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系列工程是李瑞环同志倡导并亲自抓的。到本世纪末,第四批已经完成。每批50部集,共完成200部集。中国京剧音配像主要是以那些已过世的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张君秋、程硕秋、谭富英、马连良、尚小云等原唱录音为基础,由他们的传人或后代来扮演唱段中的角色,并把二者合成起来。例如:《青霜剑》原唱录音主演程硕秋,配像主演李蔷华;《哭灵碑白帝城》原唱录音主演奚啸伯,配像主演张建国;《洪羊洞》原唱录音主演谭富英,配像主演谭元寿;《打渔杀家》原唱录音主演梅兰芳、马连良、叶盛章,配像主演董园园、张学津;《鼎盛春秋》原唱录音主演谭富英、裘盛戎,配像主演谭元寿、孟广禄;《杜十娘》原唱录音主演荀慧生,配像主演孙留敏;《将相和》原唱录音主演马连良、袁世海,配像主演冯志孝、吴玉璋;《霸王别姬》原唱录音主演张君秋、刘连荣,配像主演杨淑蕊、景荣庆;《金山寺·断桥》原唱录音主演尚小云,配像主演孙明珠。
从1996年开始,推出了戏曲艺术的第四项工程——《中国戏曲精品库》,戏曲节目在电视屏幕上异彩纷呈。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珍品。剧种繁多、剧目丰富的中国戏曲艺术,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精心创作,涌现了一批艺术水平很高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戏曲精品库》是为进一步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弘扬民族艺术,振奋民族精神,向广大群众特别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批示,整理、保留、弘扬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戏曲经典剧目,把著名戏曲艺术家的代表作,用录像形式录下来: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原唱录音主演严凤英、王少舫,配像演员马兰(韩再芬、吴亚玲)、黄新德;豫剧《大祭桩》、《白蛇传·断桥》
原唱录音主演常香玉,配像虎美玲,豫剧《拷红》、《花木兰》原唱录音主演常香玉,配像小香玉;河北梆子《钟馗》、《武松》、《夜奔》均由裴艳玲主演;丝弦《宗泽与岳飞》由张贺林主演;赣剧《窦娥冤》、《金钗记》由涂玲慧、陈莉主演。到1999底,已录制了近400部,这一大批地方戏曲已在中央电视台三套按固定时间播出,极大地满足了广大戏迷朋友的欣赏要求。与此同时,戏曲界专家也一致认为,此项工程功德无量。戏曲节目是许多省级电视台综艺节目中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节目。
高雅音乐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欢迎,培养了一大批观众。1992年以前,能欣赏高雅音乐的电视观众还不是很多。1992年,随着电视综艺的发展和电视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了《黑龙江交响音乐作品比赛》和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尤其是观众对中央电视台转播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浓厚兴趣,中央电视台开始感到在观众中普及和提高高雅音乐欣赏水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1993年开始,每年的新年晚会改成每年一台的新年音乐会,随后也开出了播出高雅音乐的固定栏目《音乐桥》、《音乐直播厅》、《音乐大舞台》和1999年改版的《交响乐世界》、《国乐飘香》,为高雅音乐的普及和提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精品意识不断强化
加强精品意识,制作精品节目,是观众的需要,是竞争的需要,也是电视综艺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多年来,以中央电视台为主,上海、浙江、山东等各省级电视台在电视综艺节目上创作了许多电视精品和优秀的综艺栏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1992年有《中秋月正圆》综艺晚会、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的《丰收大地》综艺晚会、《第一届中日友好歌会》等;1993年有庆祝中央电视台建台35周年的《今宵属于你》大型晚会、《黄河神韵》专题综艺节目、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大型晚会《人间正道是沧桑》、《奥林匹克梦》、《梅兰芳金奖大赛》、《’93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颁奖晚会》、《庆五一小品晚会》等;1994年有《’94新年音乐会》、《国庆焰火晚会》、《走过九月——教师节》综艺晚会、《大学生之夜》综艺晚会、《大地深情》综艺晚会、《银河灿烂——长春电影节晚会》等;1995年有《光明赞》、《相聚在北京》、《七月礼赞》、《万家灯火平安夜》、《黄河魂——星海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五月放歌——庆祝五一演唱会》、《一切为了你》等;1996年有《星光灿烂》、《京剧名家名段欣赏》演唱系列活动、《星河千帆舞》、六场《“心连心”系列演出活动》等;1997年有工人体育场的《祖国颂》、人民大会堂的《回归颂》、清华大学的《97恋曲演唱会》、《飞跃黄河》、《继往开来》等大型综艺晚会。这些大型晚会都堪称精品佳作,至今还让人回味无穷。
