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5400000013

第13章 文学作为话语和思想交锋(2)

张贤亮曾经是个“重要作家”。●60◆但是,八十年代后的他“下海经商”,似乎不再有创作的激情,或者说即使时有文字发表,业已无法引发《绿化树》和《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发表时的社会反应。可以猜测,至少到目前为止,写作上的变化在于作者可能是一种内心枯竭的表现,也可能是他在等待产生重新寻找激情的内心需求,但也可能由于八十年代的“现代化”想象与市场化的文化逻辑相符,使“欲望”通过物质上的满足达到了心理上的某种平衡;如果没有新的反思,很难在创作上有新的突破。其作为“重要作家”的影响似乎随着他社会身份的改变而停留在了八十年代。与此同时,同样不再写小说的张承志,却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写作道路。按照其本人的说法就是从虚构走向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61◆最近,张承志在回答有关他在九十年代中期所说的“不再写小说”时说,尽管并非完全如此宣布,但是当时的言说“里面确有对文学形式,以及文学所处时代的想法”。●62◆他写作上的“转身“与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直接相关。与莫言,余华等八十年代同期出道的作家相比,张承志似乎没有完全放弃八十年代式的“忧患意识”,但在对时代重新拷问的时候,把“忧患意识”从一种“现代性的焦虑”,转换成一种社会转型中对人心的拷问。如此,在九十年代以降的市场化改革加速了文学的中心地位被以大众传媒为机制的大众文化所代替,以及以作家和评论家为主力军的文化精英被相对边缘化的历史语境中,在“人文知识分子”面对市场作出的不同的选择中,也有了张承志式的拒绝调和的选择。

在“大西北”,有作家“下海”将“黄土地”变成商品,也有作家则走进其深处,寻找“心灵”的历史。两者在写作道路上的变化,不但反映了社会的变化,更反映了面对社会变化个人所作的选择,以及这样的选择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不同的思考。王安忆在阅读“张承志的《心灵史》”时,坚持认此书为“小说”,因为她从中观察到“这个故事与我们现实世界的关系”:“我不是强调它是一个心灵世界吗?那我就要解释一下这个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其实就是我们写小说的毕生要努力解决的东西,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毕生的努力方向就是要找到这种关系。”●63◆作为“实践”(praxis)的小说创作,在关注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上显现出文学与社会的关联。王安忆强调“写小说的毕生要努力解决的”是心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既涉及社会层面,又涉及价值观层面。这一强调进而点出“思想”在文学写作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我将在后面回到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这两位张姓作家面对“现实世界“的不同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间接的)交锋,显示出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对“创作”本身的影响。

在张贤亮“下海“,张承志以个人的写作形式的变化作为对时代和社会的抵抗的同时,王朔,余华,莫言等过去的二十年的写作也都在“大众化”和“纯文学”之间呈现出各自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轨迹。●64◆王朔以“我是流氓我怕谁”看似反精英的姿态,在多变的写作和言说中,嘲弄和试图消解的似乎并不真正是教条式的理念,而是任何社会都应有的对精神的坚持和自觉。看似反潮流的话语,实在是对应了物质主义盛行时期犬儒化文化的走向。与之相反,莫言在其近作《蛙》出版之后的一次采访中,显示出其并不多见的面对社会急剧变化所作的思考的言说:“我想说的是文学逃不开政治,大于政治。写作从来都离不开当代历史和现实。我们也经常地听到一些西方的媒体或者西方的批评家,对中国当代的作家进行批评,说我们不敢正视社会的复杂问题,我们老是走中间道路,写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我不同意,我这几十年的写作,从来没有回避社会上尖锐复杂的问题…..”。●65◆尽管实事上他这几十年的写作的一些理念底蕴值得商榷,也不可能一惯而之,但是他对那些西方批评家的反驳是有道理的,因为后者对中国文坛的了解是有限的,理解的立场本身也受其自身理念的局限。韩少功在过去二十年的写作中,更是表现出思考的自觉:“文学不一定使世界更好,但不关切世界的文学一定不好,至少是不大好。文学为天地立心,但这颗心不是成天照镜子照出来的。哪怕卡夫卡和佩索阿那样的人,他们的孤绝也不是来自娘胎,而是在社会中磨砺的结果”。●66◆

不言而喻,在这些作家的写作中,试图坚持的是什么,改变了的又是什么,在他们自身写作生涯中说明了什么,与转型中变化了的社会关系如何,等问题,都不单纯只是写作者“个人”写作风格的变化,而与社会的急速变化以及其中出现的人与社会关系等“大问题”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八十年代过来的“重要作家”与很多很多“后来者”一起,共同处在社会转型的现实中,主动或者被动地在自己的写作中回应着时代的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过去的二十年里,不少其他作家超越了他们而成为加速了的市场改革时期中的“重要作家”,通过写作关注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变化背后的理念、价值观、和心灵问题。从“政治小说”到“底层文学”,从写小说到写散文,从博客写作到演讲加问答,使中国当代文学不仅在内容上让“现实”重新“主义”(曹征路语),在文体上和载体上也都出现了多种形式和新的渠道。其中不乏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对社会价值堕落的鞭挞,和对人心的拷问。这一切,既呈现出当下中国“文坛”的纷杂多元,也显现出在纷杂多元的现象里,存在着不同的立场和理念的交锋,通过创作(或者拒绝创作),以及不同形式的评论和批评表现出来。

