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源观认为,“所谓资源,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人类劳动而创作出的财富和资产的各种要素的总和”,是对“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把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发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要素和条件”。新的资源观是一种社会资源观,包括了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如,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资源是企业的资产、知识、信息、能力、特征和组织程序等。通常,企业可识别的资源分为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三类。物力资源包括企业的厂房设备、物质技术、原材料供给、地理区位等;财力资源包括企业的债务、权益、留存收益等,是企业用于购买其他两类资源的资金资本;无形资源则是专利、商标、有关产品和工艺的知识资源等。”这样,资源被概括为三类: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可以说,凡是社会所拥有的,可以用来满足人们社会需要的稀缺存在物都属于社会资源的范畴,它是用来达到自己目标的所有可利用因素的总称。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所谓社会资源,是满足个人需求或实现社会系统的功能先决条件所有用的、因之人人都想得到而又相对稀少的、为此从个人的观点出发赋予其价值的有形及无形的对象。换言之,社会资源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占有或被占有的那些对个人社会地位有价值的事物,如收入、权利、声望、教育等。
(四)“执政资源”与“组织资源”
从逻辑的从属关系看,政党的组织资源属于执政资源范畴。所以,首先要搞清政党“执政资源”这个概念。目前,对政党“执政资源”概念的阐述,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其一,财富说。例如,陈小林认为,所谓“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在领导和管理国家事务中可调动和利用的财富。其二,元素说。如齐卫平认为,执政资源是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可供利用的支撑元素。其三,总称说。吴文勤等学者认为,执政资源是指执政所依赖的各种资源的总称。其四,总和说。如谭吉华认为,执政资源是为完成执政使命可资利用的人、财、物、信息等自然的、社会的因素的总和,这一观点之后被其他研究者逐步完善。目前通行的“总和说”表述为,执政党为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实现执政目标、巩固执政地位可资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要素的总和。关于执政资源的内涵和各要素的组成方式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以下观点:一是多元并列说。即把某几种或某几类资源要素平行并列为政党的执政资源。但究竟具体由哪几种或哪几类资源要素组成却存在多种观点。“三元说”认为应将其分为权力资源、组织资源和思想文化资源,还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划分。“五元说”将党的执政资源划分为理论、组织、制度、权威、人才五个方面。“六元说”认为执政资源应包含政治资源、制度资源、群众资源、组织资源、人才资源、精神资源;或是认为阶级与社会、党员与组织、理论与信念、章程与制度、人才与政治家、权威与民主六个方面要素构成执政资源。“七元说”将执政资源划分为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思想、组织、制度、物质、权力、历史等七要素。“十元说”则把历史、理论、权力、经济、社会、政策、文化、组织、制度、能力等列为执政资源十要素。
二是体系说。即认为执政资源是由多种要素按照一定的法则构成的一个复杂的体系。如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和运行资源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执政资源的体系,或是将其分为党自身所拥有的执政资源和党在执政活动中产生的资源两大部分,或是认为经济基础资源系统、上层建筑资源系统、民心民意资源系统构成执政资源体系,或是将执政资源分为三类: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执政资源是一个构成复杂的庞大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要素,体系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始终伴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而涨消变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旧有元素不断流失、退化或被替代,一些新的资源不断生成和日渐富集,整个系统始终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之中。根据各资源要素的运行方式和功能特点,执政资源分解为基础性资源、运行性资源和保障性资源三类是恰当的,基础性资源由意识形态资源、组织资源、阶级基础资源和历史资源等要素组成;运行性资源由权力资源、体制资源两大要素组成;保障性资源由合法性资源(意识形态合法性、绩效合法性、法理合法性)和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组成。上述多种观点,都把组织资源视作执政资源的重要资源。由此可见,“组织资源”是“执政资源”的一种,组织资源是执政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依托。一个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高低,不仅取决于它的执政理念是否先进,执政方式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研究和利用组织资源的程度。由此,本书认为,执政党的“组织资源”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是指政党可资凭借和利用的政治资源,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其类型。
从资源的组成要素来划分,组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大体来讲,广义的政党组织资源包括组织目标、组织指导思想、组织宗旨、组织原则、组织活动程序、组织体系、组织传统、组织思想工作、组织干部队伍、基层组织、组织形象等等。其中,组织目标、组织原则、组织体系、组织成员队伍、组织变革是比较重要的要素,也是本书在狭义上使用的组织资源概念。从资源的存在形式来划分,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从有形资源上讲,主要包括各级组织以及全体成员。这样,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等各级组织以及全体党员都属于党的有形组织资源”;“从无形资源上讲,组织资源则包括组织目标、组织纲领、组织原则、组织行为、工作机制、组织程序以及党组织的影响力、控制力与号召力等。比如,党的信息,党员的知识、理念以及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认同心理等,则属于无形的组织资源。”从资源空间分布来划分,又可以分为单位资源和社会资源。它主要包含组织规模、党员素质、党员队伍、作风纪律、组织机构及组织方式等等。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它特定的成员构成、组织结构及组织方式。从组织资源的价值和作用来看,组织资源中的一部分属于战略性资源,而另一部分则是当下支持组织运行的“即时资源”。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资源,都应当是有用的、能够满足组织运行需要的、能在组织实现其目标即完成任务中发挥支持作用的因素。党的思想理论资源,是引领党的执政方向、激发党执政动力和决定党的执政效能的灵魂,党的政治资源,是党执政以后管理国家、领导社会的制度载体,“党的组织资源是党生存发展和发挥执政效能的物质依托,是党开展活动的组织载体和依托。”组织资源是一个由组织各个要素共同作用的功能体系。“党完备的组织体系与坚强的战斗力”是“党执政的组织资源”。党的组织资源属于党的执政资源,是执政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组织系统和先进的组织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党发展和保证社会稳定运行。
