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1400000005

第5章 一个颇具张力的学术问题(4)

让我们看看马克思选择了怎样的方法。他在《资本论》第二版的跋中谈到自己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时,选了一段外界对他的评论:“对马克思说来,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是发现他从事研究的各种现象的规律。……对于他,比什么都重要的,是这各种现象的变化规律,它们的发展规律,那就是由一个形态过渡到另一个形态,由一种联系秩序过渡到另一种联系秩序的规律。这种规律一经发现,他就要详细研究这种规律在社会生活上由以表现的各种结果。……所以,马克思所殷切关怀的只是一件事:那就是用严格的科学研究,证明社会关系上某些具有一定性质的秩序的必然性,并且把那些对他说来是当作出发点和根据点的事实,尽可能完善地指证出来。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他只要证明现在的秩序有其必然性,同时另一种秩序也有其必然性,并且不管人们是否相信,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前一种秩序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推移到这另一种秩序中去。马克思把社会的运动看为是一个自然史的过程;支配它的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为转移,而且宁可反过来说是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意图的。……马克思就否认人口规律在一切时期一切地方都是相同的。反过来,他认为,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它自己特有的人口规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同,社会关系和支配这种社会关系的规律也不同。”接着马克思指出:“这位作者既然如此适当地描写了如他所说的我的实际方法,而在考察这个方法在我自己手上的应用时,又如此好意地描写了它,他所描写的,不是辩证法的方法,又还是什么呢?”

我们在教科书上或其他文献中,经常读到的那些话:“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是,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一般运动形式的,仍然不妨算他是最早的一个人。在他手上,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顺过来,以便在神秘的外壳中,发现合理的内核。”“在它的合理形式上,辩证法却引起了资产阶级和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烦恼和恐怖,因为它在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有它的否定的理解,它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它对每一个已经生成的形态,都是在运动的流中,从它的暂时经过的方面去理解;它不会屈服在任何事物面前,就它的本质说,它就是批判的,革命的。”这些经常在哲学文献中出现的名言,它不是在什么马克思专门的哲学著作中使用的,而恰恰是在《资本论》这部在以往通常被看作经济学著作中自然地表述出来的。这足以让我们深思,经济树和哲学树岂不是一棵树么!如果仅仅拿辩证法说事还不够充分的话,我们还可以举出唯物主义的,也是在教科书上每版必用的一句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也正是在这同一个地方被概括出来的。

就在最近,有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部大写的逻辑”。其意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六、以发散思维重新体味马克思主义

著名学者宫敬才指出:“传统观点以为,像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属经济学范围,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用学科范围划地为牢,把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虚无化,结果是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由于被肢解而成了局部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这棵人类文明之茂盛的、且果实累累的智慧树上面,还有许多以往被种种迷雾遮避而需要重新发现与采摘的果实。哲学的丰富性我们且放在后面谈,除此之外,还有更灿烂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视而不见的。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没有专门的著作,就在《资本论》当中到处可以体现出美的元素。在描述工人出卖劳动力的时候,有一种悲壮美:“原来的货币所有者,现在变成了资本家,他昂首走在前头;劳动力的所有者,却变成了他的劳动者,跟在他后头。一个是笑咪咪,雄赳赳,专心于事业;另一个却是畏缩不前,好像是把自己的皮运到市场去,没有什么期待,只期待着刮似的。”在提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谬论时,体现的就是讽刺美:“穆勒这样明白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在它不存在的地方总是存在之后,又十分一贯地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在它存在的地方,也是不存在的。他说‘甚至在上述的场合(即资本家对工资雇佣劳动者垫付全部生活资料的场合),对劳动者来说,我们也可以从同一个观点(那就是当作一个资本家)去考虑。因为他是在市场价格以下(!)提供他的劳动,所以可以认为,他已经对他的企业家垫付这个差额(?)’……劳动者实际也是在一周间或其他期间,无偿地垫付他的劳动给资本家,以便在一周之末取得劳动的市场价格。在穆勒看来,这就让劳动者变成资本家了!在平坦的地上,土堆看着像高山;现代资产阶级的低能,是可以用它们心目中的‘大智大能’的器量来测量的。”

在《资本论》当中,至少还可以找出“人类学”或叫“劳动人道主义”的学问;“社会有机体”的理论当属于社会学;还有被称为“社会工艺学”的理论等等。这绝不是“三个组成部分”所能概括的。

大凡思想家,不可能是别人为了接受其思想而分几个部分,各自为战,划地为牢所展现的那个面貌。他们都是以某一方面为制高点,系统观察和研究“日常生活”的“天才”,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就是这样,而且自谦地把个人的工作层次称为“至多算能手”。由于生命的限定,思想家不可能对生活的各个角度建立成套的研究体系,但是在他们宝贵的文本当中,字里行间都会透露出丰富的思想之光。

