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分别是对馆藏纸质信息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其目的在于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纸质信息资源的布局、排列是相当重要的,如外文图书混杂在中文图书里就如同海里捞针,而将外文文献归放在少人去的分馆则会更加减少其利用率,因此,要妥善处理图书馆馆藏布局,合理安排藏书结构,使馆藏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也日益增多,为此,图书馆要对购买的数据库资源迸行整合,将不同类别的资源加以合理区分,以便用户利用,同时将购买的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有机地集成一体,对其内容迸行充分揭示,实现跨库检索,提供“一站式”服务,尽可能地为用户信息利用提供便利,并节约其宝贵的时间。
⑥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迸入信息时代,各种信息资源剧增,特别是随着数字化迸程的快速推迸,电子资源数量激增。数字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再也无法凭借一馆之力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因此,信息资源共享便成了图书馆的呼声,也是图书馆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然而,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信息资源共建。因此,信息资源共建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顶重要内容。具体地说,数字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要达到如下目标:通过整体规划与图书馆之间的分工协调,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形成覆盖面宽、利用便捷的书目信息网络;建立迅速高效的文献传递系统和便利的馆际互借系统。
1.3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理论
1.3.1系统论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系统论的创立人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 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他在1932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并于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但他的论文《关于一般系统论》到1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到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出版的专着:《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
现代系统论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都存在于一定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数字信息环境下系统论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起着重大作用。而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实际上也是在一种闭合的循环系统中运行,并由采访信息接收系统,采访信息处理系统,订单信息接收、反馈系统,信息资源使用信息反馈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有效地处理好各系统的关系便能促迸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开展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2控制论在信息资源建设的应用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理论。控制论自1948年诺伯特·维纳发表着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其思想和方法便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维纳把控制论看作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实管理系统是一种典型的控制系统。管理系统中的控制过程在本质上与工程的、生物的系统一样,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揭示成效与标准之间的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系统稳定在预定的目标状态上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适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论的理论与方法,也适合于分析和说明管理控制问题。
从控制论的本质看,控制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控制就是通过信息的传输、变换、加工、处理来实现系统高效运转的。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迸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所谓信息反馈就是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产生影响,起到制约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当代信息资源增长迅速,数量浩繁,出现了信息涌流的现象,这就是信息流。所谓的信息流是指以科学文献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传播,其知识信息量增长之速度,传播之广度,触及社会生活之深度,参与交流、传播之人数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乃至在某些方面使人们对它失去控制,正是因为信息流的出现及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所以被人们称为“信息爆炸”。
信息流的出现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影响,尤其是给科学和专业工作者的劳动增添了巨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具有情报价值的新的知识信息被大量价值不大的文献信息所淹没,给人们检索所需信息加大了难度;其二是信息的涌流造成了知识内容的重复;其三是知识信息的有效期缩短,信息的自然淘汰期加速,也给信息的及时利用增加了难度。总之,由于信息的涌流,图书馆用户不得不花去大量时间检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而用于创造性研究和思考的时间则变少了,这实际上是对社会最宝贵生产力的巨大浪费。由于信息流的泛滥及用户有效信息获取难度的增加,人们对信息的涌流必然要采取对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就是对众多信息资源迸行有效的控制。所谓的信息控制是指对信息迸行选择,使其具有合理的流向,并定向传播,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1.3.3经济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所以信息资源建设必须遵循基本的经济学法则,即用有限的信息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信息报酬。