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生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屺亭桥,是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
徐悲鸿对艺术的态度极其认真,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回国后,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他在故宫看到大量优秀的中国古代绘画,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当时北京的知识界很活跃,《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播了民主主义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鸿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这使他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列,成为中国画家中最坚决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学的《绘学杂志》第一期上以《中国画改良论》为题,对中国画中的保守势力进行猛烈抨击,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画家之颓败,至今已极矣。凡世界文明,理无退化。独中国画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认为中国画颓败的原因是:“曰守旧,曰惟失其学术独立之地位。”他慨叹地写道:“要之以视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实为奇耻大辱。”在如何进行革新的问题上,他明确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入者融之。”
由于傅增湘和蔡元培的帮助,徐悲鸿终于获得去法国留学的公费。1919年3月,徐悲鸿从上海乘船启程赴法,开始了他艺术生涯中转折性的阶段。徐悲鸿到达巴黎后,先在各大博物馆仔细观摩西方艺术的精华,比较它们与东方艺术的不同之处,数月绝笔不画,然后,入徐梁画院研习素描。随后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以弗拉孟、高尔蒙为师。每次竞试,都名列前茅。课余,徐悲鸿便到卢浮宫和卢森堡美术馆研究各派的异同和各家的造诣。临摹普吕洞、德拉克洛瓦、委拉斯凯兹、伦勃朗等大师作品。
1920年冬,经法国大雕塑家唐泼特介绍,徐悲鸿认识了法国国家画会的领袖达仰·布弗莱。该画会反对陈腐守旧的法国艺术家协会,主张在吸收各派之长的基础上创新,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从此,徐悲鸿每星期天都去达仰画室聆听达仰的教导和参加该派艺术家们的茶会,尤其在与倍难尔的交谈中,深受教益。
1934年4月,徐悲鸿应邀到莫斯科举办画展。一天,他应苏联文化局长之请,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他充分运用中国画独有的线条,水墨浓淡相宜,寥寥数笔,一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便跃然纸上。当时,在场的素有爱马之癖的骑兵元帅布琼尼拨开人群走到徐悲鸿面前,直率地说:“徐先生,就将这匹马赠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布琼尼的幽默逗笑了,欣然点头答应。布琼尼高兴地和徐悲鸿热烈拥抱,并大声称赞道:“徐先生,你不仅是东方的一支神笔,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支神笔。你笔下的奔马,比我所骑过的那些战马更加奔放、健美!”徐悲鸿画的马,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马为题材所画的《八骏图》,成为不朽名作。
1946年,徐悲鸿来到北平,担任北平艺专校长。他聘请了许多有影响、有能力的优秀美术家到校任教。针对中国艺术教学的薄弱之处,他重视严格的基本训练,强调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描绘物象务求精确。同时,他也反对照抄对象,主张有重点地取舍,既要致广大,又要尽精微,提倡现实主义,要求学生以表现人民生活为己任,而不以抄袭古人为自足,倡导国画的发展与革新。他一生创作作品达数千件,而且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他将西方精湛的写实技巧融入中国绘画,从而为传统艺术的革新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中国画变得别开生面;同时,他又在素描和油画中融入了中国画的韵味,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徐悲鸿的绘画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徐悲鸿学兼中西、博采众长,国画、油画,素描,书法皆十分出色,而且毕生创作不辍,留下众多传世之作。而他笔下驰骋奔放的骏马,尤其受到人们的赞赏与钟爱、追捧,以至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典型代表形象。
徐悲鸿的画作融合古今中外的作品风格,取精华,去糟粕。将国画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他已经不是单纯的画家,而是联系世界的纽带,真正称得上是古今画界伯乐之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