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5000000015

第15章 老舍在青岛兼论老舍的城市文化心理(2)

山大没有受到世风影响。校舍原是一处德国兵营,后来改为学校,院中到处铺满了短草,道旁种上了玫瑰,但依然脱不了军营的严肃气象。与此相协调的是,山大学生颇有“众人摩登我独古”的气概。夏天,青岛最喧闹的时候,学校已经放假,香风粉雨侵袭不到学生;其他季节,学生们用琅琅的书声和足球场上的欢笑声抵御“寒风恶月里的寂苦”。他们衣着朴素,除了制服就是蓝布大衫,就是在每年最热闹的六七月份也是如此。老舍因此而感到欣慰和踏实。他喜欢这样的大学生,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勇敢和献身精神,朴素的装束下面跳动着一颗“红热的心”。他感叹说:“不管青岛是怎么样的西洋化了的都市,它到底是在山东。‘山东’二字满可以用作朴俭静肃的象征,所以山大——虽然学生不都是山东人——不但是个北方大学,而且是北方大学中最带‘山东’精神的一个。我们常到崂山去玩,可是我们的眼睛却望着泰山,仿佛是。这个精神使我们朴素,使我们能吃苦,使我们静默。往好里说,我们是有一种坚毅的精神;往坏里讲,我们有点乡下气。不过,即使我们真有乡下气,我们也会自傲的说,我们在这儿矫正那有钱有闲来此避暑的那种奢华与虚浮的摩登,因为我们是一群‘山东儿’——虽然是在青岛,而所表现的青岛之冬。”老舍:《青岛与山大》,《老舍全集》第14卷,第47页。

老舍的青岛印象是复杂的。他不喜欢青岛夏季的香风柔情和西洋气味,但欣赏“青岛之冬”的凛冽粗犷,欣赏山东人的古朴坚毅和勇敢静默。老舍从他们身上看到希望,感到欣慰,也感受到青岛的“真面目”。

二、老舍在青岛的作为

老舍是应山东大学邀请来青岛的。他在山东大学先后教过“欧洲文学思潮”、“外国文学史”、“小说作法”、“高级作文”等课程。有些课在齐鲁大学教过或涉及过,教授起来并不费劲,但他还是花费很多时间查阅资料,认真备课。他的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很受学生欢迎。他讲“小说作法”,每讲一个段落,就要求学生做一次练习,借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他讲人物形象塑造,讲景物描写,讲故事情节安排,讲文学创作的语言和风格,既有知识的广度、理论的深度,也切合当时的文学思潮和创作实际,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对于学生掌握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和欣赏水平,正确认识当时错综复杂的文坛现象,都有很大帮助。而他结合自己创作的甘苦,引导学生严肃创作,对学生的影响尤其深远。他不止一次地对学生说:“写文章,必须对你的读者负责!”这是人格教育。

当时,山东大学学术研究风气很浓,学生创作积极性也很高。他们创办了两种刊物:一个是《励学》,一个是《刁斗》。《励学》是学术性刊物,文理兼有;《刁斗》是文艺刊物,内容为文学评论、创作和翻译。为充实刊物内容,提高文章水平和刊物档次,学生们常邀请教授、教员写文章。老舍是积极帮助学生办好刊物的教授之一。他不但热心为刊物写稿,有时还亲自帮助审阅和修改文章。即便辞去山大的教职后,依然有学生把稿件给他,要他修改,帮助发表。对于青年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老舍的心情是复杂的:鼓励肯定之余,也有些悲凉。他说:“每接到一份,我就要落泪,我没有工夫给详细的改,但是总抓着工夫给看一遍,尽我所能见到的给批注一下,客气的给寄回去。有好一点的呢,我当然找个相当的刊物,给介绍一下;选用与否,我不能管,尽到我的心算了。这点义务工作,不算什么;我要落泪,因为这些青年们都是想要指着投稿吃饭的呀!”在老舍看来:“这里没有饭吃!”老舍:《这几个月的生活》,《老舍全集》第14卷,第72页。

