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3000000002

第2章 导言(1)

“当代艺术中的感性——艺术家在其作品中追求感性效果,此举经常弄巧成拙,因为观众或听众不再集中精力于感官的体验,而是与艺术家的本意背道而驰,被艺术品带入了一种近乎乏味的‘圣洁’的感受。——也许,他们的感性开始的地方,就是艺术家感性终结的地方,双方的感性充其量只会在这一点上相会。”

——《人性,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神的书》

面对尼采美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长期以来在学术界中总是流行“既……,又……”这样一个固定句式。何解?尼采既反对形而上学,同时又不得不依赖于形而上学。原因如下:第一,尼采最著名也是最成体系的《悲剧的诞生》一书,极大地依赖叔本华“生命意志”的形而上学学说。第二,后来尼采用自己的“权力意志”学说取代了叔本华的意志形而上学,并将之作为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石。“权力意志”学说虽然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但自身也处在对世界进行本体阐释的终极真理位置上,因此自然也不外乎是一种形而上学。因此,国内哲学-美学界往往习惯于将尼采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即将尼采视作处在新-旧两种形而上学的分水岭上,开创了新的形而上学。

何以为证?我们仅选取国内两个有代表性的尼采美学论述者为例。

先看周国平先生是怎么说的:“尼采本人一方面持激烈的反形而上学态度,另一方面又确实具有强烈的形而上学倾向,这种矛盾使问题复杂化了。单单指出这种矛盾当然是不够的,我们的任务是探明尼采的反形而上学立场如何影响到他本人的形而上学建构,导致了他对世界作出了不同以往的解释。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尼采是不是一位形而上学家,而在于当我们把他看作一位形而上学家时,他的形而上学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相比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这些差异恰恰是他反形而上学立场的产物。”在这段话中,周国平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尼采就是形而上学家,但却仍然把他“看作”形而上学家,当然他是一位与传统形而上学家不同的形而上学家。

在《尼采与形而上学》一书的结语部分,他说得更清楚:“尼采一方面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全面批判,另一方面奠定了现代形而上学追求的基本方向。”再看余虹先生的论述:“作为权力意志论的存在论和生存论是形而上学的,因为‘权力意志’被尼采预设为生命存在的终极主宰者了,如果形而上学的根本标志是相信存在的世界有一个‘终极根据’的话,在尼采这里,这个根据就是‘权力意志’。事实上,全部尼采思想的根据就是权力意志,离开了权力意志,尼采就无法阐述生命的存在、艺术的存在、真理的存在和道德的存在。”此处,余虹先生清晰地指出了尼采全部思想的核心根据,即权力意志构成了尼采思想体系的基石。当然,余虹先生以“艺术形而上学”(即审美形而上学)统称尼采美学思想,并将“艺术形而上学”进一步命名为“生命形而上学”,以示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差异性:“‘形而上’活动的本源不在生命之外,而在生命之中。生命是生命自己的形而上根据,生命的自在性是真正的形而上性,如此的生命非他,艺术是也。就此而言,尼采的‘艺术形而上学’不过是‘生命形而上学’。”之所以国内著名学者将尼采视作“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家”,或者新的形而上学家,将尼采美学视作是审美形而上学或艺术形而上学,其原因当和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有着深刻的接受史关系。海德格尔认为,一切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是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特征,这点是和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意涵是一致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形而上学是关于“存在本身的科学”研究。而“权力意志”正是对这一主导问题的回答,也就是说,权力意志占据了形而上学本体论的真理位置。从此出发,海德格尔为形而上学铸造了一个由两个句子组成的模子,并将尼采套上了“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的帽子。

