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画的种类
不论是从实物资料还是从历史发展来看,最早的年画应是手工彩绘的。之后年画经过1000年左右的发展传承,木版年画得到了空前发展,彩绘年画逐渐降为陪衬地位,多是为印版填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新印刷术的传入,年画制作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是出现了石印年画,接着又出现了“月份牌”年画,后来又发展了擦笔淡彩的胶印新年画。
1.彩绘年画
彩绘年画有可能是最早的年画形式。但木版年画出现之后,由于印刷可以大量复制,手绘无法适应这种需要,彩绘年画便逐渐降到了次要的地位。
2.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最早出现于宋代,但其发展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另外,近代所用的材料也影响到木版年画的画风和形式。较早的土纸土色和后来的洋纸洋色,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的纸是较粗的手抄品,颜料多为矿物质,印出的年画质朴浑厚;后者的纸是光洁的机制品,颜料则是染布的直接性染料,印出的年画红绿鲜亮。
3.印版着彩年画
利用木版印年画,只是解决了墨稿的困难。有了墨线的黑版,便可用手工着彩。前面提到过的现存最早的年画《四美图》便是墨线版。现在的山西临汾一带的农民仍然以家庭为单位,世代保存几块年画的墨线版,农闲时拿出来刷印,全家人参加着彩,以此当做副业生产。山东高密除制作扑灰画外,也有先印黑线的墨版,然后再行填色的,叫做“半印半画”。
4.石印年画
石印属于平版印刷,是利用水油不相溶的化学原理,在石版上印出画面来。最初还没有照相制版,全靠在一种特制的转写纸(俗称“汽水纸”)上描绘。画面的深浅浓淡,也是用一种特制的网线胶片模具将药墨擦到版面上制作而成的。
5.月份牌年画
“月份牌”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单张的挂历。月份牌吸收了西方的形式,最初与二十四节气的《春牛图》合璧,叫“华英月份牌”。月份牌或用木版,或用石印,以后又与香烟广告等形式结合,发展了用炭精粉擦笔的淡彩画。这种淡彩画可以接近照片,并用照相分色制版,称为“月份牌年画”。
6.胶印新年画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曾重点抓了年画与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作为艺术的普及形式。胶印新年画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得到快速的发展,成为一种流传很广的群众艺术。
五、年画意义恒久远
千百年来,年画不仅是春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又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文化读物。另外,年画也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方鲜明生动的文化个性。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产地星罗棋布,形式通俗普及。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式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更有久远的生命力和永恒的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绘画,总是表明一种寄托和向往,它在最早的古代先民生活中就有雏形,只不过那是简单的手绘。这种代表美好愿望的绘画,在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逐渐得到发展,家家户户都要绘制年画,成为一种广泛的民俗文化。木版年画的雕版制作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
年画内容丰富,适合在民居中张贴,同时也给年画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年画年年都需要除旧布新,怎样才能更好地复制年画,促进年画发展?放眼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承传和技艺发展,年画复制先后经历了手绘复制、单线木版、半印半画、套色木版、石版、胶印等多种制作手法。
一、手绘复制的年画形式
手绘年画的复制,画工们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画稿的简省与手绘复制方法的探求。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与实践,也是手绘年画形式产生的过程。手绘复制年画首先要排除从稿样到复制的方法,因为复制年画不可能拥有大量的时间。