学生们除了把自己的习作送给老舍修改外,还经常找老舍探讨文学问题,有的与他教的内容相关,也有的就其他问题向他请教。无论哪种问题,老舍大都耐心解答。他谦逊自处,平易近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又不是耳提面命。学生毕业,都愿意请老舍题词留念。他的时间本来很宝贵,又要教课,又要写作,还有其他活动,但他有求必应,认真对待。题词的内容,斟酌再三,语短意长。他曾在一个学生的纪念册上写道:“对事须卖十分力气,对人不用半点心机。”平实素朴的语言,关乎做人根本。老舍这样勉励学生,也以此要求自己。

在青岛,老舍与许多文朋诗友建立了密切的友谊,而他也收获着友谊的快乐和充实。与文朋诗友交往,是规避青岛西洋气息和胭脂味的有效途径,也是他发泄积郁、批判洋奴文化和国民劣根性的重要方式。

朋友中,臧克家常去拜访老舍,他们躲在书房里,倾听大海的涛声,谈诗论文,随心所欲。吴伯箫比老舍小六岁,却是他寓所的常客,他们在一起,说古道今,海阔天空,无话不谈。老舍儒雅洒脱,幽默寓于严肃,有些话像相声里的“解包袱”,时常引人会心欢笑。1935年夏,洪深、赵少侯、闻一多、王统照、梁实秋等作家学者云集青岛,或在山大任教,或短期逗留,都和老舍有过密切交往。他们相聚闲聊,老舍提议办一个短期刊物,把避暑时想说的话记下来,留个纪念。他的提议得到了洪深、王统照、赵少侯等人的赞同。老舍为刊物起名《避暑录话》,随青岛《民报》发行。老舍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小说《丁》,散文《再谈西红柿》、《檀香扇》、《避暑》、《立秋后》、《等暑》等文章。

《避暑录话》开始每周一期,深受欢迎,后来增印为800份道林纸的单页,送书店代销,销路很好。刊物出到第十期,青岛已有些凉意了,撰稿人陆续离去,《避暑录话》终刊。老舍写《“完了”》算是“终刊的话”。老舍喜欢这个刊物,也留恋这段众友朋相聚海滨的生活,他曾挥毫写诗抒发对远去的朋友们的祝愿:“故人南北东西去,独领江山一片哀!从此桃源萦客梦,共维桑海赏天才?而更明月潮先后,万事浮云雁往回。莫把卖文钱浪掷,青州瓜熟待君来!”

老舍在青岛期间的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短篇有《老字号》《断魂枪》等精品力作,中篇有《月牙儿》《阳光》《我这一辈子》《新时代的旧悲剧》等佳作。这些作品不单是老舍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短篇小说的翘楚。此外,他还写了一系列创作谈,如《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我怎样写〈赵子曰〉》《我怎样写〈二马〉》等,以及《人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等理论文章。他将这些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文学论集《老牛破车》。通过这些文章,他系统地总结了十年的创作经验,为攀登更高峰做扎实的铺垫。

老舍在青岛最值得记叙的是,他尝试了作为职业作家的生活乐趣,并且创作了《骆驼祥子》,攀登上艺术高峰。1936年春天,山大的一位教授到老舍寓所聊天,说北平有个洋车夫一辈子都想拉上自己的车,三起三落,末了还是受穷;还说有个车夫也被“丘八”抓去,他却从兵营里偷出三匹骆驼。老舍听后笑着说:“这可以写一篇小说。”他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搜集材料,构思情节,经过认真准备,暑假开始写作。这时他已经辞去山东大学的教职,属于职业作家。职业作家是老舍向往的生活,就像祥子向往拉自己的车,梦寐以求。老舍长期在教学余暇写作,有暑寒之苦无假期之乐,终年劳作,疲惫之至。他梦想当个职业作家,不为备课教书牵扯创作精力,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大约一年时间,他心无二用,从容有序,缓急自持,好不惬意!作品的故事和人物虽然不在青岛,但“产地”却是海滨城市,语言中透露出些许产地的气味。

职业作家的成效确实高。近一年时间,老舍创作《骆驼祥子》的同时,还创作了《文博士》(成书前叫《选民》),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及其他短篇小说和幽默诗文,还有若干谈创作经验的文章。这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好的时期。