就拿“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的源头主体来说吧,他们哪个人都不是单一的理论家。请看圣西门的著作《论实业体系》、《论文学、哲学和实业》。付立叶则有《经济的新世界或符合本性的协作》。欧文著有《新道德世界书》和《人类思想和实践中革命》。亚当·斯密写出了《论道德情操》一书,分为四十八章,有相当多的文字。至于黑格尔,如果把他的全部著作都研究一遍的话,我们绝不能仅用“哲学家”这一个称号来记述他了。康德更有《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我们一般并不称他为天文学家,但这种思想贡献则是不可遮避的。

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并不是把它抬高到什么“真正的百科全书”地位,而是防止用“学科分类”这样的操作性诠释,掩盖它应有的光芒。

七、我们面临的挑战

一是宏观上对磊性力量的消长。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与延续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比较,无疑前者是少数。相应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是少数。更何况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当中,也不是全部信奉马克思主义。当然说,我们坚信它,是因为它的真理性、科学性,也不会因为人数多少而有所改变,只是从“唤起民众”这样的责任意识来考虑,不能低估其工作的难度。过去的教育宣传方式和灌输的蓝本一定要紧急修改。拖延一年我们就被动一大截。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每一个中国有志之士都应该做到的。我们不是书斋里的文人墨客,放眼世界,时时注意外国人对我们这个民族国家的行为态度。不管是武装挑畔还是经济制裁,都不能使我们的理论工作无动于衷。同样,国内的各种矛盾更是我们加紧研究的根据所在。废除那些旧式文人套路的、神秘的、高高在上、不为人所了解或者说离大众越来越远,因而也越来越不受约束,也越来越没有标准的“自说自话”的“纸上加纸”、“信息自乘”的文字游戏,已经迫在眉睫。君不见我们的下一代离马克思主义的距离是渐行渐远么?我不是指学理上的距离,而是说信仰层次的亲合力。在西方文化以信息高速路为手段的强大冲击下,青少年的政治免疫力不会维持太久。况且,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还要指望他们呢。

二是学术变革的难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一直被研究和追问。技术上的难度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学风上的障碍。西安交大一名教授作假受到了处理,实际上这不过是一滴映照大海的水珠。当下学术界可以说是断裂式的两极分化。一方面,高层的学术大师们,以他们坚强的毅力,在有生之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研究工作上。他们的学术成果如同多年酿造出的好酒,滋养着后来人。当然,在年轻的学者当中,也不乏深入钻研问题,日渐成长的好苗子。可是在中层和基层的许多单位院校,学术造假已经快成“合法”程序了。就像当年说的“真的假文凭”和“假的真文凭”一样,论文成了出版界商业交易的载体,一但发表,它既有编号,又有网络户口,是谁也怎么不了它的。当然,在文字上你并看不出它有什么“不妥”,也是经过“商业”编辑审过的。大量这样不疼不痒,甚至不伦不类的文章,让人喘不过气来。这要比造假可怕一千倍!单从低碳经济的角度也是不能容忍的。可这也是最难改变的。正像列宁所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一种可怕的势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潮流把人们努力学习、提高修养、完善自身的积极性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紧随其后的就是市场经济的大潮裹挟了全社会,知识的地位变成了它的符号的地位,文凭、学位、职称,正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种需求不被商业的鼻子嗅到才不合逻辑,于是,我们就落在了今天的场面中。

除却以上的负面影响,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带有政治内涵的大问题,在学术界是否能取得共识,我看可能性很小,至少是需要时日。仅就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就可见一斑。必须承认,现在的社会人群,按列宁的阶级定义说,阶级这个概念似乎还不能成立于现实,但起码社会分层已经比较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度和潜意识中的方向性,不能不带来研究中的分岔现象,不过,必然性的东西总是不能回避的,只能迎上去。

三是处理平稳与跨越的关系。中国人在处理事务上总是本着“不怕慢,就怕乱”的信条,就目前的状况而言,高等学校的教科书一时半时还看不到“大换血”的动向,各类“核心期刊”的杂志还是“一如继往”地我行我素。个别实行改革的地方还主宰不了大气候。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虽然不断推出新成果,但是带有根本性的内容并不多见,还是书斋里的玫瑰花,充其量是影响着知识界。

