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2700000007

第7章 对“海派书画”概念的史认和群体的评述(1)

对“海派书画”概念的史认和群体的评述

——兼与郑重先生商榷

近十年来,笔者在从事“海派书画”研究的同时,陆续写了一些文章及一本专著《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客观地讲,我们对“海派书画”还是处于研究甚浅、知之甚少的阶段。

然而,在读了郑重先生的《“海派”和海上画派》一文(载《文汇报》2009年9月27日)后,我产生了颇多疑惑和不解。郑先生的文章主要观点是:“海上画坛的艺术流派纷呈,并不是‘海派’所能概括的。”因而他下的结论为“‘海派’是不存在的”。我认为,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常规要求,重要的是对历史事实准确的把握和考察。作为一种理论评析的基本准则,关键的是对阐述对象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故不揣浅陋,本文就“海派书画”概念的梳理与确认、“海派书画”风格的认知与界定、“海派书画”群体的史认与评述诸问题,谈些个人之见,兼与郑先生商榷。

一、对“海派书画”概念的梳理与确认

“海派书画”作为一个地域性与风格性相结合的概念,其主体属性体现了一种创作方式、笔墨形态、群体追求、审美精神及风格范畴。“海派书画”是海派艺术的源头,滥觞于京剧,并涵盖了日后整个海派艺术系列。然而在日常使用中,人们常将“海派书画”与“海上画派”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是历史的误认和概念的误读。郑先生在文中也认为自鸦片战争之后,江浙一带的画家来到上海,“虽然如此,但无法构成‘海派’概念”,“只有用‘海上画派’才能包容得了”。因此,很有必要先对“海派书画”这个概念进行历史的梳理和流派的确认。

上海正式开埠于1843年11月17日,随后便设立租界,这标志着这座东海之滨的城市从封闭型的吴越小农型城市向开放型的沿海近代城市的转变。特别是到了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上海已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城市,并吸引了各地书画家(主要是江浙)来到这片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天地。黄式权早在1883年刊印的《淞南梦影录》中就记载为“各省书画家以技鸣沪上者,不下百人”。当时形成了以张子祥、任熊、任薰、赵之谦、胡公寿、虚谷、任伯年、蒲华、吴昌硕等为代表的早期海派书画家群体。这批书画家作为一个群体的形成及影响,标志着上海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这座城市所需要的职业书画家,并以一个重大流派的形态“亮相”于世。“海派书画”这个概念是在上海开埠之后,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城市文明的提升、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及市场需求的增长等因素促成下孕育、发展而成的,是具有历史时段(开埠后)的界定、社会背景(东西兼容)的依托、城市模式(市场经济)的供养。

“海上画派”这个概念以上海本土画家为主,以地域为界限,在历史阶段、时间跨度及流派覆盖上,都与“海派书画”有着诸多不同的区别。“海上画派”从历史过程上讲是包括了历朝历代在上海生活、创作的画家,其中典型的代表为明代松江“华亭画派”的董其昌、陈继儒等人,明代嘉定的“嘉定画派”程嘉燧、唐时升等人,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画派”。而且从创作方式来看,无论是“华亭画派”,还是“嘉定画派”,都恪守传统而严守师门。惟其如此,从流派性质来看,“海派书画”是近代型的,“海上画派”是传统型的。从流派组成来看,“海派书画”是移民性的,“海上画派”是本土性的。从流派形态来看,“海派书画”是开放型的,“海上画派”是封闭型的。从流派背景来看,“海派书画”是市场型的,“海上画派”是书斋型的。

