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1600000004

第4章 组织资源理论的基本概念(3)

第三,资源的使用程度和利用绩效。对于组织而言,只有资源对其产生了实际的绩效,或者资源所有者具有了充分运用该项资源的能力之后,才能产生外部限制和依赖关系,才能给资源控制者带来权力。越是使用效率高、价值大的资源,组织对它的依赖程度就越高,反之,依赖的程度就低。以苏共的基层党组织资源为例,在苏联解体前夕,“苏共基层党组织的数量已达到426000多个,比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增加了2500多倍,比1941年增加了2倍多;车间党组织达到401000多个,比1941年增加了近17倍。”这些数字,一方面证明了苏共确实从外部环境中吸收了大量的组织资源,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苏共基层组织的瘫痪和半瘫痪状态。由此可见,资源的富饶程度只是决定问题的一个方面,组织能否充分地使用资源,以及使用绩效如何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3.执政党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资源依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通过分析组织怎样以合并、联合、游说或治理等方式改变环境,说明组织不再是为需要去适应环境,而是让环境来适应自身。” 第一,通过对外部环境进行控制来改变组织的依赖关系。凡是对组织造成较大限制的环境变化,就要采取方法对其改变。资源依赖理论提出,组织的整合、扩展、吸收等具体行为都是组织对资源依赖现状的重塑结果。萨尔托里在分析政党的组织网络时指出:一个政党的组织网络远不仅指政党本身,它还包含该党实际上所能占据的“空间”。这意味着只有以党的中央为轴心不断地扩大辐射和覆盖的面积,将党组织之外的社会资源广泛地圈入系统内部,才能真正实现组织的网络状态,以达到“政党扩张”和“政党增值”,这也可以用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来表达。中国共产党积极把私营企业主吸收到党组织中间来,体现着执政党对社会资源进行吸收溶解,进而改善着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执政智慧。

第二,适应或者回避外部环境的需求。面对外部环境对组织的限制,组织可以回避或者应对。举例说,因特网的普及对政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壮大了媒体的力量进而剥夺了执政党对政治加以解释的垄断权。为了摆脱这一外部环境的限制,各国执政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利用新的通讯技术为组织服务。英国工党通过互联网扩大参与民主的途径,它所设立的“全国政策论坛”使党内外人士都有机会向党中央提出政策和建议,而且能够保证得到电子邮件的回复,使参与者得到被认同感,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互动的交流和沟通。第三,创造适应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环境。组织要通过政治机制,为自己创造一个较好实现利益的组织环境。资源依赖理论所说的组织环境,是通过组织及其管理者的选择、理解、参与和设定而产生出来的。事实上,法律、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政治成果恰恰是组织为了实现生存、增长和增进利益所采取行动的结果。此外,该理论认为环境的创造更多的是得益于组织诉诸更大的政治系统而实现的。因为“政治环境对组织来说,是一种组织将自己溶进社会系统并从中不断获取支持和合法性的一种方式。政治环境是政治组织将组织的生存制度化,确保所需资源使用权的场所。”在这个意义上,资源依赖理论指出,组织管理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社会合法性的管理。组织可以采取步骤将自己的行为与合法性相适应。这一点正是在研究执政党和环境关系过程中资源依赖理论所给予的重要启示。在执政资源系统中,当合法性资源富饶时,执政过程就会变得容易和节省成本,被民众认同将会减少外部环境对其行为的限制,也能获取更多的合法性认同。可见,合法性是执政党在创造环境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和宗旨。第四,通过建立组织间的集体行动来和环境互动沟通。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并非总是通过兼并和所有权来实现对依赖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建立组织间行动的集体构架来形成协商一致的环境,突出组织和环境中其他组织的合作关系。著名的政党研究者彼得·梅尔认为,“对执政党而言,它与国家间的合作关系越密切,或者严格地说它向国家渗透的密度越大,就和市民社会愈加疏远”。其具体表现为西方国家选民对政党的认同和归属感明显降低。与此相反,在政府和议会中活动的政党角色以及专门从事党务活动的政党角色却更加的活跃。任何政党的存在价值和奋斗目标都是为了获得执政地位。在拥有了权力资源之后,便可以利用公共权力来推行政党的主张,实现政党的意志,维护其所代表的民众的利益。但是,随着社会结构不断变化以及阶级构成的不断改变,新的阶层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就要求执政党必须充分重视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诸如公共服务、专业知识、公共支持、信息传递等增进合法性以及促进稳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也会对执政党和政府形成一定的限制。因此,能否妥善处理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是评价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指标之一。

