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咏“题”就是品评,“咏”就是吟咏,题咏就是以题辞、匾额、对联、诗词、题记等多种形式来描写园中景物,抒发感情,表示赞许、评价园林,或者记叙造园过程与观感。通常园主在园建成后,以文酒之会,畅聚名流,浏览观赏新园景象、触景生情,赋诗文作对联,写书画品园,园主选取符合自己立意和审美理想的作品制作,刻字装裱,悬挂装饰在各个景点。例如初唐时,洪州(今南昌)滕王阁重新整修后,都督阎公于阁中大办文酒之会,宴请天下名流,王勃参与宴会,即席写成不朽名篇《滕王阁序》,后来,文中不少名句都装饰在阁内点景,保留至今。《说园》说建筑物上的题咏就是赏景的说明书,游人见到题咏会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的情景不断拓展,加以想象,感悟其中的深意和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享受审美的愉悦。苏州拙政园的不少景点取名都来自文学作品:如远香堂,南临荷花池,就取自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与谁同坐轩,取自苏东坡“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句,这些点景的景名都有出处,充满诗情画意,令人遐思,耐人寻味。
二复园
复园就是修园,整理修复前人造的旧园。修旧如旧、修古如古是复园的基本原则。整理修复的旧园,一般都是古典名园,必须十分谨慎。《说园》认为修复旧园,一般可归纳为研究园史、制订修缮方案、施工三个步骤。
研究园史研究园史包括研究园主和园史。首先要多方征求收集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原创时期以及历代文人的题咏、园图、散记、碑文,特别是原创时期当地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技术和艺术水平、建材质量等;其次,要详细地反复地在实地勘察现状;再次,向当地老文人调查访问、倾听他们的回忆。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彻底查清历代园主和园林变迁史,就能对原有的山石、建筑等的建造年代作出鉴定,掌握技术和艺术上的特征,尤其是能揣摩清楚原主事者的造园立意。
制定修缮方案修缮旧园的方案必须在研究清楚原主事者立意、旧园建造的年代、当时造园技术和艺术水平以及原材料的质量、品种等的基础上,按照前人的设计,和遗留下来的现状,弄清来龙去脉,揣摩旧园的每一项构筑,才能制定好修缮方案。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远比自己立意、相地选址、设计构思造新园更加复杂和困难。
施工施工必须根据修缮方案进行。先生在《说园》中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当以建筑居首,木作领先,水作为辅,大木完工方可整池、修山、立峰、再补树栽花,有时须穿插行之,最后铺路修墙,油漆悬额,一园乃成,唯待家具之布置矣。”如果不依施工程序进行,就会乱成一团,影响工程质量和原貌风格。
《说园》中将复园的难度与装裱古画相比。装裱古画亦要求修旧如旧,破损处予以还原,接笔前须反复思考,先了解原画作者的思想、风格、绘画笔法,以及作画的立意和当时的心情等,只有把这些都揣摩透了,有把握了,才能“以原画之笔法与设色续之,以及全璧”。装裱修补古画,比自己创作更为艰难,可见复园与复画同理。如果不懂复园复画之理,想当然随己意改之,则新作顿异旧观,真是愧对古人,有损文物的原有价值。先生举例说:“苏州拙政园,江南园林之上选,而近年修葺颇多,草率鲁莽处,予屡劝而弗听,其最令人难忍者,为见山楼下芦丛之易石矶,诚如满口金牙,伧俗可厌,致失茫茫自然之态。环秀山庄戈裕良所为石壁(壁岩)、石矶,诚为千古绝唱,但不能无处不效,成式求之,末学寡闻,始有此后果也。”
如果一般旧园而非名园,整体已颓败不堪,仅残山剩水尚可利用,今人如要整理修复它,可按今人之意修改,但这是改园,而不是复园。关于改园,先生在《开篇》和他生前最后的一本集子《梓室余墨》卷二《改园更比改诗难》中都记载了清人汪春田修改文园的体会。汪春田年少丧父,靠母亲教导成人,十六岁就出仕为户部郎,后累官广西、山东观察使,告老还乡时,把原来父亲造的课子读书堂改为事母及觞咏之所,名文园,由当时著名的叠石家戈裕良为之重修,他写了《重葺文园诗》云:“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借此抒发自己的感受,说明改园之艰难。
三品园