在当下中国急剧的社会转型中,现实世界不可避免地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世界。如果如王安忆所言,作家们应该努力关注心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的话,那么值得追问的就是现实世界在文学创作中是如何被认识的,引起的是什么样的内心反应,支撑这些反应的又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理念。这样的追问,可以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学批评作为话语和思想交锋层面上,看到更多,涉及层面更广的思考。

二

就文学批评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更是在各种“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不同“话语”及其之间的质疑和争论。事实上在当今中国,尽管文学相对边缘化,但是“拿文学说事”仍然与中国社会,与理解中国的过去和当下以及如何想像未来,有着直接的关联。事实上,诸多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现象,尤其是作品与不同的“阅读”之间的交锋,在批评,影响,和反映主流意识形态诸层面上,起了比较复杂的作用。即使是(亦或尤其是)在物质主义当道的当今中国,文学创作和不同的“阅读”不但依然活跃,而且更与对社会现实的追问相关,引发并且引领思想的交锋和撞击。

确实,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由于与时代的大变化紧密相连,不断引发出创作的变化以及不同阅读之间的论争。比如,面对西方学术界对中国文学的“文以载道”的笼统批评,面对将人性抽象化以后对文学“人性化”回归的简单化了的“人道主义”,面对告别革命进而告别文学社会性的主张,面对“纯文学”的“政治正确”以及对“现实主义”的否定,等各类文学流派和批评潮流,中国的文学批评界,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走过了一个从相对一致到出现质疑,争论和交锋的过程。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争论和交锋往往不彻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在继续加深,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也在继续扩展和加深。无论是在文学占有中心地位的八十年代,还是文学面对市场化以及相对边缘化的九十年代至今,这些关注和争论同时又出自不同的“阅读”角度和立场,在“客观”上,通过对变化着的文学创作(包括内容,形式,和语言等方面)的反馈,在当下的社会转型中,直接或非直接地引领着文化层面上一部分关于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的理念和价值观的思考和交锋。

就批评的(理论)话语而言,过去三十年中出现过关于文学主体论的讨论,关于文学形式的变革及其理论依据的讨论,关于“毛文体”以及“先锋文学”的讨论,关于纯文学的讨论,对“现实主义”的否定,对文学边缘化和文学市场化的焦虑,各类“写作”(包括身体写作,新人类/新新人类写作,八零后/九零后写作,海外华人写作)的出现及其媒体对它们的炒作,对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作为显学的接受,等等,都曾经在某种“西方理论”的关照下出现并推而广之。随手拈来的就有“新批评”理论,“话语”理论,“解构”理论(包括对“现实主义”流派的解构),后现代理论,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理论,“酷儿”理论,文化研究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无疑开拓了批评界的思路。但是基于这些理论形成的“学术话语”却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九十年代以来“去政治化”的文化政治的一部分,主要表现在继续强化简单的“西方的便是有权威的”思维逻辑,表现在学术的“理论术语化”,为学术而术语,甚至为学位为升职而术语。“理论”究竟为中国面临的历史和现实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思路和理念,则往往认识不清。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悦读MOOK(第十五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

    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秉承一贯的理性、思辨、前瞻的学术期许,遵循全面、新颖、敏锐的年集宗旨,凝聚学界、业界人士的最新探索和思考,《新闻传播学前沿2007—2008即将付梓。2007年和2008年我国发生了很多大事,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汶川大地震、第29届奥运会成功举办。新闻传播学研究紧紧跟随这些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不断地从新的视角进行理性思考和总结。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同志考察人民日报时,就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 美国种族简史

    美国种族简史

    罗永浩倾力推荐!为什么今天还要回顾一个国家的种族历史,反思各种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生存状况,即使在建国已有两百多年的美国,在种族已经实现了“平等”的今天。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追求集体感和身份认同是自然的选择,在种族繁多的美国,因为融合、改变带来的矛盾冲突尤其突出。一个少数族裔融入的过程伴随着各种痛楚,常不为外人道,而在美国,德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华人、西班牙人、波多黎各人走过的成为“美国人”的道路也各有辛酸。也许,你认为自己了解种族的问题,理解文化震撼,但读完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对种族的误解还深深存在,急待改变。
  • 宠物喂养小窍门

    宠物喂养小窍门

    宠物从幼年期到配种期喂养的注意事项,如何调配最适合宠物的食物。
热门推荐
  • 情满洛杉矶

    情满洛杉矶

    本书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言情伦理系列之四,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言情伦理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肺腑,让热爱言情伦理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3)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所罗门王的宝藏·译言古登堡计划

