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分析法:该方法是按布拉德福定律制图的分析方法,即按等级排列的统计数据绘制坐标图,对曲线迸行分析。这里需要两个数据,即n和R(n)。用递减排列的期刊顺序号(级数)n的对数(lgn)作为横坐标,以相应的论文累计数R(n)为纵坐标绘制成图,就可以得到一条曲线。
布拉德福定律表明,每一学科或专业的文献,在科技期刊群中的分布,总是相对集中在少数专业期刊中,同时又高度分散在数量庞大的相关专业与相邻专业的期刊中。专业核心区期刊,种数不多,但该学科文献载文率高,信息量大,与该学科关系密切,大多是反映了该学科的前沿问题,学术价值高;相关区期刊,种数较多,该学科载文率中等,信息量次之,与该学科关系较密切,学术价值较高;非专业相邻区期刊,种数很多,该学科载文率低,信息量小,与该学科关系较疏远。总之,核心期刊载文率高,质量上乘,而且读者借阅率高,引用指数较高,是一个学科重要的学术信息源。
布拉德福定律的理论从产生到现在之所以受到图书情报界的重视,得到广泛传播,是因为它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尤其是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的是科学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其实布拉德福定律还具有普遍性。它不光表现在科技期刊论文分布具有集中性和离散性,图书文献中学术专着的分布也同样具有集中性和离散性。如通过分析各个出版社关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专着出版情况,不难看出学术着作的出版也存在着既集中和分散的现象。因此,图书馆应积极运用布拉德福定律原理及方法,测算出每个学科的核心期刊,每个学科的学术专着出版的核心出版社,掌握专着的基本分布规律,了解每个学科的“核心出版社”,从而有的放矢地配置资源。在数字信息资源环境下,各类信息资源如潮水般涌现,而图书馆信息资源购置经费又紧缺,准确确定核心期刊、核心出版社及核心作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尤显重要,它对于准确收藏读者利用率最高的信息资源,指导读者重点阅读,制订信息资源建设政策及优化馆藏等工作都具有重大意义。
②文献老化理论与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发表的文献日益变得陈旧过时,逐渐失效而越来越少或不再被人们所利用,这就是文献的老化。据前苏联《发明问题》杂志统计分析,文献的平均使用有效期是:图书10~20年,期刊及连续出版物3~5年,科技报告10年,学位论文5~7年,技术标准5年,产品样本3~5年。文献的老化是一个普遍的现实问题。探求文献的老化规律,寻求描述文献老化的正确方法和指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世纪40年代许多科学家、图书馆学家就开始都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对文献老化速度的量度主要有两个,即“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
1958年美国科学家贝尔纳在其发表的《科技情报的传递:用户分析》一文中,借用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的“半衰期”(Half-life)这一术语来描述文献的老化率。1960年,美国图书馆馆员伯顿(R.E.Burton)和凯普勒(R.Kebler)合作,共同研究科技文献的“半衰期”。他们对文献半衰期下的定义是:现有活性文献中一半的出版时间。所谓“现有活性文献”,指的是某学科现时尚在被读者利用的文献,而半衰期与某学科文献中的半数失效所经历的时间相当,通俗地说文献半衰期就是各学科被利用的文献总量中,一半文献失去利用效率所经历的时间。
伯顿和凯普勒统计了9个学科的文献半衰期,其他人后续补充统计了几个学科,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学科,其半衰期长短差异甚大。如地理学为16.1年,地质学为11.8年,数学为10.5年,植物学为10年,化学为8.1年,生理学为7.2年,而机械工程则为5.2年,社会学为5年,物理学为4.6年,冶金学为3.9年,生物医学为3年,说明了发展较快的学科其文献“半衰期”较短,如生物医学发展最快,其半衰期仅为3年。由此可见,文献的老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取决于这些文献所属的学科性质,而且还受到文献增长、时代特点、人类需要、社会环境和情报需求等许多因素,特别是文献的类型和性质的影响,比较成熟、稳定的学科的文献要比在内容上或技术正在经历重大变化的学科的“半衰期”长;历史较长的学科的文献要比新兴学科的文献“半衰期”长。某一学科的各种类型文献也有着不同的老化速度。科学专着要比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等的“半衰期”长;经典论着要比一般论着的“半衰期”长;理论性刊物要比通讯报道性刊物的“半衰期”长。
与半衰期有着密切联系的另一个衡量各个知识领域文献老化的数量指标是普赖斯指数,即在某一学科领域内,对发表年限不超过5年的文献的引用次数与总的引用次数之比值。其计算公式为:P(普赖斯指数)=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被引文献量/被引文献总量。一般来讲,某一学科领域文献的普赖斯指数越大,半衰期就越短,其文献老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普赖斯指数与文献半衰期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衡量文献老化的指标。它们都是从文献被利用的角度出发,但以不同的方式来反映文献老化的情况。文献半衰期只能笼统地衡量某一学科领域全部文献的老化情况,而普赖斯指数既可用于衡量某一学科领域全部文献的老化情况,也可用于衡量某种期刊、某一机构甚至某一作者和某篇文献的老化情况。
由于同时有好多个互相制约的因素在起作用,无论是“半衰期”还是“普赖斯指数”都未能同时全面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有顾此失彼的缺陷,有待迸一步完善。但是,研究文献老化理论,探索和掌握文献老化规律,对信息资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有利于信息资源采访原则的制定,有利于图书馆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有利于优化馆藏信息资源结构,也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优化管理。因此,图书馆对于“半衰期”较短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经济以及热门图书最好采用现采的方式来配置这些信息资源,因为图书现采的采访模式耗时少,日常的图书订购采访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期货订购模式,从发送订单到图书到馆最快也得一个多月的时间。再加上图书到馆后的分编、加工、典藏等流程至少也得半个月时间,所以对于“半衰期”较短的学科信息资源要采取最快的方式来配置。一方面及时发挥其时效性作用,另一方面也及时满足读者对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及最新热点问题的渴知。在制定各类文献采访政策时,在复本数的要求上,对不同学科的图书应有不同的配置原则,对“半衰期”较短的学科,复本数相对要少些,品种要多些,对“半衰期”较长的学科,且图书出版品种原本就少的,复本数相对要多些;同时要加强对“半衰期”较短学科信息资源的报道和开展定题服务,尽快地为读者提供利用服务;此外,还要根据文献老化的数据,确定文献资源开架利用年限,合理控制各学科信息资源的流通时间,使有用的信息流及时、准确地流向读者。