从这些优秀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的特点:主题鲜明、构思完整、节目精彩、气氛热烈、制作精致、节奏明快、信息量大、创新意识强、综合水平高、整体效果好。总之,体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结合,受到大多数观众的称赞。
此外,不少栏目也播出了许多优秀节目,尤其是《综艺大观》、《曲苑杂谈》、《东西南北中》、《正大综艺》、《旋转舞台》、《同一首歌》等。这些栏目所播出的节目,精品多、格调高、受众面广,思想性、可视性强。
几年来,音乐电视精品作品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来自美国音乐电视台的一位同行应邀参加了第二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颁奖活动,在观看了部分获奖作品后,深有感触地对杨伟光台长说:“我们美国的音乐电视更看重于商业,你们的音乐电视更注重于艺术,中国特色很浓,水平很高。”正因为如此,中国的音乐电视作品《黄河源头》和《乡风乡韵》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了大奖,为国争了光。也正因为音乐电视精品多,又进一步推动了音乐创作,也推出了新人。应该承认,拍摄制作音乐电视作品,尤其是制作音乐电视作品,特别是制作精致的音乐电视作品,已经成为乐坛推出新歌的重要手段。
七、不断创新求变
1995年11月30日,仅仅准备了两个月,中央电视台就推出了综艺频道,初步满足了广大电视观众对综艺节目的需求。其中电视剧、国外引进的《佳艺》系列节目、电视综艺节目是这个频道的主干栏目。1996年1月1日,仅仅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又推出了戏曲·音乐频道,大大促进了戏曲艺术和音乐的发展。这些都使电视综艺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既有严肃的高雅音乐,又有通俗的流行音乐;既有中国音乐,还有外国音乐;既有欣赏性的节目,还有知识性和欣赏性相结合的节目;既有京剧、昆曲,也有地方戏曲;既有唱大戏的,也有戏曲名家介绍和普及戏曲知识。
此后,在两三年间,全国各省电视台和省会台也纷纷开通了综艺频道。这种局面迅速地推动了电视综艺的发展。
电视综艺与其他艺术相比,更强调变化,更强调出新。大型节目和栏目每天跟观众见面,如果总是墨守成规,时间一久,观众就会厌烦。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电视综艺工作者有强烈的创新求变的意识,要不断“求新、求变、求精”,这是电视综艺的生命所在。例如中央电视台综艺部策划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从1984年的第一届到2000年的第九届,其中经过了两次重大的改革。第一次是1986年的第二届,它改变了第一届单纯的声乐比赛模式,采取现场直播、现场亮分,允许参赛歌手自选曲目,允许现场观众鼓掌,使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更具有电视特点。更重要的改革是在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第一次将参赛歌手分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区分加以比赛,显得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更加科学,更符合当时乐坛的实际。这一届所确定的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比赛一直成为往后各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和各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样板,由此也确立了我国声乐唱法的总体格局。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第二次重大的改革是1998年的第八届,这一届改革了过去的个人单项演唱比赛为团体比赛为主,改变了单一的个人演唱比赛为“综合素质考核”和“个人演唱比赛”兼而有之、综合平衡考核打分。与此同时,在规定曲目上,增加了数量,减少了难度,增加了选择范围,便于歌手发挥水平。在比赛的场次上,增加了决赛的场次,使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节目直播系列化,大大增强了影响力。此外,在现场评分、公布成绩、设奖项目、比赛时间等方方面面也作了相应改革,大大突出了歌手大赛的整体性,大大强化了歌手大赛的电视特点,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
大型的电视节目和电视活动在创新求变,栏目和节目的改革与变化速度则更快。
