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本儒家经书。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因此文字错谬很多,以至于博士考试也经常因文字不同引起争执,甚至出现私贿兰台令史、偷改经书文字的事件。东汉学者蔡邕等奏求刻经于石,以正定经书文字。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命蔡邕参校诸本经书文字,用隶书写《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经,请名手刊刻。光和六年(183年)完成,立于洛阳太学所在的鸿都门外,共46块碑,供时人校订文字。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共200911字。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和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佃庄太学村,石碑已毁。宋代以来有残石出土,近代人马衡汇为《汉石经集存》,存8000余字。
对图书的旺盛需求也带动了书业本身的发展。首先,东汉时出现了佣书人。秦汉时期书籍复制全为手工抄写,随着社会对书籍需求的扩大,出现了专门替人抄书以谋生的人。据记载,班超随班固来到洛阳后,因家贫,经常靠替官府抄书以自养;王溥未仕时,也曾挟竹简插笔于洛阳市中替人抄书。其次,出现了书肆等图书交易场所。扬雄曾经把好读书却不按照孔子的要求去读比做开书肆(书铺子)。王充游学京师,因家贫无书就到书肆中阅读,竟能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可见当时书肆中图书种类之繁。有别于这种固定的书铺,王莽为宰衡时,在太学附近形成所谓“槐市”,诸生每月望朔两次在此集市,各持自己家乡特产以及图书乐器等相与买卖。可以说,佣书和书肆的出现,使图书从复制生产到销售流通都纳入商品交换的范畴,中国书业的雏形由此奠定。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出现了刘德、蔡邕等藏书规模堪与官府藏书相比的民间藏书家。
二、秦汉时期的民间藏书家
1.秦代民间藏书家
吕不韦(?—前235年),卫国濮阳人(今属河南),原为阳翟(今河南禹县)家累千金的富商。他曾游说华阳夫人立入质于赵的秦公子异人为太子,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因功被任为相,封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后又加封,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秦王政登位时,因年幼由其母和吕不韦当权,吕不韦继任相国,被尊为“仲父”。秦王嬴政十年(前237年),嬴政亲政,吕不韦被免职,出居河南,不久又被迁往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曾组织门下三千食客编写《吕氏春秋》。此书涉及的内容甚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杂家著作,内容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140篇,20余万字。他们能编著出兼儒墨和名法,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的巨著,必然会有相当数量的书籍作为参考,说明当时吕不韦家中积聚了大量的图书,特别是诸子百家的著述。
孔鲋(约前264年—前208年),字子鱼,又字甲,为孔子八世孙。居于魏国(今山西境内)。秦时为儒生,精通经史六艺之学。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召为鲁国文通君,迁少傅。在“焚书坑儒”时,被时人称为“书籍之主”的孔鲋面临或者家传典籍被毁,或者遭受秦法的绝境,他抱定“吾将藏之,以待其求”的决心,将家中所藏《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古文字数十篇,藏于旧宅壁中,自己隐居嵩山,教授弟子百余人。旧传其所著书21篇,名为《孔丛子》,实为后人伪托之作。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扩建宫室,在孔宅壁中发现大量孔鲋所藏大篆简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壁藏书”。
孔腾,字子襄,孔鲋之弟。汉高祖来鲁国时以太牢祀孔子,封他为奉祀君,惠帝时任长沙太守。据唐代颜师古援引《孔子家语》的说法,孔腾害怕秦的“焚书令”,也曾将《尚书》、《孝经》、《论语》等藏于旧堂墙壁中。
伏生名胜,字子贱。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伏生,济南人,原为秦博士。孝文帝时,已经找不到能懂《尚书》之人,后听说伏生懂,便想召他入京。因伏生年老不能行,只好派人去他家受学。原来,在秦焚书时,伏生将《尚书》藏于住宅墙壁中。秦末战火四起,伏生流亡在外。汉朝建立局势稳定后,伏生找寻其藏书时,已丢失数十篇,只找到29篇。伏生用这29篇游教于齐鲁大地,才使《尚书》之学没有失传。西汉治《尚书》者皆出其门下。