但是,我们也深深懂得,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变革是需要思想准备的。特别是像这种不同于教科书体系,哪怕是出版界的市场化企业化,文化产业化这种类型的改革,没有足够的底气和抗风险的引桥性的机制,还是慢动手为妙。我们的学生还要考试,研究人员的思路也不能轻易中断,以至前功尽弃。如果让人接受哲学从普通话改为方言,一贯高深的学问成为类似《百家讲坛》的易中天用大众语境来诠释历史的方式,于丹将《伦语》现代化等模式的出现,必将还是会引起震动的。倒是值得提一下,在《百家讲坛》的系列中,除了周国平讲了一些感性色彩较强的人生哲理外,还没有人讲一讲最具人情味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记得丁玲先生回答年轻人的提问:“你在狱中为了解除寂寞,来读《资本论》,为什么不找一个人多热闹的书来读呢?比如《红楼梦》,《资本论》中又没有人物。”她回答说:“《资本论》中有最可爱的人马克思啊!”这不愧是鲁迅先生所称谓的“中国的脊梁”。

由于本人多年在高校教育岗位工作,教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还能在大学生中见到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抱以痴情的。他们对授课内容极具认真态度,课下提出问题,在图书馆中借阅辅助读物,在课程结束后还经常与我联系。我认为,只要有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再加上百倍的努力进行改革,前景总是光明的。

最后,还要说一说我这次的研究工作。虽然我没有教授哲学专业的学生,或是法政类专业的学生,哪怕是文科的学生,也没有导师的头衔,况且,是否能得到学术资助也是个未知数。但是,我抱定了一个信心,必须研究下去。否则,多年教学中所积累下的思考,在大量涉猎同仁们的研究成果之后,如果不写出自己的感悟,提出自己哪怕是一点有益的见解,那也是自私的,至少是怠惰的,这是我不能原谅自己的。

当然,我的研究不一定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甚至很难引起注意,但既使这样也不会浇灭我心中的火焰。我不屑于以当下的评判为行动的指南,不然也就没有这种研究了。在进行这项工作的同时,我读到了周树林先生的散文《三十年一觉哲学梦》,感动之余受到的启发更甚。一个比我研究条件更加不如的学人,他的那种坚韧,正像人们比喻的“生命的幼苗顶过头盖骨”一样,不计他的成果如何,只看其行动的轨迹就够了。

在担任较多课程的同时,我的写作可能不是很快,当我拿出这一作品的时候,不知道国家的形势和理论界的风潮又有了什么变化,这我也做了充分的估计,反正也不打算只给专业人士来阅读,我在表述上绝不采取“学究式”的语言,要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得下去,就像我读周树林的文章一样,只要能从我这一段生命的轨迹中体会一遍思考的乐趣我也知足。

在不影响别人正常生活的条件下,我也愿意得到同仁们的支持和帮助,把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拨正过来,把我还没有清晰地理解到位的东西再培植一回,这样,我会尽可能地对读者负责,我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工,让我们开始吧!

同类推荐
  • 人学与人的发展

    人学与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一度被淡化甚至遮蔽了,人们谈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既未对人的发展思想做出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挖掘,也未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维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和人的发展问题才回归哲学视野。本书从人的发展理论研究、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关系研究、现代化进程的人学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人学思考四个方面对人学和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 菜根谭

    菜根谭

    《菜根谭》是明代万历年间隐士洪应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集儒、释、道三家之思想精髓,涉及修身、处世等各方面内容,雅俗共赏,受到了文人学者和市井阶层的广泛欢迎,对后世影响深远。本书按照为学励志、齐家治国、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若干主题,对《菜根谭》原作进行重新编排,加以现代文翻译和评析,并精心选取任伯年、吴观岱、程璋、徐悲鸿、陈少梅等著名画家的作品作插图。希望读者能在文与画的双重熏染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
  • 中信国学大典·周易

    中信国学大典·周易

    《中信国学大典》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周易》是一本以百科全书为“体”,而以占筮为“用”的性质奇特的典籍。它蕴含渊懿微妙的哲思,表达敬德、重民的治国理念,保留了好些商、周的史实,盛载大量的上古文化遗存。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反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书为唐代学者赵蕤所著述,为历代有政绩、有业绩的君臣所共悉,被尊奉为小《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从国家兴衰上讲谋略的,《反经》是从长短利害上讲智术的。它从逆反的心理态势中谋求一种逆反的思维方式,不失为古代心理学的范本。《反经大全集》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每篇前有导读,揭示《反经》的奥秘,是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以及为官、经商、管理的必备参考书。
热门推荐
  • 火车记

