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烈祖明皇帝太和三年(公元229年)
百官毕会,吴主归功周瑜。绥远将军张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吴主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吴主追尊父坚为武烈皇帝,兄策为长沙桓王,立子登为皇太子,封长沙桓王子绍为吴侯。
孙权即皇帝位,举办了一个大Party,百官咸集,群臣朝贺。
张昭举着象牙笏板,刚要发表构思了一晚上的祝贺词,孙权摆摆手让他打住:“嘿嘿,当初要是听了您张老先生的话,这会儿本哥哥成要饭的了。”
当时气氛热烈,大家都在热烈交谈,但是每个人都把耳朵支棱起,注意着孙权的每一句话。孙权这番话一讲完,整个会场刹那间被急冻冷凝,能听到的只有张昭哆哆嗦嗦跪倒在地的声音……
锐圆哥哥如果在现场,心里肯定一凉:“这样奚落老臣,国祚岂能长久!”
皇帝的宗旨本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打一开始就异化成人民竭心竭力为皇帝奉献。当然皇帝也不是无条件地接受天下供养,也必须有基本的态度和基本的贡献,这个态度就是恭俭,这个贡献就是天下太平。
历史上最好的皇帝,比如汉文帝,他的获奖词就是“恭俭”。皇帝的权力是不受约束和监督的,所以内心必须自我约束,内心要有所畏惧。为什么中国历代皇朝刚打下天下就要修建太庙,因为中国人不信上帝,就要把皇帝的祖先请出来扮演上帝,让皇帝有个磕头的地方,“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等于在告诫皇帝,天下不是你最大。
除了敬天法祖,皇帝还必须学习实践主流价值观,尊崇文教,礼遇贤达,要秉持一种恭敬的态度。
孙氏父子凭武力崛起,作风剽悍,由来已久。如果你一直是流寇是黑社会,这也无可厚非,问题是你已经进化成人民官府,要与人竞争坐天下,要成为执政党,那就不能继续保持流氓作风,不能再有戏谑臣民的黑老大心理。
相比之下,孙吴政权更像军政权一些,将军们在核心圈子里,文臣则附在表层,点缀而已。
张昭字子布,江北人士,寄寓江东,孙策知道张昭的大名,诚心结纳。刘备拉队伍靠结拜兄弟,孙氏集团不玩这个,太直接不含蓄。他们的家传秘诀是“升堂拜母”,不和你本人套近乎,而是亲自到你家,执子侄礼给你母亲行礼问安。孙策拜过张昭的母亲,孙权拜过顾雍的母亲,给你一种通家之好的感觉,一样可以套瓷儿。
张昭为孙策主谋之一,孙策死时,把兄弟托付给张昭、周瑜。这事让张昭很受用也很受鼓舞,后来他对孙权强调“昔太后、桓王(孙策)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他的心态和诸葛亮仿佛,不过孙权和刘禅可大大地不同。
张昭在两件事上和孙权有龃龉和矛盾:
孙权喜爱和臣子们特别是将领们一起喝酒,属于那种开怀畅饮不醉不休的喝法。张昭经常在酒席上拉着脸,要不就是中途抽签,坐在外面一人向隅。张昭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孙权上思想品德课,顾雍也是这样,也是扫兴专家,孙权编了段子给高层们发短信:“顾公在坐,使人不乐。”这看起来是小事,却反映出孙权他和主要文臣(张昭为主谋、顾雍为丞相)在生活作风上格格不入,他们之间有不小的“文化冲突”。
另一件事自然是张昭主张降曹,这事让张昭背上了一辈子的黑锅。孙权在庆贺登基的酒会上戳张昭的心窝子,对张昭来说,是“报应”;对孙权来说,感觉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恶气。
张昭虽然是托孤大臣,文士领袖,在国际间也名望甚高,当年为孙策长史,中原士大夫只知有张不知有孙。但孙权始终不肯让张昭出任丞相,当然理由和借口很多,张昭很是郁闷。
张昭虽然曾主张降曹犯过政治错误,书生性格至老弥甚,不讨你孙权喜欢也就罢了,但他毕竟是士林领袖,公开戏谑屈辱之,不管是开玩笑,还是喝高了,绝对不可以。这么做绝对不厚道,绝对有失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