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06600000002

第2章 家庭教育,你的观念对吗

每个家长都渴望培养出有前途的孩子,但落实到行动上却不那么容易。家庭教育的观念要正确,这是前提和关键。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并将决定孩子的未来。

每个父母都渴望培养出健康、有教养、独立的孩子,但落实到行动上却不知该如何是好。这一点,令多少父母迷茫,使多少父母的出发点与行为的结果南辕北辙!

可是父母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家庭教育,观念正确很重要,也就是说父母要以正确的观念来教育孩子。

因为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观念、想法将更加鲜明地反映在养育孩子时采取的态度上,而父母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与态度,又将强烈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与处世态度,也就是说,它将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植根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和科学观念。

作家北野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民族的较量实际上是年轻母亲的较量。这一观点是他通过在不同国家所见到各类对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而提出的这个结论。

有一次,北野在中国农村看到,几个小孩在一块儿玩,一个被另一个欺负了。那个挨打孩子的妈妈听见哭声赶过来,厉声吼道:“你干吗打他,再打他我揍死你。”

这使北野想起在英国曾见过的同样一个场景:那个被欺负的小孩的母亲却对另外几个小孩讲:“你们为什么欺负他呢?难道你们不友好吗?”

英国母亲在跟小孩讲道理,而那位中国妈妈对孩子没什么理由好讲。这种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起码有两点不好的后果:一是使孩子养成依赖性,依赖强权;二是会使孩子养成一种非理性性格。

还有一次,北野在一位英国朋友家做客,三岁的小男孩要与北野一起去洗澡,北野答应了,但过了一会儿却把这事忘了。结果孩子的妈妈急了:你怎么可以骗孩子呢,你不愿意去可以不答应啊。北野很不好意思,同时也想起在我们国家的一个普遍说法—哄孩子。然而试想一下,被哄大的孩子还会相信别人吗?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做父母的要将孩子引向哪个方向—心里是只想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更注重孩子的人格与修养的养成?父母每一个细微的想法都决定着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年的成长状态。所以,身为父母,一定要时刻汲取新的观念,以正确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孩子。

技巧1 孩子的健康不只是吃好穿好

今天,我们做父母的真正做到关心孩子了吗?难道为他们准备丰盛有营养的饭菜,好东西总是让孩子吃个够,不舍得让孩子受苦,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这样就是爱孩子吗?这样关心孩子,孩子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吗?

我们来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由此可见,现在健康的含义并不仅是传统所指的身体没有病而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可见,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三方面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身体方面的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的健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样不容忽视。身体健康是孩子学习、事业、人生发展的根本保障,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强则影响着孩子发展的宽度、深度以及长度,即孩子在学业、事业、人生的道路上可以幸福、顺利、成功地走多远。

首先,如何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呢?

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发展的根基,是孩子奋斗、进取时可以利用的最大资本。那么我们先来看一封马克思读大学时他的父亲写给他的信,你就会更深切地感受到健康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了。

“……祝你健康,在用丰富而有益的食物来滋养你的智慧的时候,别忘记,在这个世界上,身体是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状况好坏都取决于它。一个体弱多病的学者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此,望你用功不要超出你的健康所能容许的限度。此外,每天还要运动,生活要有节制。我希望,每次拥抱你的时候,都会看到是一个身心越来越健康的人。”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孩子,为了父母、老师的期望,在超负荷地学习。其实,在孩子的心灵疲惫之前,他们的身体早已疲累得支撑不住所有人的希望了。孩子只有身体健康,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习上的“战斗”,才能更好地为理想与未来打拼。因此,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发展的最好支撑。

其次,健全的心理对孩子尤为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上的任务是繁重的,学业上有巨大压力也是难免的,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剥夺孩子放松与玩耍的时间。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孩子的身心可以得到彻底、全面的放松,不但有益于身体疲劳的恢复,更有利于心理压力的释放,可以让孩子在完完全全的调整之后,以更好的状态来进行学习。

就孩子而言,拥有健全的心理,他们就能够更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的个性,并且能够与环境和谐地相处;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会拼搏进取,勇攀高峰,不断地挑战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学校里,一个小伙伴染上了很麻烦的皮肤传染病,为了自家孩子的健康,很多家长都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跟那个小伙伴接触。

但有一个小男孩例外,他仍然跟往常一样,与患病的伙伴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耍。邻居们都感到奇怪:因为这个小男孩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受到的卫生教育理应比别的孩子多,他没有理由不知道那样做的危险啊!

有好心的邻居阿姨提醒小男孩,小男孩看了看阿姨,回答说:“妈妈告诉我,健康的身体是不怕传染的!”

果真,直到患病的小伙伴痊愈了,这个小男孩也没有被传染。

好几年过去了,那个小男孩长成了大男孩,上了高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老师发现他有一个“缺点”,就是爱跟大家公认的“坏学生”在一起。在老师看来,这当然不是个好兆头!

因此,老师善意地劝告他要注意自己的好学生形象。但是男孩却自有他的主见:如果我真的变“坏”了,也只能证明自己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又怎么怨得了别人呢?

“健康的身体是不怕传染的。”男孩说道,眼睛亮亮地看着老师。

“健康的身体是不怕传染的”,健康的心灵是不会被污染的,孩子和谁做朋友并不按照社会上的标准,因为他的内心已经有了自己正确而独特的判断方法。

就像这个自信的小男孩,身体的健康让他有了一颗健康、善良的心,反过来,健康善良的心态也使这个健康、自信的男孩更健康地成长。

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凡事他就会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考虑。遇到困难、不公,不会胆怯退缩,更不会抱怨生活;获得成功与荣誉,也能合理、清醒地对待,然后继续努力向前奋斗。

有人说,心理上的不健康才是真的不健康。它会制约一个人的发展,哪怕这个人有十分强健的体魄,他也无法战胜内心的压力与无助。所以说,心理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心理的健康,才能帮助孩子成就很多事情。就如下面这位老师所做的实验。

老师在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学生:“你们认为这杯水有多重?”学生们有的说二十克,有的说五百克。

老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

拿一分钟,你觉得没问题;

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

拿一天,可能得叫救护车了。

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越觉得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的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就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

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不要让孩子心理的负担、负面压力越积越多,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及时地、及早地、有效地让孩子心理上的一切负面因素得到合理的释放。像涓涓细流那样,而不至于造成像洪水肆虐般的恶果。

最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

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们适应社会环境,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具体包括自学能力、交往能力、自控能力、抗挫折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纵观这些能力,都是现今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维持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种种能力又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健全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使这些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取得最佳的效果。而对这些能力的养成,家庭是最好的环境,父母是最好的老师。

从某种意义说,上述这些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它能伴随、帮助孩子在人生求学、求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所以在这一方面,无论是社会、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从点滴生活细节中留心、注意,因为社会各界的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一幕。

有一个青年,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从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当时正值某大公司招聘一批基层管理人员。

这次招聘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报考的人数有好几百,经过一周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并选出了10位优胜者。最后,总裁会见这10位录取者时,发现有一位面试时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笔试成绩也特别出色的年轻人却未在其中。于是,他立即让人复查考试情况。结果发现,这位年轻人的综合成绩名列第二,然而计算机在排列分数和名次时却出了故障,致使这位年轻人未被列入前10位。这时,总裁立即吩咐,给这位年轻人补发录用通知书。但是,第二天总裁却听到一个不愿相信的消息:这位年轻人因没有被录取而跳楼自杀了。