    火车记

    火车仿佛时光的慢意象,在纸上隐藏了那些震耳欲聋的轰隆声,如果一个人从诗里回头,就会突然坠入充满了节奏感的过往。但是,如果以写作的眼光去看,火车巨大的惯性似乎更适合被用来设置悬念,在离小说一米远或离散文三米远的地方,它是否能及时吻到缪斯那凉凉的鼻尖?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经这样写道:“一辆火车头呜呜地鸣叫着,活塞冒出的蒸汽弥漫在本章的开头,一团烟雾遮盖了第一段的一部分。”
  • 舍头谏经

    舍头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伏戎纪事

    伏戎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看不懂报表,就当不好经理

    看不懂报表,就当不好经理

    业务越发展,报表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业务活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越来越复杂。这对企业的掌舵人—经理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客观形势要求经理们从纷繁芜杂的众多信息中准确把握住嘴游泳、最关键的信息,而报表就是现在企业管理信息的集成。所以聪明的经理人一定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他们都会在报表这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终端用足功夫。
  • 明天去巴黎

    明天去巴黎

    派出所长冉晴光在仕途屡战屡败,把家迁到了成都。穷困,没朋友没工作,为了省钱吵嘴,生活平淡、郁闷、压抑。养尊处优的太太决心去家政公司工作。临去她在公共汽车上大声讲电话:啊,是我,对对,我明天去巴黎,飞机票都买好了。一车人都羡慕地看着她,而后,她下车,泪如雨下。
  • 狼爱总裁:再过来我叫喽

    狼爱总裁:再过来我叫喽

    庞戈女站在嘉亿公司的大门外,抬头一看,真是气宇轩昂啊!这楼真高真漂亮!傻乎乎的她就莫名地吸了一下鼻子。想着自己这个典型的“三无”分子——一没长相,二没实力,三没能力,能够来到这里来面试,实在是自己的荣幸啊!今天她来面试的职位是总裁秘书助理,听起来挺气派吧,她本来想的是,这个职位一般都是比较漂亮的女人才能够来竞争的,自己这个“三无”分子何德何能就能够被相中那简历,来到这里来面试呢?她忍不住仔细地瞧了瞧自己的简历上面的那张照片,长得还算端正,不漂亮也不丑的,丢人堆里就是再也无法提出来的那种。
  • 女王经纪人之宠爱

    女王经纪人之宠爱

    “这是张导昨晚发过来的剧本,我已经看过了,很不错,你看一下,要是没有异议立刻签字,合约当即生效。”冯宸曦放下一叠厚厚的剧本双腿交叠着坐在郑峯面前。郑峯摘下眼罩,眯着一双颠倒众生的电眼好好打量着眼前这个女人,你他妈的有病吧你,你一个晚上能看完这么厚的剧本?真是想钱想疯了!一个是恶毒的吃货经纪人(坏女人),一个是腹黑的狼性大明星(臭脾气的男人),一对互虐的活宝,这是篇虐好伤心的文吧?当然不是,这是轻松搞笑的小白文,一对活宝,剧情会怎么走下去?是吃货会吃了狼还是狼会咬死吃货?HE结局,相信我吧。先这样,一步步来,如无特殊状况,一周更三章有保证。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1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1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别惹四小姐(大结局)

    别惹四小姐(大结局)

    她是名遍黎国的笨蛋丑女!为她那位高权重的爹爹丢尽了脸面!那些自已为漂亮的兄弟姐妹个个嘲笑她!就连婢女下人都瞧不起她!没关系!我郁清(潘素素)忍!什么?她那个传说中的“花少”夫君居然退婚?好!没关系,正好我也不想嫁!哪个王八蛋半夜把她的头剪得乱七八糟?!哪个猪头在她碗里放辣椒?!哪个八婆传她脸上长疮身上长毒瘤?!呼...没关系!真的没关系!我忍!什么?外来使臣送来黄金万两珍奇异兽,只为见她这黎国传说中的第一丑女?!娘的!有钱没地方花啊!什么?举办选美大赛?!关我屁事!啊?让我去给她们做陪衬?!呼,没事没事我还可以忍!什么?让我学狗叫?MD!你们这帮食古不化的猿猴!不让你们见识见识现代人的魅力你们还真当老娘是笨蛋啊!哼!黎国第一美女又怎样?老娘照样鄙视!切!黎国第一才女又怎样?老娘照样踢!额...至于黎国第一美男...哎...啥?他就是那个传说中的“花少?!”
  • 勇士就在你身边

    勇士就在你身边

    2010年春节前夕,故事的主人公刘晓宇在游戏中碰到了一位神秘来客。就在第二天的早晨。晓宇居然在自家的小区门口的小店里,与这位神秘来客相识并认识了许多的新朋友。我们的故事由此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