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23600000003

第3章 前言(2)

所以,如果要描绘一张完整的上海地图,仅仅标上外滩、南京东路、霞飞路等等是不够的,应该把苏州河以北、西区、浦东等穷人的居住地和工人所在地也包括进来。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和乡村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读一下茅盾的《子夜》。它的开头很有意思,讲的是一个乡下来的老头吴老太爷,初到上海,被上海给吓死了。

然后来了一个知识分子范博文,他是这样说的:我是一点也不以为奇。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

这里的核心概念是:现代大都市和古老的乡村。我们如果站在大都市的立场,为大都市说话,我们就会说:这是现代。现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文明,意味着和西方一致,意味着人性,而古老和传统,意味着野蛮、专制、愚昧、封闭、迷信,等等。

这是非常有典型性的解释。我们有时觉得,做一个上海人很自豪,这种自豪感需要比较才行,我是谁,是需要有一个“他者”来标志出来的。以乡下人作为他者来认识自己,几乎已经是上海人自我认识的一个法宝了。比方说,在上海的方言剧、滑稽戏里,就充满对乡下人的嘲讽,从方言上嘲讽对方,容易被嘲讽的是:浦东人,崇明人,无锡人,宁波人,苏北人。这种嘲讽也会内化为对上海下层人的嘲讽。

现代与传统的对立关系,不是三十年代的知识,而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在那时候,现代,意味着什么?启蒙主义者说:现代,就是科学、民主,年轻人更感兴趣的是个性主义和爱情。而和现代对立的传统,则意味着迷信、专制和包办婚姻。在二十年代,现代这条路,在中国实现的方式是城市化,而农村还是传统的天下。在上海摩登世界那里,科学变成了轿车、霓虹灯。“五四”时期民主本来有一个场合——广场,在上海摩登世界里,广场变成了商场。

曹禺的《日出》里有一个年轻人方达生来到大都市,找到自己所爱的人竹筠。没想到竹筠变成了陈白露,住在宾馆里,被银行总经理养着。方达生要她跟着他,离开这肮脏的地方,陈白露一句话把方达生打倒:“你有多少钱?你养得活我吗?我要舒服,我出门要坐汽车,要穿好衣服,我要玩,我要跳舞,你难道听不明白?”方达生当然没法满足她,他只能这样说,竹筠,你听着,你已经忘了你自己是谁了。竹筠已经变成陈白露了。陈白露讥笑方达生怎么像孩子一样。当然,她觉得自己成熟了。竹筠需要的是爱情,是诗歌,是艺术,是美好的想象,是精神。陈白露不一样,需要的是舒服,享受,钱,跳舞,衣服。

这是一次大转换,现代的宏伟构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科学、民主、个性、艺术、文学,变成了霓虹灯、轿车、舞厅、广告。这个转化,让“五四”青年吓了一跳,用崔健的话来说,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这变化让方达生痛苦,但范博文却是能适应的。但当范博文用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来看待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时,变化了的不单单是现代的含义,传统也不再是新文化时期的含义了。简单地说,三十年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有过去意义上的传统乡村了,这个所谓的传统乡村在经济、政治上都受到城市的控制。也就是说,“传统”已在“现代”之中了。中学课本里有小说《多收了三五斗》,茅盾的小说《春蚕》,都在讨论这个问题:丰收了为什么变得更贫困了?原因就在于,乡村经济不再独立,而受制于城市。三十年代,“乡村的恐怖”曾经是一个话题,经常被媒体和文艺作品提起。作家施蛰存有一篇小说《魔道》,讲述主人公从上海跑到乡村遇到鬼的故事,似乎有美国小说家爱伦·坡的气息,但是其历史含义却是在讲述城市人对乡村的混乱、荒凉、凋敝的惊恐。而左翼作家对这个话题的处理更着眼于从城市与乡村的权力关系中来进行解释。