    所罗门王的宝藏·译言古登堡计划

    《所罗门王的宝藏》(King Solomon is Mines)是亨利·哈格德的成名作。这部探险小说于1885年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人的热烈欢迎。此书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仍在世界各地流传。小说是作者根据有关南非的真实历史资料,结合南非的实际地理环境,经过人为改编,加以动人的故事情节写成的一部杰作。英国爵士亨利·柯蒂斯和约翰·古德上校结伴去南非,在从开普敦到纳塔尔省的船上遇到猎手艾伦·奎德曼,柯蒂斯请猎手帮他去找北去搜寻所罗门王宝矿后失踪的弟弟乔治。柯蒂斯、古德、奎德曼在乌姆宝帕的帮助下进入马塔比尔国。他们翻山越岭,去库库安纳展开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
  • 恶魔老公

    恶魔老公

    “咚、咚”“进来…”低沉的声音似冬日般寒冷。许久,厚重的隔音门终于被打开,一颗小脑袋防范的探了进来。贵宾套间里阴暗的光线让适应了外面五彩闪亮灯光的莫末一时无法适应,只能依照本能的躲在门后,以防万一的准备逃走。“呃、、、请问、、、”询问的话还没出口,门口的小女人就被一把扯了进去。“你”没反应过来的莫末被一股强劲扯了过去,撞到一面又硬又有点温暖的墙壁上,然后在她没考清楚到底是墙壁还是人的情况下。
  • 掌中珠

    掌中珠

    一朝家破,顾玥决定自强自立养家糊口。哪成想有个不争气的姨娘拖累。绝望求助,陆之初慷慨解囊善意庇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推理笔记7:三国杀

    推理笔记7:三国杀

    犯罪组织“三国杀”以杀人为乐,作案后利用诡计嫁祸给小职员康豆。为替康豆洗刷冤屈,“红色犯罪师”齐木与“三国杀”斗智斗勇。危难关头,齐木得神秘人物“幽灵”援手,才摆脱凶险。在与“三国杀”的较量如火如荼之际,齐木赫然发现:犯罪师界已经被神秘的“幽灵”控制。此时,“幽灵”怂恿齐木对“三国杀”以暴制暴,但齐木自有立场。齐木感到,“三国杀”似乎只是小角色,幕后的终极BOSS似乎另有其人……齐木与“三国杀”的较量究竟鹿死谁手?他能否帮康豆洗清冤情?神秘的“幽灵”,究竟是何方神圣?难道,他才是掩藏在幕后的终极BOSS?
  • 菜农逍遥行

    菜农逍遥行

    豪门阔少、世家贵子、门派翘首道:死光头,你要模样没模样,要身材没身材,就是一个刨土的货,有什么资格和我们抢女人?言守道:不对吧!我从来没有和谁抢过女人,是女人在抢我!且看言守,从微末到巅峰,兄弟相随,红颜相伴,弦歌挂锄走天涯!一锄在手,谁与争锋?
  • 倾城红颜:玄王追妻勾勾缠

    倾城红颜:玄王追妻勾勾缠

    "穿越到异世,梁贝璇隔绝一切情爱,潜心修炼,将心底的悲哀彻底的放下。他,帝国的玄王爷,据称是冷酷邪魅强势霸道,天赋更是千年罕见。这个长相跟前世的劈腿未婚夫一模一样的人,竟然对她情有独钟,强势追求:“梁贝璇,你这辈子注定是本王的王妃,所以放弃挣扎吧!”片段: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某女飞入一座美丽的庄园,拉着某男人的领子,咬牙切齿的开口,“我什么时候怀孕了?为什么我自己都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某男带着笑意的眼眸深情的望着某女,“自然是我的!”“你!太无耻了!”“我还有更无耻的,你要不要试一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殷红的花朵

    殷红的花朵

    《殷红的花朵》是一部阐述追求爱情,抑扬善恶美丑的书。故事发生在1880年的英国,主人公马克·莱恩南经历了《春》、《夏》、《秋》三段生活的感情波澜。《春》描写了主人公在牛津大学求学时,受其导师年轻貌美的妻子诱惑的懵懂之恋;《夏》描写他从国外学成回国后,同一位婚姻生活不幸的议员夫人的炽热之恋;《秋》描写他成家成名后,他早年一位同学的独生女对他的痴情追求的成熟之恋。虽然三段恋情,却有机地联成一体。虽说是一部小说,然而文字却好像诗一样精美。《春》、《夏》、《秋》三个篇章,循序渐进,扣人心弦,感人之至,爱不释手。
  • 鬼影新娘

    鬼影新娘

    是惊?是怕?还是.......一个身体里面有两个魂魄,究竟谁才是真正的新娘?面对两个不同身份的男人她又将如何抉择?随着她的到来身边发生了不少的怪事、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