后来,这家大公司的许多领导和员工都说:“太可惜了,那么一位有才干的青年,却没有被我们录取。”

然而总裁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那次故障对于他来说是不幸的。但是,意志如此不坚强的人确实是很难成大事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位父母: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们做父母的要陪着孩子,在情感、心理上支撑着孩子和他一起走过去,让孩子有一个良好而稳固的心理状态,以适应这个社会,并逐渐锻炼、培养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求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如果只片面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那么,表面上看是重视孩子的成长,而实际上则是严重地导致了孩子不可弥补的“营养不良”,因为心理的不健康与不佳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孩子的损害远远大于身体疾病的损害。不注重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会使孩子在人生之路上很快“夭折”,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将很难再获得健康、幸福、美满的生活。

所以,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与意识,用自己正确、合理、良好的态度与观念来教育孩子,让孩子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都健康地发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稳稳地走向未来,迎接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景。

技巧2 情商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败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大家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在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家长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情商的高低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

社交能力强;

外向而愉快;

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

对事业较投入;

为人正直;

富于同情心;

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

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都能怡然自得。

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培养孩子情商应从小开始。

家庭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好场所,父母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好老师,而孩子人生之初的阶段又是培养情商的最好时期,因此,父母一定要利用好这一“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时机,在这一情商关键期,让孩子有所成长,让孩子的内心有所收获。这是我们做父母的可以把握和决定的,因此,父母要利用好孩子童年的这段最佳发展期,让孩子成长的根基更稳固。

一个人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或许,很多人会回答:受教育程度、智商、家庭背景,等等。而这些只能说明一个人获得成功,跟心理素质、思维习惯、智力因素都有关系。在现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与其说情商的高低已经成了事业和生活成败的关键,倒不如说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与生命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共处的核心,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优点。

而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学习成绩远没有生存能力、长远的发展能力来的重要。所以情商就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孩子情商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情商既决定着人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又决定着自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家庭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父母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着孩子发展的高度。

很多父母都知道情商对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却不知从何着手。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情商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情商即情绪智力。儿童期是情商形成的关键期,也就是说,情商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幼儿园和小学时期,这主要有赖于家长的培养。

3-12岁是形成高情商的关键期

教育专家指出,80%-90%的人在智力方面是不相上下的,所以孩子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商的高低。而情商的高低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培养的。在孩子的发展中,3-12岁是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情商培养的最佳时段,在这个时期,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的教育,千万不要错过。

教育专家分析,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3-6岁的“自信心”期和7-12岁的“目标与竞争力”期。在“自信心”期,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探索求知的兴趣、乐观的心态,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目标与竞争力”期,父母一定要更加关注孩子的意志力、专注力、竞争力、应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合作与领导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情商教育其实也是为孩子的成功打基础。在当今职场,成功除了属于努力的人之外,更属于那些人际能力出色、乐观、自信的人,“以往人们忽视了情商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情商的重要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情商从孩子抓起的概念也已经被认可,很多国家甚至将情商教育作为主要课程之一,这对我们来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我意识;二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三是自我激励;四是同理心;五是沟通交往能力。它们的意义及特点如下所述,父母可以在培养子女方面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能力,所以才要让孩子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孩子形成完整的个性。

而父母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客观、恰当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水儿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因为她爱动,又喜欢跳舞,于是妈妈就让她参加了一个舞蹈班,从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到现在已经学了好几年了,虽然还是个小学生,但她的舞跳得已经很好了,学校的文艺演出,好多都是她自编自演的舞蹈;每次比赛她也都能拿到不错的名次。沉浸于其中,她得到最多的就是快乐,因为这是她的兴趣与优势。

但就在前不久,她的好朋友嘉嘉在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毛笔字之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水儿知道了嘉嘉会写毛笔字,而且写得很好,羡慕得不得了,所以就和妈妈说,让她也去参加毛笔字学习班,她也想写好看的毛笔字。于是妈妈禁不住水儿的央求,就想让她去吧,估计也学不了多长时间。可水儿去了两次就再也不想去了。

这时妈妈就对水儿说:“你为什么不想去了?”而水儿只是说:“一点儿都不好玩。”妈妈说:“你爱动,学学跳舞,不错,比较适合你。对你来说,学跳舞像在玩一样,转来转去,蹦蹦跳跳的。而嘉嘉很文静,可以安安静静地仔细想这个字要怎样写,怎样才好。跳舞是你的优势,而练毛笔字则是嘉嘉的优势。知道了吗?”

父母要帮助孩子逐渐认识自己,让孩子渐渐地发现、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努力地做到最好的自己。这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从让孩子认识自我开始培养孩子的情商。

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从上学的那天起一切就都要父母督促。如果父母不督促,孩子就不知道收拾书包、准备第二天的书本,只要父母没提醒就总会出一些状况。而这些小细节在孩子的成长中却有着不小的作用,它们直接影响着孩子日后的发展。这也就是孩子在上初中、高中时的坏毛病难以改正的原因,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这种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而当一切都已成习惯,该培养的就再难找到合适的时机了。所以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让孩子知道不能随心所欲地恣意妄为,要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的法律与道德的范围内。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控制住自己行为的孩子,才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孩子,在学业与人生的道路上,才会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著名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所做的那个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地证明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对孩子的发展有多重要。

1960年,著名的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教授做了一个软糖实验。在斯坦福大学的幼儿园里,他和幼儿园老师召集了一群四岁的小孩。

在一个大教室里,老师在每个小孩的面前都放了一块软糖。然后,亲切地对他们说:“小朋友们,老师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千万不要吃你们面前放着的软糖。如果谁吃了糖,老师就不再发给他了。如果你控制住自己不吃这块软糖,老师回来会再奖励你一块软糖的。”说完,老师就离开了教室,和很多人一起在外面观察这群四岁的小孩。

孩子们的表现又如何呢?孩子们看着软糖,真是诱惑啊。有的小孩过一段时间手伸出去,缩回来,又伸出去,又缩回来,一会儿过后,有的小孩开始吃了。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小孩坚持下来了。老师回来后,就给坚持住的小孩每人又奖励一块软糖。接下来,米歇尔教授开始分析了,坚持下来的小孩们是凭什么坚持下来的呢?

分析表明,有的小孩数自己的手指头,而不去看软糖;有的把脑袋放在手臂上;有的睡觉,努力使自己睡着;有的数数,一二三四,不去看软糖……而实验并没有就这样结束,他们继续跟踪观察这些孩子。等到这些小孩上小学、上初中,米歇尔教授及研究人员就发现,能控制住自己不去吃软糖的小孩,上了初中以后,大多数表现比较好,成绩比较突出,合作精神也比较好,而且有毅力;而没能控制住自己的小孩,则表现得不够好,不光是上学时的成绩不好,就是走上社会后的各种表现,也大都不尽如人意。

由此可见,相比之下,在软糖实验中成功的控制住自己不吃软糖的小孩要远比那些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小孩优秀得多。因为能控制住自己的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种很好的自制能力,他们知道何时何地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与心态,能很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一切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因此,在每一次的诱惑面前,他们都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虽然这样已经很好了,但在孩子最初的发展期,做父母的还是有必要对孩子进行一番指导。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帮孩子在心里放置秩序与标准。这样,孩子就拥有了做事和行动的指南。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踏上起跑线之前,或是在踏上起跑线之初的时候,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成为孩子终身的习惯。

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对自我的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暗示与肯定,它能让人在确定目标之后积极地采取相应的行动,以求实现这一目标。自我激励对推动孩子主动地实现某个目标、开发自身潜力的作用是巨大的,正如心理学家研究后所发现的: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的发挥会达到80%-90%。

什么是自我激励呢?一般来说,自我激励有两层含义:第一,通过自我鞭策来保持对学习和生活的高度热忱,这是一切成就的动力;第二,通过自我约束以克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这是获得任何成就的保证。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激励能力呢?