(三)资源依赖理论与执政党组织资源的剖析

通过以上资源依赖理论的阐述,以及在该理论视角下对执政党和环境关系进行的分析,可以得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组织资源建设一些有价值的启示。第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资源问题的重要性。在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执政党和环境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复杂交错性既可以使环境成为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也可以使其变成执政党可以改变的内生变量;与此相对应,执政党不但可以成为影响其所在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自变量,而且可以扮演着被外部环境影响着的因变量的角色。在对输出的资源产品进行总结之后,就可以勾勒出执政党对环境的输入过程的大体轮廓: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环境的领悟、筛选和设计,进而得出执政党在资源建设方面的规律性结论;另一方面,由于对环境的认识有所不同,会影响环境的实际作用。中国共产党根据执政资源变化的线索,可以及时调整诸如资源目标、资源利用方式、组织功能、政党的策略选择等具体的执政行为。第二,中国共产党组织资源变化的外在环境。资源依赖理论的主题和观点的潜在前提是,组织的活动和成果由组织所在的环境来控制,而任何环境和资源都非固定值而存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资源也不例外,也会出现流失和变异的现象。总的来说,组织资源的分布由垄断型向分散型转变。它具体包括:组织资源出现弱化现象,如党的基层组织萎缩、组织的功能发挥力度下降等;自治组织和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也使社会资源与以往大不相同,甚至部分短缺等等,对于资源系统中每一个体资源内容的研究至关重要。党的组织资源关系着党的生存,影响着党的发展,指引和规定着党的具体执政行为的调整方向和变迁程度。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行为变迁的外部依赖。组织之所以能够生存下去,是因为所包含的活动足够维持组织自身的运转。组织通过足够的支撑条件来继续生存的过程,生存的具体行为包括:组织应该了解它所处的环境,关注自身的环境,筛选和处理并赋予环境特定的意义等等。在充分了解环境以及资源变化情况之后,组织改变外部依赖的积极表现和行为就成为核心问题。在中国社会结构性变迁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资源利用方面要关注三大问题:一要改变资源利用方式,变以政治权力占本位的资源利用体系为社会占本位的资源利用体系。要“由对物质资源的直接支配转向间接的分配,由依靠意识形态和强制性为主提取资源转向合法性提取为主”;要从“全控式”的一元化传统架构向“主导式”的制约型现代架构转变。二要修正党对资源功能的定位。不同的资源内容对党的执政过程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何定位是由环境所提供的限制条件所决定的。既然资源内容发生了改变,党就必然要调整功能的定位。以党的基层党组织为例,“只有强化其服务功能,才能获得真正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与多年来形成的过于依赖权力运作来体现党的领导作用有重大不同”。三是资源开发重心的转移。随着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成熟和成功实施,党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心也必然发生转移,比如合法性资源、体制资源、规范资源等等。就如同对于当今中国社会而言,现在更为需要的是效率之外的公平一样,党的执政资源开发的重心应由控制物质资源为主转向开发非物质资源为主。

三、组织资源流失与政党组织创新

从科学的认识论来看,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样,政党也跳不出这一规律。政党的产生、成长、强大直至消亡,是政党生命的一个周期。整个世界都在这样一个周而复始、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中展示着人类不断走向文明辉煌的历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政党生命周期与自己拥有的资源息息相关。一个政党能够执政是各种资源集聚形成合力的结果,而一个政党失去执政地位,则是各种资源流失变化的结果。这样,对所有政党都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如何认识执政资源的流失、变化与枯竭,从而不断巩固现有资源,扩大新的执政资源。组织资源是政党的肌体。没有肌体的政党无法行动。政党组织资源指政党的领导决策机构、政党各级组织、党员等。但是,就其具体形态而言、不同类型政党的组织资源的表现形式一般情况下并不一致,有的方面差异还很大。尽管如此,政党组织资源的流失也是具有共性的,这种共性即是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通过对执政党组织资源分析研究可以为全面认识执政资源中的组织资源提供不同的视角。

(一)政党组织资源流失与组织结构的变化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法国学者迪韦尔热、美籍德裔学者基希海默以及英国学者梅尔和卡茨等,都对政党组织结构嬗变和流失问题进行了分析性研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观点。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政党组织形态嬗变和流失的路径。