在《尼采》一书中,海德格尔谈到:“尼采的形而上学基本态度可以通过两个句子来规定:其一,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基本特征是‘强力意志’。其二,存在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如果我们以这两个句子为引线,以某种追问方式来深入思考尼采哲学,那么,我们就能超出尼采和他之前的哲学的基本态度。但惟有这种超出才能让我们回到尼采那里。而这是要通过一种对《强力意志》的解释来实现。”这段话中可以解读出来的东西有三点:其一是海德格尔思考尼采思想的引线,即以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问题框架来质询尼采;其二是海德格尔将尼采及他以前的哲学归入到形而上学的基本态度中,将尼采钉死在最后一个形而上学思想家的位置上;其三是海德格尔的尼采解读是依据《权力意志》这部书,而“权力意志”学说则是尼采体系的根本出发点。由于一般解释者绕不过海德格尔的第一句话,即权力意志是处在终极真理位置上的,是对一切存在者之特征的根本阐释,因此在面对尼采是否是形而上学家、尼采思想是否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想这样的问题时,必然产生犹豫态度,犹豫的结果就是“既……,又……”句式的产生。

如果要摆脱形而上学家面貌的单一观感,就必须要解决海德格尔的问题。此处,德里达的解释为我们提供了绕过海氏基本问题的思路。德里达认为,海德格尔一开始就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对待异常丰富的尼采思想:“尼采思想即便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体系,但仍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便是其独一无二性,其独特性。海德格尔清楚地提出的一个论题是:凡是伟大的思想家都只有一种思想。……这种独特的统一性是从聚集在巅峰的西方形而上学的统一性中汲取而来的,我们可以把西方形而上学的统一性比作折叠出来的一条直线的简单统一。”德里达事实上认为海氏并没有公正地对待尼采,因为“伟大的思想家只有一种思想”,这种合一性(oneness)本身就是形而上学的;而尼采思想的统一性(unity)只能来自形而上学思维的统一性。与海德格尔不同的是,德里达认为尼采有很多面具,要寻找一个统一的“真正的尼采”是不可能的,这种认为有着“真正的尼采”的思维方式本身是形而上学的。需要指出的是,“面具”在拉丁文中是persōna,因此这个词很自然地具有了“演员”的转义(戴面具的人),最终演化成了现代英文中的person(人)以及personality(个性)等涵义。

德里达提醒我们要注意到尼采的多面性和尼采思想的复杂性,并暗示“形而上学家”只是尼采诸多面具中的一个而已。事实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取下尼采的每一个面具、扒下尼采所谓的“7×70层”的人的表皮,最终发现一个“本真”的尼采。而且尤其在今天,轻易确定任何一个人的“本质”的想法都已被我们视作是一种冒犯,更何况尼采。因此,单凭形而上学的问题式去统一尼采思想,只能发现尼采的一个面具。与海德格尔相对,德里达提出了解构主义式的思想路线:“一条路线将采取新的方法处理名字问题,而冒着亲眼目睹名字被肢解、并以面具和相似性无限繁殖的危险。”这条路线的实质,就是与“一”对立的“多”,与“统一”对立的“分解”。

需要特别指出,本文并非完全遵循德里达路线,以尼采“面具的无限繁殖”之展现为宏大的写作目的,并呈现出尼采每个可能呈现的面具,而仅仅试图展现尼采思想、特别是尼采思想晚期(1887-1888年)非形而上学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尤其体现在尼采以1887《论道德的谱系》一书为标志,发展出比较成熟的谱系学方法,并用谱系学方法考察了道德、哲学、科学、美学等思想领域,表现出了彻底斩断形而上学思维的强烈倾向。

另外,我们还将结合詹姆斯·J.温切斯特的研究,针对上文所提到的第三点、亦即凭借《权力意志》一书来整合尼采思想并确定尼采是形而上学家的思路提出质疑,“权力意志”学说在尼采思想中的重要性不应该被高估——至少不应该被高估到“体系基石”或“大厦拱顶石”这样的程度。詹姆斯·温切斯特的研究表明,尼采抛弃了“权力意志”一书的写作构想,抛弃了“权力意志”的书名,而且在其最后公开发表的五部作品中,“权力意志”这一概念越来越少被提及,并已主动放弃了这一概念对世界、对生命进行体系化解释的本体论位置。如果我们要研究尼采美学思想,那么还是应该主要针对其生前公开出版的作品进行研究,而不应该继续以一本已被放弃的、仅仅冠之以“权力意志”标题的手稿集为研究重点,虽然我们并不否认这部手稿所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

从根本上说,本书的写作目的有三点:

第一,指出尼采从早期“审美形而上学”的宣扬者转向晚期“抛弃一切形而上学”的呼吁者的思想飞跃。

第二,凸显谱系学方法对“身体转向”或“身体美学”的开拓性,发现尼采晚期思想最具前瞻性的部分。第三,提出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即是否正是因为谱系学的异质性,使尼采将权力意志学说从本体论位置上撤离下来,并最终放弃了“权力意志”一书的写作计划?要实现我们的写作目的,首先必须对“形而上学”进行定位,以求明白尼采在什么意义上戴着“形而上学家”的面具,又在何种程度上离开了形而上学;其次,了解美学与形而上学存在的关联,或“审美形而上学”(艺术形而上学)的意义,并指出美学研究中形而上学思维所引起的弊端。

第一节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首先是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编著者、吕克昂学园的第十一代继承人安德罗尼科奉献给亚里士多德的一个书名。由于这本书排在亚里士多德Ta Phusika(《物理学》)一书之后,所以被安德罗尼科等后世弟子称为“Ta Meta Ta Phusika”,即“物理学之后”。因此,英文metaphysics一词来自两个希腊文,即meta和phusis。前一个词表示“之后”或“之外”,后一个词中的u现在已经被y所取代,表示“自然”之义。不仅是英文,其他西方语言中“形而上学”一词也来自这两个古希腊词汇的结合,因此无论是法语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语中的“die Metaphysik”还是意大利语中的“la metafisica”在词形上都十分相似。由此,研究自然即宇宙万物的基本法则的学者被称作为physicists(物理学家),而研究自然之外即超出自然经验的对象的学者则被称为metaphysician,即形而上学家。

汉语学界则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进行了十分妥帖的翻译,但更为侧重指出其关于“超越具体有形事物之上”这一意涵。

什么是形而上学?从研究主题上看,形而上学是对超出自然经验的终极实在的研究。首先,何谓“终极实在”?“实在”(reality)必然与“现象”(appearance)一词相互阐释才具有意义,“仅当有一个会引起误解的现象要被‘揭穿’或‘看透’的时候,我们才会谈到‘实在’”。因此在一般意义上看来,实在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理,终极(ultimate)实在就是事物的终极真理,形而上学因而必然是关于终极真理的探询。一个理智健全、受过一定哲学教育的当代人一般会将“是否具有终极真理”的问题立即视作伪问题,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即便是否定了终极实在或终极真理的存在,也并没有使形而上学的主题消失——从而使形而上学思维消失。

何以如此?如果你试图否认终极真理的存在,指出你透过现象所看到的本质不过就是一种“深刻”的现象,会有另一种更深刻的“现象”来取代它,却没有什么终极的真理来等着你发现。即便是这样一种否认,却也从相反的方向揭示出了一个终极真理,即终极真理是由现象的无穷序列构成的——每种现象背后的实在本身只是进一步的现象。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本身产生的逻辑吊诡,它总是在寻求一个最后的句号,而这个句号可以为一切现象提供终结性的解释。

同类推荐
  •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

    《王阳明心学全书》是罗智先生时隔三年推出的最新心学研究著作,这既是他对多年潜心研习心学的全面总结,也是他对心学研究作品创作的一次创新。这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罗智先生把阳明心学和王阳明的一生融合在了一起,传记+心学的解析,使得全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都较高。罗智先生总结了以往作品的成功经验,采用全新的形式创作本书,全书内容轻松易读、见解独到,囊括了《传习录》的全书精华,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艺性,都较以往更上一层,是难得的阳明心学上佳之作。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道的气场

    道的气场

    修一颗清净心,心清净了,智慧自然而生。处理一切事务,就不会有错误,不会有偏差;是非、邪正、善恶,都会看得清楚、想得明白。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传递到身体,就会让我们在行动上散发出无穷的感召力、影响力,实现悟禅、修心、正行的过程。《禅的气场》将佛法智慧与尘世生活紧密结合,边读边悟,能使你的心灵从佛的气息中得到洗涤,让自身的气场变得和善、慈爱、博大,无形中拉近与他人的距离,实现和谐、温情的人际关系,迎来超脱的大境界。
  •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明代哲学史(修订版)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阐述明代哲学的专著,内容包括明代初年的朱子学,阳明心学的先驱,王阳明的良知之学,阳明各派弟子主要是浙中、江右、泰州对阳明学的发展,明代中后期的朱子学,明末东林、蕺山对朱子与阳明的融合,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等明清之际思想家对明朝学术的反省与总结,以及明代佛教、道教与儒学的会通,天主教初传时期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吸收等,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了明代哲学的发展脉络。在论述中,注意各家的独特性及其思想深度,各思想家在整个明代哲学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对明代哲学的独特问题如良知的有无、动静、中和及本体与功夫、先天与后天等有深入阐发。
  • 庄子全鉴

