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我国独有的绘画门类之一。年画自汉代萌芽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覆盖地域最广、需求人数最多的一个画种。年画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演变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纵观人类的文明史,我国不但发明了造纸术,也发明了印刷术,这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文献记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最早的印刷术是用雕刻的木版,将文字一个个地刻在上面,字是反的,然后用墨刷印,属于凸版印刷的方式。当人们能够熟练地在木版上刻字印字之后,就开始在木版上刻画、印画了,木版画便产生了。
当传统的年俗与日益成熟的印刷术结合在一起时,木版年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了。木版年画为什么能够吸引众人的目光,经久不衰?让我们一步步走近木版年画,在美好的寓意、鲜艳的色彩、巧妙的构思中揭示其中的奥秘。
一、什么是年画?
在中国每逢过农历新年,家家户户总会买上几张年画,从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类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让整个家庭充满了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它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那么,什么是年画?它又有哪些不同的称谓呢?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我国特有的绘画体裁,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说: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这些史料中所提的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可算作年画。
追溯历史,民间对年画有着不同的称呼:宋代叫“纸画”,明代叫“画贴”,清代叫“画片”。清代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
我国各地对年画的称谓也不同,北京叫“画片”、“卫画”,苏州叫“画张”,浙江叫“花纸”,福建叫“神符”,四川叫“斗方”。目前,各地对年画逐渐约定俗成地简称为“年画”。
另外,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工艺不同,称谓也不同。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杨家埠等,上海有“月份牌”年画,其他还有四川、福建、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传统年画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年画内容包括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等,也有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年画主要表达了人们祈望幸福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追溯年画到源头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而门神画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根据东汉《独断》记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在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了。宋代时,演变为木版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就是现在的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个古代美女,又被称为《四美图》。
另一种说法认为,年画始于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张贴门神为多。明代初年,在甘肃发现2种宋代的年画:一幅就是上面曾经提到过的《四美图》,另一幅是灶王爷和关圣帝君。两幅画上都盖有“平阳姬家雕郎”的店铺字样,可见在宋代人物年画已经初具规模。
明代时,朱元璋提倡新年要贴春联,年画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今天保存下来的明代木版年画品种丰富,有明万历年间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图》等,刻工都极其精致。另外还有实用的历画,如春牛、灶马、芒神等;更有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如“孟母教子”、“岳飞枪挑小梁王”、“牛郎织女”、“白蛇传”等。
清代时,年画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艺术作品外,还有“老鼠嫁女”、“王婆骂鸡”等讽喻画,以及用歇后语构成的连环图画,给人以幽默、诙谐的感觉。印制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木版、石印、胶版等。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丰富多彩,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三、年画题材种类多
年画在漫长而广阔的发展过程中,题材愈加丰富,其表现形式同样也是多种多样。年画从产生初期到后来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基本题材:喜庆吉祥年画、神像年画、戏曲年画、故事年画、生活年画、时事年画、趣闻年画和讽刺年画。
1.喜庆吉祥年画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开始转变,对年画有了更高的要求。“年”代表着喜庆祥和之意,年画所表现的题材首先要符合“喜庆吉祥”这一主题,年画的样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童子、美人、文官等形象。在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围绕着“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10个字,将有关的人事、物象、祥禽瑞兽乃至神仙等组成画面,并赋予相关的吉祥画题。
2.神像年画
神像年画主要指的是门神年画。在早期“门神”的概念中,没有具体形象和姓氏,单单是一种抽象概念的神物。当时的人们不了解生病患疾的原因,认为是鬼魅作祟。于是在新年到来时,人们先打扫屋子、倒掉垃圾,然后画神荼、郁垒门神,以求驱病避灾。因此门神年画含有驱凶迎祥的意义。
汉代以后又出现了以古代勇士作为守门立户、防止鬼魅入侵的门神年画,表达了人们生前死后都需要有捉鬼之神或武士来保卫自身的意愿。到了唐朝,开国元勋秦琼(叔宝)、尉迟恭(敬德)二将军,因替唐太宗镇守宫门,而逐渐演变成为千家万户忠实的门神。此外,钟馗也是我国门神年画的常见题材。后来赵公明、燃灯道人、孙膑、庞涓、姚期、马武、赵云、孟良、焦赞等都曾出现在门神年画中。
新年伊始,除了贴在门上的神像年画,还有贴在其他地方的神像年画,比如灶神。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新的灶神像,呈上供品,以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3.戏曲年画
我国的戏曲丰富多样,除了全国性的京剧之外,几乎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而且都有一些脍炙人口的剧目。用年画的形式表现戏曲占很大的比重,所谓“画中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当然,这里所指的“戏”,也可理解成曲折的故事和有趣的情节,并非专指戏曲。
4.故事年画
故事年画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等。有书本上记载的某个情节,也有人们口头流传的某种描述。例如《鸿门宴贺亡秦图》,反映的是《史记》和《西汉演义》里都曾记载的秦朝末年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年画中以4个衣装不同的人物,代表了故事中4个重要的角色,用细腻的动作和神情,体现出了楚汉相争这一历史上胜负难分的关键时刻,引人入胜。
另外,《牛郎织女天河配》、《赵州石桥鲁班修》、《西厢记》、《唐伯虎三笑姻缘》等年画题材也都来自神话故事或者传说传奇故事。这一类型的民间年画既是对年画题材的拓展,也是对历史、神话、传说故事的再次创作。它们通过色彩鲜艳、表现生动的年画,引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故事来。
这些年画与我国民间文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促进了民间文学的传承与扩大,又能使平面的年画更加生动有趣,方便民众更好地理解这些故事。
5.生活年画
以农民为主体的生活丰富多彩,年画中所表现的内容也生动地体现了街头巷尾那些朴实的民风,抒发了平民百姓朴素的思想感情。有些内容是他们最熟悉的,包括劳动生产(如《男十忙》、《女十忙》、《春牛图》)、敬老育幼(如《二十四孝图》、《教子图》)、休闲娱乐(如《正月十五闹元宵》、《同乐新年》)等。
除此之外,还有历史上的文人逸事,如《王羲之爱鹅》、《周子爱莲》、《李白醉酒》、《踏雪寻梅》等。各地的风景名胜也是此类年画的内容之一。
6.时事年画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开始入侵中国,在中华民族中产生了救亡图存、反洋图新的情绪和要求。各个社会阶层都关心战争胜败、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这些内容也成了年画表现的主题。作品有如《洋人求和》、《刘提督水战得胜全图》、《日德两军大战青岛》、《南北两军大战天安门》等。这些时事年画可以表达民众对时事的看法,同时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人民百姓不仅需要通过年画表达驱凶求吉的心愿,形象地描绘民间故事和传说,也需要抒发参与评论时事的愿望。正是因为平时这种讽刺或褒扬时事的途径比较少,所以百姓希望通过年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7.趣闻年画
趣味年画多是些在当时当地闻所未闻或令人惊奇的新鲜事。古代的故事如《山海经》中稀奇古怪的记载,《西游记》中的各种神魔妖怪,近代的如《女学堂演对图》、《摩登女子骑车》和民间笑话《猴子抢草帽》等。
8.讽刺年画
讽刺年画有童话如《老鼠嫁女》,幽默画如《怕老婆图》。在四川还有政治性的讽刺画如《杠箱官》、《蛤蟆娶亲》等,多是影射那些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