1.政党组织结构的初始形态

权贵型政党是政党组织的初始形态。当时党组织形态发育尚不完善,政党没有基本党员。权贵型政党一般由一些政治观点相近的社会上层人物组成,他们的目的就是为联合起来影响统治者的政治决策,或参与竞选。权贵型政党的活动经费由少数富人提供,或者自掏腰包,原因是这些党派的成员大都是政界官僚和有钱人。这类政党主要活动基本上在政党早期,是国家体制内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产物。如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美国建国初期以财政部长汉密尔斯为首的“联邦党人”,以及对立面“反联邦党人”等。我国清末民初成立的许多政党也可看做是“权贵型政党”,如统一共和党、进步党、大中党、民宪党等,其成员主要是社会上层的达官贵人和名流政客。

2.政党组织结构的普遍形态

大众型政党是各国政党采取的普遍形式。这类政党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特点是:政党组织相对严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有明确的党纲、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大众型政党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变化产生的结果。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为动员和团结民众,追求社会主义目标,而成立了大众型政党。随着普选权的出现,选举权不再局限于少数人,政党成了广大民众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由于大众型政党在动员选民和进行竞选活动方面具有的组织优势,许多非社会主义政党也逐渐采用了这一组织形式,从而使这一政党形式成为世界政党的通用模式,其生命力一直延续至今。

3.政党组织结构的发展形态

“二战”结束后,美籍德裔政党研究学者基希海默在考察西欧政党变革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方位型政党组织的新模式,也称为兼容型政党。基希海默认为,全方位型政党的主要特征是:政党的阶级意识形态不断弱化,政党之间的对立和分歧逐渐消失。为了赢得更多选民的支持,政党不断扩大其纲领和政策的包容性,减少对特定集团或阶级的依赖。政党领袖与普通党员的关系不再神秘,其领导地位和权威越来越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满足追随者的需要。

全方位型政党的出现,是西欧国家经济和社会结构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是经济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工业化初期形成的以资本—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分工,传统阶级、阶层之间的对立不断缓和,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使得阶级立场相对模糊,选民的投票方向不再简单地取决于其阶层或阶级属性,因此,大多数政党都在其纲领中宣布该政党不仅仅是代表某一特定阶级或者阶层,而是为大多数甚至全体选民的利益服务。其次,大众媒体迅速发展,政党领导人可以通过与选民和支持者沟通,而不必像以前一样依靠政党的选区组织。同时,选民也可以像消费者一样在政治市场上选择政党。

4.政党组织结构的新形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关政党嬗变和资源流失问题已经成为政治界、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英国学者卡茨和梅尔两人提出了新的政党组织形态模式:卡特尔党。

同类推荐
  •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

    本书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相互联结的理论支撑点,旨在展开以人为本的新实践与科学发展观的新体系及其有机统一。本书是作者长期研究与思考之作,具有把握时代精华、突出体系完整、富于理论创新等显著特点,适合专业理论工作者阅读。本书文字简洁、语言生动、通俗易懂,也适合广大干部群众阅读。
  •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

    《媒体领导力:领导干部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对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的各个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述,既包括宏观层面的基本知识,又包括微观层面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从思想意识和具体技巧上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水平。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媒体新时代的到来;领导干部与“无冕之王”;让自己的媒体形象亮起来;领导口才与演讲艺术;关注基于民意的舆情;运用媒体作宣传;直面虚假负面报道;接受采访的技巧;做成功的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会运用和引导网络;自觉接受媒体监督等。书中精心穿插了许多资料链接,这些资料或知识,或案例,或图表,方便阅读时从不同角度加深对正文的理解。在每章的最后还附上了……
  •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美国第一智库:白宫头号智囊兰德公司的秘密历史

    本书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站在事实的角度为读者详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其成为“美国第一智库”的原因。除了讲述兰德公司的发展史之外,还分析了兰德公司的发展趋势,使读者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有更多的体会。
  • 蓝色战略(全集)

    蓝色战略(全集)

    学者王伟用大历史观的视野,从地缘的角度结合海洋热点,逐层剥离隐藏在南海、东海岛礁纷争背后的美国阴谋,将复杂多变的我国周边的海洋问题全景呈现出来,带我们了解其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
  • 理论热点·2011

    理论热点·2011

    为深入回答当前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了十二个问题,组织理论工作者撰写了《理论热点·2011》这本通俗理论读物。本书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省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力求从理论和政策层面进行分析、解读,作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回答。该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是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助教材。
热门推荐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现代文学发展概论