秦代的藏书家远不止以上4位,因为秦代仅博士的人数就有70人,而按照秦朝法律,博士可以收藏与自己所治之学有关的书籍,因而他们每人都应该有不同数量的藏书。可惜的是,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我们已无法更多地了解当时藏书家的具体情况了。
2.汉代民间藏书家
刘安(前179年—前122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孝文八年(前172年)封阜陵侯,16岁时袭封为淮南王。刘安不像其他王公贵族那样喜欢弋猎驰骋,而是雅好诗书,广招门客。刘安崇尚道家思想,和众门客著成道家名著《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内容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据《汉书·淮南王传》记载,刘安深得武帝尊重,常获赐书。据此可知刘安藏书量不少。但《汉书》对刘安藏书的质量似乎评价不高,说他“所招致多浮辩”,可能是他的藏书较杂之故吧。
刘德(?—前132年),字君道,景帝次子。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立为河间献王。《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记载:刘德为王26年,修学好古,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中。为了搜求书籍,他走遍鲁燕赵魏,只要听说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出重金求收,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主人。对不愿出让者,也好言求之,从不强取。因此,刘德贤名远扬,很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携祖上留下的旧书,前来奉献,刘德均给予奖赏。当时鲁共王为了扩建宫殿而拆毁孔子的旧宅,从墙壁中发现了很多古文书籍,据说后来也辗转流入刘德手中。
为了收藏、整理古籍,刘德建造了“日华宫”,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藏出。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书籍,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校误订正,然后精心整理成册。
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刘德的藏书规模已十分庞大,史书说其藏书数量几乎与中央政府的藏书量相当。刘德所收藏的图书多为《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诗》、《左传》等先秦古籍,其中不少在当时已经失传。
刘向(前77年—前6年)、刘歆(前53年—23年),汉宗室,父子以藏书、校书显世。刘向为人平易近人,谦虚乐道,不交接世俗,一门心思读书研究。成帝时召拜郎中给事黄门,后受命领校秘书,在整理、校书中曾多次参用家中丰富的藏书。著有《五经通义》、《洪范五行传论》、《新序》、《说苑》、《别录》等。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刘歆从小精通《经》、《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成帝时为黄门郎,后受诏与父亲刘向同校秘书,涉猎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研究领域广泛。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复为中垒校尉,继续领校五经群书,终于完成中国图书史上首次大规模的藏书整理。著作有《三统历法》、《七略》等。刘歆祖辈三代都藏书,向、歆父子在校书时,参考了自家的藏书,据此看来他们的藏书数量应相当可观,质量也不低。
西汉藏书家,除汉宗室诸王贵族外,还有朝臣官吏、学者经师和其他富户平民藏书家2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张敞、文不识、孔安国、楼护等。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著名学者。少博学,善书法,辟司徒乔玄府,召拜郎中,曾主持校理东观、兰台等处官府藏书。熹平四年(175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等,奏请正定七经文字,得到灵帝批准。蔡邕亲自将校定后的七经文字写下来,让工匠镌刻到石碑上,立在太学府门外,史称“熹平石经”,其书法精妙,影响甚大。在书籍全凭手工抄写的年代,这一做法不仅为人们读书学习提供了方便,而且大大推动了图书的流传。
蔡邕生平收藏了一批数量可观的图书。《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中称蔡邕藏书总约1万卷以上,在中国民间藏书史上,他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藏书超万卷的大藏书家。汉朝末年,他把自己的部分藏书装了数车送给王粲。另外,《后汉书·列女传》中记载,蔡邕送给其女蔡琰(文姬)一批(约4000多卷)藏书,可见蔡邕的藏书在当时确是相当丰富且占有独特的地位。
蔡邕不仅对中国藏书史有重要的贡献,他的书法也非常精妙,尤其工隶书。蔡邕著诗、赋、碑、诔、铭等,现存10卷104篇,收入《蔡中郎文集》中。