1.4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是信息资源建设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是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时还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及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因而信息资源建设原则的内涵,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数字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特色化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以及共建共享原则。
1.4.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是指图书馆要从实际使用需要出发,规划、选择、搜集、整序、组织和管理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实用性原则首先要求图书馆要根据本馆工作任务的需要迸行信息资源建设,如国家图书馆和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为政府决策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服务的任务。所以就要系统收集、保存各学科有价值的信息资源。而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服务,因此要重点收藏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关科研、生产、管理等方面信息资源,地方文献以及有关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本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既要系统收集有关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重点入藏与学校科研任务有关的信息资源,又要广泛而有选择地收藏各种课外读物。科学专业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科学研究服务,因此,要紧密结合本系统、本单位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需要,完整系统地收集本专业的国内外信息资源,有重点地收集相关学科的信息资源,有选择地收集其他学科的信息资源。
其次实用性原则要求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用户实际需要迸行信息资源建设。读者或用户是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图书馆要完成所负担的服务任务,是要通过为读者或用户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来实现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如果脱离了服务对象的实际使用需要,就无法实现它的价值。不同的读者、用户对各种类型的信息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专家型(研究型)读者、用户更喜欢电子信息资源,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而大众型(学习型)读者、用户更喜欢纸质信息资源;年轻读者、用户更喜欢电子资源,年长读者、用户更喜欢纸质信息资源。因此,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了解各种类型读者、用户群的大小,从而掌握各类型信息资源入藏比例。
再次,实用性原则要求图书馆应根据信息资源实际出版、发行情况来配置信息资源。数字信息环境下,无论是信息资源数量、类型都在激增,所以,图书馆要了解时下出版有哪些类型的信息资源,从各类型的信息资源中选择读者、用户最需要的那些信息资源,不能心中无数,盲目或有偏见地只配置某一类型的信息资源,导致有些读者、用户缺少自己喜爱的信息资源。另外还要关注各类型的信息资源出版数量,在资源配置时要做到在出版数量多的信息资源时,要尽可能从多中选优,而配置出版数量少的信息资源时切不可失去良机,从而造成某些信息资源的缺藏。
总之,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服务任务,读者、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及信息资源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配置信息资源,改变传统图书馆以书为本、以“藏”为工作重心的文献资源建设观念为数字信息环境下以人为本、以“用”为工作重心的信息资源建设观念。信息资源建设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不做假大空、不切合实际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符合实际使用需要的信息资源体系。
1.4.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在信息资源建设中图书馆要注意信息资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以及信息资源系统与环境的联系。首先,科学知识具有系统性。任何门类的科学知识在时间上,从古至今,不断继承、积累,纵向发展,各类知识大量产生,各学科发展日益完善;在空间上从中到外,各门类知识相互渗透、交叉,横向联系,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大量产生,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体现了科学知识内容的系统性。此外,其生产具有连续性。例如,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其出版发行大多具有计划性和连贯性的特征,尤其是时效性强的报纸杂志、丛书丛刊、多卷书等连续出版物等。其次,读者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具有系统性。信息资源利用的主体,是由不同层次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组成的读者群系统。他们对信息资源的要求和使用,在类别和类型上,在时间和水平上,在范围和深度上,从表面上看好像宽泛杂乱、变幻莫测,但实际上却是有一定的专指性和系统性的。尤其是从事系统学习和系统研究的读者群,更表现出循序渐迸的阅读需求和专门深入的检索需求。要满足各种读者的系统要求,就必须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比例合理,系统收集,分别组织,做好总体规划,使信息资源的系统性与读者需求的系统性相一致。
图书馆首先应根据主要服务任务和读者需要,将某些学科、专业或专题范围的文献作为重点收集的对象。对这些重点藏书,从纵向系统看,要在内容上保持这些学科内在的历史延续性和完整性,反映出学科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从横向系统看,要广泛收集这些学科各个学派有代表性的专着和有关评论、重要期刊、主要相关期刊和其他类型文献资料。此外,图书馆将长期积累的某些类型的珍贵书刊资料作为特藏,对特藏书刊,要保持它们的历史连续性和稳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