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企业家可以培养吗?
任何人才都是可以培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也不例外。但是,正如你不能把一位缺乏运动天赋的人培养成长跑冠军一样,你也无法把一位缺乏企业家天赋的人培养成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又是不可培养的。简单地说,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培养成企业家的,培养只对具有企业家天赋的人才有意义。当然,对一个企业家的成长来说,训练与天赋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一个人天赋再好,若缺少后天的训练,也很难成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正如没有教练的指导,没有刻苦的锻炼,体质再好的人也难成为运动健将一样。企业家的素质,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有些则是在天赋的基础上经过训练而强化的。培养的目的在于把潜在的企业家变成现实的企业家。这是我们要强调的第一个观点。
我们要强调的第二个观点是,培养企业家,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是创造适宜于企业家生存的环境,而不是创办若干正规化的学校。一个社会,即使没有公认的企业家理论,没有正规化的教育系统,只要它的经济是自由的,不受政府的统治,成功的机会向所有人开放,失败的风险由活动者自己承担,在竞争中人人处于平等地位,它的企业家队伍就会不断壮大。
相反,一个社会,不论它制订了多么宏伟的培训计划,创办了多少师资强大、设备齐全的学校,但只要它的经济生活受到政府的统治,选择权掌握在政府官员手中,企业领导人只有完成国家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它的企业家队伍就不会出现。学校充其量只能传授给学员管理的技能和知识,培养出一些管理专家,但绝不可能使其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出企业家人才。发达国家企业家资源丰富,绝不是政府培养的结果,而是自由竞争的产物。
当然,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单靠土生土长的企业家的自然发育似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企业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的“开发”任务,它远较兴办多少工厂、制订多少发展计划重要得多。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印度在这方面的经验。[4]
培养企业家:印度的经验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主要靠政府官员的推动。从1970年代开始,印度认识到了企业家的重要性,注意了对企业家的培养。
1970年,古加拉邦的金融机构设立了一个企业家培训计划,这项计划由该邦工业和投资公司经营。经过反复试验,它的各项基本要素和特性到1978年才具体化。那一年,在古加拉邦的一些金融机构和工业促进机构联合倡议下,单独设立了一个企业家培养中心来管理这个计划。该中心取得的成就又使印度的国家金融机构相信,这项计划对其他各邦也是适用的,可能需要一个全国性的机构。于是1983年建立了印度企业家学院来指导研究、提供咨询和培训,并且帮助邦一级机构实现他们的计划。到1985年底,印度20个邦中有50个不同的机构在执行企业家培训计划。古加拉邦的培训中心每年实施90个培训计划,而印度企业家培训学院帮助其他各邦每年执行30个培训计划。1983年按印度企业家培训学院方式培训的人数约为70人,该学院每年训练30名人员,这些人在印度各邦又开展培训潜在企业家的示范计划。在1970至1984年间,古加拉邦在130个地点实施了312个企业家培训计划,参加者共7710人。计划的成效因地区和环境的差别而不同,平均60%的受训人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其中75%的企业盈利。这些成功者对潜在的企业家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印度企业家培养计划的成功,特别是在没有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活动史的地方培养出企业家的经验,引起了世界银行的注意。这项计划的一套完整的做法和适应当地需要的能力,显示出它在其他地区也有获得成功的希望。为了分享印度计划的成果,以及为了开拓其适应于其他国家的可能性,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学院于1985年1月为8个非洲国家主办了一期实验班。这个班是与印度企业家培训学院、印度工业开发银行合作,在古加拉邦阿梅达巴举办的,目的是鼓励学员为他们自己国家制订行动计划。举办这次实验班的结果是,在肯尼亚和加纳制订了企业家培养计划的先驱计划。
印度企业家培养计划何以取得成功?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或许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1.精心挑选潜在的企业家人选