强调对象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和强调每个不同对象的独立性,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上海而言,其内部有多个不同的区域,富人的上海、穷人的上海、西洋化了的上海、本土的上海、消费的上海、劳动的上海,等等,各自都有相对独立的区域。站在黄浦江边看夜景,赞美上海的美;到老城区淘旧书而享受其中的乐趣;在咖啡馆里品着黑咖啡,看人来人往,都可能写出美文来。穷人的生活也不是一个“穷”字能概括的,他们也有自己的文化和乐趣,比如在上海的郊区,沪剧是穷人们能唱也能欣赏的。上海的文化是由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人创造和发展的,是众声喧哗的多种文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各种文化没有价值高下之分。摩登文化中有较多的殖民主义气息,它对感性的偏执的强调和它膨胀的消费主义欲望,与中国普通大众的生活离得过远,假如由它来宰制上海、领导上海的文化,那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上海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呈现出另外一种景象。五十年代初,人民政府明确了改造城市的方式是把消费型的城市变为生产型的城市,消费场所、广告慢慢淡出,代表城市形象的不再是妩媚的女郎,而是手握铁锤的产业工人。站在摩登文化的角度看,上海似乎丧失了活力,而张爱玲大概也无法认同这样的城市吧,她终于出走而客居他国。然而蔡翔在散文《底层》中抒发了这样的感情:“然而有一天,革命开始兑现它的承诺,我们搬进一个巨大的新村。我看见无数高楼林立,崭新的学校,崭新的商店,我们在崭新的马路上发疯似地追逐。在那一刻,在我的少年时代,我们真诚地唱着:社会主义好。”“我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很多年以前,我的父母从异乡漂泊到这个城市。那个时代的工人,许多人都还保留着农民的某些本色。他们和乡村的瓜葛并未被完全切断,他们操着各自不同的乡音,生活在这个城市。灾年的时候,他们会忧心如焚,谈着家乡的收成。经常有农民到我们这里乞讨,我的父辈会非常热情地招呼,端菜端饭,然后细细地扯着乡村闲话。有时候,也有农村亲戚来访,那一家就会很热情地把乡下土产分送邻居。我一直非常喜欢那个时代的工人,也许,在那一代的工人身上,还保留着乡村的纯朴和厚道。”在这里,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有了另外一种情景。而内地,也不再仅仅是原料的提供地和商品的倾销地,大批科技人才、医生、教师走向内地,这批人成为上海的好儿女,他们是社会主义新人。上海的主流媒体不再赞美霓虹灯,而更愿意赞美霓虹灯下的哨兵,赞美“拒腐蚀,永不沾”的南京路上的“好八连”。诗人还在赞美“夜上海”,但这已经是另外一种形象了。公刘在《上海夜歌》中写道:上海的夜是奇幻的:

淡红色的天,淡红色的云,

多少个窗子啊多少盏灯,

甜蜜,朦胧,宛如爱人欲睡的眼睛。

我站在高耸的楼台上,

细数着地上的繁星,

我本想从繁星中寻找牧歌,

得到的却是钢铁的轰鸣。

轮船,火车,工厂,全都在对我叫喊:

抛开你的牧歌吧,诗人!

在这里,你应该学会蘸着煤烟写诗,

用汽笛和你的都市谈心……

淡红色的、朦胧的夜上海被置换成钢铁、轮船、火车和工厂。这样的诗歌还有趣味吗?也许,人们更愿意接受罗大佑式的抒情方法吧,而且人们还有理由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前的上海:物资的匮乏、交通的拥挤、文化生活的单调,收音机里充斥着中气十足的训人的声音,街上行走的人们的穿着,也全是蓝色的卡其布衣服。当朴素、勤劳和利他主义的道德要求演变为单一的社会控制时,民众也会反抗并实践一些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这也不难理解,到了七十年代,当报纸和媒体还在喋喋不休地宣传革命的时候,老百姓更热衷于在狭窄的住房里养一点花草来装点自己的家庭,而当“文革”宣告结束,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被允许后,会有众多年轻人热衷于跳舞。

九十年代以后,上海的摩登色彩又一次显山露水,老上海的气息似乎又回来了,当然这不是简单的回归,因为这与过去的租界政治背景毫无瓜葛。新上海营造着一种市民社会的文化方式,而消费城市的回归却是题中应有的。姿态万千的美女广告,又一次填满了大街小巷。比“蔷薇蔷薇处处开”更具风情或者更粗鄙的歌曲在城市的空中飘荡。阶层的分化以及种种矛盾也出现了。但是,也在这个时候,王安忆形成了她独有的观察上海的方式:都说上海是风花雪月的,那是它的外衣,骨子里是钢铁与水泥铸成的。人们总是渲染上海的享乐,可谁了解它的劳动呢?那种一砖一瓦,一凿一锤,那是燕子衔泥,又是一夜换了人间,那粗鲁的,又是细腻的,暴烈的,又是温柔的,果决的,又是缠绵的劳动,是上海真正的戏剧,亦是上海真正的主人。

这又让人想起公刘诗歌中的钢铁、轮船、火车和工厂,让人想起蔡翔所怀念的上海老工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文化中,强调劳动是上海的主人,也是顽强坚持上海文化的社会主义记忆的努力。这个记忆将在以后发挥作用。

薛毅

同类推荐
  •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

    《年谱与家谱》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五轮书

    五轮书

    《五轮书》作者宫本武藏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剑圣,“二天一流”的鼻祖,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引起无数人的巨大兴趣。《五轮书》中所述均为作者亲历杀场的经验总结,不仅揭示了武学兵法的奥义,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深刻哲理。宫本武藏穷其一生所得著就了《五轮书》,《五轮书》,即是其把自己亲历沙场的经验,通过地、水、火、风、空五卷,由浅入深、层层环扣地做了详尽解说,使其成为既简单易学,又至深至奥的兵法秘籍,其销量和影响力在日本长盛不衰。20世纪80年代,一直在寻找日本商业奇迹秘密的欧美商界人士发现了《五轮书》,从此在西方,《五轮书》和《孙子兵法》一样,成为希望在商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取胜的商界人士的必读之书。
  •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

    《孝道文化新探》,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词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孝道文化研讨会"" 闭幕式上的讲话孝道文化面面观——在四川“德阳·2009中华等。
  •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西藏生死线:艽野尘梦

