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开始设府,龙池坊卞家是当时几家有传世印刷物的刻书铺之一。咒本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五代时虽然军阀割据,但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冯道奏请刻印九经,是我国出版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雕版印刷技术已为政府接受,书籍制作方式由此转入印刷阶段。
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不仅使图书的规模和数量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图书制作的主体结构,使许多书坊、私人成为书籍的刻印者,出现了坊刻书和家刻书,图书制作日趋多元化。还由于雕版印刷工艺、技术要求高,使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在这个过程中,书坊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少书坊主人身兼生产者和销售者两种身份,随着其生产规模的扩大,行销地区越来越广,除长安外,洛阳、成都、扬州、越州、江东等地也都遍布书坊;所经销的品种除经史之外,最多的是历书,唐人当时的作品如白居易等人的诗歌也很受欢迎,甚至引来冒名兜售者。
隋唐五代书业繁荣的一个标志,就是民间藏书分布地区广,数量多。其中比较著名的藏书家有;许善心、韦述、吴兢等人。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民间藏书家
许善心(558年—618年),字务本,高阳北新城(今河北徐水一带)人。许善心出身官宦书香门第,受家庭熏陶,他自幼好学,读书不倦,15岁时被当时名士徐陵视为“神童”。
许善心家有藏书万余卷,多为祖上所传,隋灭陈时,其家藏图书多遭焚毁。后史传部分书籍有所补葺。据《隋书·许善心传》记载:家中藏书许善心全都看过并得到很好的利用。开皇十七年(597年),许善心任秘书丞,开始主持官府藏书的整理工作。以官府藏书为参考,仿效阮孝绪《七录》,许善心为家中所藏典籍编制了一部体制较为完备的私家目录《七林》,这部目录为每类书都撰写一篇总序,每种图书又附题解,阐明作者意旨,被评价为“《七略》之后,仅有此书”。可惜此书已经失传。同时,他还编撰了《梁史》等多部著述。
吴兢(670年—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年少时即立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则天时,由宰相魏元忠等推荐,召入史馆,编修国史。史馆与秘阁均为唐国家图书主要收藏处所,在居史职30年间,吴兢目睹了大量唐代珍贵史料图籍,著有《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武后实录》、《高宗实录》等,著述颇丰,以叙事简赅见称。
开元年间,吴兢曾参与马怀素领导的秘阁藏书整理及书目编制工作,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也为他搜求图书打下基础。身为藏书家的吴兢,在目录学上颇有研究。据《旧唐书·吴兢传》记载,吴兢家有藏书很多,约13468卷,曾自编目录一卷,名为《吴氏西斋书目》,该书目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一直流传至宋代。
凭借丰富的藏书,吴兢完成了两部至今尚存的传世之作:《贞观政要》、《乐府古题要解》,是人们研究初唐历史和乐府诗的重要依据和材料。吴兢去世后,他的大部分藏书归其外孙蒋乂所有。
韦述(?—757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少时即笃志于学,整日沉浸家中祖传藏书和其表叔元行冲书斋中,诵忆略遍。韦述历任集贤学士、工部侍郎等职,开元五年(717年)前后,与马怀素、元行冲等共同主持了国家图书的整理工作,完成了《群书四部录》200卷,后又独立撰写了《集贤书目》1卷、《四库搜防书目》1卷、《开元四库书目》40卷、《秘阁书目》4卷。
韦述号称当时京城第一藏书家,曾在书府典掌图书长达40年,任史职20年,为他积蓄图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据《旧唐书·韦述传》记载:韦述除了收藏大量的图书外,魏晋以来草隶真迹数百卷,古碑、古器、药方、格式、钱谱、玺谱之类无所不有。韦述的藏书除家传旧本外,大多靠他呕心沥血抄录而来,在供职秘阁期间,有缘目睹柳冲所撰谱学珍本图籍《姓族系录》,为得此书,他利用公事间隙,抄写不辍,下朝后,再将所抄之本重新缮录一遍,耗时1年,才将200卷全部抄写完毕。韦述藏书有3个特点:一是数量多,达2万余卷;二是全部藏书均为其亲手校雠,质量之高甚至超过内府藏书;三是品种全,不仅有图书,还有文物、书画等艺术品。因此,韦述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私人藏书家,而且也是一位学高识广的目录校雠专家和文物鉴赏家。
韦述一生嗜学著书,终日手不释卷,在经学、文学等诸方面均有创见,尤其史学成就极高,撰成《国史》113卷,约有200余卷著作流传于世,堪称著述大家。
