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1100000015

第15章 走向富强与丛林法则:严复思想再估计(1)

马勇

在甲午战争中,有一个虽在北洋任职,但没有参加战争;自己虽然没有参加战争,但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献出生命的人中,却有不少是他的同学或学生,这个人就是严复。他既在战局中却又在战局外。在局外,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旁观者,他的愤怒、哀号和呼唤,来自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在局中,他对中国的失败、北洋的倾覆有深刻的反省,着力寻找这其中的奥秘,并试图为未来中国搭建一条通道,那就是走进丛林,遵从丛林法则,彻底放弃王道政治,紧紧抓住霸道政治,用力去说话,而不是用道德示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人终于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接受了严复提供的进化论,此后100多年,不论中国在政治上发生怎样的变化,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怀疑壮大自身走上富强,是唯一的凭借和正途。

一、从西方到东方:严复的困惑与不顺

严复之所以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能够敏锐地提出这样的思想主张,而且深刻影响此后100多年的中国历史进程,是因为他在那之前差不多30年的时间里,孜孜不倦地探究西方走向富强的根源、背景与动力,这为他后来的思想展开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严复生于1854年,至甲午战争爆发,刚刚度过不惑之年。他的出生地和早年成长的地方是福建福州,那儿可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即便在中原王朝封闭锁国的年代,那里似乎始终没有中断与域外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有时即便这些交流是非法的,但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所以,近代中国早期的洋务人才、海军人才,多来自福建,来自福州,这大概也可从一个方面证明那儿的开放程度。

长达十余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后,清廷有条件静下心来考虑建设与发展了,于是鉴于过去20多年内外战争经验教训,闽浙总督左宗棠于1866年6月给清廷上了一个奏折,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发展近代海军。朝廷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但很快将他派往陕甘,因为那里又发生了回民起义。

接替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的是原江西巡抚沈葆桢。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女婿,也是福建侯官人,与严复是小老乡。

沈葆桢接受福州船政事务后,立即为“求是堂艺局”组织一次招生考试,严复就是在这次考试中以第一名脱颖而出。求是堂艺局一年后更名为船政学堂,严复也自然成为船政学堂的学生。

在进入船政学堂之前,严复已经追随几位当地名儒读过几年书。按照乃父意思,他应该在科举道路上一步一步爬行,直至鲤鱼跳龙门,光宗耀祖。然而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在1866年那场霍乱中去世,家境突变,严复只好放弃原来的梦想,进入这所不要钱还会给点补贴的学堂学习海军。

不论严复对海军生涯是否有兴趣,但福州船政学堂那段经历对他来说还是非常难忘。这段生活使严复第一次走出先前狭小的人际圈子,融入一种社会的集体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船政学堂完全按照西方近代海军制度进行设置和管理,所学内容重在英语和自然科学,学习方法也不像传统学问那样从书本到书本,而是注意实践,在战船上练习掌握战船。所以短短几年时间,严复不仅在生活习惯上有了很大改变,即便在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上,也似乎更加倾向于西方化。这应该是一个少年的必然转变。

福州船政学堂请有不少西洋教官,然而在中国本土学习西洋文化总是显得有一层隔膜,要戳破这层隔膜,就必须派遣学生到西国去,到人家的土地上直接体验。清廷既然已经下定决心要学习西方,走上富强,那么就必须走出这一步。1872年,经容闳建议,曾国藩、李鸿章支持,清廷同意选派詹天佑等3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向外派遣留学生的开始。中国文化从盛唐以来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不过中国由此也真正步入世界的轨道,尽管后来有过不少反复和曲折。

幼童出国留学只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紧接着,沈葆桢就以福州船政大臣的名义建议朝廷以幼童赴美成例,派遣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两国深造。朝廷很快批准了沈葆桢的建议,严复、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黄建勋、江懋祉、林颖启等驾驶专业的学员30名被选送至英法两国继续学习海军。1877年3月31日,他们在留学生监督李凤苞率领下,出洋远行。

严复这一批留学生与赴美留学的幼童不同,他们已经在国内接受了十多年的系统教育,英语等语言工具也较幼童更齐备,所以他们到了欧洲之后并没有幼童进入美国之后的惊奇和震撼,比如一些幼童很快开始信仰了西方宗教,引起清廷极大不安。严复这些人只是在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验证他们先前所学的书本知识是否可靠,探究书本中无法表达的文明精神。

