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春天是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春天的节气有6个,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6个节气分别展示了春天的气候特征和我国的一些传统习俗,下面我们就分别探讨一下。
一、立春
1.立春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更是民俗文化。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既是把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的依据,亦是循法养生的立足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便能得到多重的收益。《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二十四节气》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更是民俗文化。上至风雨雷电,下至芸芸众生,包罗万象,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既是把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的依据,亦是循法养生的立足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便能得到多重的收益。《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二十四节气》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在每年公历2月4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15度。古代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根据劳动人民多年的经验,四立的农业意义为“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割、冬天收藏”,概括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并且十分符合生产实际。
立春表示春天的节气已经开始。人们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类的农谚,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过了45天,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在汉代前我国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是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做法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的立春日,仅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到今天。
我国古代将立春的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第一阶段说的是温暖的东风吹过,大地开始解冻;第二阶段,到了立春五天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到了5天后的立春第三阶段,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这个时候水面上还有未完全消融的碎冰块,就像被鱼背着一样浮在水面上。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是温暖,到处鸟语花香;对广大农民朋友来说,春天更是耕耘播种的时候,这时候要好好劳作,“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2.立春的习俗和迎春的庆祝活动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代表春天已经开始,是一年中比较重要的时刻。在我国,民众有各式各样的迎春活动,有的是自古相传,彰显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
立春也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1)官方的迎春活动
在立春这一天,各朝代官方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最起码在2000多年前,立春的纪念活动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
周代在立春日迎春,是先民在立春的时候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历代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立春时,天子亲自带领三公九卿诸侯士大夫去都城东郊迎春,向上天祈求丰收。回宫后周天子还要赏赐群臣,颁布仁德的措施和法令用来向广大群众散施恩惠。东汉的时候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唐宋时代的立春日,宰臣以下都要入朝,向皇帝敬献贺表,表达对上天和皇帝的恭贺之情。到明清两代的时候,立春文化开始盛行起来。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拜春”,其迎春的礼仪形式称为“行春”。在这些迎春活动中“服饰”与“打牛”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去京城“东郊”的东直门外5里的“春场”去迎春,即按规定的仪仗制作春牛芒神、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
(2)民间迎春活动
迎春主要是因为迎接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古代传说句芒是草木神和生命神,他的形象是人面鸟身,主管订立规矩,掌控春天的活动。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的前一天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在古代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且预告立春的准确时刻。过去在老式日历本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代末年《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浙江地区在立春的迎春活动大体是这样的:在立春前一天,人们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就是值岁的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的吉凶,因此民间也进行祭拜,以求逢凶化吉、大吉大利。迎神的时候大多举行大班鼓吹、抬阁、地戏、秧歌、打牛等活动。从乡村抬进城后,人们在道路旁边聚集争相围观,抢着向神像投掷五谷,这就是所谓的观看迎春。
而山东迎春祭句芒的时候,人们根据句芒神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表示春暖,光头就表示春寒,穿鞋表示春雨较多,赤脚就表示春雨少。在其他地区,盛行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各地虽然都是为了迎春,但各个地方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都不一样,所以各地举行的仪式或活动也大有不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向长辈询问一下本地的迎春习俗,也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互联网等手段来了解。迎接立春的一些有趣的风俗活动也有很多,现在就简单介绍一些。
(1)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这项活动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只局限于送走寒气,促进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的习俗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这个活动叫做抢春,以抢得牛头最为吉利。另外还有采茶祭春牛活动,湖北地区还举行“龟子报春”活动。除了皇历上有春牛图外,各地年画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图,作为春节期间的吉祥图。
(2)咬春
立春时还要吃一些独特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立春这一日,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的意思。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也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5种辛辣食——葱、蒜、椒、姜、芥调和而成的食品。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在立春的时候举行仪式迎接春天的到来,各地、各族人民的活动虽有所不同,但反映了人们辞旧迎新、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雨水
1.雨水的概况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二个节气,在公历每年2月18日前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进入春天以后,天气回暖,降水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逐渐少了,而雨水变多了。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意思是在雨水节气的第一阶段,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就像先祭祀然后再食用的样子;5天过后,雨水的第二阶段,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5天,即雨水的第三阶段,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着大地中的阳气升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前后开始,到3月4日前后结束。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此同时,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也不甘示弱,与暖空气频繁地较量,既不甘退出主导的地位,也不肯收去余寒。这时的大气环流处于调整阶段,我国各地的气候特点,总的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雨水不仅意味着降雨的开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气温的升高。雨水前,天气相对来说比较寒冷。雨水后,人们则明显感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沁人心脾的芳香气息激励着人们舒展活力,向前发展。
雨水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严寒有雪的时候已经过去,下雨开始,雨量渐渐增多。雨水时节是农民朋友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因为这时候降水逐渐丰富,气温逐渐升高,是播种插秧的好时节。这时候人们要抓紧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做好选种、春耕、施肥等春耕春播准备工作。在雨水节气的15天里,草木萌动,我们从“七九”的第六天走到“九九”的第二天,“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意味着我国的许多地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了由冬天转到春天的过渡。在春风雨水的催促下,广大农村开始呈现出一派春耕的繁忙景象。
2.雨水养生
雨水时节,北方冷空气活动仍很频繁,天气变化多端。既然说到这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就不能不提人们常说的“春捂”。这是古人根据春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衣方面的养生原则。
初春阳气逐渐生成,气候日趋温暖,人们逐渐脱掉棉衣穿上单衣,尤其是一些爱美的女性,早早地就只要风度不要温度。但此时北方阴寒还没有完全消退,昼夜温差较大。虽然雨水的时候不像寒冬腊月时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经根据时令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邪气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因而容易感染所谓的邪气而致病。其实就是雨水后,春风送暖,致病的细菌、病毒易随风传播,因此春季传染病常易暴发流行。
所以此时“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雨水时节,变化无常的天气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乃至心神不安,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患者更是不利。
为了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除了应当继续进行“春捂”外,应采取积极的精神调摄养生锻炼法,保持情绪稳定,这对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每个人应该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另外,雨水节气中,地表的湿气逐渐加重,并且早晨有时会有露、霜出现。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又由于此时的天气较阴冷,还可以适当地进补,如蜂蜜、大枣、山药、银耳都是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广大青少年身体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尤其要注意自己身体的保养。
3.雨水习俗
雨水节气的习俗有很多,我国很多地区尤其是四川西部的习俗非常有特色。
在川西民间,雨水节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节气。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以前人们都有为自己儿女求神问卦的习俗,看看自己儿女命相如何,需不需要找个干爹带来福气。而找干爹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儿子或女儿顺利,健康地成长。这可能是因为以前医疗条件不好,好多孩子生病根本无法医治,所以需要借助干爹的福气将孩子带大,于是民间便兴起了雨水节拉保保的活动。这项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就成了一方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