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孝宣皇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
上令有司求高祖功臣子孙失侯者,得槐里公乘周广汉等百三十六人,皆赐黄金二十斤,复其家,令奉祭祀,世世勿绝。
“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这是当年刘邦的誓言。
高祖刘邦曾封功臣侯者一百四十三人,从汉初到武帝太初年间,过了一百年,大概是司马迁《史记》截稿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三十七个侯完蛋了,他们要么犯法,要么非正常死亡,要么没有后人,总之是“坐法殒命亡国”,“爰及苗裔”真正成了“话一句耳”。鲁迅说“法三章者,话一句耳”,其实 “爰及苗裔”,也是话一句耳,是真正的大忽悠。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我不知道这个历史经验是不是从这里得出的。一百年时间,所谓功臣世勋,不过是荒冢一片土没了。读《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就会发现,一方面是汉帝国的老板刻薄:法网日密,稍犯小错则失侯,如太常酒酸失侯,不偿人债过六月失侯,坐出国界失侯,坐买塞外禁物失侯;另一方面,功臣之后骄奢淫逸,杀人祝蛊,谋反大不敬,等等。总之,功勋世家绝对是濒危物种,动不动就灭绝消失了。记不得哪位学者曾经说过,“读史的功力,莫过于读表”。《史记》、《汉书》里的《表》,往往被一般人忽略,其实这些表是一篇篇档案,作者不寄感情,全是事实说话。
我以前也讲过,中国社会是一个贵族无法久存的社会,帝王家出于自己“爰及苗裔”的私心,不断地砍伐功臣贵族,不让他们长期存在积累势力,而要让社会呈现出一堆细碎的散沙状态,大家都是个体户,不能让你发展成托拉斯。所以“功高不赏”是一种皇家内在利益的驱动,绝非人情厚薄可以概之。
到了孝宣帝元康四年,距汉立国一百四十四年,不知是什么触动了这位出生于闾阎的皇帝的神经,开始缅怀“激情燃烧的岁月”,寻找“最可爱的人”。“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善待功臣,可以扩大和巩固统治的社会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反过来并不是一定要善待功臣,国家才可以长治久安,这是一个有违道德人心的结论,也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刘邦即位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屠戮功臣,从文景到一代雄主汉武帝,对所谓功臣团队一样是尽可能地摧残压抑,老功臣的后裔自然是弃如敝屣,就是在革命中勇立新功的老干部、新功臣,一样是卸磨杀驴。为什么?因为一切资源都垄断在帝王家手里,每天都有新生的才俊以供驱策,这些人物美价廉,不居功,不自傲,没有臭脾气,有的只是勤奋和谦恭,有这么多这样的新人给老子服务,哪里还有什么“功臣”两个字。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给你立新功的机会,就是绝对地厚待了。
人世间的主仆关系,不要设想得太好,一般的好也不要期待,如果老板待你比较厚道,那是意外,不是常态,只是个别,不是普遍。
现在的职场上,情况也差不多。很多公司和老板都把“善待功臣”作为所谓的企业文化大肆宣扬。如果功臣还有剩余价值,善待一下是可以的;如果只能吃老本,不能立新功,“居常鞅鞅,心怀怨望”,总觉得你当年的贡献是一笔巨大的存款,想以后在公司的ATM机上随时支取利息,那你肯定错了,你以为老板欠你的,可人家老板早就认为你是亟待剥离的负资产,这么大的心理差距,上帝也填补不了。记住一句话,离了谁地球都会转。
如果你确实是被老板当成功臣来供养着,天天说离了你地球就不转了,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老板把你当所谓的典型,拿你来忽悠那些看不透世相的小兵仔,你也是在为虎作伥,从本质上讲,你丫也是在立着新功。
孝宣帝突然神经发作,要找一些功臣来善待一下,不过是为了继续“世世勿绝”的谎言。要是认为汉祚(zuò)四百年是因为这个,那我们就连事后诸葛亮都不配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