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自卑情结时,经常会有人持这种观点,即自卑情结是天生的。如果父母胆小怯懦,他们的孩子也可能胆小怯懦。那些在学校里郁郁寡欢的学生通常来自与人交往甚少或没有交往的家庭。这些情况自然会使人们首先联想到他们性格的遗传。但是,这并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因为他在充满怯懦的环境中长大。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极为重要。况且,一个人不能与别人建立交往关系,并不是由大脑或者器官的物理变化造成的。事实上,每个小孩无论他多么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让他丧失勇气,胆小怯懦,这也反驳了“自卑是与生俱来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案例来理解这种情况,至少在理论上理解。一个小男孩生来就有器官缺陷,曾一度身染疾病,并饱受病痛和身体虚弱的折磨。于是这个孩子开始沉溺于自我之中,认为周围世界都是冷漠和充满敌意的。一个虚弱的孩子必须依赖别人来减轻自己的生活负担,依赖别人全身心地照顾他。正是因为别人对他的照顾和保护,才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儿童在体型和力量上和成人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儿童又经常会听到成人说:“儿童应该被照顾,而不是被倾听。”所有这些印象都强化了儿童相对于成人的自卑感,促使儿童认为,他确实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他发现自己要比他人(成人)的身材更矮小,力量也更微弱,自然感到很不平衡。他越是强烈地感到自己矮小微弱,就越是努力追求比别人多,比别人强。他追求别人的认可又多了一份动力。但是,他并没有努力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却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处事原则,“只为自己着想”。落落寡合的孩子就属于这一类。
因此,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大多数体弱、残疾和丑陋的儿童都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的行为方式。他们说话时,要么退缩胆怯,要么咄咄逼人。这两种表现从表面上看截然相反,实际上都出于相同的原因,都是为了追求他人的认可。他们的社会情感很弱,因为他们对生活不抱希望,认为自己实际上没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或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社会情感用来服务于个人目的。他们希望成为领导者,英雄人物,备受世人瞩目。
如果一个儿童多年来一直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不能期望只通过一次谈话就可以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例如,一个儿童两年来数学成绩一直很糟糕,那么他就不可能在两周内把成绩给补上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成绩最终是能够补上去的。因此,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如果一个儿童开始取得了进步,可是后来又出现了反复,这时就需要向他解释清楚,进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的解释可以让他安心,不至于丧失信心。我们一再强调,儿童的能力欠缺是因为他的总体人格走上了错误的发展道路,因为他偏离了常态,有欠缺,陷入了困难的境地。帮助这些有行为问题的儿童是能产生效果的,只要他们不存在天生的智力障碍。因为正常的、富有勇气的儿童能够弥补一切。
儿童能力欠缺,或表面上的愚蠢、笨拙、冷漠,并不能充分证明他是有智力障碍。弱智儿童大脑不正常,并且这种不正常造成了身体上的缺陷。有时,这些身体上的缺陷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但它们仍会在心理上留下痕迹。换句话说,曾受身体缺陷之苦的儿童,即使在他们体质强壮以后,也仍然表现得相当虚弱。
进一步来说,心理上的自卑感和以自我为中心可能缘于身体缺陷,也可能是成长环境造成的。例如,家长对孩子教育错误,或缺乏慈爱,或管教太严。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难,因而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种敌对的情绪。由此产生的心理缺陷和由于身体缺陷引起的心理缺陷即使不是完全相同的,起码也是相似的。
可想而知,要治疗那些在无爱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将会困难重重。他们会以看待那些曾伤害过他的人的方式来看待我们;任何为促使他们上学而作出的努力都会被理解为对他们的压制。他们总是感到被束缚。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反抗。他们对于自己的伙伴也没有正确的态度,因为他们对那些曾拥有幸福童年的孩子充满嫉妒。
这些心怀怨恨的儿童通常会有一种破坏别人生活的性格特征。他们缺乏应对环境的勇气,因此,便试图通过欺凌弱小并徒然提高对弱小者的友善来补偿其无力感。只有当别人接受他们的控制时,他们的友好态度才会维持下去。许多孩子在这方面陷得太深,他们要么只与那些处境比较差的孩子交往,这正如有些成年人只与遭遇不幸的人交往一样;要么偏爱和那些比他们年幼、贫穷的孩子交往。这种类型的男孩有时还乐于与那些非常温柔、顺从的女孩交往,当然这不是因为异性的吸引力,同样是为了补偿自己的无力感。
如果一个儿童曾有身体功能的缺陷,那么他原本正常的心理发展就会受到强烈的影响。他甚至会因此形成悲观的人生态度。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身体功能的缺陷消失,当初的心理影响也依然存在。许多得过佝偻病的儿童,即使在痊愈之后也仍然保留着这个疾病留下的生理上痕迹:罗圈腿、行动笨拙、支气管炎、头部畸形、脊骨弯曲、膝盖肿大、关节无力、体态不良等等。而这些儿童在患病期间形成的挫败感和悲观的人生态度也一并持续了下来。看到小伙伴们在行动时如此轻松熟练,他们就会感到一种压抑的自卑感。他们要么低估自己,甚至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很少努力获得进步;要么不顾身体上的缺陷,绝望地追赶那些比他们幸运的伙伴。很明显,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认识力来正确判断自己的处境。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天生的能力并不占主导地位。如果儿童的错误是天生的,那么我们也不可能教育他或改善他。如果我们相信儿童性格是天生的,我们就不能够、也不会做教育儿童的工作。同样,成人从自身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成人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
