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5000000004

第4章 民间藏书的缓慢兴起(2)

据《梁书·任昉传》记载,任昉终生没有经营产业,穿布衣,吃粗饭,家中所有的积蓄都用来搜集典籍。任昉的藏书不仅数量惊人,达万余卷,而且精品很多,并经过认真整理,有私藏目录可供查询。任梁秘书监时,任昉参与主持整理官方藏书,与殷钧共同撰定了《四部目录》,另撰写《杂传》247卷、《地记》252卷、《文章缘起》1卷等。

任昉去世后,梁武帝派学士贺纵和沈约查阅他留下的书目,宫中所无,“就昉家取之”,充分说明他藏书之富。

王僧孺(465年—522年),字僧儒,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王僧孺祖上曾世为高官,声名显赫,其父早逝,家道中落。为了生计,王僧孺年少时替人佣书,一边抄书,一边诵习,从而博览群书,还练就了绝妙书法。

王僧孺一生仕途坎坷,但聚书活动顺利,据《梁书·王僧孺传》记载:王僧孺收藏图书已到万卷,并且多为秘书异本,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与沈约、任昉相提并论。王僧孺一生把精力都投放在典籍研究和著述中,著有《十八州谱》710卷、《百家谱集》15卷、《东南谱集抄》10卷、《文集》30卷等。

南朝萧梁宗室中,多有嗜好藏书之士。从梁元帝萧绎到昭明太子萧统,以及宗室诸王中的安成王萧秀、吴平侯萧劢、南平王萧伟之孙萧静等都有藏书,而且数量可观,学术研讨特别活跃,留下了显著成绩。

萧秀(474年—518年),字彦远,梁武帝萧衍之弟。据《梁书·萧秀传》记载,萧秀平日清心寡欲,没有什么其他爱好,唯独对图书典籍情有独钟,平时锐意求学,搜集经传,藏书很多,还曾经聘请刘孝标等学者编撰类书《类苑》,该书质量超过官修类书《寿光书苑》,可见当时萧秀的藏书数量与梁初官府藏书不相上下。萧秀死后,其子萧机继承了他的藏书。

萧劢,字文约,吴平侯萧景之子,后继袭吴平侯,累官广州刺史。萧劢喜欢藏书,以文章知名当世。《南史·萧劢传》记载:萧劢藏书达3万卷,每天披玩不倦,尤其喜欢《东观汉记》,基本上都能背过。当时文士刘显曾拿着书卷问他书中的事,萧劢应对如流,甚至卷数、页数、行数都无差错,可见其读书认真,又博学强记。

萧静(?—549年),字安仁,南平王萧伟之孙。萧静虽出身王室之家,却笃志好学,文才出众,号为宗室后进。据《梁书·太祖五王传》记述:萧静拥有相当数量的藏书,其得书方式主要依靠购买与雇人抄写,藏书内容多为经史类,藏书质量很高且都经过认真整理与校勘。

李谧(483年—515年),字永和,赵郡平棘(今河北赵县)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好学,曾师从于博士孔璠,从而博览群书。李谧13岁就精通音律、五经、历数、方技诸学,有“神童”之称。从师于孔璠数年后,孔璠反要常常向李谧请教疑难问题。虽然得到同门师兄弟的仰慕和老师的称赞,然而李谧并不满足于此,在和老师谈经论道之中,他深感自己读书仍不足,于是发奋鸠集典籍。据《魏书·李谧传》记载:李谧拥有大量图书,不重复的书籍就有4000余卷。李谧藏书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兼收并蓄,一书有多个版本,然后广校异同。

李谧在收集阅读万卷书的同时,还勤于著述,在经学和史学上取得非常突出的成就。他比照《春秋》三传之例,作《春秋丛林》12卷;以《考工记》、《大戴礼记》等书为本,考证明堂之制异同,写成的《明堂制度论》一书,受到后人推崇。

