辅嗣,三国魏国山阳人,撰有《周易注》、《周易略例》等著作。他看到汉易越来越烦琐,不但依象解辞,而且句句都要附会易象,致使八卦之象有三百三十种之多,烦琐至极。他于是提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新观点。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倒·明象篇》)但是,这里王弼所说的“忘象”,并不是不要“象”,而是在得“意”时,不必拘泥于“象”,只有这样,才能“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即紧紧把握“意”(每卦的思想内容)和“义”(同类卦象的核心实质)。例如,乾卦之义在于“健”,就不必拘泥于其卦象一定是马,坤卦之义在于“顺”,就不必拘泥于其卦象一定是牛,等等。

由于,王弼的《周易注》,推翻了汉朝的烦琐象数易,倡导“忘象求意”,用简洁的文字注释《周易》六十四卦,可以说为《周易》的繁荣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同时,也为宋人以“理”说易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王弼又被称之为义理派的开山祖师。

(2)儒理宗

所谓的儒理宗,指的是用孔孟儒学阐发“易”之义理。代表人物有孔颖达、朱熹等。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仲达,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市)人。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

孔颖达出身官宦人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南学”、“北学”均有颇深造诣。入唐后,被李世民聘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

唐朝统一天下之后,“锐意经术”的唐太宗,有鉴于儒经文字多有异同,经义师说多门且繁杂而歧见纷出,颇不利于政治上的一统。乃命孔颖撰《五经正义》。其中有《周易正义》,采用魏人王弼注本和晋人韩康伯注本,由孔作疏。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卷第一》提出了八论:“第一论易之三名;第二论重卦之人·第三论三代易名;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第五论分上下二篇;第六论论夫子十翼;第七论传易之人;第八论谁加经字。其中,第一论最为重要。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其一是,据《易经·乾凿度》和郑玄《易赞》,重申易有变易、不易和易简三义。其二是,同意《易纬·乾凿度》关于“有形者生于无形”的原则,认为“易理备包有无,而易象唯在于有者”。于是,他把《同易》分成有形的易象和兼论有形无形的易理这两部分。《周易正义》于永徽四年(653)三月,正式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全国性的教科书。

《五经正义》的颁行,一扫了东汉以来纷纭矛盾的儒经师说。如今古文学之争、郑王学之争、南北学之争等,这些各行其是的学术宗派从此失势,它们之间的争论也就不劝自息,经学的汉学系统至唐初而得以统一。

宋代是理学繁盛的时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大家,开始把理学思想融入到了《周易》的研究之中,开创了《周易》研究的新局面。他们主张以象数明义理,又以义理释象数,相互发明,相得益彰。

(3)史事宗

所谓的史事宗,指的是以史证易的《周易》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有杨万里、苏轼、李光等。

杨万里(1124—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人,是南宋初年著名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时人称作四大家。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同时,还是伟大的哲学家,最能表现他哲学思想的著作就是《诚斋易传》。

杨万里在研究《周易》时,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那就是“引史证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是书大旨本程氏而多引史传以证之”,清代学者全祖望跋杨万里诚斋易传时也曾指出该书以史事证经学,尤为洞邃。以史证易的研究方法主要特色是“对各卦和各爻义理的解释,几乎皆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加以论证,以说明《周易》乃圣人通变之书”这与那些空谈天道的方法相比,更具有实在的价值。

在杨万里眼里,《周易》具有强大的推理功能,一方面,它可以从主体形式(天、地、人)方面进行纵向推导;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从内容方面由正及反进行横向推导。例如在《观》中,六三的爻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那么,它相反的一面,即进退失道是何种情况呢?诚斋解释说:“必进忘其身,必退忘其君,皆失其道也。”这种从否定的知识界域中,突现失道的行为,足以给人的道德修养划定最低限度的边界。

总而言之,“引史证经”的方法,不仅是《周易》研究史上创新,也为更多《周易》研究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研究方向。

第二、象数派

在《周易》经文中,“象数”指卦爻符号和奇偶之数。《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首次提出“象”“数”的概念和说明“象”与“数”的关系。由于卦爻象数是出于占筮及“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需要而制作的,因此为以后占筮、哲理的解说提供了最佳范式,成为占筮、哲理二大流派的原点。

我们这么所说的象,其实指的就是易象。象不仅是《周易》重要构成因素,同时,也是易学的重要范畴。《周易·系辞》说:“易者,象也。”《左传·昭公二年》有“见《易象》与《鲁春秋》”的记载,其中“易象”即指《周易》。孔颖达疏:“《易》文推衍爻卦,象物而为之辞。……是故谓之《易象》。”而所谓的数,指的就是易数。《系辞》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极其数,遂定天下象。极数知来谓之占。”《说卦传》说:“参天两地而倚数。”说明“数”可以定卦象,推衍“数”可以预知未来。