选择受训人员是企业家培训计划的第一步,并且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因为只有对于潜在的企业家来说,培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
印度的培训—监督人员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特别注意发现潜在的企业家人选。他们相信,使用有效的心理行为测试可以鉴别出潜在的企业家。
他们使用的手段和技术随所在地点环境的差别而不同。在农村地区,他们以个人活动形式开展工作,他们接触社会上的工人、教员、银行工作人员和其他受社会尊重而非政治性的人物,提出合适的候选人名单。他们向个人分发申请表,并个别对申请者进行考核。在城市地区,可能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或张贴布告以招徕报名者。从申请表中可以获得候选人的经历和经验等基本情况。以后的步骤是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对申请者进行评价,以确定他们所具有的企业家能力的程度。测试的项目中有一项是衡量候选人的动机,承受风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身的积极因素的自我评价,对采用非传统的新方式办企业的兴趣。选择的程序以当面的口头考试为主,这样能使一个包括培训者、业务和学术专家在内的委员会对在培训中必须具备的企业家的才能和决心做出最后的评价。申请者只有被确认具有潜在的企业家才智时,才能取得学员资格。
2.注重实务训练和亲自动手
印度企业家培训计划的特点是注重实务训练,而不是学院式的教学。它的目的是激发参加者,引导他们选择适当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企业家技能。这项计划用行为心理学技术加强他们达到目的的意愿,培养实事求是地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能力,提高自知和自信。为了帮助受训人员找到适当的企业,企业家培养计划利用各种机会同受训者商讨,对他们进行帮助,使他们的兴趣与某些项目相一致,这些项目已由技术咨询公司鉴定,或已是投资的对象。来自管理学校参与工作的专家和企业家,随时可向受训人员讲解管理一个小企业所需要具备的东西。培训过程以一个项目实习为中心,包括参加者对市场的考察和编制项目计划。受训者要经过思维过程和现场实践,对行业、生产线、各种市场和与项目有关的各方面做出合理的选择。实习最后要完成一个项目报告。
3.由企业家式的人物充当教员
印度企业家培训计划通常不使用全日制教员,而是由一位全日工作的培训、推动人进行,在制定项目时由一位专家帮助。实际培训工作的许多方面是由企业经理和行政领导、邦工业促进机构、财政机构和技术咨询组织的专家以及小企业家提供的。他们特别注重金融机构和企业团体的参与。让已经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商业家和其他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的人提供教学服务。
4.注重从各种不同的来源吸引企业家
潜在的企业家资源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而不限于某一阶层,即使在没有企业家传统的阶层中,也潜伏着有希望成为企业家的人才。印度的培养计划注意从各种不同的来源中吸引企业家,不仅减少了对贸易商和传统工业主的依赖,而且有效地发掘了人才。新的企业家从雇员(占45%)、贸易商(占20%)、青年工程师和受过教育的失业者(占25%)、农民和其他人(占10%)中出现。显然各组人的百分比因当地的条件不同而异。这项计划显示了它有能力从新的来源、新的人群中培养出企业家。
5.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在现代工业社会,金融机构是“万能加垄断者”(列宁语)。企业家的成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后者不仅为企业家提供投资资金,而且还可以提供信息咨询,帮助企业家进行决策。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家的培训,可以使新兴的企业家在未创办企业之前就交上肯定用得着的朋友,为日后筹措投资资金和取得信息服务提供了方便。从金融机构来讲,这样做也大大减少了其提供资金的风险。实际上,印度的企业家培训计划是金融机构直接倡导的,这也是它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把这个经验加以推广,可以这样说,由金融机构组织企业家培训也许是最为合适的。
[1]参阅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在英文里,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即指风险承担者。
[3]参阅《世界企业之窗》第1期,陈功:《克莱斯勒复兴记》。
[4]以下资料来自V.V.巴特:《培养企业家:印度的经验》一文,载世界银行《金融与发展》,1986年第1期。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我们(中国)的文化特质和家庭组织、社会结构,不利于企业家产生……
—台湾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