邢邵(496年—559年?),字子才,小字吉,河间鄚州(今河北任丘)人。邢邵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父邢颖,父亲邢虬,皆爱文史,博览群书,为北魏著名学者。据《北史·邢峦传》记载:邢邵自幼聪慧过人,有超强的记忆力,所览过目不忘,不到20岁就已名声在外,文章之美,独步当时。他每写成一篇文章,就有人争相抄阅,一时纸贵。

邢邵出生时,家中藏书就已经很多。受先人爱书精神的熏陶,他也十分重视收集藏书,家中藏书在邢邵手中得到迅速发展,就连官府整理官藏,都要向他借阅参校,可见邢邵藏书的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但他的藏书特点是重收藏而不精校雠,著有《思适寓斋图自记》。

三、民间藏书的南北并峙

由于社会动荡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藏书家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新特点。魏晋时期,北方保持短暂的统一,藏书家主要出自北方,像前面提到的王粲、杜预、张华等人;东晋南迁后,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民间藏书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加上许多北方士人纷纷负书南迁,一举改变民间藏书固有的地域分布格局,使南方无论从藏书家的人数上还是从藏书量上都超过北方。

虽然由于纸的使用,已可以让普通百姓家有藏书,但真正有能力聚书上万,名书于史的仍然是那些高官显贵,而且,他们聚书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一是官职之便。比如张华,历仕魏晋,所任都是中书郎、中书令等与图书有关的职务,有条件接触并得到大量书籍,况其雅爱书籍,平生所积全部用于购书,才能家无余财却有图书30车。再如杜预,率军平吴后专心图书,吴中藏书多为其所有。二是财力。魏晋时期,士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劳力,还能免交国家租赋,取得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在战乱频仍之际,普通百姓生命尚无保障,哪有余力顾及图书?只有这些势家大族有财力携带大量书籍南迁渡江,如永嘉之乱时,玄学家张湛的祖父仓皇南渡,仍能挑选王粲、王弼藏书中的珍本携至江南。相对于官府藏书,这一时期民间藏书受到的损毁程度要轻得多,因而在藏书品种和质量上均超过官藏。如张华所藏书在当时被称为“天下奇秘,世所稀有”,秘书监挚虞在撰定官书时,甚至要用张华的藏书来校正,张华著《博物志》号称博物洽闻,就得益于自己收藏的珍稀善本。再如任昉去世后,梁武帝命人检视其书,发现有很多竟为国家所无。魏晋南北朝历代均有从民间征书、抄书之举,民间藏书已成为官方藏书重要的补充来源。

纸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后,书籍的形制也出现了些变化。这时的纸质书籍写本采取的是卷轴的形式,书卷一般由多张纸粘连而成,以木轴为中心,从左至右卷束。以书籍篇幅的不同,连接起来的书卷长度也不同,通常在9-10米甚至更长。每一卷是一个单位,一本书由一卷或数卷组成。与此相对应,图书的存放也有了新的形式,除仍然沿用箱箧外,还采用架贮的方式存书,如《洛阳伽蓝记》卷一《永宁寺》记载常景的藏书“盈车满架”。采用架贮的好处一是便于按图书类别排列存放、检索取阅,二是利于通风,避免潮腐。由于民间藏书家藏书数量激增,有人便专门修建房屋作为自己的藏书室。杜预曾嘱咐其子别置一宅,存放他从吴中运回的书籍;北魏平恒则专门修造一处房舍,置经籍于其中。

卷轴装

最初的纸质书是以卷轴形式出现的。书卷是由多张纸连接而成的,以轴为中心,从左向右卷束。

为了使字体整齐美观,写本书上一般要画出界栏。四周的叫边或栏,各行字之间的直行叫界。书卷各行的字数不固定,一般是一面书写,也有两面写字的。书卷开首一般空两行然后写篇名、书名,写著作人姓名。全篇之后写本章名称次第,有时还写上抄写人姓名及年月日。卷子的末端常空数行,以备写书人将抄书的缘由经过写出,有的还会注明校注者、审定者、装帧者及用纸数量。

