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兴泽
石兴泽,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
老舍一生中走过很多很多城市,在很多城市生活过、工作过、居住过,为很多城市写过文章,有些文章成为认识那个城市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北京和济南,北京是他的故乡,生命和精神的根,他的一切都与北京密切相关,而北京也因老舍而增光添彩;济南是老舍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生活了四年时间,留下很多优美的文字。老舍在伦敦和重庆也住过较长时间,留下多少不等的文字。与这些城市相比,老舍在青岛住的时间不算长,写青岛的文字也不算太多,但青岛对于老舍而言,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老舍与城市,青岛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忽视。
现在我们来看老舍在青岛的工作和生活,青岛给老舍的印象,解析老舍青岛情结的密码,为研究老舍的城市文化心理提供些许有意义的参照。
一、老舍对青岛的印象
老舍1934年初秋到青岛。在此之前,老舍到过很多城市,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城市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成为他青岛感受的重要参照。经历了北京的风沙、济南的酷热之后,他对青岛这个海滨城市的美丽景色和宜人气候表示了由衷的赞美。“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与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的放在那黄色的地图的边儿上。”老舍:《青岛与山大》,《老舍全集》第14卷,第45页。青岛四季宜人,春天繁花似锦,满城花香;夏天海水洗浴,避暑消夏;秋天海阔水湛,空气高爽;即使风景和气候最差的冬天,也不像北方其他城市那样,风沙寒月,冷气袭人。“雪天,我们可以到栈桥去望那美若白莲的远岛;风天,我们可以在夜里听着寒浪的击荡。就是不风不雪,街上的行人也不甚多,到处呈现着严肃的气象,我们也可以吐一口气,说:这是山海的真面目。”同上,第46页。
老舍也喜欢青岛的花草和海景。尤其是五月的青岛,樱花盛开,繁花锦簇,“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老舍:《五月的青岛》,《老舍全集》第14卷,第76页。与鲜花绽放相伴而来的是美丽的海景:“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葱绿,黄绿,灰绿,各种各样的绿色,联结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前面,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同上,第76页。老舍对青岛的海景花草还是充满爱意。为纪念这段生活,他特意为自己的作品集取名“樱海集”和“蛤藻集”。“青岛是个好地方”,老舍在不少文章中这样说。
老舍喜欢青岛的气候和自然风光,但对青岛的人事却持保留态度。老舍对青岛人事的感受分三个层次。
首先是青岛市民的人事。青岛市民的人事很多很杂,老舍接触到的人事也很多很杂,在此不可能面面俱到。要而言之,老舍对青岛市民的人事有些不欣赏的地方,原因是他们有洋派心理。虽然只是表现在某些“洋派”人身上,但因时髦而流行,因流行而显示出青岛人事的某种做派。他曾经写过一些幽默短文,这些短文谈天说地,信笔写来,讽刺幽默,扯的是身边琐事,道的却是世态炎凉;说的是日常生活,发的是对洋味青岛的感慨。如《再谈西红柿》从青岛“到处看见西红柿”说到青岛“洋派的中国人也甚多”,再说到“吃洋臭豆腐而鄙视山东瓜子与大蒜的人,大概也不会在少数”老舍:《再谈西红柿》,《老舍全集》第15卷,第346页。,讽刺了某些青岛人的“洋派心理”。《檀香扇》谈到民族老不老的问题。老舍说,这个“自然也不便刨根问底,最好先点头咂嘴,横打鼻梁:‘我们老得多,你们是孙子!’于是,即使祖父被孙子揍了到底是孙子年幼无知;爽性来个宽宏大度,连忤逆也不去告。这叫作‘劲儿’。明白这点劲儿,莫谈国事乃更见通达。”老舍:《檀香扇》,《老舍全集》第15卷,第350页。这是说在外国人“管制”下青岛人的阿Q心态。但他只是在文章中谈到这些现象,表达他的感受,既没有具体展开,也没有深入探究,因为老舍不是社会学家,其精力不在于对市民的人事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统计分析,他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也有更深切的感受要抒发。