《综艺大观》创办于1990年3月,这个栏目的宗旨是强调娱乐性、参与性和综艺性,并一直是坚持现场直播,开播至今已办了二十一年,但它也始终在变化发展。这个长达十年之久的栏目,前后进行了五次大的调整和改版。
1994年的调整,增加了热线电话、综艺寻呼和《综艺快车》、《送你一支歌》等小栏目,其目的在于加强观众的参与感,使节目更贴近观众、贴近生活。1995年的调整,加强了节目的包装和片头的宣传,推出了电视喜剧小品比赛,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节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1996年的调整,增加了《四面八方》和《周末有约》等小栏目,旨在加强节目的新闻性和扩大节目的来源。1997年的改版,增加了《综艺传真》、《系列小品》和《新起点》等小栏目,其目在于利用先进的卫星传播手段,追求纪实性和艺术性并举,追求系列化,不断推出新人新作。《综艺大观》作为中央电视台综艺部支柱性的名牌栏目,历时十载还依然存在,就是在于始终不断的求新、求变、求精的节目理念和节目实践。
《旋转舞台》是1988年开办的。开始一段时期该栏目颇受电视观众的欢迎,后来由于节目没有变化,观众反映说该节目总是一副“老面孔”,渐渐失去了吸引力。一直到1996年对节目进行了改造,在题材策划内容上开始走系列化的路子:中外名家名作系列、江河湖海系列,民歌系列、百年经典系列,大大增强了艺术品位和电视节目的可视性,再一次重新受到电视观众的青睐。
总之,电视综艺节目在电视综艺工作者的不断创新、不断探求、不断进取中得到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电视屏幕,然而,电视综艺其后面的道路还很长很艰巨。
八、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电视综艺节目迅猛发展,成绩是巨大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我们今后逐步解决。
(一)电视晚会数量很多,质量不高
在1992年之前,相对于舞台演出来讲,电视晚会的出现是电视综艺领域的一场革命。由于电视晚会非常具有电视特点,所以一出现就引起了很大轰动,观众反响热烈。到了9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感到电视晚会泛滥,如果不加以控制,将直接影响电视综艺晚会原有的美好声誉,成为电视综艺发展新形势下的绊脚石。
电视晚会这一形式欢快热闹,现场感强,易于为观众接受。通过晚会宣传自己未尝不可,但若只是一味想到商业效果、宣传效果和明星效应,不注重从节目质量上下功夫,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办电视晚会,一方面要有主题、有构思;另一方面还要符合电视综艺的规律。电视晚会不能办得说教过多,专题性过浓,也不能办得太过舞台化,缺少电视特点。手法陈旧、节奏拖沓,这些正是这几年一些电视晚会逐渐失去观众的原因之一。
电视综艺基本上占据了电视屏幕的大片“江山”,综艺节目数量之多,但优秀的佳作与人、财、物的投入,与审美情趣日益增长的观众精神需要不相适应。
这几十年尽管精品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从数量和质量的比较来看,精品晚会和精品的电视综艺节目还是偏少,优秀节目不足,优秀栏目不够。总的来说,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就是精彩的、优秀的栏目少,特别差的也少;中间大,就是一般的平庸之作多。
(二)理论建设落后于实践
电视综艺的实践,这几年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但理论建设没有跟上,特别是电视晚会缺乏理论指导,再加上受现在社会商业意识的影响,容易出偏差。如果当初电视晚会的理论跟得上,指导思想比较明确,电视晚会的发展无疑要比现在更快些,编导队伍的成长也会更好些。而音乐电视的发展则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做得好一些。1993年刚开始发展音乐电视和举办音乐电视大赛时,我们就注意到理论建设,开了音乐电视研讨会,对实践进行总结,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所以,音乐电视的发展比较健康,指导思想也较明确。
(三)制作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改革
这几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大发展,但电视综艺节目在制作体制上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子,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讨。现在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数量大大增加了,制作的队伍也大大发展,但是制作队伍的总体素质还不够强。今后的电视综艺节目制作能否朝社会化生产方向发展?有的电视综艺节目可以交给公司操作;有的节目可以让社会上的制作电视节目的单位承担;重大的、有时效的节目和重要的电视活动则由电视台来完成。总之,电视综艺节目的社会化有待于进一步摸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