为保护书卷,在书卷前面加一块用硬纸或绢帛做的“包头”,古人称之为褾,褾的中间系一根带子,用来捆扎书卷。有许多卷组成的书还要用书衣包裹,叫帙。帙只包卷身,书轴仍露在外,放在书架上,称做插架。为便于寻检,又在轴头上挂一个小牌子,上写书名和卷次,称做签。

这样,褾、带、帙、签连同卷、轴,就构成了书籍的卷轴制度。

中国的图书目录学萌芽于战国时期,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检校秘书,将群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类,正式创立了目录学的体例。西晋荀勖又在郑默《中经》基础上编制《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4部;此后南朝宋谢灵运、齐王亮、梁任昉等人也分别编撰四部书目录。虽然这些目录书的分类不尽一致,但图书目录四部分类已被普遍采用。南北朝时期民间藏书也已经开始编制目录,梁任昉就曾编制过自己的藏书目录,可惜的是,此目已经失传,其内容体例已无从知晓。

中国的藏书思想在本时期也获得一定发展,除了杜预重视收藏而戒其子勿以书借人外,大多数藏书家都强调书籍的利用,这无疑受到蔡邕赠书给王粲无私精神的感召。如范平为来自己家读书的人提供衣食,崔慰祖亲自给来借书的邻人取书;甚至像北魏人李彪抄诵于高闾家,而甄琛又抄书于李彪家,这样的事例史不绝书。这种藏用并重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史学研究和文化发展,利用民间藏书私家修史、编纂图书蔚然成风,仅魏史私作就有陈寿《三国志》,郭颁《魏晋世语》,孔衍《汉魏春秋》、《魏尚书》,王隐《蜀记》,环济《吴记》,阴澹《魏记》,孙盛《魏氏春秋》等多种。还有梁昭明太子萧统利用自己东宫所藏编选的《文选》,囊括唐以前诗文之菁华,成为千百年文人必读的文学范本,影响至今。另外,藏书家自著之作也颇值得一提,如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张华《博物志》,葛洪《抱朴子》,沈约《宋书》、《晋书》,王僧孺《十八州谱》等均在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的民间藏书

一、科举制与雕版印刷

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历经数百年战乱的中国封建社会终于重获安定,进入秦汉之后第二个稳定发展的繁荣时期。隋唐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紧密,中外交往频繁,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之达到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高峰。

隋文帝父子锐意文化,特别强调经邦立政的关键在于知典籍,甚至提到为国之本,莫此为先的高度。583年,隋文帝接受牛弘的建议,下诏购求遗书于天下,两年间就使篇籍稍备。588年冬,他派儿子晋王杨广平陈,将陈数百年所积的南方藏书全部接受。杨广即位,在长安嘉则殿整理藏书,统计出的书籍共有37万卷,赢得“隋家藏书富于古今”的盛誉。

李唐立国之后,继承了隋朝重视典籍的文化政策,太宗即位之初,未改年号即先购求天下之书,历经高宗、武后、中宗、睿宗诸帝不断搜求,终于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达到鼎盛时期。玄宗开集贤殿书院大校群书,剔除重复者,仍达8万余卷。虽然安史之乱使之亡散殆尽,但经过肃宗、代宗的恢复,又渐次增至5.6万余卷。

隋文帝为打破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炀帝即位后又设进士科考试,标志着科举考试制正式创立。唐代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一制度,形成以明经、进士为主的科举考试选官体系。由于明经主要考帖经,靠死记硬背也能考中,这大大激发了人们读书的热情。

在以上两种因素的刺激下,社会产生了对书籍的旺盛的需求,也使隋唐时期的民间藏书进入一个持续发展的时期。

图书需求的增加对图书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单靠手工抄写进行复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更为快捷的图书复制手段—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了。