再从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来考察,清末民初的绘画已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节点,一方面,作为当时绘画两大系之一并受到宫廷推崇的“四王”画风呈现了创作程式化、笔墨板结化的式微状态;而另一方面,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则因表现的概念化、笔墨的草率化而陷入迷惘的境地。而此时“海上画派”中的画家在这个“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大背景中,已根本无力回天。然而历史从来都为顺时应变及大胆突破者提供机遇及出路。在清末民初的“海上画派”画家中,就有胡公寿、钱慧安等则从旧阵营中突围而出,和嘉兴来的张子祥,萧山来的任熊、任薰、任伯年,安徽来的虚谷,嘉兴来的蒲华,安吉来的吴昌硕等人笔墨交流、传承变法,从而加盟“海派书画”群体,并成为中坚力量。因此,历史地看,以任伯年、吴昌硕及其后“三吴一冯”为代表的“海派书画”群体的崛起绝不是一个孤立或偶然的艺术现象。“城市的规范和社会结构,对于人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城市社会学》)也就是在社会转型、新旧交替、时代变革、都市发展、东西交融等综合因素下,“海派书画”应运而生。从此,在上海这个“近代”意义的城市中,形成并集结了一群砚田鬻画为生的书画家群体,他们创作的已不是传统文化环境中的文人书画,而是在新兴的城市空间中,接受市场严峻的抉择和受众挑剔取舍的作品,而这也标志着上海从此成为全国书画的群雄逐鹿之地和大师精英荟萃之城。历史的演绎证明:“海派书画”的崛起宣告了“海上画派”的终结。

二、对“海派书画”风格的认知与界定

对一个艺术流派的认知和界定,需要进行社会形态、历史背景及从艺方式等的综合考察。郑先生写道:“判断一个艺术流派是以地域为依据,还是以艺术风格传承为依据?我想应该以风格传承为依据。”为此,他认为“从被公认的几位海派领袖人物的艺术风格来看,彼此之间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无法把他们归到某一流派”。

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来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艺术流派只有在掌握并体现其包含的人的社会活动及审美创作的系统中,才能实现价值的确立。特别是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并不是个别人主观随意性选择或是捕风捉影式的信口开河所定,而是一种群体性的艺术取向、审美抉择和社会性的认知追求。这既有地域性影响的重要因素,亦有艺术风格传承的重要依据。地域性体现了一种历史背景、人文形态、社会条件及经济成因。“海派书画”之所以在清末民初上海形成,怎么能把其特定的、相当关键的地域因素剥离?开埠后的上海,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时期,上海的城市社会形制及地域特性已出现了多种文明、多种文化交汇辐射的结果,由本土文化、外省文化、外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互补和价值确认,促使了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及商贸的活跃,从而以其内在的活力和外在的张力,形成了海派文化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派书画”才有吸纳、包容、集结各地书画家的海量、雅量及能量,这就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个艺术生态的地域依存关系和流派形成的社会环境背景。

“海派书画”地域性重要因素的另一表现是集社性的保障和市场化的运作。如1875年成立的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不仅是画家们切磋笔墨、探讨世事、品评鉴赏之地,也是他们书画金石作品的经销代理处。热心公益、帮助后进的吴昌硕曾任会长。再如成立于宣统二年(1909),由钱慧安担任会长的豫园书画善会,就对初来上海的画家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及创作上的扶植,凡陈列于会中的书画均有人作推介销售,钱款一半归作者,一半归会中,用于慈善救助事宜。另外,据葛元煦在《沪游杂记》中所载,当时的海派书画家们“润笔皆有仿帖”。海派书画家们与书画庄所建立的润笔“标签”,实际上是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艺术与商品的营销关系,直接把书画家推向了广阔的市场,有如签约画家,从而培育了海派书画家们成熟的经济观念及营销意识。正是“海派书画”所拥有的这种地域生存空间及从艺环境,才能使那么多的外来画家在上海不仅“漂”起来,而且“漂”出了精彩与成功,任伯年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我们不妨来读一下民国初年的大商人章敬夫在《任伯年先生羽族五伦图记》中的长跋:“沪之地,海口也。其县治僻居海上,非大州都会而繁华日甚。自外洋互市以来,辟为六埠,贵绅富贾,辐辏其间,遂以称雄天下。山阴任君伯年,以写生妙手客于此者三十年。一时与游者,皆海内闻人,互相切磋,学益精,画益工,而名亦重。”