根据安排,严复和方伯谦、何心川、萨镇冰、林永升、叶祖珪等6人进入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继续海军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是技术层面的,诸如测绘海图、防守港口、行军布阵等,对于这些内容,由于严复他们在国内已有相当根基,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

正常的专业学习之外,严复更关注西方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探究西方究竟在哪些方面与中国不一样,何以然,见贤思齐,取长补短,也就知道中国应该在哪些方面向西方学习,在哪些方面应该有根本改变。所以严复在英国留学那几年,尽最大可能了解英国社会,研究西方文化,到议院观察议员们怎样议政,到法庭观察审判官怎样判案,使他渐渐领悟到,西方诸国之所以在短短几百年走过人类历史上千年道路,逐渐富强,公理日伸,其根本点是西方人建立了一套能够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和政治制度。

大约是因为严复不像是一个专业的海军将领,或者说他不甘心于当一个海军将领,他的思考总是带有一种政治家、哲学家的味道,因而他的上司特别是驻英法公使郭嵩焘觉得让严复当个海军将领怪可惜,于是有意识安排他多学点海军技术层面之外的东西,以便将来返回国内担任教学职责,培养更多的海军人才。

在郭嵩焘等人格外关照下,严复是那一批出国学习海军的12名学员中唯一没有到军舰上实习的人,他节省下来的这些时间,主要用于补习海军教官应该知道的学问,以为将来传授生徒之资。

1879年暑假,严复结束了在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的学业,按照学院计划,应该到英国军舰实习一年,然而正在这时严复接到奉调回国的命令,于是结束了在英国两年多的留学生涯,于同年9月返回母校福州船政学堂当教习。一年后,奉调至天津参与创办北洋水师学堂,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北洋水师学堂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于1880年8月19日奏请朝廷创办的,校址位于天津城东八里、大直沽东北的东机器局旁,1881年落成,所以严复也就算是北洋水师学堂元老级的人物了。

学堂创办之初的总办是吴赞诚,吴赞诚先前曾任福州船政大臣,而严复回国任教母校,其实就是吴赞诚动议的,所以他在就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的同时,将严复一并带到天津担任教习,由此亦可看到他们两人应该有着不错的关系,严复在那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应该心情不错。

还有一种说法是,严复的才华深得陈宝琛赏识,以为器识闳通,天资高朗,陈宝琛将严复推荐给李鸿章,于是李鸿章下令将严复调到刚筹备的北洋水师学堂。陈宝琛也是严复的小老乡,而这个说法又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在日记里记下来的,应该有几分可信。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严复从福州船政学堂来到了北洋,其实就成了李鸿章的部属,成了李鸿章的人。

或许正是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背景和人际关系,严复在北洋那些年大约对李鸿章有很高的期待,总希望能够像他的那些福州船政学堂的同学或留学英国的同学一样,受到李鸿章的关爱、栽培与提携。然而,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十几年,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从教习做到总教习,大约相当于后来的教务长,主管整个学堂的日常事务,但在行政级别上却一直上不去,在大清官僚体系中只是一个中层官员而已,较他那些在军界的同学甚至学生,似乎都低了一点。所以到了甲午战前几年,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对中西学术都有很深研究的严复,却用了大量时间去复读,先后4次参加科举考试。

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问题是严复老先生以40多岁的年龄参加考试,竟然无法金榜题名,你说这能不让他格外郁闷吗?所以他当时就对早年误入歧途学习西方文化表示后悔,说是“当年误习旁行书,举世相视如髦蛮”。似乎假如让他重新选择,他可能还会按照乃父的期待在科举的道路上慢慢爬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有学问没伟大如严复者,其实也有一种酸葡萄心理,他确实有学问,也确实奋斗了,但是就是考不上,于是他在后来就非常尖刻地批判这个考试制度,以为这个制度本身有问题,而不是他严复不行。

严复的认识当然是对的,但是严复自1885年第一次回乡参加考试,至1893年第四次回乡考试,前后花了那么多精力,结果还是考不上,你说他心情怎么能好呢?严复为什么执著地要考试,要通过考试证明自己呢?这除了他这个“海归”有学问没学历外,其实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在北洋当差不是那么很顺心,而这一点对他在甲午战后思想演变发生过非常微妙的作用。

严复在北洋十几年,把自己当成李鸿章的人,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情,在本职工作上似乎还没有听说过有什么失误。问题是严复似乎由于自己的清高和自己的学识,与李鸿章的那些门下客处得并不是太好至少并不太密切,即便李鸿章对严复没有什么负面看法,也不会积极主动提升严复的地位,所以严复在北洋艰难度日,因而他在后来,在李鸿章因甲午战败而成众矢之的时,也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痛批李鸿章,甚至通过关系谋划转投张之洞。