玄宗末年,安史之乱作,长安失陷,韦述只身怀抱《国史》藏于长安附近的南山之中幸免,但家中经籍财产被焚剽一空。他用生命保存下来的《国史》成为安史之乱后所存无几的唐朝历史的真实纪录。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居山西太原,后迁居河南新郑。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大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少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养成酷爱读书的习惯。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担任过集贤院校理。通过参加官藏图书的整理、校勘工作,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对收集书籍产生兴趣,经过多年积累,藏书日多,成为当时有名的藏书家。据说文宗大和年间他罢刑部侍郎返家时,已经有一车藏书了,他还专门为自己的藏书修造了藏书室。
白居易藏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创作积聚材料,因此他非常注重藏书的编辑整理工作。他曾以家藏图书为基础资料,编撰了一部《白氏六帖》,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篇幅浩繁的大型类书,是采取唐以前的经传百家书中的典故和诗文中的佳句,分门辑录而成,共有1367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居易藏书的丰富程度。
白居易是我国历史上最为高产的作家之一,在收藏生涯中,他的个人作品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永久保存自己的文集,他花费心思,想尽办法,将自己重视的作品结集,多次进行编辑、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文集分放多处。正因为白居易对自己作品的妥善保存,才有《白氏长庆集》、《白氏文集》、《白香山集》传世。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自号江湖散人,又号天随子,姑苏(今江苏苏州)人。陆龟蒙出身官宦世家,其父有文名,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从小喜欢读书作文,所读之书无数,培养了很好的文化素养。他诗文俱佳,与平生喜好藏书是分不开的。科举落第后,他退居甫里,置园顾渚山下,悠游山水,不再出仕。
陆龟蒙一生癖好藏书,在隐居甫里期间,虽然过着贫穷的生活,但从未放弃藏书也从间断过聚书活动。他买不起书籍就向别人借书来抄,所以陆龟蒙的藏书相当一部分都是辗转相借,然后不辞辛劳地抄写而来。陆龟蒙借人书时,每遇到残缺不清者,他都仔细地替人整理修补好,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他,这使得他的藏书数量日益丰富。据《唐摭言》、《唐才子传》等书记载,陆龟蒙的藏书超过3万卷。在他的藏书活动中十分注重图书校雠工作,所以藏书质量精良,皆足以传之后世,并且他的藏书皆有副本。
陆龟蒙一生抄书多、藏书多,著述和创作也十分丰富。他自编《笠泽丛书》4卷至今尚存。
华原柳氏:柳公绰、柳仲郢、柳砒祖孙三代都是当时全国闻名的藏书家。
柳公绰(763年—830年),字宽,小字起之,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兵部尚书。柳公绰自幼聪慧,喜好藏书,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得以遍观群书。即使在生活贫困时也未停止过读书藏书活动,家聚藏书数千卷,日夜苦读。《旧唐书》本传称他不读非圣之书,因此他的藏书应以儒家经典为主。
柳仲郢(?—868年),字谕蒙,柳公绰之子。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授校书郎,后任刑部尚书。受家庭影响,柳仲郢自幼喜好读书藏书。经过多年努力,其家所藏图书达到万余卷。他藏书勤于抄录,闲暇之时手不停笔,曾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哗等人所著史书以及魏晋南北朝史。他藏书的范围比其父有较大扩展,六经、史、集、仙、佛等书他都抄录收藏。
他还借鉴官藏图书的分类管理方法,将藏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专藏于西堂之中。每种藏书必购置或抄录3本,纸墨精好华丽的藏于书库,次者随身携带阅读,下者为后生子弟课本。
柳砒。柳仲郢诸子皆为学者,其中柳砒子承父业,继承先辈藏书。他同祖父、父亲一样曾在秘书省供职,在所撰《柳氏家训》一书中,曾描述柳家藏书盛况,并记录他在书市浏览、购买图籍的事情。因此可以判断,柳氏藏书在柳砒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发展。
柳公绰一家三世皆有藏书,并以典籍为精神食粮,子孙也能恪守家风,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恪守儒家名教,并对之有所实践阐发的典型家族。
杜牧(803年—853年),字牧之,号“小杜”,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又以藏书见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