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
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魏文侯要确定相国人选,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魏成,一个是翟璜,魏文侯犹豫不决,于是他决定咨询李克。李克即是李悝(kuī),法家,编著过《法经》,后轶。李克为魏文侯心腹之臣,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克“富国强兵”。文侯时魏国能够大国崛起,李克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克先客气一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这是一个职业人士应遵守的基本规矩:下边的不要掺和上边的事,外围的不要掺和人家圈子里的事。还有一句话叫“疏不间亲”,比这个更需要谨记。卑而谋尊,疏而谋戚,甚至疏而间亲,这都是年轻人刚进入社会容易吃亏的地方,以为只要动机纯正,目标正确,就可以“童言无忌”,那是大错特错。
在魏文侯明确的要求下,李克这才表明自己的看法。
李克提出来的“五视”标准,今天选拔干部也能用得上:
居视其所亲(平常看他和什么人亲近);
富视其所与(把钱花在什么人身上);
达视其所举(有地位的时候看他举荐什么样的人);
穷视其所不为(困窘的时候看他做事是不是不择手段);
贫视其所不取(贫穷的时候看他是不是什么钱都敢用)。
在不同的状态和时刻观察,是鉴定人才的好方法。被称为山西票号第一人的雷履泰提出了考察业务员的“八观”标准,也抄在这里,可供参考:
远者易欺,远使以观其忠;
近者易狎,近使以观其敬;
烦则难理,烦使以观其能;
卒则难办,卒使以观其智;
急则易夹,急使以观其信;
财则易贪,委财以观其仁;
危则易变,告危以观其节;
杂处易淫,派往繁华以观其色。
因为是挑选丞相,所以“达视其所举”尤为重要。推荐、使用人才,是丞相最重要的职责。最后魏文侯选择了魏成。因为翟璜所举荐的吴起、西门豹、乐羊,都是君之臣;而魏成所举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是君之师。君之师比君之臣高一个档次,所以魏成胜出。
“君之师”似乎可能也许比“君之臣”有水平,但是,翟璜因此败给魏成,我有不同意见。所谓的君之师高明在哪里?我看不出来,就田子方那样的,做道德教授可以,治国未必能行。翟璜推荐的吴起、西门豹、乐羊等,都是大大的人才啊,吴起是战国时代堪与商鞅相比的治国大才;西门豹治邺,破除封建迷信,是很优秀的地方官;乐羊是大将,刚把中山国灭了。这些都是魏国富强的决定性的人才,凭翟璜举荐的这些人才,当个丞相太小菜了。
君之师胜了君之臣,骨子里还是德与才的对立。重所谓高明的道德,轻治理国家的实际才干,这种观念,实在差劲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