首先,要让孩子在心里确定下自己希望达成的近期目标,如每月读一本名著,每天背多少单词,然后马上写到纸上,以求起到时刻提醒的作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其次,有了目标,就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而这个计划写得越具体越清晰越好,最好写上每天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最后就是一段时间后的考核结果。近期目标都是较易实现的,且有许多实际效用,一旦实现就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与热情。所以,父母不但要帮助孩子确定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计划,也要协助孩子更好地完成自己安排的任务。

有一个小男孩刚开始学打棒球,他头戴棒球帽,手拿球棒与棒球,全副武装地走到自家的后院去练习打球。

“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击球手。”他自信地说完后,便把球往空中一扔,然后用力挥棒,却没打中。但他毫不气馁,他将球捡起来,大喊一声:“我是最厉害的击球手”,然后又把球扔向了空中,他再次挥棒,可惜仍没打中。他愣了半晌,然后仔细地将球棒检查了一番后,又试了一次,这次他仍告诉自己:“我是最杰出的击球手。”

然而他第三次的尝试还是挥棒落空,此时,他对自己说,“虽然没打中,可我相信我仍然可以做第一流的投手。”

一有时间,男孩就会在后院练球,在不断地练习,不断地鼓励自己之后,男孩终于可以准确无误地击中球了。

这就是自我激励后的结果,只有欣赏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不断地激励自己才能成就自己的未来。

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它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品质,保持心理健康,乃至走向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实,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情商素质对孩子的成长、成功将有很大的帮助。

有个女孩注意到,阳台上她种的一盆迎春花那长长的枝条日渐向楼下伸展,就决定把它们拉上来固定好。但就在动手前,她打消了这个念头,她觉得这样做太小气。所以迎春花很快就将一帘春色挂在了楼下阳台上,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转眼间就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女孩惊奇地发现一枝葡萄蔓攀上了她家的阳台,俯身去看,只见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仰起头冲她笑。原来,楼下人家感激女孩的馈赠,作为回报,就种了棵葡萄让它攀上来……一来二去,楼上楼下就熟了。就在葡萄第二次成熟的时候,女孩和小男孩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这样,当你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考虑问题时,别人也会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所以也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你考虑。而让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让他们意识到他人及群体的重要性。

沟通交往能力

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离不开群体,因为孩子不是只属于父母,只处于家庭环境中,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和其他的孩子、其他的人接触。所以,在生活中,孩子在与人相处、沟通、交流中就要具备一些沟通交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并不是由知识、学习成绩支撑的,其中的处理细节都是要用心才能体会到的,这也就是沟通交往能力也是情商的一部分的原因。就连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对于这一方面也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学习。

卡耐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参加了一个宴会。在宴会上,有一位坐在卡耐基旁边的先生讲了一个幽默故事,然后在结尾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位先生还特意指出这是《圣经》上说的。

卡耐基一听就知道他说错了。他看过这句话,但是不是在《圣经》上,而是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他前几天还翻阅过,所以敢肯定这位先生一定搞错了。于是他纠正那位先生说,“这句话是出自莎士比亚的书”。

“什么?出自莎士比亚的书?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先生,你一定弄错了,我前几天才特意翻了《圣经》的那一段,我敢打赌,我说的是正确的,一定是出自《圣经》!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把那一段背出来让你听听,怎么样?”那位先生听了卡耐基的反驳,马上说了一大堆话。

卡耐基正想继续反驳,忽然想到自己的朋友里诺就坐在自己的身边,里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他一定会证明自己的话是对的。

于是卡耐基便对里诺说:“里诺,你说说,这句话是不是莎士比亚说的?”

里诺盯着卡耐基说:“戴尔,是你搞错了,这位先生是正确的,《圣经》上确实有这句话。”随即卡耐基感到里诺在桌下踢了自己一脚。他大惑不解,出于礼貌,他向那位先生道了歉。

回家的路上,满腹疑问的卡耐基埋怨里诺:“你明明知道那本来就是莎士比亚说的,你还帮着他说话,真不够朋友。还非得让我向他道歉,你真是颠倒黑白。”里诺一听,笑了:“《李尔王》第二幕第一场上,有这句话。但是,我可爱的戴尔,我们只是参加宴会的客人,而你知道吗?那个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学者,为什么要让我去证明他是错的呢,你以为证明了你是对的,那些人和那位先生会喜欢你,认为你学识渊博吗?不,绝不会。为什么不保留一下他的颜面呢?为什么要让他下不了台呢?他并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和他抬杠?”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沟通交往中的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和”。家和万事兴,在与人交往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大家协同合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这一交往中,不必太认真地去计较输赢对错。

父母在平时的生活点滴中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简单、最善良的,他们往往容不了半点儿的不真实,凡事一定要十分精确、丝毫不差。

技巧3 不让孩子玩,等于不让孩子学习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在孩提时代,孩子都具有主动学习的行为。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迥异于成人。他们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玩”,他们就是以“玩”的方式去探索周围的环境与世界的,通过“玩”这种方式来获取他们需要的所有信息。玩,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对孩子来说,玩耍和学习不能分开。孩子正是在玩的过程中,通过用眼看、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来学习的。

而家长如果不放手让孩子去玩,就会在无意间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动探索的机会。一些家长对孩子的这种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不仅不赞同,还强烈反对,认为孩子的玩和学习是互不相关的两回事,玩仅仅是浪费时间,是毫无意义与价值的事,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不到有用的知识。家长的这种认识和态度,说明他们并不了解孩子的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孩子认识世界与智力发展的水平。

很多父母,在对待处于孩提时的孩子时,极不耐心,只是从大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陷入过这样的误区。

其实,小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是愿意学习的,而且学习非常主动。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学习了呢?