品园即品赏园、欣赏园、评点园,是故品园即评园。《说园》中多次强调:“能品园,方能造园,眼高手随之而高,未有不辨乎味能著食谱者。”能品园是能造园的先决条件。怎样品评园的优劣呢?《说园》中提出了以下几条标准:(一)“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说园》(五)说:“《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曹雪芹借宝玉之口,评稻香村之作伪云:此处置一田庄,分明是人力造作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无脉,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那及先数处(指潇湘馆)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呢?虽种竹引泉,亦不伤穿凿。古人云‘天然画图’四字,正恐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即百般精巧,终非相宜。所谓‘人力造作’,所谓‘穿凿’者,伪也。所谓‘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者,真也。借小说以说园,可抵一篇造园论也。”品园就应以真为优,以伪为劣。又说:“质感存真,色感呈伪,园林得真趣,质感居首,建筑之佳者,亦同斯理。真则存神,假则失之,园林失真,有如布景,书画失真,则同印刷。”我们欣赏园林建筑时,雕梁画栋,虽很耀眼精巧,但不合宜不合体,仍要批评;竹篱茅舍,虽很简陋,但合宜合体,能引人遐思,就要赞扬。山水也一样。《说园》引宋人郭熙的话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自来模水范山,未有孤立言之者。其得山水之理,会心乎此,则左右逢源,要之此二语,表面观之似水石相对,实则水必赖石以变,无石则水无形、无态,故浅水露矶,深水列岛。广东肇庆七星岩,岩奇而水美,矶濑隐现波面,而水洞幽深,水湾曲折,水之变化无穷,若无水,则岩不显,岸无形,故两者决不能分割而论,分则悖自然之理,亦失真矣。”园林中山水不相依,就是违背自然之理。花草树木也一样,要栽种本地土生土长之花木,就能生长健壮,富有生气。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山石水池变化少,但有了花木,就能做到风花雪月,光景常新,显出自然的变化美来。
园林“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游人游园就如徜徉在大自然之中,欣赏自然美景,使自己精神得到愉悦,性情得到陶冶,进而激发起爱自然、爱祖国的热情来。
(二)诗情画意,有书卷气
诗情画意从何而来?园林中的诗情画意一是由园中具体景象所显现出来的。游人进入园中观赏景物时,园中的自然景象令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情感与景象交融,寓情于景,景中有情。《续说园》中引清人江弢叔诗:“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佳园必有美景引人可寻、可游,园外之景,园内之景,景中之景,景中之人,人与景合,宜人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细心揣摩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诗情画意油然而生;二是由园中题咏提供的。园中的亭榭之额、题辞、对联、诗词、题记等都是当时文人名家在园成后赏景吟咏的,事后园主将它们分别装饰在各个景区,起到点景作用,对园林的意境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以诗情画意深化园主的立意。同时,它们也是赏景的说明书,对观赏者也是一种提示和点拨,观赏者通过这些题咏能细细品味出景象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人临其境,即使无荷风,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又如苏州沧浪亭的一副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然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观赏者见了,也顿觉淡泊、恬静,加深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三是因园林中有文化、有历史,使游人产生更多的兴会和联想。例如到了杭州西湖“花港观鱼”景点,就让人想起南宋时的芦园,清代康熙、乾隆每次下江南都要到此观赏,并在此题词作诗的情景来。浙江嘉兴海盐的绮园堪称富有诗情画意的典范。园位于住宅的东北边,花厅、亭台、水阁、曲桥、虹桥、水池、支流、假山、花草、古木都布置得体、精巧。游览线由山洞、岸道、飞梁和隧道等组成,行进其间,宛若迷境。山可登,巅设亭,人在亭上,全园在望,下瞰近处,深谷、潭水,小桥婀娜、清流涓涓,池水荡漾,古树垂荫,好一幅湿润的江南小景。园中支流宛转,绕山成景,真是“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十分美妙,余韵无穷。这在江南园林中是独一无二的。故先生称“海盐绮园是浙中数第一”,“能颉颃苏、扬两地园林者,山水实兼两者之长。故变化多、气魄大,但又无苏州之纤巧,扬州之生硬,此亦浙中气候物质之天赋,文化艺术之能兼收所致”。