    这里记载的是一个尘封百年的最原始的西藏,直到今天也鲜有曝光的珍贵纪录。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需要神话和传奇的铺衬,她圣洁,充满神喻,同时,拥有万千变化。如果不是100年前一个人的真实历险,并在民国以寥寥几十册自印本的形式面世,我们至今不会了解到这段惊心动魄又叹为观止的藏地亲历。
  • 三十六计(全集)

    三十六计(全集)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遗产之一。问世以来,受到全世界精英人士的一致推崇。今天,《三十六计》丰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军事斗争的范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管理、科技、体育乃至人生哲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智慧源泉。本书在忠于原书原解的基础上,对每条计策都作有详细的智慧解析和例说,并分别从军事战争、商战管理、人生智慧等三大方向上辟加了多达500余个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谋略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令人深刻感悟三十六计的博大精深,不仅开阔视野、丰富谈资,更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热门推荐
  • 超级驸马

    超级驸马

    穿越之后,玩转天下,娶两位公主,让敌国皇后折服,震中华雄风!以一己之力,平白莲教,灭辽国,一统江山!且看萧莫纵横睥睨,成为一位史无前例的超级驸马!PS:新书发布,书名《名士倾国》,希望大家继续支持!
  • 与君一席话

    与君一席话

    叶勐,河北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芙蓉》等期刊。小说《老正是条狗》入选《2005年短篇小说年选》。《亡命之徒》电影改编。《塞车》被译成英文。《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获2008年度河北十佳优秀作品奖。现为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 倾世红颜:帝后太嚣张

    倾世红颜:帝后太嚣张

    明眸皓齿,国色天香,传说中丑如夜叉的女子竟是这般貌美!阅尽无数美女的冷峻帝王,难以自持,蠢蠢欲动。她威胁道“上官谦,你敢碰我,我让你赔上性命和江山!”他却勾唇而笑:“朕相信你有这本事,不过——朕还是要碰你。”衣衫尽落,她羞愤而落泪,心中发誓要将这个男人千刀万剐!
  • 九歌

    九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美时光只因有你

    最美时光只因有你

    【1V1,甜宠文】她明面上是他的头号小迷妹,暗地里却是他的女朋友。他明面上是个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游戏大神,暗地里却只对她一人闷骚毒舌。遇上时竹溪之前,温初柳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吃!遇上时竹溪之后,温初柳的人生目标有三个:做竹神的头号小迷妹!为竹神疯狂打call!吃!时竹溪邪魅一笑:这么没有目标?不想吃我?温初柳眼睛一亮:好主意!第三个目标升级为在竹神身边吃吃吃!
  • 感谢大水

    感谢大水

    黄牛倒恋着扒根儿草,水牛倒恋着烂泥塘……一首民歌唱尽了父老乡亲生生不息的精神生活。阳光很好的九月,当我漫步于改道的淮河大堤,徜徉在水门口乡河湾村里,我不能不想起这首民歌,不能不引起我无穷无尽的暇思……一切都缘于那场大水。大水将阜固县夷成平地,靠近淮河岸边的水门口乡也被冲洗的像一个秃头和尚,充满希望的水稻、植被在淮河的泥沙冲刷下显露出比死亡还恐怖的原形。
  • 狂少极宠国民校草是女生

    狂少极宠国民校草是女生

    一朝,顶尖黑客杀手“凰S”重生于一个男扮女装的中学生身体里。可却偏偏不巧,遇上了个大神,更奇葩的是,大神似乎对他这个“兄弟”有种莫名的情绪……
  • Stories from Pentamerone

    Stories from Pentameron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商侣

    商侣

    以武侠书写现代江湖豪情,歌颂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巨变的过程中,那些创业者所经历的起起伏伏,悲悲喜喜皆与时代相结合。本书以历史架空的方式,将九十年代初开始的互联网革命与本世纪未,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历史事件为故事起点。其中涉及哲学.玄学.武学.科学及相关内容,皆为讲好故事而展开。其中亦真亦假多有领悟.而书中的男女情缘才能真的感动到你。
  • 父亲骑在树杈上

    父亲骑在树杈上

    父亲离家出走的那天夜里下着大雨。沉闷的雷声从天边滚滚而来,在头顶上突然炸响。我隐约听到母亲又和父亲在卧室里吵架,虽然听不清吵什么,但完全能感受到那种恨不能掐死对方的恐怖气氛。我推了推弟弟。他睡得像头小死猪,轻轻打着鼾。借着窗口不时亮起的闪电,我看到一线口水从他嘴里源源流到枕头上,他的左脸蛋儿浸泡在口水中。我用力推了他一下,鼾声一止,他抬腿狠狠踢了我一脚。我趴在他耳边说:妈妈在和爸爸吵架。他依然闭着眼睛:吵呗,别烦我,我刚才正在吃糖。我说:你出去看一下吧。只要他一出面,肯定能让母亲和父亲感到一丝内疚。弟弟瞪着我:你怎么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