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画家关山月,1912年农历9月16日出生,家乡是广东省阳江县那蓬乡果园村,他从小就刻苦自学绘画。早年拜师于“岭南画派”的奠基人高剑父,免费进入春睡画院,成为了高氏入室弟子。
关山月童年时期就十分喜爱涂鸦。他从小就在农村生活,日子过得也十分艰苦,但他热爱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喜欢边玩边画,有时候他会随手拾起碎瓦片或捡来木炭柴,就在晒谷场的地上画起来。在关山月读小学时,利用了大量时间画了中国的分省地图。有一次他借来了一本《芥子园画谱》,瞒着父亲偷偷地将它全部临摹了下来。他的父亲责备他画画会荒废学业,将来没有出息,所以关山月只能偷偷地画他所喜欢的东西,每到这时,他的内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关山月读中学时,在学校他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利用他的画笔宣传抗战。他还曾在一幅很大的竹布上画了一张《来一个杀一个》的漫画,将它挂在了家乡阳江县城的大街上。1938年,关山月拜高剑父为师,开始正式学画,但这个时候,广州受到了日机空袭威胁,很快就沦陷了,师徒二人也就此分散。关山月仅仅靠着一袋炒米过了两个月的流浪生活,最终逃难到了澳门,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失散已久的高老师,二人在澳门的一间寺院里住了两年。在这两年中,关山月创作了大量关于抗日题材的画作,其中有《三灶岛外所见》、《渔民之劫》(四联屏)、《艇娃》等画,这些画作曾于1939年参加莫斯科的中国画展览;另外还有《游击队之家》、《中山难民》、《从城市撤退》(长卷)和《拾薪》等。
1940年初关山月离开了澳门,这一路上,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用画笔抒发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到达桂林时,它被这里迷人的山水吸引住了,创作了一幅十多米长的《漓江百里图》手卷。去往西北后,因为他是一个南方人,从来没见过塞外风光,他被苍茫的戈壁、一望无际的草原以及平沙无垠的荒漠所震撼了,于是,他不断地搜集丰富多彩的素材,在脑海中进行了构思。他创作了《冰河饮马》、《蒙民迁徙图》、《黄河冰桥》、《塞外驼铃》、《祁连放牧》等名画,并且还临摹了70余幅敦煌壁画,把祖国的锦绣河山描绘到了极致。他曾说:“这里是使我一生受用不尽的绘画艺术财富,也是使我进一步坚信生活是创作的泉源的宝贵实践,用我当时的话来总结就是:动是画因,不动就没有画。此行最后好不容易到了敦煌千佛洞,它便是名不虚传的艺术宝库。这座多彩多姿的佛教艺术之宫,显示出我们祖国历史文化之悠久,绘事成就之惊人,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智慧、毅力和创造精神,看了不由我不惊叹,也不由我不夜以继日地描摹。”
关山月将中国写意画中水墨为主与古代壁画中人物画的方法相结合,也吸收了西方的写实手法,比如在1939年创作的《拾薪》中器具的造型与景物的空间关系,《玫瑰》一画中对提篮和玫瑰花的形体塑造,都存在写实手法的痕迹。在1940年关山月创作了《侵略者的下场》这一幅作品,将树干与线杆都用明暗法画出,增加了立体感。同时在20世纪40年代他所创作的《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等作品中,都以焦点透视,形成了较强的空间真实感。他将感情投入画作中,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活画卷。他的作品中描绘了钢铁厂建设、堵海工地、煤都、水库、水电站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还将幼儿园、渡口、纺线以及山村的各种农家活动绘如其中,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区色彩。关山月还将时代感和精神内涵融入到山水画、花鸟画当中,如《快马加鞭未下鞍》体现了我军骑兵部队的英勇迅猛,《春到雁门》表现了北方农民的辛苦劳作和生活的改善,这些作品都以山水画表现了较强社会内容。
关山月以山水画、花鸟画来表现较强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这不仅拓展了中国传统画作的表现范围,也使中国画在新的时代增添了极大的表现力。关山月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与追求,他所取得的突出的艺术成就不容忽视,是在20世纪中国画创新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人物。
关山月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一直继承着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都将这一主张贯穿于他的创作生涯、生活实践和教育探索之中。他所创作的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是时代的印记,更是人类画作发展史上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