俗话说,健康的灵魂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但情况不见得都是如此。健康的灵魂也完全能够寓于有缺陷的身体之中,只要这个儿童能够克服身体的缺陷,勇敢地面对生活。相反,健康的身体也会培养出不健康的灵魂,如果这个儿童遭遇了不幸事件,并由此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误解的话,任何一个挫败,都会使他认为自己很无能。
有些儿童除了运动障碍外,还有语言障碍。儿童说话和走路的练习经常同时进行。不过,说话能力和行走能力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它们取决于儿童的教育和家庭环境。有些儿童本来不会出现说话困难,可是由于父母忽视了教育,他们便出现了说话障碍。一般来说,生理正常的儿童,到一定的年龄自然能学会说话。可是,在有些情况下,特别是在视觉极为发达的情况下,儿童说话会延迟。在另一些情况下,例如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总是在孩子开口之前就代替他们说出一切,也会阻碍孩子试图去表达自我。这样的孩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学会说话,他们甚至会被认为患有耳聋。这种孩子一旦学会说话,他们就乐于说话,并通常会成为能言善辩者,甚至演说家。作曲家舒曼的妻子——克拉克·舒曼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到4岁时仍然不会说话,到了8岁时,也只能说很少的话。她非常古怪,也特别内向,喜欢呆在厨房消磨时光。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人关注她。她的父亲是这样评价的:“令人诧异的是,这一如此明显的精神不协调,却是她那异常和谐的一生的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聋哑儿童应该获得特别的训练和教育,不管他的听觉存在多大的缺陷,他都应该得到最大可能的治疗和改善。因为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完全耳聋的例子并不常见。罗斯托克的大卫·卡茨教授就曾证明,他如何成功地把那些被认为是缺乏音乐听觉的人,引向了能够全面欣赏音乐及其他美妙声音的道路。
通常,有些孩子的大部分功课都很好,但却有某一门科目不尽人意,这时他们的能力就会遭到怀疑。特别是当他们不擅长的是数学时,这种怀疑更会加深,甚至会有人怀疑他们存在智力障碍。儿童算术不好并非一定是智障,还有许多其他原因。他们可能曾经在学习某一课题时遇到困难丧失了信心,便不再在这方面下工夫。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所生活的家庭不懂计算的重要性,特别是那些少数艺术家家庭。另外,还有可能是因为这样一种普遍的观点,即男孩比女孩更擅长数学。这种观点会使女孩子对数学丧失信心。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妇女中也有很多优秀的数学家和统计学专家。
我们把一个孩子是否会运用数学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为数学是少数几个给人以安全感的学科之一。数学是一种把我们周围混乱的世界用数字稳定下来的思想操作。具有强烈不安全感的人通常都在计算方面有一定的障碍。
其他同样能给人安全感的学科还有写作、绘画、体操、舞蹈等。写作就是把存在于内在意识的声音在纸上表述出来,从而给予写作者一种安全感。画家用线条和色彩把流逝的光学印象保留下来,从而获得安全感。体操和舞蹈能让练习者和谐地控制身体,从而给予他们安全感。也许这就是很多教育者热衷于体操的原因吧。
儿童在学习游泳方面有障碍是自卑感的一个明显表现。如果一个儿童很容易就学会了游泳,那么这也是他克服其他困难的一个好兆头。与此相反,一个学习游泳有障碍的儿童会对自己和他的游泳教师丧失信心。值得关注的是,许多最初学习游泳时有一定障碍的儿童,最终却成为了游泳健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儿童对当初的困难过于敏感,耿耿于怀,而一旦学会了游泳,便受此激励,追求游泳方面的完善目标,于是便成为这方面的高手。
了解儿童与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孩子和他母亲的关系最为亲密,要不就是和家庭中的另一个成员建立这种亲密联系。每个儿童都有这种能力。如果一个儿童主要由他母亲抚养长大,却与家里的另一个成员关系亲密,那么就应该好好找找其中的原因了。很明显,任何儿童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全部兴趣和注意力都放在母亲一个人身上,因为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祖父母在儿童的成长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常会溺爱儿童,因为老人常常担心自己老了没多大作用了,便产生了过于强烈的自卑感。于是他们要么吹毛求疵,要么心软和善。他们为了使自己在儿童眼里显得重要,从不拒绝他们的任何要求。通常,那些在祖父母家中被溺爱的儿童不愿意回家,因为在家里,他们受到的纪律和约束要相对多一些。回家之后,这些孩子会抱怨在家里没有在祖父母家里舒服。那些研究某一特定儿童生活风格的教育者应该重视祖父母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如果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儿童由佝偻病引起的行动笨拙(参见附录1心理问卷问题2)没有得到改善,通常是因为他受到太多照顾而被宠坏了。母亲们要学习教育的智慧,即使孩子生病,需要特殊照顾,也不要扼杀了他们的独立性。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孩子是否制造了太多的麻烦(附录1心理问卷问题3)。如果情况属实,我们可以肯定是因为母亲太过溺爱孩子了,她没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制造麻烦通常表现在睡觉、起床、吃饭或洗澡的时候,他们会做噩梦或者尿床。如果儿童表现出这些症状,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孩子的成长环境有问题。他不断制造麻烦,似乎是不停地寻找控制成人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惩罚是没有用的,他们还会制造更大的麻烦去刺激父母惩罚他们,让父母明白他们不惧怕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