中国园林,名之为“文人园”,自然就饶有书卷气味,因此书卷气也就成了品评园林优劣的标准之一。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说:“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名为园林,实作读书吟赏挥毫之所,故苏州网师园有看松读画轩,留园有汲古得绠处,绍兴有青藤书屋等,此有名可征者。还有额虽未名,但实际功能与有额者相同,所以园林雅集文酒之会,成为中国游园的一种特殊方式。”
(三)园林风格各具个性
《说园》(五)中说:“风格定始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必须成竹在胸也,才能因地制宜,借景有方,亦必循风格之特征巧妙运用之。选石、择花、动静观赏,均有所据,故造园必以极镇静而从容之笔,信手拈来,自多佳构。所谓以气胜之,必总体完整矣。”园林风格是主其事者在立意和相地选址时就定下的。但是,园林风格是各具个性的,因为:一是由于每个主其事者的思想、学养、个人爱好和个性、财力等各不相同而各具个性的;二是各个园特定的自然地理、地貌、环境、气候的差异而形成的;三是施工人员偏好的传统技法和技艺水平不同。这三点都会在造园时无形中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的。园因景胜,景因园异,既然每个园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所以在观赏园林时,就要能品出这个园与那个园的区别,品出各个园的独特风格和它特有的价值来。例如扬州园林,明代时不足百个,到了清嘉道时,竟多达两百个,都以叠石胜。大盐商黄至筠在建造个园时,有意要独树一帜,以石斗奇,所以叠石设计构思和堆叠技艺都十分精巧,特地选用笋石、太湖石、黄石和宣石等各种石料,利用石的不同质地、不同形状和不同色彩,堆叠出春、夏、秋、冬四季假山,成为国内孤例。个园的春景是由翠竹和笋石所组成的,万竿翠绿的竹林里,点缀着大大小小高低不同的石笋,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个园的秋景是由黄石叠成的大假山,西向而立,夕阳西下时,晚霞映照着黄石山,色彩丰富明丽,山体峻峭挺拔,如同秋日登高之秋山。
综上所说,《说园》通过对造园、复园和品园的详细分析,让我们能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中国园林的特点,懂得中国造园的理论与造园的方法,并继承弘扬之。
二、《说园》的实用价值——论《说园》之二
《说园》发表于1978年至1982年,当时我国正处于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城镇建设和旅游事业蓬勃兴起,风景名胜区和古典园林正在加紧整修和恢复之中。先生也特别繁忙,除了教学之外,各地邀请他去讲学、主持造园、指导整修旧园等事务非常之多,下面仅粗列几项:1978年春应上海植物园所邀请而作演讲;
1978年冬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来访,二人畅谈中国园林和民居问题;
1978年11月应邀赴美国筹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的中国庭园“明轩”;1979年4月应贝聿铭先生之约到北京,贝先生正以中国民族形式设计香山饭店,二人同上香山,对地形、建筑位置、庭园设想以及树木保存等都作了细致的分析与研究;1979年至1980年,先生从先前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园林的文章中挑选出三十篇,经过修订,以《园林谈丛》为书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8月,应邀在沈阳建筑学会作学术报告;1980年冬,应邀参加江苏省如皋县城市规划会议,并指导水绘园的修复工作;
1980年秋至1981年秋,先生在《说园》(四)中说:“一年漫游,触景殊多,情随事迁,遂有所感……”而著书立说;1981年夏,应杭州园文局之邀,指导西湖风景整修;1982年4月,应邀赴美国旧金山(即三藩市)筹建中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