“海派书画”之所以能从清末民初及至二三十年代称雄画坛、闻名遐迩,其关键就是上海这个“东南之都会,江海之通津”的兼容并蓄、传承创新、经济发达。至于郑先生所认为几位海派领袖艺术风格不同而无法归到某一流派,恐怕是艺术观念的陈旧和流派认知的保守。作为一个近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流派,“海派书画”与旧时传统性画派相比,其本质的区别和考量的标准就是:“海派书画”不恪守一家一派,不囿于一门一户,不局限于一招一式。具体地讲,也就是“海派书画”的流派成员是广纳的,风格取向是兼容的,笔墨表现是多元的,创作理念是多维的。就以前海派领袖赵之谦、任伯年和后海派领袖吴昌硕及“三吴一冯”来讲,尽管他们各自师承不同,但笔墨表现的精湛精深、构图章法的饱满严谨、意境内蕴的诗化韵致、选材的亲和入世、色彩敷染的雅逸秀丽、气势格调的雍容大度都是相当一致的,从而构成了“海派书画”总体的艺术风格和笔墨系统。上至“海派书画”领袖,下至流派成员,都可以有不同的创作方式和笔墨语汇,但在这个总体艺术风格上却是相呼应、相遵守的。这也就是“海派书画”“和而不同”、“兼而有之”、“变亦通达”的大气派、大格局。颇有理论功力和审美觉悟的潘天寿先生早在1926年出版的《中国绘画史》中,就从艺术创作与风格建树上对“海派书画”给予了热情的推崇和准确的评价:“会稽赵撝叔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已属特起,一时学者宗之。……光宣间,安吉吴缶庐昌硕,四十以后学画,初师(撝)叔、伯年,参以青藤、八大,以金石篆籀之学出之,雄肆朴茂,不守绳墨,为后海派领袖。使清末花卉画,得一新走焉。”

顺便说一下,郑先生认为“海派”之说源于京剧界,并举了上世纪20年代后期周信芳就“称之为‘海派’”之例。实际上“海派书画”在上世纪20年代初就已进入了昌盛期,何为起源,不言自明。至于认周信芳先生为“海派”初创者,那也是有误的。“海派京剧”最早的创立者是有“海派伶圣”之称的汪笑侬,周则是“海派京剧”最杰出的代表。著名的中国戏剧史家周贻白对此有定评,他在《中国戏剧史讲座》中指出:“他(汪笑侬)对于演戏编戏,不为成法所拘,能随时自出新意。他具有改进中国戏剧的决心和勇气,但未能在京津获得发展,到了上海,才表现出他的天才。以他发挥之地言,有人说他是‘海派’。”

三、对“海派书画”群体的史认与评述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讲,一个艺术流派创作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价值与影响是积淀在整个文化系统内,活跃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从而对以后的文化发展产生辐射,对以后的艺术创作产生传承,不仅为文化更新提供能源,更为艺术突破提供动力。也只有在这个史认基点及文化坐标上来评判“海派书画”,才能解读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巨大的艺术贡献。正是“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海派书画”的崛起,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真正一流的大师群体,也为日后培育了一支卓越的精英团队,支撑起了中国美术百年绚丽辉煌的时空。记得一位哲人在评述欧洲当年的文艺复兴时,曾无限崇敬而深情地写道:“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常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同类推荐
  • 孩子,这才是音乐

    孩子,这才是音乐

    本书从演奏家儿时与音乐之间的不解之缘落笔,展开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成长故事,为广大热爱音乐的读者朋友们开启了一个纯然美妙的音乐艺术世界。字字句句,婉如一泓清曲,静心明理,带你找到音乐的源头。作者从独特的视角剖析音乐学习的本质,以及音乐与心灵成长的关系,从自己三十余载的音乐学习,演奏教学,艺术创作与传播的成长经历中与读者朋友们分享学习音乐的方法、经验与乐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音乐生命之路,成就生命的艺术之美。
  • 黄苗子说黄苗子

    黄苗子说黄苗子

    《黄苗子说黄苗子》是一本围绕一个主题的杂作结集,体裁上有对话、有侧记、有随笔、有札记还有日记与散文、纪念文章,在学术性、理论性与思想性以及艺术性几方面都还有着力之处。
  • 音乐史学探求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音乐史学探求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以新的史料与视角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新音乐运动、左翼音乐、抗战音乐、秧歌运动,萧友梅、黄自、黎锦晖等老音乐家,田汉、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的业绩,《国歌》、《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哀乐》等的创作与演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新的解读。作者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书中贯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发挥音乐史学研究的正能量。
  •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以培养色彩思维为目的,从色彩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兴趣。通过理论的融入,使学生认识到色彩造型规律的来源和过程;通过技法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用色能力。
  • 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重建巴别塔: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从西方现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两方面细致而深刻地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其中,西方现当代艺术选取了21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选取了29篇文章,两者结合而来,将全球化时代的中西当代艺术的整体面貌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且配以大量图片,图文并茂,是一部难得的学术著作。
热门推荐
  • 初熏心意

