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洛阳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作为我国的“第一古刹”,白马寺在中国的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曾作诗赞美白马寺:“明月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今天,这座1900多年前建造的著名寺院,仍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以它那巍峨的殿阁、高峭的宝塔和弥足珍贵的干漆造像,继续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以及游客……
第一节白马寺的由来
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一、汉明帝“永平求法”
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64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美丽的神仙,他的身体呈金色,灿然发光,轻盈地从从远方飘荡而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
第二天一早上朝,汉明帝就把自己的梦境告诉了群臣,并询问梦中的神仙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即今天的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之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就是佛吧!于是汉明帝派遣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前去西域,访求佛道。使者跋山涉水,历尽艰辛。
三年后,即永平十年(67年),使者与两位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一起回到了洛阳,并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翻译了一部分佛经。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命令在首都洛阳仿天竺佛寺的式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并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佛经、佛像等物品。而此寺,就是今天的“白马寺”。寺名的由来,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是一匹白马,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二、白马寺的开创性
白马寺自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两位天竺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而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就在我国日益广泛地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意思就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从白马寺开始,以后我国的众多僧院便泛称为“寺”,所以白马寺因而也成为中国蔚为大观的佛寺建筑的“始作俑者”,是独特的“这一个”。后来,历代的高僧甚至外国的名僧亦慕名来到白马寺阅览佛经,求取佛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
知识小百科
你知道白马寺的石榴非常著名吗?
石榴原产于安息(今伊朗),在汉代同佛经、佛像一起传入了中国,并在洛阳、长安等地安家落户。当时,人们赞美石榴,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而石榴的身价亦随之倍增。
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白马寺的石榴在汉魏的时候就誉满京师,因为白马寺的石榴是著名的“白花石榴”。“白花石榴”是极其古老的品种,花是玉白色的,所结果实也是晶莹洁白的。“白花石榴”非常不容易挂果,而一旦挂果,则品质极佳,口感极好,多汁而甘甜。“白花石榴”果实的价格不菲,当时民间有“白马甜榴,一实(即果实)值牛”的说法。民间还传说,白马寺是佛教圣地,所以白马寺的石榴花也是圣洁的,“白花石榴”树也是佛界的圣树,即是:“白花石榴下,读经和诵佛;圣地有圣树,修成正果真。”
第二节白马寺的建筑
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其中,尤以唐代武则天时代兴建的规模最大,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进行白马寺的兴建工作;可惜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白马寺重新修葺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
白马寺整个寺院坐北朝南,为一个长方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现在的白马寺虽然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由于寺址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寺院布局规整,风格古朴;殿阁宏伟庄严,佛像生动传神;院内古树成荫,落英缤纷,增添了浓厚的佛国净土的神妙气氛。
一、山门
白马寺的山门采用的是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作为中国佛寺的正门,“山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都建在僻远的山村里,所以又有“山门”之称。白马寺的“山门”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镶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外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宋太祖赵匡胤之女永庆公主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山门内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各有一座坟冢,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东边墓前的石碑上刻有“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墓前的石碑上刻有“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受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
山门内,西侧还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的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年)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被称为“断文碑”。东侧另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的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的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年)由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
二、天王殿
过了东西对称的“断文碑”和“赵碑”,便来到了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有重修。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左右五间,纵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殿门外有黑底金字的长楹联,上联为“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下联为“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殿内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他通体棕红发亮,古色古香,圆脸垂耳,笑口常开,袒胸开怀,右手持佛珠,左手捏布袋,微屈一腿,游戏似地坐在束腰方台之上,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身后,还有满月似的金色佛光,象征弥勒佛将执掌未来佛界。佛龛精美绝伦,雕花鎏金,蛟龙腾飞,有圆柱,有华盖,还有重重叠叠的垂花短柱,仿佛一座殿中殿。佛龛是清朝修建的,柱子和华盖上有五十多条姿态各异的龙,或腾云,或驾雾,各具神采,各显神通。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神情威武,色彩绚丽,为清代泥塑。他们不仅是佛门的守护神,而且还象征着风调雨顺,表达了百姓的美好愿望。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是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