雕版印刷源于制造印章和石刻拓印技术。南北朝时期出于拓印汉魏石经的需要,拓印技术已非常流行,隋炀帝就收藏有汉魏石经的全部拓本。变石刻为木刻从技术上说只有一步之遥。现在学者们大都认可唐代发明雕版印刷的说法。从文献记载看,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曾上奏说,每年朝廷还未颁发新历,剑南、两川及淮南道就有民间以版印历,在集市上出售,要求朝廷严禁。这是见诸正史的关于印刷品的最早记载。还有就是元稹为白居易编诗集《白氏长庆集》,说有人将白诗“缮写模勒”,炫卖于市。模勒就是刊刻。再从现存的实物看,1899年敦煌千佛洞内发现一卷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首还有释迦牟尼说法图,卷末有印制时间“咸通九年”等字。1966年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内发现一卷雕版印刷汉字《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经文中有武则天创制的“制字”18个,专家鉴定为武周末年(701年或702年)的印刷品。

【知识小百科】

唐刻《金刚经》卷本

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代雕版印刷的卷轴佛经,是世界上现存印有年代的最早印刷物。卷长491.5厘米,高24厘米,由7张纸粘接而成,完整无缺。卷首是释迦牟尼佛对长老须菩提的说法图,卷末有“咸通九年(868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的题记。图文雕刻精美,技法纯熟。该卷1899年发现于敦煌千佛洞石窟内,1907年被斯坦因支往国外,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

唐刻《陀罗尼经咒》

唐代雕印的单页咒本。1944年在四川成都望江楼附近的唐代墓葬中出土,长34厘米,宽31厘米,中间和四周刻有小佛像,文字为古梵文,首行印有“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一行汉字。雕镂精细,墨色浓厚,雕版印刷技术相当成熟。

同类推荐
  • 荣耀新美文:最后的愿望清单

    荣耀新美文:最后的愿望清单

    有多元的视野,从各个角度描摹和思考人生和社会,将视野焦点多样化,并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勾勒当下不同群体的现实生活。有温度的故事,这里有美好的回忆,也有惨淡的阴影;有青春的疼痛,也有成长的蜕变。故事里有彷徨,有焦虑,有孤独,更有勇气,有温暖,有力量,有憧憬。有情怀的青春,这些青年作者的笔下涌动的是青春的新姿态,他们以独特的个性讲述属于他们的青春和成长,朦胧的爱,懵懂的情,挫折的阵痛,叛逆的碰撞,这一切都属于他们的逻辑和思维。有创意的表达,这里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变化多端的叙事方式,有多角度的人物塑造;他们冲破固有思想的牢笼,凭借创意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话语空间。
  • 海伦凯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海伦凯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本书的主人公海伦·凯勒,为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在出生十九个月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宝贵的听力与视力。但她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在家庭教师的帮助下她学会了用盲文朗读和写作,并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学会了讲话,并最终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
  •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高等院校影视传媒书系)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郝朴宁教授领衔的“现代影视艺术研究团队”学术研究的成果之一。教材借鉴了众多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采写经验,众多广播电视媒体组织和部门的新闻工作者,以其辛勤的工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和研究的案例。写作的过程中也从各种版本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和教材中汲取了宝贵的营养,并听取了兄弟院校教授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课程同仁们的中肯建议。
  • 茅盾散文

    茅盾散文

    茅盾的散文反映时代,同时也超越时代, 他的早斯散文多篇幅短小,以一小片人生的剪片来象征时代的苦闷。他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散文速写下的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
  • 昆虫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昆虫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热门推荐
  •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

    历史是古人活动的舞台,文化则是其中积淀而成的传统。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与文化是精神与思想的遗传基因,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出其本源,揭示中国传统世界的内核,便是别裁。 《读史别裁:中国历史文化的关键话题》作者用现代的理性思维去理解历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对于人们耳熟却并不能详的一些历史故事,书中细致地加以拆分,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对于故事的出路或结果,提出多种可能性,然后通过排除法,得出历史自身呈现出来的结论,并分析出为什么只能是这个结果的道理。书中讲的道理,事关价值体系,都是大道理。但不是空洞地讲道理,而是建立在大量的细节描述基础上。
  • 失落大陆