同类推荐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佛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本书以生态危机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社会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多维角度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的发展(重构)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及其方法论进行了评析。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热门推荐
  • 无声惊雷

    无声惊雷

    1945年8月6日,一声轰天巨响,原子弹把广岛夷为废墟,死伤十余万。三天后,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爆炸,死亡八万人。同日,苏军出兵东北。七十万关东军一触即溃。然而,此时的日本军部,仍在拼命叫嚣着“全民玉碎”、“血战到底”。……长长的甬道昏暗而静谧,空气中弥散着陈年的书纸味儿。在档案架的最底层,一份盖着青天白日印章的牛皮纸文件袋被抽了出来。它薄得就像一张硬纸板。印章下方可见一行大字:“惊雷纪要”。字上也盖着章,仔细一看,乃是“最高机密”。
  • 缘起仙魔

    缘起仙魔

    一个是被师傅捡回来的婴儿,因为在一片桃花林中发现了她,当时漫天飘落着桃花的花瓣,漂亮的就如九天之上飘下了桃花雪一样。当时师傅着她一脸欢笑的看着天上飘下的花朵,师傅为了应景就为他取名花落雪,并把她带回门派教她修仙法,教她便是非细心抚养她长大,对她更是慈爱有加,是她为如掌上明珠。一个是魔门魔主之子,在魔门里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魔主为他取名萧莫寒。只是奈何他对权力和修炼跟本不感兴趣,虽有天资之身,整日确不呆在魔门修炼,却出魔门到俗世之中抚琴作画,对外也从来不说自己是魔门少主,以至于除了魔门上下,外界竟无人知道他就是魔门少主。一位是修仙门派资质奇佳的女弟子,一位是喜欢抚琴作画的魔门少主,可是就因为他们二人引起了一场仙魔两派的纷争,到底结果如何,且看缘起仙魔。
  • 知识名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知识名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李嘉诚的资本

    李嘉诚的资本

    李嘉诚的成功关键在于对形式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在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他善于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制定正确的决策,从而把握这样或者那样的机遇。本书从十五个方面分析李嘉诚的资本,回顾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建立以及其个人身上拥有的特质,很多人会有其中一个、两个的特质,但这远远不够,这些所有的特质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李嘉诚。
  • 明伦汇编家范典夫妇部

    明伦汇编家范典夫妇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乱世猎人(2)

    乱世猎人(2)

    他来自山野林间,他是一个普通的猎人,但却有着一位极具传奇性的父亲!他无意名扬天下,他不爱江山只爱美人,但时势却将他造就成一段武林的神话!他无意争霸天下,但他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而成为乱世中最可怕的战士!他就是——蔡风!北魏末年,一位自幼与兽为伍的少年,凭着武功与智慧崛起于江湖,他虽无志于天下,却被乱世的激流一次次推向生死的边缘,从而也使他深明乱世的真谛——狩猎与被猎。
  • 做睿智的思想者(感悟篇)

    做睿智的思想者(感悟篇)

    有人说得好:“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世间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
  • 大题小作

    大题小作

    内容正如书名《大题小作》所表达的意义,这是一本题目较为广大,言说较少的随笔集。正是作者主动采用了这种趋重就轻的,说大而言小的笔法,更显笔者论述之精辟。作者从文革到文学的跳跃式思维和不拘一格的阐述与表达,让我们看到一代大家的真实,同样也看到在世风日下的现在,同样是有人在思考,且是作着切肤而深刻的冷眼旁观式的理性思考。
  • 任务就是成长的机会

    任务就是成长的机会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任务,如何才能把握机会,如何才能达到我们心中的目标?在本书中,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大量的实例展示,向我们指出了详尽的办法与操作步骤。抓住成长的每一步,就在此中。
  • 天命大改造

    天命大改造

    修炼到极致只有逆天吗?天地养育之恩怎么不见有人报过?秦天携带天命系统闯入异界,建立城池,废跪礼,免劳役,开设积分制度,打造黑科技网吧,传承天命秘技,捕杀一切逆天者。当他们从方舟生存出来,狩猎能力无与伦比。当他们从生化危机出来,不惧任何魑魅魍魉。当他们从绝地求生出来,八倍压枪爆头于千里之外。当他们从经典传奇里出来,剑法,魔法,道术,融会贯通。当他们从破天一剑里出来,火、毒、冰、光、黯、地、风、雷,皆可领悟。逆天者!请把养育之恩归还天地。.......致敬经典,再读已是书中人。书友群(56858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