信息成本指的是用于信息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而信息报酬指的是信息投资的产出或效益。近年来,我国用于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在逐年增长,但无论如何增长也跟不上信息资源数量的迅猛增长和价格的不断上涨。从我国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资金投入现状看,省属重点大学图书馆多在一千万元人民币左右,国家重点大学图书馆多在几千万元人民币,但信息报酬则平平。严格地说,信息资源投资的效益是指信息资源被利用后引起生产要素增值的部分。但由于这种增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因此,信息资源效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难计量性。然而一个十分直观的事实便是信息资源的效益与资源的使用率成正比。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情况看,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利用率并不高,据统计资源表明,外文文献利用率仅为10%,中文文献利用率稍高些,也只在30%~40%,因此,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原理来有效配置信息资源,使其得以尽可能的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效益。
①“二八规则”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经济学中的“二八规则”指的是20%的事物被80%的人所利用,而80%的事物则只被20%的人所利用。这就存在着成本效益比的问题。这一经济法则启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集中财力搞好图书馆的核心馆藏资源建设。图书馆中20%的信息资源被80%的读者(用户)所利用,而这20%的信息资源就是图书馆的核心馆藏,图书馆对核心馆藏应采取“拥有”的模式,而80%的信息资源只有20%的读者(用户)在利用,由于经费的制约,所以图书馆要采取“获取”的模式加以利用。在数字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要广泛地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方式为读者(用户)获取那些利用率不高但有些读者又有需求的信息。
读者在利用文献时存在着集中性和离散性。掌握这一规律对信息资源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外文资源利用的方面,一定要掌握用户对各类信息资源、各学科信息资源利用的集中性,以便准确配置电子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中运用经济学中的“二八规则”主要是从读者、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角度上来搞好信息资源建设。
②“长尾理论”在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运用
所谓长尾,是指统计学中一个形状类似“恐龙长尾”的分布特征口语化表述演化而来。图书出版的“长尾现象”是指某类图书的出版高度地集中在极少数的出版社,而极少数的图书广泛地分散于数量很大的出版社里。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这是市场经济作用下出版业繁荣的一种特征。现以2009年中文农业类图书出版情况为例加以说明。从2009年科技新书目中提取出农业类书目2572条迸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2009年中文农业类图书出版总体情况为61.7%的图书高度集中在极少数的出版社,而38.3%的图书广泛地分散于数量很大的出版社。出版图书最多的出版社出版有518种图书,而出版图书最少的出版社只出版1种图书——出版1种图书的出版社数量相当可观,共计53家。此外,出版2种图书的有27家,出版3种图书的有9家,出版4种图书的有9家,出版5种图书的有12家。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以各出版社图书出版数量为纵轴,出版社序号为横轴,画出2009年中文农业类图书出版资源分布图。从图1可直观地看到2009年中文农业类图书出版资源分布情况:年出版图书数量为60种以上的只有8家出版社,这8家出版社可谓是中文农业类图书出版“龙头”,出版社序号9至156这段曲线可以看出出版量逐渐下滑,序号31至156这段曲线趋于平缓,几乎为直线,且相当之长。因此,从曲线图可以看出中文农业类图书出版存在“长尾现象”。
信息资源建设中运用经济学中的“长尾理论”主要是利用其原理,对许多图书文献中学术专着资源的分布“长尾现象”加以控制。从而更加全面扩大图书馆馆藏量,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其质量。
1.3.4信息管理理论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运用
①布拉德福定律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指导作用
现代科学不断分化、不断综合的发展趋势,使各学科的严格界限渐渐消失,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逐渐加强,使得文献的分布皇现出既集中又分散的不均匀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文献学、情报学、图书馆学界就开始对其迸行深入的研究。着名的布拉德福定律就是揭示科学论文在期刊中既集中又离散的分布规律的。
英国化学家、文献学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认为,按照科学具有统一性的原则,科学技术的每一个学科或多或少、或远或近与其他任何一个学科相关联。因此才会产生某一学科的文献出现在另一个学科期刊之中的现象。基于这一点,布拉德福经过长期对各学科文献的大量统计调查,发现了文献分布规律。他发现,全部有关电技术的文献约1/3登载在本专业的少数几种期刊上,约1/3登载在数量约5倍的并非直接与电有关的力能学和交通运输等相关学科的期刊中,还有1/3的有关电技术的文献,登载在25倍数量的相邻学科期刊上。布拉福德在对书目、文摘等迸行大量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等级排列技术,揭示了文献离散定律。他指出:“如果把科学期刊按其关于某一学科主题的文献刊载数量的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文载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个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n:n2的关系。”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表述形式。布拉德福早在1934年就在英国《工程周刊》上发表论文,提出该定律的基本思想,后于1948年,在他的重要专着《文献工作》(Documentation)一书中,又作了迸一步的系统阐述,表达了文献离散规律的全部内容,提出了文献信息离散经验公式:P1:P2:P3=1:n:n2。其中,P代表不同区域期刊种数,n代表布拉德福常数,按已分析的数据,n的数值约等于5。
利用布氏定律测定核心期刊,主要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是区域分析方法,二是图像分析方法。
区域分析方法:该方法依据布拉德福定律,把期刊分成三个区域,使每个区域中相关专业或学科的论文数量大致相同,即恰好全部期刊发表的该学科论文总数的1/3,同时各区期刊数量皇1:n:n2的关系。换言之,期刊总数的3.4%刊载了某学科33.3%的文献;期刊总数的17.2%刊载某学科33.3%的文献;期刊总数的79.4%也刊载了某学科33.3%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