    本文从公元前文学精品,中世纪文学精品,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精品,十九世纪文学精品四个部分讲述了世界现代文化发展概论。
  • 双轮月

    双轮月

    寞,你是来代替我存活这个时空吗?我变成了你的影子?你不要走,你一走我的身体就开始分散了。寞,你的那个时空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我存在的这个时空是假的吗?突然好想去到你存在的那个时空。寞,月亮又圆了,你又开始了你的祭拜吗?你在为谁祭拜?我吗?
  • 灵店诡谈

    灵店诡谈

    你有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吗?只要你肯付出相应的代价灵店都可以满足你的愿望
  • 倘若西南不遇

    倘若西南不遇

    爱情来临时,或许真的没有千万次幻想中的好,但不要拒绝,自然才是真的美。希望每个女孩儿,都可以如李乔西一般,遇见自己的江城南。
  • 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我在哪里丢失了你(2006年~2009年第四辑)

    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我在哪里丢失了你(2006年~2009年第四辑)

    范小青是优秀的小说家,发表中短篇小说200余篇,间或出版的长篇16部,她的创作历程平静而稳健。26年来她不间断地发表短篇小说,像一位从青年时代就拾麦粒的女孩,一直不停地收获,如今她拾的麦粒也堆成了“小墩墩”。这部小说集是“范小青短篇小说精选集”之《我在哪里丢失了你》,是范小青一粒粒精心挑选出的麦粒中的最具生命力的种子。
  • 经典:著名古典小说

    经典:著名古典小说

    《封神演义》是明代长篇小说,共100回,作者许仲琳。全书以宋元时期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为基础,博采民间传说演绎而成长篇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表现了称扬王道、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思想倾向,说明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同时,《封神演义》通过神魔斗法的描写,宣扬了宿命论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封神演义》以内容篇幅巨大、幻想奇特而闻名于世。它发挥神话传说善于想象夸张的特长,给读者以较深印象,被誉为仅次于《西游记》的神魔小说巨著。
  • 春秋霸业

    春秋霸业

    当天夜里,风势很大,大家都在呼呼大睡的时候,田风把他们叫了起来,吩咐这几十个人,去周边砍了些树,然后田风把这些树,拿刀截成一段段的,有从地上随意的捡起两块石头,搓呀搓的,众人都不知道田风要干什么,田风把手都搓的通红了,一会之后,突然一阵火光,烧在了被砍断的木条上。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世界古代文学大家

    希腊文学大家,古罗马文学大家,意大利古代文学大家,英国古代文学大家,法国古代文学大家等世界古代文学大家。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冒牌男友很腹黑(完本)

    冒牌男友很腹黑(完本)

    第一部分(1-115章)父母逼婚,情急之下拉他冒充了一回临时男友,殊不知这个腹黑的男友步步设计,最终她落入他的圈套,弄假成真她只好坦然接受,然而他忽然却说他要跟别的女人结婚!她傻了……第二部分(116-?章)连载中……王子与灰姑娘最终顺利成婚,靠的是他撒下的善意谎言,结果在医生的诊断下谎言揭穿,她不单没怀孕还是先天不孕!大怒的婆婆开始变巫婆,天天折磨她还觉得她样样不满意!婆婆与时日无多的公公设计把她扫地出门,成下堂妻后的她恰巧住在即将成婚的前夫未来姐夫的楼上,心灰意冷的她醉酒后迷糊地拿锁匙开人家的门,结果被未来姐夫吃干抹净。一个多月后的某天,前夫,前夫的姐夫同时在大礼堂举行婚礼,她一个人站在医院里拿着诊断书发抖:早孕。
  • 王牌痞妃:医毒三小姐

    王牌痞妃:医毒三小姐

    被堂姐背后暗算,你玩阴耍狠,不妨见识下什么叫毒,毒侵骨髓,谁玩得过我?21世纪王牌特工南荣雪晴,穿越成就天下第一超级医女,夺命毒心,冰雪冷傲,世称“医毒”。曾经修炼一途锲而不舍,终破茧化蝶。如今握生死,掌轮回,傲震异界。——————“南荣医神,等等,你每次给男人治病都喜欢这么兴奋?”“我的眼里只有病人。”“我呢?”“把你的手移开。”……“无论生与死,上天入地,灭神还是诛妖,一生一世你休想甩掉我!”他眼眸微闪,俊逸的容颜显得苍白,瞬间移动身体挡在她的身前。“你非要这么自恋不可吗?没有你,我活得更逍遥。”她离开的背影没有一丝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