李鸿章没有像重视严复的那些海军同学那样对待严复,据说也不是什么人从中使坏,而是严复自己行为有点失检。李鸿章平生最痛恨就是吸食鸦片,而严复可就是好那么一口,且终生不戒。

性格决定命运。严复大概就没有当官的命,他当上了水师学堂总办也算是校长的位置了,这实际上还不是一个正经的官位。他的性格与官场格格不入,所以他后来除了应付学堂日常事务外,就将许多精力用在读书上,这大约应了中国古人“无聊便读书”的宿命。

二、走向富强:西方发展的动力

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默默忍受这煎熬,用他自己的话形容,那就是味同嚼蜡,真的有点干不下去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严复在北洋当差苦闷无比的时候,中日战争不期而至。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而且改变了严复的人生道路。

中日两国几乎同时面对西方压力,也几乎同时做出学习西方的反应,只是两国学习西方的力度不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不认为西方近代以来的东西具有绝对的价值,而是认为那些东西都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是末而不是本,在根本立足点上,中国不比西方差,中国所缺少的只是末,所以中国从走上现代化道路的那一天开始,就是既要学习西方,又时刻挑剔西方,总觉得西方的东西并不完美。

日本则不同。日本过去千年中以中国文明马首是瞻,从来没有怀疑过中国文明的价值和有用性,然而面对西方压力时,日本人发觉时易世变,先前很灵光的中国文明似乎已经严重落伍,无法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于是,日本毫不犹疑转身向西,脱亚入欧,发誓要在远东建立一个西方国家。100多年之后看,日本确实获得了成功,确实在远东建立了一个很西方的国家,日本人用100多年的时间改造了自己,与世界同步,与世界接轨。

当然,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的西化运动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离真正的西方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所以,这时的日本离后来意义上的世界化还有很远的距离,而带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霸权的遗留,日本此时只是相信了西方近代以来的丛林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此时的日本是世界宴席上的迟到者,它发觉自己的迟到,不是向大家道歉来迟了,而是贪婪地要补上迟到少吃到的东西,于是日本人在19世纪晚期对土地、资源、市场的期待,要远比那些老牌资本主义更贪婪,胃口更大。

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日本的发展,但其日益增长的野心促动着日本向大陆膨胀,而要迈上大陆,就必须征服台湾和朝鲜半岛,这是日本踏上大陆,与列强在欧亚大陆进行全面竞争的关键。朝鲜半岛和台湾,从中国的立场看,是一道天然屏障;但从日本的立场看,那就是阻止日本人登陆的第一岛链。

日本当然不甘心被锁住,所以日本在近代历史上多次设法挑战中国,找到机会就想冲上大陆,占领台湾和朝鲜半岛。日本对中国的一举一动密切关注,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实现其疯狂的梦想。

同类推荐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主要内容分为悠久的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等章节。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
  •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文化产业比较案例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图书,为“比较文化产业学”的举旗之作。在文化产业纵深发展的中国,对文化产业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案例比较,无论对文化产业实践还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书精心搜罗国内外多方面文化产业比较案例,并加以深入解析,既可作为文化产业学科教材或教辅资料,又是文化产业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和对文化产业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书。本书分国际视域、区域比较、文化传媒、文化体验四大部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交融,对策思路与问题剖析相贯通,反面教训与正面启示相互验证,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兼具较强的学理性与可读性。
  • 中华美德3

    中华美德3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本书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每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简单明了;时限为1930—2120年,共190年,时间跨度大,查找方便,实用性强。本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选提炼,让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更鲜活、更实用。并根据今天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编写了涵盖面非常广的生活实用百科知识,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本书包括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生肖星座、民俗礼俗、民俗禁忌、民间传说、养生保健、居家风水、吉凶趋势等内容。本书编写体例简洁,语言通俗易懂,以契现代人的阅读口味,是老百姓居家必备的工具书。
热门推荐
  •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不打不骂穷养男孩

    “穷养”的男孩,从小就能养成吃苦耐劳的作风,从容面对各种困境。“穷养”的男孩,不会轻易被生活中的挫折打倒,始终斗志昂扬。“穷养”的男孩,懂得自我约束,不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引诱。“穷养”的男孩,更懂得责任的内涵,敢于担当。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针对穷养男孩问题,提出了更具实用性、科学性的教育方法,如个性、能力、习惯等多方面。
  • Mr. Gladstone and Genesis