当孩子一岁半左右时,特别想自己拿勺吃饭,其实这是他在学习独立生存。然而,母亲怕弄脏了衣服和饭桌,怕麻烦,就不允许孩子自己吃。

当妈妈洗衣服时,孩子乐呵呵地跑过来,把小手伸进盆里时,马上就遭到了妈妈的斥责,因为妈妈怕孩子弄湿了衣裳。

当孩子玩沙子时,妈妈怕沙子脏,于是马上制止。

当孩子第一次写字,写得歪歪扭扭时,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嘲笑和批评。

当孩子把算术题做错时,得到的同样是呵斥。

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放学回到家里,多么想放松一会儿,刚刚拿起想玩的东西,才休息了一会儿,马上就听到妈妈的催促声:“快写作业吧……”于是孩子委屈地、极不情愿地学习去了。

从此,孩子不再爱学习了,因为学习给他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与不理解的体验。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剥夺孩子玩的权利与自由,父母首先要认可孩子的这种“玩”的学习方式,用孩子的方式让他们从玩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才是正确的教子之道。

因为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并不知道,也不明白“学习”是什么意思,他们就是用自己的不自觉的“玩”来认识世界和感受世界的,所以他们进行学习的方式的“玩”,在大人看来就是很简单的、不务正业的“玩”,而这对于孩子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接收到的外在世界大都是通过“玩”来获取的,剥夺了这一权力,孩子就没有心思去感受快乐,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了。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有许多种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式和渠道,不再像从前那样,只单纯地从书本中、课堂中获得,而是生活中到处都蕴藏着宝藏,孩子的眼睛和心最善于发现新的世界,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要认为孩子是贪玩,是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而恰恰是这种方式,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更加扎实地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常识和见解,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心灵。

比如说,一般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里干净、雪白的墙上用各种颜色的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对此很多家长都很头疼。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创作,是想象力的发挥,是孩子潜意识中的梦想、潜质的体现,而其中很可能就隐藏着孩子的未来。所以,父母不要怕干净的墙变脏,不要自己亲手将孩子的梦想与潜能在人生起步的第一时间给扼杀了。可以在墙上贴上纸,反正孩子的个子小,画满了换下来,再贴上新的纸,还可以经常换纸的颜色和质地,让孩子有种新鲜的感觉,再把换下来的画满图画的纸保存起来,等孩子大一点时,拿给他们看,因为这是他们人生之初的一个记忆、一种经历。

近年来,许多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玩”的天性正在退化,失去了在“玩”中自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机会。现在的大多数孩子没有时间玩,放学后的大多数时间要参加辅导班的补习,有的孩子在课余时间还参加了很多特长班。家长的初衷是让孩子多掌握一些技能,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让孩子全面发展。可这一切的好处都应该是建立在孩子内心愉快的基础上的,否则根本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失去了玩的机会,丧失了本该具有的玩的天性,这样的孩子不会快乐,这样的家庭也不会幸福。而父母对于孩子“玩”的限制,对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是莫大的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扼杀了孩子的探索与发展的好奇心。

所以,就算父母没有时间常陪孩子玩,也不要阻止孩子以他的方式进行“学习”。如孩子玩过家家,孩子玩的过程中就是在模仿成人的家务活动;孩子给娃娃洗手、喂饭、脱衣服等,其实是孩子在主动地自己学习生活自理能力;玩积木、拼图中学习认识各种颜色和形状,把积木搭成喜欢的形状,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锻炼手眼协调的能力;玩弹玻璃球、捉迷藏、扔沙包、跳房子等游戏,都能使孩子学到很多知识,发展探索意识以及交往能力与语言能力。这些形式的“玩”,其实都是孩子以他的方式在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出于孩子的兴趣,不是父母强加的,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符合身心发育规律。上中学的孩子与同龄伙伴在一起,他们玩得层次会更高、更有条理。他们因为游戏而感到充实,他们也通过游戏摆脱孤独。从游戏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成功的快乐。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毅力和互助精神。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都很重视,一遇到孩子贪玩,便严字当先。孰不知,玩是孩子的天性,世间有些发明创造就是天真的儿童“玩”出来的。

16世纪末,荷兰的一位眼镜商,他有一个聪明好动的孩子,很顽皮。这个孩子经常到磨镜房玩耍。一天他和磨镜片的工人一起玩镜片游戏,他把近视镜镜片和老花镜镜片放在一起,想看看观察到的景物会有怎样的变化。他一会儿拉开一点距离,一会儿又放近一点。当他一前一后举起镜片向前望时,不由得惊奇地大叫起来。原来,透过两层镜片,远处的景物被拉在近前了。眼镜商从儿子的游戏中发现了镜片的奥妙,望远镜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因此,如果不让孩子玩,就等于是在泯灭孩子的天性,也让孩子失去了创造的原始动力,一切创造发明也就无从谈起。这一点往往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其实,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孩子的特殊才能和天赋,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地培养、强化这种兴趣,就可以培养出孩子特殊的才能,使孩子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作出特殊的贡献。

现在的独生子女得到了许多他们父辈的童年所得不到的物质上的享受,但也失去了过去许多孩子所享有的童年乐趣。如今,孩子们背负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课余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和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提高班占据了。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对孩子的“玩”百般限制;电视的普及,游戏机、计算机、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改变了孩子玩的方式,由过去的动态改为了静态,由过去主动的玩改为了被动的玩;单元式住房的局限以及家中没有同龄伙伴,参与孩子游戏的对象免不了是些成年人,这又难以发挥孩子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孩子不能再继续从玩中收获快乐与成长。所以,家长不要限制孩子玩,而是要把握、指导孩子“玩”的方向与内容,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孩子的身心得到积极健康的、向上的锻炼和陶冶。

辛苦了好几天,终于熬到周末了。美美地睡足懒觉,王先生便打开了电脑,想好好地放松一下。没想到一个网页还没看完,6岁的小儿子便来缠着他要出去放风筝。王先生灵机一动,随手从桌上拿起一本旧杂志,把那页彩色的中国地图撕了下来,然后把它撕成不规则的几片,对儿子说:“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重新拼好,并且不出差错,爸爸就带你出去玩。”

儿子一听,乖乖地捧着那一捧碎片跑了出去。王先生心想,这下够儿子忙一天的了,自己终于可以安心地休息了。没想到还不到20分钟,便听见儿子在他的小房间里大声地喊了起来:“爸爸,我拼好了,你快来看啊。”

王先生跑到儿子房间一看,地板上果然是一幅完完整整的中国地图。

“你是怎么拼的?”王先生难以置信地问道。

儿子非常骄傲地回答:“这张图的背面是一个人的脸,我想把那张人脸拼对了,地图就会是对的了。所以我就先拼了那个人,然后又把纸片翻了过来。”

王先生欣喜地抱起了儿子:“没错,我的好儿子,你在玩中能开动脑筋,真是不简单啊!走,爸爸陪你去放风筝!”

这个小男孩想和爸爸玩,却得到了爸爸这样的敷衍。还好,他简简单单、毫无怨言地应对爸爸的不理睬,根本没把它当成是难题,而后问题很快就顺利解决了,孩子终于信心十足地以自己的方式交上了满意的答卷。而爸爸却认为用此方法可以难住孩子,所以这才出乎这位父亲的意料之外。

相对于大人来说,孩子总是以简单的、毫无心计的玩的态度认真、朴实地对待生活。大人认为很难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一定更难,孩子一定解决不了。殊不知,孩子用玩的方法与态度,就把问题给解决了。而在孩子看来,他并没把这大人的难题当成负担。就是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孩子的思维与想法不受常规、定式的限制,一切问题都可以用其天性来解决。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学习的,只是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学习”这个词。他们对于一切未知的东西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作为家长不要限制孩子发现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家长总是强调谁家的孩子更爱学习,自己家的孩子不爱学习。而这学习又总是片面的、功利的。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是指要提高学习成绩,爱上学,喜欢上课,认真听讲。但却忽略了孩子心里的真实的想法。

孩子从来都是爱学习的,只是孩子的表达方式不是说出“我爱学习”这句话,而是时刻在用行动表示,那就是孩子总是在缠着大人在问“为什么”。而家长的反应又是什么呢?有的不耐烦,有的先解释,解释不了的就敷衍孩子……其实父母应该从孩子的问题中去启发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培养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巧4 父母的期望:望子成龙与望子幸福

今天,绝大多数人不再把成功限定在功成名就、大富大贵的狭隘成功上,而是拓宽了成功的界限。对父母来说,看着挑灯夜战的孩子在朝名校的高分数进攻时,他们也在思量,这样做到底是为什么?这样做对吗,值吗?