郑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东汉经学大家,对整理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颇多贡献。
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尤喜读书,写得一手好文章。郑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遍访名儒,孜孜求道。郑玄曾被公车征为大司农,但他托病还家,聚众讲学,潜心著述。此后,郑玄隐居不仕,以整理古籍为志,遍注群经,有《周易注》、《尚书注》、《毛诗笺》《仪礼注》、《礼记注》、《孝经注》、《论语注》等共计百余万言,创立了郑学,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作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
从郑玄对经书资料的搜罗之富,阅读之广,校雠之精,著述之多,以及《后汉书·郑玄传》中“所好群书,率皆腐敝”的记载可以考知郑玄也是一位藏书甚多的藏书家。
汉朝建立不久,汉高祖刘邦首先开禁私学,恢复与鼓励私家招徒授学。到惠帝时终于废除了秦始皇以来一直实行的挟书律,汉代的民间藏书事业有了稳健的发展。除上述藏书家外,还有不少藏书众多的私家藏书家,如驷先生、文不识、梁子初、杨子林、陈宠、杜林等,家中藏书颇多,但记载甚少,无法详知。
三、“鲁壁藏书”
秦汉之际民间藏书家的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除了各以家法相传的儒家弟子及其他各派传人外,许多官员也都家富藏书。刘德、刘安等诸侯王自不必说,刘向父子、张敞、蔡邕等皆位列高官,伏生本就是秦朝的博士。另从出土的情况看,山东临沂银雀山、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大量随葬的竹帛图书,墓主均为地方官吏,更是直接反映了秦汉时期官员藏书风气之盛。他们的书籍部分来自于赏赐(如刘安)或官方藏书的流散,这可以看做秦火之后,官方藏书对民间藏书的一次补充。
从这些藏书家的收藏来看,因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特点,如刘德修学好古,因而比较重视先秦古籍,所藏皆古文经传如《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楼护因为世代业医之故,所藏多本草之类医书。而马王堆出土的书籍,除《周易》、《老子》、《战国策》、《左传》外,还有关于天文、杂卜、阴阳、相马的书和医经、地图等,内容广泛,显示利苍父子藏书相当庞杂。刘德还比较注意书的版本价值,他从民间得到善本,都要另抄一份还给人家,自己保留真本。
这一时期书籍的制作材料仍以简、帛为主,这有上述出土实物为证。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了纸且用于书写,但是否有纸质书尚无定论。
【知识小百科】
考古发现用于书写的纸
1986年甘肃考古学家在天水市郊放马滩西汉墓中发现古纸,纸呈黄色,5.6×2.6厘米。纸上绘有地图,用细黑线绘出山、川、道路等图形,绘法接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图。技术人员对该纸作了检验,证明是质量较好的麻纸,年代要早于灞桥纸。发掘报告说这张地图残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它有力地证实了我国在西汉初期就已发明了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对重新认识纸的起源、制造技术、用料及用途有特别重大的价值。”
继此之后,1990年冬,甘肃敦煌甜水井西汉悬泉遗址再次发现古纸30余片,其中3片纸上留有字迹,经检验仍为麻纸,年代亦属西汉。
民间藏书的收藏方式仍以箱箧为主,但在面对秦朝焚书令及苛严的秦法时,民间藏书家们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创造力,很多人不约而同地将书籍藏入住宅墙壁中,创造了那个特殊时期独具特色的民间藏书方式。除了伏生、孔鲋外,还有记载得《泰誓》于民宅壁内者;汉宣帝时,河内一名女子在老宅壁内得逸《易》、《礼》、《尚书》各一篇。汉武帝以前诸帝收集天下图书,先秦典籍频频现世,就得益于无数民间藏书家的无畏的行动。明代大学者、藏书家胡应麟的书屋名二酉山房,其命名出自一典故:相传秦末有一位读书人,为避战乱将自己的藏书藏入湖南沅陵境内的大酉山、小酉山中,历经数代后,人们发现了这批书,称之为“二酉石室藏书”。这虽然只是传说,但可以反映出这种藏书方式在当时确有一定普遍性。在书籍仍靠手工抄写而流传,民间藏书仍处于缓慢发展的时期,这些民间藏书家的壮举,为先秦典籍免于灭绝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民间藏书史上写下浓重一笔。有趣的是,受这种藏书方式的启发,有的人积石为仓,用来藏书。东汉山东济阴人曹曾就因此被人称为书仓。
本时期还有一件在中国书籍流通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东汉末年大藏书家蔡邕,因欣赏王粲的才华,将自己所藏数车图书赠与王粲。在中国藏书史上一直有主张收藏(重藏)和主张流通(重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蔡邕书赠善读者,开创了与人共读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