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的市场拓展,上海电影集团计划将进一步强化跨区域的市场体系,建立强势的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与著名房地产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力争在三年内建成15家左右高端影院;二是根据当前中小城市影院奇缺的状况,在中小城市及大城市的适当地段建设经济型影院,力争在三年内建成25—30家;三是加快数字影院发展,积极推进传统胶片放映厅数字化改造。此外,还要在一些有潜力的地区如云南的西双版纳等,建设一批自主拥有土地与房产并可以获得土地升值收益的影院。预计在2012年,上海电影集团将新建上海月星环球影城、黄山上海电影集团国际影城、上海宝山国际影城等6家影院。
(三) 实体项目建设
除了影院建设,上海电影集团在“十二五”期间还将重点推进上海电影集团总部园区、车墩影视基地扩建工程和佘山基地等三个重大项目建设和嘉定项目、漕溪路258号项目等其他项目的开发建设。
上海电影集团总部园区项目(595项目)于2009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现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和主要设备安装,正在进行内部装饰施工。该项目近期将竣工验收通过交付使用。在该项目主楼的一至四层,还将建设上海电影博物馆。该博物馆除了展示珍贵文物史料,还将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兼备时尚娱乐元素。
车墩影视基地扩展项目,主要将原先的450亩扩大到650亩,建设一批仿老上海著名建筑的新景点,以及配套的生产、生活和休闲设施,使车墩影视基地成为以影视拍摄为主,兼具休闲度假功能的文化场所。
佘山基地是经上海市政府批准,由上海文广集团和松江区联合开发建设的重大项目。上海电影集团将参与佘山基地后期制作中心的规划建设。通过参与基地建设,上海电影集团将在影视产品创意、制作、销售等诸方面完善数字化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 技术更新与人才培养
电影技术方面,随着胶片洗印加工制作业务快速萎缩,上海电影技术厂积极推动从传统胶片洗印向数字化转型,完成了数字电影母版制作系统和数字电影发行版复制、分发系统建设,并经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技术质量检测所检测通过。影片数字修复建设项目也已通过可行性论证,正在积极筹建中。上海电影技术厂还大力整合工艺流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明确业务划分,进一步拓展数字影院技术服务业务,同时加强TMS影院管理系统和DMAX3D系统的推广与建设,拓展4D影院改造建设业务。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致力于推动从手绘动画向无纸动画制作发展,着手建立数字动画制作系统。目前一期设备引进已经完成,并对职工进行了无纸动画制作培训。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积极探索以“声音”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从单一的影片译制向动画配音、配音读物制作等领域拓展,打造属于上影品牌的“声音产品”。目前,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和上海电影技术厂的混合录音棚已经完成数字7.1声道立体声配置,可承制相关格式的影片。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自主研发的字幕自动逐格摄影控制器也改变了原来的手工计数操作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人才培养方面,上海电影集团近年来注重原创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出现了一批影视剧制作新秀,比较著名的有编剧六六、王丽萍,故事片《高考1977》导演、编剧江海洋、执行导演吴天戈,《可爱的中国》导演胡雪杨,《黎明行动》导演包福明,戏曲片《廉吏于成龙》导演郑大圣,动画片《马兰花》导演姚光华,《大耳朵图图》导演速达,《医者仁心》导演傅东育,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开天辟地》、《西藏的天空》制片人吕超、祈伟礼等。上海电影集团还将按照“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实施“领军人物培养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导航工程”、“青年读书会”等多种措施,积极参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文化名家”、“广播影视青年创新人才”等重点人才工程,逐步形成由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后备人才等组成的宝塔型人才梯队。
二集团产业链特色
国内的大小电影公司在建立自己的产业链时,大多采取的是从上到下延伸,即先从制片领域入手,慢慢向放映环节过渡,中影集团和华谊兄弟的电影产业链就是采取这样的方式。上海电影集团的产业链建设则反其道而行之,它先从市场环节入手,一步步拓展下游广阔的市场空间,然后再逐渐回归制片。
2003年起,上海电影集团斥资3亿多元建造影院。上海电影集团认识到,电影制作本身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并且目前国内的电影市场尚没有完全打开,单靠制片领域来盈利,需要冒很大风险。从市场环节入手,不仅可以避免制片的风险,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自身在国内的电影市场。于是,上海电影集团率先大胆地突破内容为主的传统制片公司的经营方式,开始开拓自己的新路子。其成果是显著的,上海电影集团旗下的联和院线从成立之初的56家影院、128块银幕发展到目前的192家影院、934块银幕。年度票房从2003年的1.42亿跃升到2011年的13.35亿,增长了8.4倍。
在中国电影市场日渐繁荣的情况下,上海电影集团开始了从市场领域向制片领域回溯的进程。上海电影集团的“把上海的故事讲给世界听”的制作计划正在进行中,已经开拍或计划开拍的电影主要有: 反映当代青年人生活、与NBA球星合作的青春励志片《神奇》,反映二战期间上海人民救助犹太人的音乐故事片《魔咒钢琴》,表现中美建交的《上海公报》以及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海上交响》等。
另一个是推进“双本双十”的创作计划。这方面的电影有描写上海开埠以来风云人物、与周立波合作的《海上教父》,描写五卅运动的《上海1925》等。电视剧则有反映医患关系的现实题材作品《心术》、表现上海风土人情的《石库门》、表现上海民族工业崛起的《上海往事》、表现当代青年风貌的《原来》和《我们的1977》等。
这种打破内容为主的思维定式,并从产业链下游的放映环节步步为营的做法,使上海电影集团在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之前,牢牢地占据了产业制高点。作为全国最大的电影院线,联和院线曾创下过连续5年放映票房第一的佳绩,目前,联和院线票房总额仍然位列前三。下游发行放映环节的成功也为上游的制片环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上海电影集团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聚焦制片领域,让曾经制作过无数经典影片的上海电影集团再度回到公众的视野。
三集团产业拓展战略
上海电影集团的逆产业链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过于注重产业链终端的建设,忽视制片环节,也给上海电影集团的整体发展带来了许多隐忧。