这样做应该没错。父母都想让孩子有个好未来,将来的生活能幸福,这是世上所有父母的最大愿望。可实现这一愿望的途径有很多种,培养孩子各种技能、心理素质,就是在经营孩子的幸福,给孩子将来的美好生活铺路。

现在的一些年轻家长更注重孩子人格与素质的培养,很多家长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拿高分、考第一,而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境与条件来培养孩子,使孩子拥有一种无形的财富。

父母心里的宝贝——是孩子,不是荣华富贵

现在,对于教育,父母最关注的是什么?是学习成绩、考试名次,是孩子以后是否会成功,还是孩子身体更健康,心里更幸福?答案当然是孩子的身体更健康,心里更幸福了。只要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即学习能力、获得快乐的能力、生存能力,做父母的就不要再过多地干涉孩子了,因为如果一个孩子身体不健康、心理不健全,那么他是无法让自己快乐,让父母幸福的。

所以,父母最大的幸福,不是孩子的功成名就和飞黄腾达,而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思想的独立。

就像下面文中这位母亲一样,告诉孩子身为母亲最自豪的是什么,什么才是人生真正的富有。

在几百年前的罗马城,两个孩子正在清晨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他们的母亲康妮黎亚过来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今天有一位富有的朋友要来我们家做客,她还会向我们展示她的珠宝。”

下午,那个富有的朋友来了。她的手臂上的金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闪闪发光,脖子上挂着金项链,发髻上的珍珠饰品则发出柔和的光。

弟弟感叹地对哥哥说:“她看起来如此高贵,我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人。”

哥哥说:“是的,我也这样觉得!”

他们羡慕地看着客人,又看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外套,身上没有任何珍贵的饰品。她金棕色的头发编成了一条长长的辫子,盘绕在头上像是一顶皇冠。但是她和善的笑容却照亮了她的脸庞,远胜过任何宝石的光芒。

“你们想看看我其他的珠宝吗?”富有的女人问。

她的仆人拿出一只盒子放在桌子上。这位女士打开盒子,里头有成堆的像血一样红的红宝石,像天一样蓝的蓝宝石,像海一样碧绿的翡翠,像阳光一样耀眼的钻石。

这对兄弟呆呆地看着这些珠宝:“要是我们的母亲能够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啊!”

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宝之后,自满而又怜悯地说:“告诉我,康妮黎亚,你真的这么穷吗?什么珠宝都没有吗?”

康妮黎亚坦然地笑道:“不,我当然有珠宝,我的珠宝比你的更贵重。”

客人睁大了眼睛:“是吗?快拿出来让我看看吧!”

母亲把两个男孩拉到自己的身边,她微笑着说:“他们就是我的珠宝。难道他们不比你的珠宝更贵重吗?”

这两个男孩,特贝瑞斯和卡尔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母亲当时脸上骄傲的表情以及深深的爱意。多年以后,他们成为了罗马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们仍然常常忆起当年的这一幕。

让孩子知道母亲是爱他们的,在他们幼小而稚嫩的心里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富有的东西,让孩子们记住,在学业、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奋斗的时候也不要忽略了亲情,那是血浓于水的亘古不变的感情,也是孩子任何时候任何境况下的永恒的支撑。

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希望

孩子永远都是父母心中最大的财富。虽然这样,但并不能说父母对孩子一点期望都没有,那么普天之下的父母到底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呢?是一心希望孩子功成名就,还是只是对孩子提出普普通通的要求?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封母亲写给孩子的信。

我的孩子:

你什么都不缺,你要自由自在地成长。无论你将来是否成材,父母都希望你能成人—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你要孝顺。你的身体受之父母,你的成长源于亲情。世界上什么都可能是假的,只有你的亲情最真。家—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你要坚强。人生之路并非坦途,总会有风有雨有荆棘,无论是爱是恨是酸是苦,你可以哭泣,可以跌倒,但是你不能不站起来。人永远不能放弃的是自己。做个坚强的人,做个独立的人,做个从眼泪里寻找太阳的人。

你要自信。芸芸众生,人群汹涌,你不过沧海一粟,可你这一粟是独一无二的。你有温馨的家庭,有美丽的容颜,有聪慧的头脑,有健康的身体。你什么都不比别人差,你应该自信。自信,就是一种自我肯定。拥有自信,你就拥有一半的成功。

你要不断完善自己。你的自信来源于你的不断完善,从知识上,从品质上,从与人处事、待人接物上。你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丰富你的内心,你还要从社会中不断汲取经验完善你的人格。人的一辈子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一辈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你要有原则。你的一生会遇到无数的选择,孰是孰非孰轻孰重孰黑孰白,你要衡量要思考。为人处事可以圆滑,为人之本必须方正。只有行得正才能立得稳。人后不做亏心事,人前方可昂首过。

你要善良。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怀着一颗善良的心,你可以拥有天空的湛蓝、阳光的灿烂,你可以感受到人间的美好,体验人心的和善。坚强是你的钢盔,善良是你的软甲。

你要身体健康。

你要学会思考。

你要懂得放弃。

你要把握自己。

你要一生努力。

人的一生很辛苦,没有辛苦你不会知道甜。

人的一生很平淡,没有平淡你不会懂得灿烂。

我们只希望你的一生健康快乐。

我们只希望你好好做人,做一个步态轻盈、脊梁挺直的人!

孩子,妈妈觉得要做到这些并不难,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到。妈妈相信你!

送给一生幸福的我的孩子!

爱你的妈妈

这是一个母亲通过书信的方式,告诉孩子做父母的心里最真切的愿望。这些期待与要求真的很简单,也很朴实,只是希望孩子踏踏实实地做好一个人,做一个对自己有益、对家庭有爱、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一个母亲的希望与心愿,而天下母亲同此心,天下此心同此理。

任何父母都不是在让孩子追求所谓的成功与功名利禄,父母严格地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人,而不是让孩子成龙成凤。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健康、幸福、快乐地生活。

但是还有很多父母,仍持有又老又旧的观念,如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将来当大官、赚大钱。父母以为得到了这一切之后,孩子就应该算是得到幸福了,可以一辈子过舒服的生活,得到众人羡慕的目光。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一切光鲜的、足以傲人的资本,却没有如父母所愿的那样带给孩子幸福与快乐。因为这样的父母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让孩子自己去争取他们认为的真正的幸福。

所以,如今的家长应该转换思路,多多地进行思考。

父母应该有一颗平和的心,这样在教育孩子方面才会正确、合理地对孩子提出要求,也才能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态。

只要一个母亲,不企盼子女当大官、赚大钱,而是一心地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把孩子培养成人,那么孩子就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也会开创自己幸福的一生。

20世纪伟大的人生导师戴尔·卡耐基讲过:“人人都渴望幸福,但是,幸福之路只有一条,简单地说,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情。幸福与不幸福,并不是由一个人财产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职业的贵贱决定的。”

做最成功的父母

做父母的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什么?最重要的期望应该是让孩子有一个美好而幸福的人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多少收入,只要孩子发掘出了自己的最大潜力,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找到了足以让自己独立且快乐的职业,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成功了,就应当为孩子所取得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有这样一个故事道出了一位母亲的心境:

泰国总理川·立派86岁的老母亲川·梅,是一个摆食品摊的小贩,她闲不住,虽然高龄了,还在曼谷的一家市场内摆摊卖虾仁豆腐、豆饼、面饼。

她说:“儿子当了总理,那是儿子有出息,与我摆摊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我很喜欢摆摊,在这儿,能见到很多的老朋友。”

川·梅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儿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地吃她亲手做的豆腐。

泰国的媒体称赞说:“一个来自平民阶层的平凡母亲,教育出一名以其诚实正直而受人尊敬的总理。”而川·梅在面对记者时却谦逊地表示:“我其实没有做什么,我只不过在他小时候教导他做人必须诚实、勤劳和谦虚。我从不打骂他,但我也不记得他有哪件事让我失望。”

望子成龙是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共同心愿,任何一条“龙”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及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可有几个母亲做到了川·梅这一点?又有多少母亲在儿子“成龙”之后不母以子贵,仍甘于平凡?因此,这更值得中国母亲们深思。

所以,父母心里对孩子的希望与期待,直接影响着孩子,影响着孩子的心态与人生。孩子的生活与人生在父母的正确的观念与希望的指导下,一定会不断地克服学业、生活中的挑战,战胜自己,不惧怕困难,轻松而愉快地努力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与人生,让父母看到一个快乐、幸福的自己。因此,要想孩子拥有一个好未来,父母一定要先树立正确、积极的观念与态度。

技巧5 对待孩子,家长要少点功利心

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最好不要抱有功利的心态,否则会不自觉地给孩子带来许多压力,甚至会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父母对孩子应该持一颗平常心,少一颗功利心;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责怪与要求。

细心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身边的许多很优秀的学生虽然大多身处名校,成绩突出,被荣誉的光环笼罩着,是金字塔中的佼佼者,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表现出一种非常平稳和踏实的心态:他们拥有远大的志向,但却很清楚地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孩子都始终保持着“胜不骄、败不馁”的平和心态,“不会因为一次的成功‘飞上天’,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摔下地’”。

所以父母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对待社会上的诱惑、他人的评价、自身的价值,而不是放弃自己内心原本正确的追求,随社会上的潮流而改变。

对待孩子,家长要少点功利心,更不要让孩子的心变得功利。

每周六上午,我都带孩子去学书法。最近书法班举办了一次书法展览,这几次上课都是点评进行展览的作品,这次也是。一上课,老师从一堆作品里拿出一个12岁男孩写的作品——“国富民强”。这几个字对于大家来讲再熟悉不过了,老师解释说,他的这个作品曾经参加了两次书法比赛活动,还得过什么奖。我一面欣赏着孩子的字,一面感叹这个孩子真了不起啊。

这一节课孩子学得很认真,可是我却什么也没听进去,因为一直在想着老师表扬的那个孩子,“我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像那个孩子那样呢?”于是,我决定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

回到家,等孩子预习完明天的功课后,我对孩子说,“你好好练习书法,妈妈希望你可以像那个小哥哥一样,写一手好字,然后参加比赛,得个奖。所以,你以后一定要刻苦地练习,上课好好听讲,把写好的作品多让老师看,然后让老师给你指点指点……”

我的话还没说完,孩子就已经听不进去了。

“妈妈,”孩子打断我的话,“妈妈让我学书法是为了什么啊?”

是啊,当初让孩子学书法的时候,只是想让孩子陶冶一下情操,有个良好的气质与素质。可是怎么一看到别的孩子被表扬,而自己的孩子默默无闻,就一时这么要强呢?

中国古语有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想,其中苦的经历与人上人的结果,并不是刻意为之、费力追求而得到的。这句话只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鼓励与劝勉,特别是对年龄尚小、心理承受能力尚脆弱的孩子来说,更应该多给他们希望,让他们不懈地努力。作为父母千万不要一门心思地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绘画、书法、舞蹈等技能来取得胜于一般人的成功。虽然有些家长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将来不一定能成名成家,也不打算以此为生,却也按照要求专业人士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这样一来,不管父母有没有功利心,孩子都是在以累的状态来应付,使得孩子在技艺方面得不到提高,在心理上也得不到放松。以一种健康的、陶冶性情的方式,来让孩子争名逐利,或是仅让孩子技高一筹,这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因此,父母应以一种轻松的态度支持孩子,孩子不仅在课外学习中能得到成长、学到东西,而且又可以结交到好朋友,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无可否认,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孩子不成为艺术家没有关系,但如果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以后的发展,那就得不偿失了。

曾经有一位大学老师说过,儿童学习乐器、练习书法,这是艺术教育的很好形式,既能感受文化熏陶、培养艺术特长,也有益于修身养性,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艺术教育中的基本功训练强调的是持之以恒,这其实也是一种磨难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但是,艺术教育毕竟不是竞技教育。过多的功利主义,不但会抹杀艺术教育的积极性,而且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著名钢琴演奏家托萨也告诫人们:“如果有一个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童,也难成大师。因为家长把音乐艺术作为追求成功的手段,功利心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中断孩子对艺术的攀登。”

有些父母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希望孩子能成名成家;有些父母倒没有希望孩子成为艺术家的渴望与企盼,而是让孩子好好学习,给孩子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让孩子不断地考第一,充其量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向他人炫耀的资本。

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了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多了。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这个青年是自己往自己身上、心里加负担、加包袱,而现实生活中呢?却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不断地添加重担。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鸟的翅膀上一旦系上了黄金,它就飞不远了。”孩子的生命也一样。父母一相情愿地给孩子增添一些孩子的生命中本来就不看重的东西,这必将成为一种负担。所以,要让孩子的生命尽可能地优化、简单,父母不要太功利,更不要让孩子有一颗功利的心。这样,孩子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更稳,而且会越来越愉悦,越来越轻松。

技巧6 给孩子适度加压

父母对孩子有许多的期待,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前程,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过上快乐而幸福的生活。可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沉重的学业压力、日益复杂的学习环境、逐渐增加的家庭问题以及许多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都使得孩子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可很多时候父母并没有考虑到这些,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只是根据自己单方面的想法,就将很多功名利禄的因素强加到孩子身上。多少父母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造条件,全然不顾孩子的想法与兴趣,甚至连孩子的天性也被一心渴望孩子成功的父母扼杀了。父母总是以自己认定的模式塑造孩子,让孩子一定要学习好,在学校里多多地争取荣誉。其实,许多父母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带着压力学习、进步,对于孩子是一种不小的负担,怕达不到父母的期望令父母失望,这种心理折磨着孩子,使孩子不可能全心全意地进行学习。就像是有人说的那样,一心只想着结果是不大可能会达到好的结果的,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很累。也就是说,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平添极大痛苦的同时,父母的内心也会充满无限的懊恼,因为看到孩子既累又苦,父母也会很不舒服。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家庭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身心都能健康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种期望本身是无可厚非的。父母是由于信任孩子,觉得孩子有发展、有潜力,才会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与期望的。但是父母所提出的期望一定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可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这样才能让孩子将压力变动力,激发一股上进、奋发的势头。否则就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不仅无益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力的提高,更严重地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有一个坠地而死的小虫的故事是这样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传说中有一种小虫,每遇一物便会取来负于肩上,越积越重,又不愿放下一些,终于被背上的东西压趴在地上。有人可怜它,帮它取下一些负重,它爬起来继续前行,遇物又取之背负如故。