但职业作家的确难当。老舍的收入连版税带稿费,加起来还不抵教书时的一半,而青岛的消费水平又相当高。他时常感受到生活的压力。他说:“自从去年秋天辞去了教职,就拿写稿子挣碗粥吃——饭是吃不上的。除了星期天和闹肚子的时候,天天总动动笔,多少不拘,反正得写点。于是家里就充满了文艺空气,连小孩子们都到时候懂得说:‘爸爸写字吧’,文艺产品并没能大量的生产,因为只有我这么一架机器。”老舍:《文艺的副产品:孩子们的事情》,《老舍全集》第15卷,第403页。1937年5月,老舍写信给《论语》:“8个月来的写家生活经验给我证明,卖文章吃饭,根本此路不通。此后仍当去另找饭碗,放弃写作。饿死事小,文章事大也。”老舍:《致〈论语〉》,《老舍全集》第15卷,第570页。为了生活,老舍只好再去教书。

1937年夏天老舍接受了齐鲁大学的邀请,离开生活居住了三年的青岛,回到济南。此后,老舍再也没有机会到青岛。

但青岛那座城市和那里的人,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青岛之冬”,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无论个人生活还是公众感受,都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青岛之冬”是“中外有钱有闲的人们……另寻出路,把山海自然之美交给我们久住青岛的人”之后的青岛,是本色的青岛,是与“摩登少女”迥然不同的青岛。他或许意识到,外国军舰和洋人们以及中国的有钱人娱乐消费形成的青岛品格是暂时的现象,意识到青岛总有一天会回到青岛人民的手中,恢复青岛的真实面目。因此,在离开之后,他始终对那座海滨城市怀有美好的印象,始终认为青岛是“适宜居住的城市”。他常写文章谈“住”的问题,青岛不是首选,也是重要的选择,而且并非“之一”。《我的理想的家庭》中说,“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其次是成都或青岛”老舍:《我的理想的家庭》,《老舍全集》第15卷,第386页。。把北平当作第一选择,理所当然;老舍当时还没去过成都,属于虚拟或者纯粹理想式的选择,而当时老舍就住在青岛,因此算得上实实在在的选择。九年之后,老舍写作《“住”的梦》一文,再次说北京之外,“求其次者才提到青岛”的话,并且说“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老舍:《“住”的梦》,《老舍全集》第15卷,第463页。。而在表现东方文化理想的作品《大地龙蛇》中,则将战争消失后和平年代生活的地点选在青岛——这不是随意性的安排。

同类推荐
  • 她心境:女人一生最应珍视的110种心情

    她心境:女人一生最应珍视的110种心情

    女人的漂亮,必须从她的眼睛中去看,因为那是她心灵的窗户和爱居住的地方。还生活一个微笑、爱一转身就是痛、感悟幸福,感悟爱、女人,很特别、天使在人间、妇人的幸福……本书为您讲述女人的心境,探微新女性的精神世界,追索新女性的幸福法则。
  • 那时很年轻

    那时很年轻

    《那时很年轻》收录了《福清城里有座小楼》、《有用或无用的小说》、《散文的精髓是自由》、《中国的惰性》、《文学的作用》等散文、随笔作品。
  • 桥是

    桥是

    桥是河海的走廊。取消舟楫以后,桥与船便成了天然的敌人。在山与山之间,桥架通的是路,在岛与岛之间。桥联接的是船,在水与水之间,桥铺排的是车。始于童年,我的印象中路桥是飞越的彩虹,岛桥是循环的船,永远行动在水的皮肤之上,只有水上的浮桥,才是真正陆地上的车。写下一个桥字,船、车、舟、路、筏,如同水的私生子联袂诞生,于是我理解的桥才能真正成为陆地与大海的摇篮。站在桥上,背后有大陆,海,或者山与岛。面对面,我们只能选择路,才有出发,这是一个无限绵延的前庭,它的目标指向未来。因此,只有桥的联通,世界才能成为整体。
  • 我与昆曲

    我与昆曲

    《我与昆曲》尽可能全地收入了允和老师关于昆曲的散文、论文、讲话稿和书信,及一小部分《昆曲日记》。全书分三部分,各部分基本按写作年月编排,以求帮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允和老师与昆曲的渊源、情感,曲事活动及理论贡献。
  • 祖先图腾故事