老舍感受最深切的是,国内外很多很多有钱人来青岛旅游避暑,娱乐消闲,灯红酒绿,轻歌曼舞,殖民文化泛起浓郁的西洋味和铜臭味,改变了城市本真的面目和品格,使其成为消费城市和洋味十足的城市,成为一个飘散着脂粉气息和张扬着奢侈欲望的城市。
青岛是殖民统治下发展起来的城市。1897年德国军队占领青岛,1914年日军出兵青岛,1937年日军再次侵占青岛。20世纪开始那几十年,青岛在外国人统治下呈现出洋化格局。城市建设是按照外国的风格设计的。1900年德国正式推出青岛总体规划,专门规划了别墅疗养区和海水浴场,通过借景、对景使青岛山、海、岛、城融为一体。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青岛逐渐形成一幅带有浓郁欧陆风情的海上都市风景画廊。20世纪30年代,青岛不但是中国人旅游避暑胜地,也是世界游览观光胜地。“夏季的青岛是中外有钱有闲的人们的娱乐场所”,每到夏天,中外游人便来到这里,“他们与她们都是来享福取乐,所以不惜把壮丽的山海弄成烟酒香粉的世界”。老舍:《青岛与山大》,《老舍全集》第14卷,第45页。在老舍看来,“那些喝醉的外国水兵与差不多是裸体的,而没有曲线美的妓女”,将好端端的青岛糟蹋得不成样子,对此,老舍表现出极大的厌恶!老舍一再说,“青岛不是坏地方”,但由于中外有钱人和有闲人的作为,败坏了青岛的风气和形象。他从“沿海上停着的各国军舰”感受着“国破山河在”的凄凉,感叹说:“青岛几乎不属于青岛人的了,谁的钱多谁更威风!”老舍:《五月的青岛》,《老舍全集》第14卷,第77页。
老舍是在获得高度的文化自觉之后来到青岛的,他习惯于从文化的角度打量青岛,也习惯于把自己的印象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其青岛感受,也便因此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显示出老舍城市文化心理的一个方面。
从整体上看,老舍对青岛的文化品格评价不高。他曾经把青岛与济南做过对比,认为虽然同属齐鲁大地,但青岛和济南的文化品格大不相同。在济南,老舍更多地感受到齐鲁文化的古朴厚重;而在青岛,尤其是夏天,感受最深的是沿海通商口岸的奢华和摩登。“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少女。”老舍:《春风》,《老舍全集》第14卷,第39页。老舍的比喻耐人寻味。“老先生”虽然缺少生命活力和朝气,但肥袖马褂透着亲切;少女固然可爱,但摩登少女就不那么可爱、甚至在老舍眼里有些可厌了。老舍是传统知识分子,他认可西方文化和文明的许多内容,但对于西方的某些生活习俗却总是不能接受。他拒绝西方的灯红酒绿、笙歌艳舞、奢华虚浮、咖啡舞厅,不能接受那种气味和情调。他不欣赏摩登,对于西方摩登少女他只是平静而客观地不欣赏,因为那是别国人的生活习惯,无论好坏美丑都与他无关;对于中国的摩登女性,他向来怀有厌恶的情感倾向。他的文化心理有些保守,女性意识也有些保守。他热情赞美那些恪守妇道的贤妻良母,而那些穿着妖冶、打扮入时、喜欢时髦的女性从来都逃不脱他的道德惩罚和社会批判;即使为生活所迫沦落风尘的女子都可以得到他的同情和理解,而摩登女性从来都得不到他的好感,他认为她们会使家庭不幸、男人窝囊、社会风气败坏,最终毁家误国。把青岛比喻成“摩登少女”,表现出老舍鲜明的情感倾向。因此他不因青岛的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而喜欢青岛。“青岛是个不坏的地方”,这在情感情向上是打了折扣的。
老舍的城市文化心理一度影响到他对山东大学的判断。他初到青岛,暑期还没完全过去。万紫千红、靓女如云的摩登景象“余韵”尚存。他有些担心,生怕他所面对的是一些“洋服郎当”、像些华侨子弟的学生。老舍有过和大学生同住一个公寓的经历,对某些大学生自诩为新人物、不务学业的行为感受甚深,并将这种感受写在《赵子曰》中。北京尚且如此,山大学生与“舞场、咖啡馆、电影院、浴场……”相邻,在歌舞笙箫、烟酒香粉弥漫的世界里,他们“能安心读书吗”老舍:《青岛与山大》,《老舍全集》第14卷,第46页。?但老舍这种担心很快化解,因为走进山东大学,他所看到的是另一番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