小虫们的梦想是越过一堵高墙,看看墙外的世界。

然而它们负重前行,一个接一个地失败,最后力不可支,坠地而亡。

这个小虫的行为多像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啊。总是希望孩子越来越好,遇到好的东西就希望孩子具备、拥有;别的孩子在某方面取得了成功,就马上让自己的孩子也着手学习,而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素质与条件,只是一味地在孩子的身上加些父母认为重要的砝码。因此,看了这个故事后,希望父母不要像这种坠地而死的小虫那样,往孩子身上、心里增添太多的东西,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只有适度的压力才会变成动力,一旦压力超出了孩子能够承受的限度就会向负面发展,既有损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理。当孩子感觉到莫大的压力再也无法承受时,很可能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到那时,父母后悔恐怕都来不及。所以,父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对孩子的各方面有一个合理的评价与定位。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尽快稳步地提高,而不会造成任何的伤害。

今天吃晚饭时,我和孩子他爸在聊天,平时孩子的眼睛总是时不时地瞅着我们俩,听着我们说,有他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也偶尔和我们谈论一番。可今天直到吃完饭,孩子的眼睛都一直是盯着饭碗的,没有什么话,也不看在谈论事情的我们,我还觉得他没有什么表情,一副似乎有很多心事的样子。

吃完饭,收拾完以后,我想了一想,就去找儿子。我想和他谈一谈,因为他以前不是这样的。

儿子在写作业,可是他说他写不进去,他的心里总是在不知不觉地想一些与作业无关的其他东西。因为马上就要考试了,上次前进了三名,排名第五,老师这几天一看到他就说“加把劲儿,争取进前三,我觉得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现在我知道了,老师的期望、鼓励对儿子造成了影响,老师的话在他的心里是一种压力。

因为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很有上进心,从小学开始,在学习方面就从来没有让我操过心。所以,我对他说:“老师只是希望你更好,并不是在给你压力,他只是在说,他看到了你的努力,这是在表扬你,在认可你。同学们都在努力,你只要尽到力,超越了自己,就已经很优秀了。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努力了就好,轻松点,爸爸现在很无聊,正等着你下棋呢。”

其实,孩子的内心都是知道努力、进取的,而父母或者他人给孩子过高的期望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压力,不利于孩子的进步与发展。

在适当的时候,比如孩子由于进步而情绪高涨,可以适当地提醒孩子,给予一些适度的压力。这样父母的期望就会变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可以促使孩子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也就形成了潜在的动力。

技巧7 不要束缚住孩子

无拘无束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的手脚、思想和头脑总是自由地、漫无边际地发散着自己的想象力。

就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分析的那样,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环境。父母不要总是规定孩子一定要这样,或者一定要那样,孩子毕竟是孩子,不可能像大人那样,注意力集中很长的时间,所以,父母首先就是不要束缚住孩子的手脚,应该让孩子尽情地跑跳,在这样一种自由而轻松的氛围中,孩子的思想和头脑才不容易被束缚住。如果父母不按社会上的定式、常规来限制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的那种发散的思维、独特的见解、灵活的头脑,就不会被束缚住。孩子的世界才会更快乐,更五彩纷呈。

有一天,幼儿园的老师问一群孩子:“花儿为什么会开?”

第一个孩子说:“花儿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阳。”

第二个孩子说:“花儿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给顶开了。”

第三个孩子说:“花儿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的衣服更漂亮。”

第四个孩于说:“花儿想看一看有没有小朋友把它摘走。”

第五个孩子说:“花儿也有耳朵,它想出来听一听小朋友们唱什么歌。”

年轻的幼儿园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老师原先准备的答案十分简单,简单得有几分枯燥——“花儿为什么会开?”“因为天气变暖和了!”

孩子的心里总是装着创新,孩子眼里的世界总是色彩纷呈。成人往往循常识、按常理办事,而孩子并不关注所谓的社会规则,只是听花儿开放的声音、看雨滴的伤心。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不要将孩子的思维、头脑束缚住。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做到不束缚住孩子的头脑呢?

第一,就是不要束缚住孩子的双手。

小的时候,孩子的双手都是很灵活的,撕纸、折纸、剪纸、小制作……就像孩子在美术课上学到了剪雪花,回家后给家里人进行展示。不光是这类的小创作,就是父母在家里进行大扫除时,孩子也是喜欢帮忙的,可是父母却总是对孩子说“去学习吧”之类的话。更有甚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反正就是家里所有的人都统统围着孩子一个人转,而孩子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连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做。这正是很多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什么都不用你做,好好学习就行”。如果父母还是这样的话,那孩子怎么会自立呢?长大后,离开父母怎么办?所以,父母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不但要让孩子做一些小手工,还要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还可以养成孩子珍惜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孩子动手其实是在摧残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动脑搜集、加工知识,要消化、吸收知识,形成自己的内在储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转化为基本素养和实践能力。

第二,就是不要束缚住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都在向孩子灌输这个社会的一种思维定式,比如打雷是很可怕的;一定不要在雪地里踩,这样鞋会湿,会很冻脚;等等。其实,孩子的想法是没有任何所谓的定式的,他们从不迷信权威,反而总是对问题与事情提出自己想当然的想法。所以,父母要解放自己的教育观念,不要束缚住孩子的想法,要鼓励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

小女孩每天都从家走路去上学。

一天早上天气不太好,云层渐渐变厚,到了下午时风吹得很急,不久开始有闪电、雷鸣,一会儿大雨就倾盆而下。

妈妈很担心小女孩会被雷鸣吓着,甚至被雷打到,于是赶紧开车沿着上学的路线去找小女孩。

这时,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一个人走在街上,每次闪电时,小女孩都停下脚步,抬头往上看并露出微笑。看了许久,妈妈终于忍不住叫住了女儿。

妈妈问女儿:“你在做什么啊?”

女儿说:“上帝刚才在帮我照相,所以我要笑啊!”

第三,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嘴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有发表见解的权利。所以,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鼓励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允许他们不懂就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说,而且不要在孩子还没有说之前,就给孩子设下一个又一个的障碍。这样做是会限制孩子的思维发展的。

在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寻找并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主见。

第四,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放孩子的时间,将时间还给孩子。

不要将孩子学校以外的时间排得满满的,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来消化知识,并将一些重要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现在的孩子睡眠严重不足,压力空前的大,心理也相当脆弱。所以,让父母们把时间还给孩子,就是让他们可以得到休息的时间;让孩子从苦不堪言的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时间思考、有条件实践,在进行很好的休息、调整之后,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第五,就是要打开孩子的视野。

不要把孩子关在家中,带他们到户外去开阔视野。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美,往往能激发孩子的勃勃生机与创造力。

技巧8 家教小贴士

教子秘诀

1.不浪费孩子的智力。当孩子咿呀学语时,就教他正规的语言。如看见汽车时,告诉孩子那是汽车,而不要说那是“笃笃”。

2.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经常提出问题,让孩子进行思考。

3.锻炼孩子的记忆力。给孩子讲完故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4.逐步提高观察力。有意做些违反常规的小事,让孩子发现并“纠正”。

5.开阔视野。带孩子到各地游览,增长见识,扩大眼界。

6.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兴趣。

7.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对孩子有问必答,不敷衍孩子。

8.从小严格要求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同类推荐
  • 金牌月嫂教你坐月子

    金牌月嫂教你坐月子

    本选题从职业金牌月嫂角度,指导产妇坐月子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解决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帮助产妇恢复健康、保持好心情,并且拥有科学的饮食及健康的瘦身方法。
  • 赢在起跑线: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

