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孝宣皇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
义渠安国至羌中,召先零诸豪三十余人,以尤桀黠者皆斩之;纵兵击其种人,斩首千余级。于是诸降羌及归义羌侯杨玉等怨怒,无所信乡,遂劫略小种,背畔犯塞,攻城邑,杀长吏。安国以骑都尉将骑二千屯备羌;至浩亹,为虏所击,失亡车重、兵器甚众。安国引还,至令居,以闻。
时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使丙吉问谁可将者。充国对曰:“无逾于老臣者矣!”上遣问焉,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羌戎小夷,逆天背畔,灭亡不久,愿陛下以属老臣,勿以为忧!”上笑曰:“喏。”乃大发兵诣金城。夏,四月,遣充国将之,以击西羌。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guī)(今甘肃天水)人也,少时以“良家子”补入羽林军。公元前99年,跟随贰师将军攻击匈奴,在大战中陷入包围,赵充国率敢死队百余人,撕开了一个口子,引导大部队顺利突围。这一仗,赵充国“身被二十余创”,武帝接见时,亲自察看了他的伤势,“嗟叹之”。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你的价值被严重承认了嘛。三国时孙权也玩过这一套,手下大将周泰为了救他,也是身被几十创,孙权抚伤敬酒,感动中国。
昭帝时代,赵充国迁为中郎将,屯兵上谷,后来又做水衡都尉,掌上林苑及铸钱等事,这是亲信才能干的差事。在霍光废昌邑立宣帝时,赵充国是拥立新君的成员,战功卓著不如拥立皇帝,赵充国由是封侯。
到了神爵元年,赵充国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三朝元老(历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外有战绩,内有拥立之功,年纪又大了,正可以踏踏实实在家颐养天年,这个时候,西北有事,赵充国主动请缨,主导了平定羌族叛军的战事。
羌族是我国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汉朝时有先零、广汉等十几个部落,散居于今四川北部、甘肃西部及青海一带。匈奴强大时,羌族依附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联合了羌族,孤立了匈奴,于是羌人逐渐内迁,与汉人杂居。羌人先是提出要渡湟水,进入汉境游牧,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羌族,奏请朝廷允许,赵充国反对,可是羌人不管朝廷允许不允许,渡湟水以北,郡县不能禁。北方游牧地区和中原内地,既有生产力水平的差异,生产方式的差异,也有宗教文化的差异,处理和他们的关系,既考验国力水平,也考验政策水平。
当时,羌族有两百多个部落,他们为了抑制朝廷,准备“解仇交质”,化解部落之间的仇恨,相互质子以取得信任,以便联合抗汉。同时,还和匈奴联络,结成统一战线。
朝廷先派都尉义渠安国出使羌部落,让他离间部落联盟,这哥们儿去了以后,用了最简单的办法,策划了一个斩首行动,把羌族三十多个部落的首领喊来开会,然后一锅端。这下激化了汉羌之间的矛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充国站出来说:“处理这件事,没人比我这个老头子更合适了!”(无逾于老臣者矣!)
《汉书》称,赵充国“为人沉勇有大略”,他来到前线以后,“常以远斥侯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多派侦察兵,不轻易动主力部队,对羌人采取了不战、不追、不迫的策略。就是羌人寻衅挑战我不应,羌人后撤我不追,可以聚而歼灭的时候,我不大军压迫,只是慢慢驱赶,放他们一条逃路。赵充国注重保持汉军对羌人的一种强大的战略优势,贵谋贱战。
史书在记载这一段历史时,记录了朝廷和赵充国的大量信件往来,朝廷责赵充国进军,赵充国来个将在外君命有所反对,回信反复奏对前方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策略,宣帝也把赵充国的来信交给朝廷讨论。
中国历朝论兵者,多崇尚攻取,对守与和多有鄙夷,力量不及敌人的时候,处于战略劣势的时候,要战斗要进攻;力量强大处于优势的时候更要进攻。进攻就是爱国,防守与和谈就是卖国,每至战和之时,清议沸腾,“政治正确”成了处理这些具体问题的大前提,泱泱天朝大国的面子更是横亘在君臣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皇帝平常很专制,但到这个时候,突然就会变得很有民主作风,只要时间足够,他就会让大家讨论,表面上是郑重其事,潜意识还是害怕承担责任。
宣帝把朝廷与前方的通信公之于群臣,估计也是这种心理作怪,希望大家都发表意见,然后来个少数服从多数,这样就可以保持英明伟大。
这时的汉朝廷,从军事上对付诸羌应该是绰绰有余,在赵充国看来,关键的问题是:一,能不能不战而屈之?二,如果战,怎么能做到成本最低?
为了不战而屈之,赵充国所以不追不迫,通过强大的军事压力迫使羌人各部落联盟涣散,而不是穷追猛打,让他们团结起来。有压力,又区别对待,这样就可以分化诸羌:弱的时候,要建立统一战线;强的时候,要分化对方的统一战线。
以强击弱,不在于能不能击,而在于花多大成本,汉武帝打击匈奴是对的,但成本太高是个致命的问题。不对称的战争,力量不对称,成本也同样不对称,力量和成本成正比,力量越大越强,你要付出的经济成本越高。赵充国不愧是三朝元老,对汉朝廷如何镇抚边疆有自己的心得,所以提出了屯田之策。“屯”就可以防止弱小的一方“敌来我退,敌退我扰”。汉军一来一退,不仅花费巨大,而且十分被动;所以就应该学习胡传魁,进了沙家浜就不走了。屯兵于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传输困难,于是就“田”。游牧民族是兵民合一,飘忽不定,赵充国建议来个兵农合一,长驻不动。一边生产,一边戍边,这个政策一直到现在都在继续,很有效。
赵充国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振旅而还”。当年秋天,先零羌首领杨玉果然被部下杀死,其部属四千多人全部归降汉军。后来赵充国告老请退,皇帝赐予安车驷马,免官归第。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十二月病逝,享年八十六岁,谥为壮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