二、组织资源理论的主要思想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组织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组织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西方将组织问题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的理论观点称为开放系统模式,其中率先系统而综合地研究组织环境管理问题的是资源依赖学派。该学派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执政党与环境关系的发生机制和发生方式,明确政党嬗变以及执政资源研究必然性的理论诉求,进而对执政党如何适应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如何适应环境变化来加强对执政资源的建设与组织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一)资源依赖理论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资源依赖理论学派的菲佛和萨兰基克,通过观察组织的外部环境来理解组织的行动,形成两大主题:一是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依赖的描述;二是组织如何不再是为需要而去适应环境的行动者,而是让环境来适应自身的建议。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核心概念。资源依赖理论将资源交换看做联系组织和环境关系的核心纽带,是“输入输出”的现实载体,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外在限制,主要关注组织的被动性。为了生存的需要,组织不得不从外部环境中汲取资源,如人员、资金、社会合法性、信息、技术、物资等等。二是外在依赖,主要关注组织的主动性。虽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由于“限制”而很大程度地“依赖”外部环境,但这种依赖的程度可以通过组织的积极行为得到调整。组织可以采取各种战略来改变自己、选择环境并且适应环境,维持组织的自治度。
第二,理论假设。菲佛和萨兰基克认为组织的最重要任务就是生存,但是没有任何组织是自给自足的。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完全拥有满足其需要的全部资源,也不可能仅仅依靠组织的自生或内部资源来完成生存和发展的全部活动。所以,组织生存的关键就是“获得并保住资源的能力”,而大量稀缺和珍贵的资源恰恰都存在于组织的外部环境之中,甚至具体到环境中的其他组织。因此,组织为了生存就必须与它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互动,同环境进行资源的交换。正是这种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外部环境对组织的限制,或者可以表述为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当然,组织可以通过行为和政策对环境做出反应,改变环境并最终驾驭环境,进而改善依赖的强度。资源依赖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将环境的“限制”性转化为“帮助”性,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组织的自身选择能力,即并非只能被动地等待,而可以通过对依赖关系的了解去选择、参与、设定环境,在组织的策略和行为上体现出组织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二)资源依赖理论和执政党与环境关系的分析
政党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互动过程。在政党组织的目标、功能以及活动方式受环境所迫而不断修正的表面过程背后,恰恰是潜在的对环境的塑造或者渗入过程的发生。二者之间这种交互变量的关系形成了双方的依赖互动。政党的发展依赖于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但同时,政治文明的提高也不能忽视政党组织的巨大贡献。由此可见,资源依赖理论为观察、分析执政党和环境关系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1.执政党执政的资源需求
一个政党只有具备必需的资源才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拥有雄厚的资源是政党执政不可缺少的条件。执政党在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过程中需要的资源是以系统状态存在的,表现出较强的整体性。第一,一个政党的组织、历史以及意识形态的资源是该政党最为直接的执政资源,这属于组织内部的资源。
第二,执政地位的获得使政党掌控了政治资源的核心——权力资源,进而以制度资源为载体对政府进行领导,以及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社会事务,并且为巩固执政地位累积合法性资源。
第三,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以及思想文化资源,是执政党通过控制政府、利用公共权力依法可以支配、影响、吸收的各种要素之和。由此可见,后两类资源虽然从属性上看并不是政党组织先天具有的,但它们的稀缺和重要性关系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执政党必然要不断地调整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利用的程度与利用水平。
2.环境对执政党的外部限制关系
从整体上看,执政党和环境之间的依赖程度可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一,资源对组织生存的重要性。在执政资源系统中,各种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稀缺程度是不同的,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关键性资源”内容会发生改变。越是有助于解决组织问题的资源,组织对它的依赖性就越大,其对组织的限制程度也会加深。比如经济资源,它已经成为各国执政党最为关注的资源,所以政党竞选纲领和治国方略中都对经济资源特别重视。第二,资源的可替代性。越是可被替代的资源,其对组织的外部限制就越低,反之,限制程度越高导致依赖强度越大。由于执政党资源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执政党在一定条件下广泛开展资源互补与替代活动,可以化解由于组织所需的资源被垄断,而缺乏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资源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