    赢在起跑线: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

    赢在起跑线: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是在畅销书<帮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作、改良,引入更多富有时代意义具体案例和教育方法,全面仔细地为父母介绍“让孩子上好小学一年级”要做的全部工作。相信本书一定能帮助父母更有效、更出色地做好孩子的学前准备,为孩子未来的腾飞垫上第一块坚实的基石。
  •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父母要懂点心理学: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总结了77个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心理规律,配有实用案例作解释说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心理规律就是家长了解孩子和塑造孩子的有力的心理武器。
  •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主要内容有:优生知识、怀孕期间的生活宜忌、怀孕期间营养知识、怀孕40周准妈妈科学养护、科学胎教、安全顺产、母婴营养知识、产后母婴健康生活管理、新生儿科学喂养、产后妈妈体形恢复等。
  • 成功父母的7堂课

    成功父母的7堂课

    不是每位父母部懂得如何去爱孩子,如何去教育孩子。作为父 母,仅仅为孩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是远远不够的,父母有责任提 高自己的能力,有责任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 廖康强编著的《成功父母的7堂课》是一本培训好父母的教材,告诉父 母家庭教育中的基本理 念,教父母如何与孩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何让孩子 自由地成长。对于心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毫无疑问,《成功父母的7堂课 》是一本不 可多得的好书。
热门推荐
  • 走过花季雨季(下)

    走过花季雨季(下)

    《走过花季雨季(下)》是我社“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作品之一,本文分别从认识自我、摆正情感、学会社交、善于学习四个方面,告诉青少年如何面对心理困惑、摆脱情感陷阱、解决社交烦恼。生命走到青春时节、也就是到了最灿烂的花季。这是一个如梦如幻的季节,一个渴望自由的季节,也是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季节。无可否认,青春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每一位青少年都会追求卓越、立志成才。只不过,面对激烈的生存竞争、沉重的学业压力以及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挑战,生活阅历尚浅的青少年很容易在青春的路上迷失方向,从而阻碍其健康地成长与发展。针对青少年的困惑和疑问,我社编纂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系列作品共7种。
  • 命中注定我至尊

    命中注定我至尊

    我本专一,奈何莺燕环绕。我本恬淡,奈何机缘不断。我本和善,奈何欺人太甚!这就是命,至尊命!————————李英俊:我懒得要命,竟然还能成为至尊?这就是命啊!姜大锤:我勤奋无比,怎么总是慢他一步?这就是命啊!————————命由天定,这世上总有人能轻轻松松获得别人穷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成就。
  • 精神返乡与回不去的“梁庄”

    精神返乡与回不去的“梁庄”

    张跣(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梁庄系列”作品包括《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这两部作品在全国获得了很大的影响,梁鸿教授也因为这两部作品得到了很多的大奖,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争得很多荣誉。所以组织这次会议就是要研讨“梁庄系列”的艺术和社会价值,研讨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问题。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人民文学杂志社与南方文坛杂志社联合举办。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中青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致辞。
  •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

    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

    女主角如眉已近大龄还没有男朋友,在家人的催促下,在网上登陆征婚,一时之间应征者云集。但如眉惟对所见的第一个男子君兴情有独钟,两人很快地以闪电的速度结了婚。婚后两人很多意见不能统一,矛盾时有发生。不堪君兴冷落,如眉欲割腕自杀,被及时赶回的君兴撞见,误以为如眉要砍他,遂坚决要求离婚。两人从冷战步步升级,在所有相关的人都对离婚的事情感到疲累的时候……
  • 风之浴

    风之浴

    马丽华是宁夏为数不多青年女作家之一,本书主要选取了马丽华的部分小说和散文。
  • 牧云和尚七会语录

    牧云和尚七会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总裁的魔掌

    总裁的魔掌

    【简介】:据说,当年她追他的故事,直到如今,依旧是Y大被人津津乐道的传奇。据说,毕业的时候,她终于将他追到手,两人举行了盛大的结婚典礼。逢着同学会时,大家追问那段过往,她总是看着左手无名指上的戒指,淡淡的笑。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韩夜:安宁,我从一开始就瞧不起你,更别说爱上你!婆婆:没出息的女人,要不是我家韩夜帮你撑着,你能继续享福?小三:安宁,你知道他爱的是我,现在我怀了他的孩子,你放手吧!*当爱已成往事。她笑看他漆黑的瞳,给他留下一抹完美的背影。转身之后,摸着肚中尚未成型的婴孩,泪如雨下。她说,”韩夜,你会后悔的。“*女人,从来就不是天生的弱者。三年后,她头顶国际知名设计师桂冠,携手新欢,华丽归来。又过三个月,他的公司,传来破产的消息……【精彩片段】:{一}我用尽全力,才让自己的身子微微挪动,只这一下,却感觉到身下,冰冷的器械!大脑在刹那,变得无比清晰。有人,想要掠夺走我的孩子!冰冷的大腿,感受到器械的冷意,慢慢哆嗦起来,我躺在手术台上,一片茫然。韩夜,你回来了?是你么?你也不相信我,想要拿走属于我们的孩子?还是说,因为柳岩有了孩子,我便必须舍弃这个孩子?*{二}三年前,韩夜将最贵的戒指套在我手上,见大小正合适,嘲讽道,“看来这戒指,就是为你定做的!”婚后,我从来没有取下过它,三年的日日夜夜,它已经与我的肌肤合为一体,如今强迫取下,带下血肉一大块,就那么血淋淋的躺在韩夜纹理清晰的大掌内,好似张开血盆大口的生物,冷冷嘲笑着我。“韩夜,我们离婚吧!”*{三}韩夜从始至终,都没有低下过头,黑瞳静静看着我,说不出的绝望。可我,不敢看他,一眼也不敢!我怕,我会冲上去,杀了他,然后自杀!韩夜的母亲来了,见到血肉模糊的韩夜,心疼的拉起他,就往外走。韩夜被迫走了几步,停在我的身边,眼神静静凝望着我。走啊,你走啊!我在心里喊,嘴中却是“扑”一口,吐出一大口血来。女孩儿吓坏了,连连呼唤我,“姐姐,你没事吧?我去叫医生!”我拉住她,踉踉跄跄站起来,冲着韩夜笑,“韩夜,你满意了?你现在终于满意了吗?所有的人,都被你毁了!你现在总该满意了?”*{四}“anne姐,听说他破产了。”佳颖小心翼翼的说道。“是吗。”我垂手而立,站在落地窗前,神色冷寂的望着窗外的世界。
  • 泊宅编

    泊宅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稻花香了

    稻花香了

    她是小竹马收藏心底的一禾稻花,曾想着一度逃课与小竹马听蛙声抓知了守望一田稻花到永远;谁曾想当她守望稻花时,早已也被人守望着成长,最终作为妻子纳入囊中永藏。朦朦胧胧的童年回忆,最是无忧;最忧的是站得比她看得远的守望者。“大大哥,呃……不!大叔!”她真挚的给他意见,并递给他别人让她转交的礼物:“你还是收了吧!你这么大年龄了还不结婚生娃,造嘛?我都不好意思谈恋爱。你要等我们的孩子先喊你叔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