    失落大陆

    天赋与生俱来,勤奋事在人为。废柴说:谁说废柴不能飞天,谁道咸鱼不能翻身。天才说:垃圾终究是垃圾,天才与废柴的差距不是一个神器可以抹平的。废柴阴险的笑道:那,两个神器呢?
  • 世界之途

    世界之途

    (全供向)传说中,除了我们生存的宇宙,还有其他无数的平行世界……主角三人因为一次意外,被迫前往了其他世界,寻回自己的朋友。但,事情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同的势力,各自的目标与路,契约,还是更大的阴谋?
  • 黑幕下的亡魂

    黑幕下的亡魂

    1967年8月,北京。伍卫东站在北京某大学“革命造反总司令部”大楼前,望着满校园大字报在微风中如浪涛般起伏,感觉非常的惬意。他的父亲伍中义,在公安部某处任机要科长多年,“文革”中适时贴出了炮轰本单位“当权派”的第一张大字报,成了“亮相”领导干部,进入了造反派的核心班子。老子成了造反派头头,儿子理所当然得到重用,伍卫东很快便提拔为学校造反组织的“副司令”。人一走运,爱情的花儿也开始朝他绽放。这朵花便是同学李英姿,白净的鸭蛋脸上,一双丹凤眼将人心里撩拨得痒痒的。但她的姿色早被造反派司令周闯所觊觎。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破译金庸密码

    破译金庸密码

    《破译金庸密码》由刘再复、严家炎、胡文辉、潘耀明、查良楠和《看金庸》杂志联袂郑重推荐。全书由《金庸密码》和《我看金庸》两部分构成,前有两篇引言。作者运用历史和比较的分析法论证金庸作品人物故事的来龙去脉。观点精辟,见解独到。故事跌宕多姿,情节扣人心弦。将人物与事例相结合,归纳演绎。语言时而如祥云在天,时而如霹雳雷惊;对偶引用手法,如神来之笔;用典频出,字字珠玑。实在是金学领域难得一见的好书!
  • 盖世仙尊

    盖世仙尊

    “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为了见识!”“走更多的路,见识更多的精彩,死了也不遗憾!”地球来的小男生丁浩,带着他的初衷,走上了一条成为《盖世仙尊》的通天大道!
  • 将军嫁到

    将军嫁到

    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上的了厅堂,下的了战场,斗的过百官,打的跑敌军。诗词歌赋小意思,排兵布阵没问题。倾城绝世的容颜,惊才艳绝的才情,引的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话,天下女子,慕容汐才是王道。女扮男装是她的命运,一生为国是她的使命,如果老天没有突然抽风的话…*对话一:“慕容将军,你舟车劳顿辛苦了,让寡人给你揉揉肩膀捶捶腿吧。”某男殷勤说道。某女听了一脸无语,说道:“皇上请自重。”对话二:“皇上,那个慕容实在太不像话了,区区一个武将,也敢给臣妾脸色看。”某妃告状。“哦,那看来朕也要给你脸色看,不然朕怕慕容将军不高兴。”上官瑾辰严肃说道。场景三:某小太监急急忙忙跑到上官瑾辰面前报道:“皇上啊,慕容将军还是不肯换回女装,把您赏赐的衣服都给烧了。”“最近天气渐凉,你去问问慕容将军需要多少取火,让尚宫局那些嬷嬷准备。”某小太监一脸黑线,尴尬望天。
  • 魔法不惟一

    魔法不惟一

    “英雄?”“聪明,谓之英,胆力,谓之雄。”“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有此,皆族群之精华。”
  • 萝蔓缠心

    萝蔓缠心

    《俊美夫婿平凡妻》什么叫神?什么叫魔?什么叫仙?什么叫妖?什么叫人?芸芸众生,皆为这天地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灵萝:“吾就是这么的有魅力,不服?尔等与吾一战!” 上云止内心:“四海八荒谁是你的对手?” 烛阴九内心:“四海八荒谁是你的对手?” 众人内心:“老祖,您这算是以大欺小、以强欺弱吗?”简介无能,请看正文。最重要的一点,本文纯属虚构、纯属虚构、纯属虚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