    庄子全鉴

    本书是道家学说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庄子》的作者并非庄子一人,据后世学者考证,其中“内篇”出自庄子之手,而“外篇”和“杂篇”就比较复杂了,多是庄子学说的继承者所作。庄子是奇人,《庄子》是奇书。博大精深的《庄子》,对后世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学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热门推荐
  • 本草择要纲目

    本草择要纲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惊世天之子

    惊世天之子

    这本书就这样切了吧。我的第一本书,写的时间也确实有点久了,文笔生涩,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 捕影者

    捕影者

    那么多帝王将相,谁都写腻了,小人物也能改变历史!整天王妃王后,权谋后宫争斗,看也看腻了,还不如看看平凡百姓的生活。她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她又不是普通的医生,她能看到人灵魂的颜色。他是命运的捕风者,他无声无息……元末明初,风云变化,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淹没,又在历史的洪流中,闪烁着他们微弱又精彩的光芒……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一次又一次的错过,岁月在历史的洪流中不留任何痕迹,而她们终究会迎来自己的人生……
  • 幸福不缩水的智慧

    幸福不缩水的智慧

    你的工作幸福吗?工作让你幸福吗?一份比较权威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的工作幸福感并不是很强,整体工作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下,而且在工作中负面情绪比较多。一个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工作,如果工作不幸福,或者不去主动追求幸福,那么工作将会是一场漫长而又痛苦的马拉松。本书以幸福为主旨,从心理学和实际工作的角度,与读者分享了幸福工作的十大法则,阐述了“工作着,是幸福的”、“怎样才能使自己幸福”等观点。这些法则,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对于一个欲提高自身工作幸福感,致力于收获一生幸福的人士有很大的帮助。
  • 超级IP: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营销

    超级IP: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营销

    “超级IP”不仅是概念,还是未来,是正发生的现实;“超级IP”的核心不是创意,是“互联网时代创意的跨界整合”;《超级IP: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营销》倡导的是观念转变、思维革命和全新的营销模式,是商业模式的颠覆。超级IP讲的是思维,不是产品。产品是载体,思维是IP。《超级IP:互联网时代的跨界营销》告诉投资者和创业者,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创意能力足够强,只要学会了这种跨界整合的大IP思维,就能做出自己的超级IP。
  •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宝授菩萨菩提行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亲爱的拟音师男友

    亲爱的拟音师男友

    乐天派的女狱警逐渐治愈有述情障碍的男拟音师。他是看起来除了声音和吃,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都无所谓的天才拟音师,述情障碍症患者——丧男人张司泊。她是给死囚写遗书的狱警,喜怒哀乐形于色,永远活色生香,情感充沛的跆拳道高手——小林黛玉陈一舟。可是有一天,当情感表达障碍的他对陈一舟说:“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时,陈一舟的心瞬间就被他努力学习的精神暖化了。
  • 国学正义

    国学正义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 人类的航天历程(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

    人类的航天历程(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不断 地争取着生存世界和空间,起初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就是征服整个太阳系。” 《人类的航天历程》从人类从天空到太空的征程、世界各国对航天的探索、航天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展望航天未来、不能忘记的航天功臣五个模块 进行了讲述。《人类的航天历程》是神秘的太空世界丛书之一,由刘芳编著。
  • 凌霄战帝

    凌霄战帝

    生物学家宋遥穿越重生,附身在一个八岁的小孩子身上。却发现这孩子卷入了一场阴谋之中,被投入孤岛,面临生死。苟延残喘,谋划六年,他是否能够逃出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