    Mr. Gladstone and Genesi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蜜婚爱恋,念念不忘

    蜜婚爱恋,念念不忘

    人人都知道,T市最矜贵,多金的男人――向御寒!有一个妹妹,他对那个妹妹宠的无度,放在手上怕摔着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两年前的一场意外,那个被寒少宠着的妹妹变成了植物人。寒少为此差点炸了这个T市。两年后,她突然意外醒来,从此寒少变身贴身教师。“大哥,我想要那个包。”某女眼睛睁大的看着电视。果不其然,下一秒那个包在了她的手上。“大哥,我想要那件衣服。”下一秒,那种款式的衣服都在了她的衣柜里。
  • 自然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自然常识速读(速读直通车)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妙的事情就是神秘,它是我们人类的主要情感,是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起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就是对自然界不断探索、不断解密的过程。而我们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探索和破解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前进的。随着科技发展到现在,我们的认知也越来越广泛。
  • 佛说孙多耶致经

    佛说孙多耶致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东阳之之门主

    东阳之之门主

    【2018最火新书来袭】手中一席红莲火,燃尽天下不平事。在那遥远的东龙部州之中,有着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叫做落雪郡,而我们的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
  • 爱是心中的蔷薇

    爱是心中的蔷薇

    这是一部爱的传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高考复读生宝存在垃圾堆发现一个垂死的女弃婴,抱回出租屋照料,弃婴在恢复健康后被人收养。大学毕业后,宝存成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与勤劳纯朴的姑娘志芸结婚,育有一女,生活平静而幸福。数年后,因二胎风波,宝存一气之下辞职下海,经营服装生意,无意中收留了一名孤苦伶仃的打工女孩香玉。香玉工作努力,聪明漂亮,被宝存夫妇视为家人。两年后,宝存和香玉的一次闲谈揭开了一个惊天秘密……
  • 总裁新婚,甜蜜蜜

    总裁新婚,甜蜜蜜

    (大结局)(温柔帅总裁把美丽娇妻宠上天的有爱故事)初遇,她对他砸砸舌:“男人最爱吹啊,牛在天上飞。”结果,被修理一翻,她总算意识到那厉害的男人呀,他不吹牛!她正逃逸,被他捉住:“听说你宿敌今天要结婚。”她大怒:“关你什么事?”他笑着建议:“你要不要抢个头彩?”“怎么抢?”“咱们先把婚结了。”她想想,反正都亏了,谁怕谁,结婚就结婚!头彩她是抢了,可谁能告诉她,为啥宿敌成了她的妯娌,旧爱成了她的小叔,而新欢老公却变成了她的总裁大人?这还不够,那些个大伯大伯娘大姑子大姑爷恶婆婆坏情人臭小三和红粉蓝颜知己等等又是怎么回事?*有爱情节:她试图逃离,被捉住,大怒喝斥:“放开!”他冷静看她:“不放。”“你再不放,我告你禁锢,你放不放?”“还是不放,一辈子也不放。”他从容微笑:“老婆握在手,厮守到白首!”*她:“你赚那么多钱放着不花,不怕它们发霉?”他:“你帮我花不就成了?老婆会花钱,老公才会更赚钱。”
  • 穿越V5,王妃有个APP

    穿越V5,王妃有个APP

    只不过在手机上装了个APP,居然穿越了!还穿成了个傻子。慕筱舒大呼坑爹,但是更坑爹的还在后头某人曰:“本王知恩图报,愿将全部身家交付。”“可是你只有一个铜板……”某人威武霸气:“本王给你!”慕筱舒掀桌:“这还不如一个铜板呢!”“本王的房子给你住,本王的手下给你用,你还不满意?别急,本王的人也给你睡!”【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打场子

    打场子

    呸,狗日的!呸,婊子养的!随着骂声,一把竹子笤帚很夸张地扫着地上的尘土,尘土也仿佛领会了老孙的意思,一窝蜂地扑向方开文的冰棍箱子,也扑向坐在马扎上的方开文。拿笤帚扫地的人是老孙。老孙大概有六十多岁,一张猪肝脸,嘴上朝前呲着三颗黄黄的大门牙,他一边借扫地为名,用笤帚搅起地上的尘土,一边嘴里喷着唾沫星子,恶狠狠地骂着人。方开文知道老孙是在骂她,心想:我惹不起你还躲不起你么?我不还口,让你骂!她没想到老孙越骂越来劲,脏话像臭水一样从老孙的嘴里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