首先是电影创作数量减少。2011年,上海电影集团生产故事片总共才7部,而年产量最高时为17部,陷入了历史低谷。对电影制片的忽视使得上海电影集团在获得了高额利润回收的同时也逐渐淡出了观众的视线。如今,上海电影集团出品的电影在国内的影响力日渐薄弱,观众的注意力被众多诸如华谊兄弟、新画面等新公司的作品所吸引。对于一个电影公司来说,保持眼前的利润增长固然重要,但维持多年以来在观众心中建立的良好品牌和口碑也不可忽视。
上海电影集团一直以来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联和院线,然而近年来,随着全国院线的发展,联和院线的优势也渐渐减弱,年度票房总额也被中影星美院线和万达院线赶超。同时,由于多年来对制片的忽视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使得这次上海电影集团的回归制片多少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制片作为整个产业链的火车头,它本身可能并不是盈利的最重要一环,但若是不注重对“火车头”的维护和升级,那么整条产业链就会显得动力不足,运作乏力。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上海电影集团的逆产业链战略在实行之初确实显现出它自己的优势,也为上海电影集团获取了利润,不过,一旦这种战略的“有效期”一过,其固有的劣势就显露出来。庆幸的是,上海电影集团通过近几年的精心运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为回归制片领域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同时,作为一家老牌国营电影企业,上海电影集团在业内依然具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相信上海电影集团能够很快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在制片领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与品牌。
第四节 尚世影业产业发展与投资分析
尚世影业全称SMG尚世影业公司(SMG Picture),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业务涵盖影视投资、制作、发行、营销以及影院建设、艺人经纪等全产业领域,经营规模及产量均居全国影视公司前列。尚世影业的前身是上海电视传媒公司,成立于2007年。公司自成立以来投资出品的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蜗居》、《杜拉拉升职记》;动画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麦兜响当当》以及参与投资电影《十月围城》、《枪王之王》、《倔强萝卜》等,取得了不俗的市场业绩和业界口碑。
2009年,恰逢广播电视制播分离以及文化大发展的大背景,当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前来上海调研,肯定了上视传媒转企改制的成绩,作出了“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工作”的指示。李长春同志对上海文广的方案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意见,指出在推进制播分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做大,多出精品力作,多出优秀人才。
2009年8月1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复了上海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方案,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更名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并出资组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在此形势下,SMG影视制作中心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发展,对公司旗下各个部门按功能进行了业务拆分,分别将电影电视剧投资、生产、发行、营销以及艺人经纪和中心原动漫业务拆分出去,成立了“尚世影业”以及“炫动传播”(前身是上海炫动卡通卫视传媒娱乐有限公司)。尚世影业作为集团影视内容制作的排头兵,实行企业化经营,集团一次性注资1.5亿元,全面实行利润考核。如今尚世影业与SMG影视制作中心同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但是作为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尚世影业的发展又充分依托了东方卫视的平台支持。尚世影业与东方卫视以市场化运作为前提,制作和收购定制剧,这也是尚世影业非常重要的业务版块和收入来源。
早在2008年,如今的尚世影业成立之前,亦即处在SMG影视剧制作中心时已经开始涉足电影业务。当时公司参与电影产业的主要方式为入股参投,尚未全面铺开电影原创开发项目。通过参与电影投资,尚世影业在电影业务运作领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喜羊羊》、《麦兜响当当》、《风云决》等动画电影逐渐在市场上创立了品牌,扩大了影响力。
一原创电影业务分析
作为一家国有影视剧制作公司,尚世影业在电视剧的制作和发行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主要原因在于它与东方卫视紧密的血缘关系,它能够掌握第一手的受众信息资料,比如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类型的电视剧;哪些电视剧收视率较高;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收视群体分布情况等等。因此,电视剧业务在“制播分离”之后的几年间,发展势头相当迅速。
然而,对于公司的电影业务板块,特别是原创电影的开发来说,情况就稍显复杂。首先,公司没有与自己联系密切的院线。对无法直达受众终端的电影制作公司来说,受众信息渠道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其次,尚世影业与居于电影产业链前端的导演、演员以及制片人的业务联系也不够密切。
2003年至今,国产电影产业以惊人的幅度高速发展,然而在市场上真正能够获得盈利的影片数目与实际放映影片数目相比较则显得过少。与此同时,大规模、大投资的“大片”数目急剧增加,其中许多都无法收回成本。另一方面,当下电影创作“跟风”者居多,原创力作则成为稀缺产品。针对当前电影市场的状况,尚世影业在延续参投大成本制作电影、赢取票房的传统业务之外,还将进军原创电影开发作为公司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开发原创电影的关键词: 都市气质、现实关注、梦想情怀。
所谓“都市气质、现实关注、梦想情怀”,就是要将原创电影的内容定位于都市青年群体身上,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描绘他们的美好爱情和事业梦想。在这一口号的指导下,公司对此类原创电影的市场定位是小成本、类型化影片。上述市场定位首先基于对公司团队,对国产电影票房市场的分析与判断,其次是立足于尚世影业的公司规模与团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独有偶,市场上针对“小成本、类型化”的影片进行制片发行的公司也不在少数,因此如何在这两个大前提下走差异化市场拓展,对尚世影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