    初熏心意

    人人都道当朝一品小侯爷心狠手辣野心勃勃,如今却成痼疾缠身的病弱公子被逐出京。明明是京城最大药堂家正室生的大小姐,却被小娘以及妹妹设计嫁与一鳏夫做小妾。他与她在各自人生最狼狈黯淡的时候相逢、相知,又在细水长流的日子中携手走过,彼此陪伴,一个是冷漠高傲的天之骄子,一个是脾性温驯的甜美娘子,他与她能否终成眷属,又将共谱怎样一段美好姻缘?一切尽在这本美食与悬念兼具的温馨小品。
  • 迷妄天

    迷妄天

    顾辰霄,你在迷虚大陆已经混不下去了。那我去迷幻大陆去混。顾辰霄,迷幻大陆已经没有了你立身之地。好吧,我去迷妄大陆立身去。顾辰霄,迷妄大陆容不下你这尊大佛.........欺人太甚,如此就不要怪我顾某不留情面。
  • 破天残道

    破天残道

    天残万古大道不全,生在这方天地所有人都是囚徒。
  • 暴皇的养女

    暴皇的养女

    他权倾天下,性格看似温柔似水,与世无争,然,内心却是冰冷无情,毫无温度,女人于他,是消遣,也是禁忌。但十五岁的他却收养了五岁的她,从此人生改写.她以为他对她好,会一直宠她,在世人的眼中,她就是百姓们的女神,因为只有她能让这‘笑面虎’言听计从。******************************************特别推荐:紫树叶子:《一夜成欢》紫树叶子:《'狼’君,未成年》落雪轻盈:《爱'上'黑道老公》落泪乔:《恶男戏凤之诱惑情妃
  • 重生之这不是我的系统

    重生之这不是我的系统

    新书《我的家人都不简单》已发,朋友们可以去看了 书友群欢迎大家,群号是741100276神州日报:“云殊是国家的骄傲,他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让众多政府高层都自惭形秽……”每日娱乐:“恐怕从来没有人会想过,神州能够出现云殊这样的人,妖孽已经不足以形容其取得的成就……”环球日报:“云殊不仅是神州的,他是整个世界的,是整个世界的财富……”时代周刊:“说过愿望是世界和平的有过许多人,但真正做到的迄今为止只有云殊……”……既然能够重生,那便唯吾与所爱之人不可辜负!冷月新书《王者荣耀之史为鉴》在创世发布了,感兴趣的朋友去支持一下吧!
  • 全球空投

    全球空投

    新书《英雄联盟宇宙服务器》1v1对决,5v5对战,100v100团战,100000v100000国战,我们打的不仅仅是游戏!游戏从激荡的二战副本开始……热血的国战、静谧无声的星战、炫丽的魔法、飘渺的修真、狡诈的仙神佛魔,以及各路神器仙武,这里应有尽有!就看你等级够不够,运气好不好了。不过,玩归玩,可别忘了,这只是游戏,一个实景游戏,久玩会伤身的哦!
  • One Pot Meals (Sheila Lukins Short eCookbooks)

    One Pot Meals (Sheila Lukins Short eCookbooks)

    For over twenty years, PARADE food editor, writer, and chef Sheila Lukins has inspired would-be chefs across the country with her accessible and easy-to-prepare Simply Delicious recipes. This e-cookbook is a compilation of Sheila's favorite chicken recipes from her time at PARADE, written with the busy home cook in mind.In addition to dozens of creative and succulent chicken recipes, this book provides an easy tutorial on how to roast the perfect chicken and carve poultry at the table. Readers get plenty of delicious and fun ideas for jazzing up a weeknight chicken dinner or creating the perfect special-occasion meal—that are sure to delight the entire family.
  • “鬼”墓金脑壳

    “鬼”墓金脑壳

    民国二十五年,中华大地正遭受着兵荒马乱的蹂躏之苦:多年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小日本的铁蹄又践踏着北方的大片土地,弄得民不聊生,多数地区的治安乱之又乱。这一年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武冈县城城北乡下某小客栈内住进了一老一少两个神秘的客人。
  • 绿野仙踪

    绿野仙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神峰通考

    神峰通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