我们从元明时期手绘年画《福禄寿喜图》的稿本中能够发现古人复制年画的起稿方法:在白描人物线描的厚纸上布列一些与线的粗细相同的针孔。抹灰能从孔中漏下,这样就能再现点线的画稿,然后一抹就能制成一稿。这种起稿方法,既加快了起稿的速度,也节省了复制的时间。这种方法多适用于复制工笔手绘年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高密扑灰年画和云南炮山手绘。
1.高密扑灰年画
明代初期,高密北公婆庙村的王姓人家善画庙宇壁画,为了生计,他们首先想出了在纸上手绘年画、融合写意与壁画的方法,此后经几代人的努力,创造了写意年画的形式。
这种形式没有采用庙宇壁画中重彩的严谨的勾线平涂之法和立粉堆金的装饰,而是取粉脸、刷粉、磕花、描金的办法。扑灰年画中的粉脸、粉手、粉衣、刷彩落笔大胆,不拘泥于形,用勾线把形捉住,线条常这样变化:(1)程式的线描被减少到屈指可数的地步,已没有壁画的繁密与厚重。(2)笔锋只处于平动之中而来不及进行更多的变化,线条曲中取直,显出直率与单纯。(3)双勾的局部有的被没骨粗线代替。
扑灰年画的制作方法确实能够带来高效率和高收益,举一个例子,1908年至1923年,高密的王家城子的“三合永画店雇画工70余人,每人每日要作画40张,高手画工为赚钱竟能画70张”。70余人的画店一天手绘数千张年画,这在手绘复制史上是一个奇迹。
2.云南炮山手绘
云南炮山手绘用竹笔墨色手绘而成。竹笔为扁形,前端成丝,无主副毫之分,只能正行可得宽面,侧行可成细线。显然这样的笔法不适于作画,但是富有智慧的古代画工找到了另一种变化的办法:竹笔虽然锋硬,但正、侧可以互换,能够画出稳定而变化的长线;并且竹笔含水少,用笔轻重还能表现出飞白的虚实不同的线条。他们没有以飞白的流速之线装饰成为“飞白书”,而是俗化为“飞白画”,成为炮山人的画风。
二、雕版印刷年画
早期的年画产地都有手绘年画形式,后来大部分都自然消失了,主要原因是有了新的复制方法—雕版印刷术。唐代时,中国的雕版印刷技术已经产生,逐渐地成为年画复制技术,形成了木版年画形式。在这期间雕版技术由单色雕版印刷发展成多色套版印刷。而年画的复制首先是单色线稿复制形式,此后它与手绘复制结合成半印半画的形式,当雕版印刷术发展到多色套版印刷的时候,年画复制便产生了多色套版形式。
雕版印刷年画的基本程序:将年画稿反贴在选好的木版上,用刀刻出阳文反形象,这样就做成了雕版;然后就是上墨、铺纸,用棕刷在纸上均匀刷印;最后,把纸从雕版上小心揭下晾干,一张年画就大功告成了。
这种以印代画的复制方法是对劳动力的解放。在速度和数量上,雕版印刷年画解决了手绘复制的局限,从而得到了千遍如一的年画。而这时候年画更多考虑的是画稿、刻版和印刷方面的问题。
三、单线木版年画
雕版印刷早期在线稿印刷复制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单线木版年画。唐宋时期,民间就普及了雕版印刷技术,像历画、佛像、纸马等单线木版年画十分流行。到了元代,《进宝图》、《八方朝贡图》等线版年画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刀刻对线的改变,演化出刻刀形成的特殊线型。特别是民间单线纸马类神像,如云南纸马、内丘纸马,采用刻工直刀,线形规整,特色鲜明。
四、半印半画年画
雕版印刷初期,还没有套色印刷技术时,往往依靠画工手绘完成。从7~12世纪流传的佛教木版手绘作品看,与传统绘画差别不大,在构图上体现了印刷时为了不亏损画面而把线和字充盈整幅画,这种工艺限制延伸到以后的木版年画构图形式中。印与画合作,扬长补短,它填补了没有套色印刷空白。
套色印刷出现以后,印与画也没有失去合作机会,两者的结合产生了不同的面貌,如清初桃花坞、杨柳青年画大多是半印半画。印绘方法有2种,一种是墨版敷色,另一种是墨版彩印敷色。
五、套色木版年画
套色木版年画印刷技术减少了单线木版年画上手绘颜色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套版印色技术应用到年画复制上,目前能够看见的最早的保存作品有《东方朔盗桃》、《四美图》和《义勇武安王位》等。这些套版印色作品印刷时构图饱满,并与传统造型非常接近。
明清之后,中国年画形成了以套版印色为主体的各种木版印刷复制技术,大约从明代后期陆续形成了年画中心产地,至清代前期呈现出繁荣发达的景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面貌。
套版印色程序有刻版和印刷两大过程。刻版包括“稿样—刻线稿—刻各色版”,印刷包括“印线稿—套版印色”。具体来说,就是画工制作了稿样,同时又在刻版工艺和印刷工艺上得到了刻工等其他工匠们的补充和修正,二者的结合便是套版色印的形成。
但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立,由于套版色印过程还原不了稿样的原貌,因此有的地方始终没有取消以手绘为辅的制作方法。同时,刻版工艺需要考虑刻版的寿命和大量印刷的效果,因此要求陡刀立线,线深则难度大,线的印刷牢固度则要求线条简化,这种工艺使得画工与木工也保持工作的相对独立。例如,朱仙镇年画除神像外,人物都具有戏剧化,造型多夸大头部和动作,刻工尽量把线加粗。这样做,既保证了刻版的印刷寿命,也增加了装饰效果。同时,在空白处能见到作为补充的吉祥物或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