    祖先图腾故事

    远古时候,世界混浊一片,没有天,没有地。那时候,只有创世主——迦萨甘。迦萨甘四肢兼具,五官齐全,长相和人差不多,有耳能听,有眼会看,有舌头可以讲话。迦萨甘先创造了天和地。最初,天只有圆镜那般大,地只像马蹄一样小。迦萨甘把天地做成三层:地下层、地面层和天空层。后来,天和地各增长为七层,而且在慢慢地长大。
热门推荐
  • 少年侠(守卫者系列1)

    少年侠(守卫者系列1)

    本书讲述刘秀、张布、朱甫和班骠四个结义兄弟,合力推翻了暴君的统治,但在朝廷奸臣的奸计挑拨下反目为仇,只有皇帝刘秀活到了最后。五年后,刘秀的次子刘阳私自出宫,途中遇上土匪,幸而被同龄少女张小龙出手相救……
  •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世界篇)

    本丛书以探求万事万物的知识为切入点,浓缩了读者应该知道的中外文史知识精华;以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历史资料,对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逐一展开,娓娓道来;集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文学人物、文体知识、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俗语谚语、教育常识、新闻出版、称谓官衔、艺术、节日民俗、饮食、天文历法、山川地理、经济科技、邮政交通、竞技体育、历史知识等方方面面的文史知识。
  • 临济宗旨

    临济宗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海上那群男子汉

    海上那群男子汉

    本书由前远洋大副梁斌撰写,书中讲述了31个中国远洋海员在世界各地遇到的真实故事,在越军炮火中撤离的最后一艘中国船拒绝带走华裔姑娘,巴拿马圣诞夜的肚皮舞娘与中国海员的情感交流,主人公钓上一条大鲨鱼,女海员的风流事……真实地告诉你发生在远离陆地的远洋船上的事。
  • 凌天屠尊

    凌天屠尊

    当世第一神帝天屠者为救红颜,强收神焰而亡,地狱沉浮三千年后,重新踏上修行之路。天要收你,我便屠了那天,地要葬你,我便碎了那地,神佛亡你,我便让他们烟消云散!待我重新归来时,定要那阴阳逆乱,血染青天!
  • 千金倾城s

    千金倾城s

    【待我君临天下,许你一世倾城】地质学者穿越成丞相千金,与高冷傲娇二王爷“逗智逗勇”、爆笑大战。二王爷轻功飞海浪漫示爱:“感动吗?”顾倾城小脸惨白:“不敢动,不敢动!”
  • 陪你到时光尽头

    陪你到时光尽头

    她是个被生活打磨得很现实的女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从不艳羡童话里的灰姑娘。因为谁敢保证嫁给王子前,灰姑娘爱的不是隔壁会换灯泡、会做回锅肉的张小三?但命运偏偏让她成为他的猎物,铁腕雷霆的他步步为营,设下天罗地网,颠覆了她平凡的生活与爱情。杀死她的初恋、遣走她的闺蜜、笼络她的母亲……一步步将她带入“围城”的深处。
  • 两晋秘史

    两晋秘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色的房子(中篇小说)

    金色的房子(中篇小说)

    十六年前,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北都市统计局工作。第二年春季,单位派我到北都大学,进修一学期财经理论,所以认识了杨先生。杨先生是中国人,在台湾出生,六十年代中期大学毕业,当过两年兵后,到美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在美国蒙塔那州一个国家实验室做研究员。中国开放以后,他连续四年应聘回国,在各大学客座演讲,介绍美国科技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成果。杨先生个子不很高,也不健壮,但总是西装革履,器宇轩昂,容光焕发,充满自信。这种样子的人,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陆,还很少见,显得特殊,十分惹眼。
  • 国色天香之涅盘时代

    国色天香之涅盘时代

    一个身世可怜,历经艰难的女孩——雨。一个拥有亿万身家的企业董事——诺。两个毫不相识的博友,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素未平生的女网友拥有了男人的一切。无父无母的孤女摇身一变成为上市集团的新主人,却爱上了对手公司的接班人——天。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细读这本书,它会帮你解开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