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宋哲元在华北与日本试图“和平共处”,保存自己的地盘与实力,在国内便造成了一些对他不利的舆论影响。一些报刊骂他是“汉奸”,而二十九军内部也分成了主张坚决抗日的“主战派”与坚持既不得罪蒋介石、又不得罪日本,以自保为目的的“主和派”两种势力。其中以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为“主战派”代表,以天津市长、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为“主和派”代表。实际上,宋哲元本人也是竭力主张“和平”的,他决不愿与日本马上冲突起来而失去华北地盘,但他又不愿卖国,决不与日本签订任何卖国协定,故而当日本人在战争爆发前夕以“最后通牒”方式强逼张自忠签署“华北五省自治协定”之时,宋哲元便以“三十六计走为上”为对策,带着家人跑到山东老家避风头去了。日本人眼看强逼宋哲元“独立”不成,这才下决心在河北以武力挑衅,要重演九一八的历史,制造了七七卢沟桥事变。
7月8日上午,中方二十九军留守北平的指挥官召开军事会议,一致认为要固守卢沟桥阵地,并立即派人请宋哲元马上回北平指挥。
根据“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指示,宛平县长王冷斋带领随员同日方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商定,双方共同去事发现场调查事件。王冷斋在会谈时首先声明,枪声是从宛平东北方日军阵地上响起的,我方守城兵士子弹不少一枚,决无开枪之事,所谓失踪士兵也不在我方。松井诡辩说;“日军没有进城搜查,怎么证明不在城内?”王冷斋被激怒了,他大声地说:“夜间宛平城门是关闭的,日兵在城外演习,怎么会在城内失踪?退一步说,即使真有失落之事,也与我方无关。你们不要重演当年南京日本领事藏本自行隐匿的故伎,以此作为要挟斗事的借口。”松井一听,连忙矢口否认,他强调要调查士兵失踪的原因,王冷斋胸有成竹地冷冷说道:“关于士兵失踪原因,只需问问那个士兵便可明了。”松井一听,心中凉了半截,中国人怎么知道志村菊次郎已经找到的呢?他不明白。
接着,松井又提出双方去现场调查。在丰台,牟田口廉也联队长对王冷斋等中方代表大加恫吓,并以挑衅的口气问道:“王专员此次来调查,是否有处理事件的权限呢?”
王冷斋明白牟田口又要想找麻烦。他坚决地回答说:“刚才在你们特务机关与我们商定的是先调查后处理,现在我所负的是调查的使命,谈不到有无权力处理的问题。”
“现在时机紧迫,应即迅速处理,阁下为地方行政官,应负当地处理全责,以免延误扩大。”牟田口劝诱式地说,企图要王冷斋签“城下之盟”,“如来不及请示,阁下当然有权宜处理之机”。
王冷斋一口拒绝牟田口的要挟,转身走出日本兵营。他们看见三百多日军正爬上几辆卡车向卢沟桥方向驶去。等他们抵达宛平城外时,只见公路北边沙岗铁路全都布满了日军,大多数日军都在伏卧作射击准备,枪炮列阵,已经摆好攻击架势。
日军代表拿出地图突然提出要王冷斋回去传令,他说:“现在事态十分严重,已来不及调查谈判,你要速令宛平城内守军向西门撤出,让日军入城,再商量解决办法,以免冲突扩大。”王冷斋坚决回绝说:“刚才已讲过,此行只是为了调查事件,不能答应你们的任何要求,更不能同意我军撤退,你们要求进城,离题太远,办不到。”
日军代表耍起无赖,说:“平时日军演习都可进城,为什么现在不行?此项要求,我是奉命办理,势在必行!你要答应,以免危险!”他指着日军枪炮进一步威胁说:“王专员要迅速决定,十分钟内,如无解决办法,严重事件将立即爆发,枪炮无眼,你们将有生命危险。”
王冷斋板起面孔,脸上露出正气的寒光,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严厉斥责日人说:“你们前方兵士与后方指挥者态度完全不同,依你们上司的指示是要双方协商解决的,你们若敢闹事,挑起战争,万一事态扩大,你们几个人要负全部责任的!”说完,拂袖而去。
日本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只好放他们回去。
7月8日上午,一木清直大队长下令向宛平城内中国守军展开攻击,他亲自率领日军第三大队主力,排成四路纵队向中国军队扑来,双方在龙王庙阵地等处接火,我军两个排兵士给予进攻卢沟桥的日军重大杀伤,而他们自己也几乎全都牺牲在桥头阵地上。
宛平县东城门也发生了激烈战斗,日军炮弹呼啸着落入城内,炸毁了我军营指挥部。
二十九军军部向所属部队发出战斗命令:“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英勇的我军官兵在金振中营长带领下坚守卢沟桥阵地,冒着日军的炮火猛烈还击,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吉星文团长后来描述说:“这次士气的旺盛,较前在喜峰口抗日时更甚。因为士兵们含垢忍辱已非一天,这一口郁积在胸中的气,无缘发泄,所以大家听说要打日本,个个都纵身跳起来,士兵们看了阵亡的伙伴,一点也不悲伤,只是咬紧牙关,急步向前,带伤的士兵就是命令他后退,也不掉转头来。”
当天下午,二十九军司令部得知日军主力正向卢沟桥阵地扑来,秦德纯副军长当即下令:“一、不准日军过桥进入宛平城;二、坚决回击日军武力进攻;三、我军将士守土有责,决不退让,凡放弃阵地者,军法从事。”他说:“保卫领土是军人的天职,对外战争是我军人的荣誉,务即晓谕我全体将士,牺牲奋斗,坚守阵地,即以宛平城与卢沟桥为吾军坟墓,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也从山东打来电报命令部队“扑灭当前之敌”。敌我双方随即展开激烈争夺战,宛平民众踊跃支前,我军固守城池,打退了日军一次次的疯狂攻击。
卢沟桥的枪声响起之时,蒋介石等正在江西庐山筹备召开“庐山谈话会”,他准备邀请全国各界名流及各地军事长官在庐山聚会,共同讨论迫在眉睫的中日战争问题,寻找解决国内纷争一致对外的方法。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虽然为了自己的面子,对事变发起者张学良处以囚禁,并公开否认了他“以人格担保”的种种允诺,但实际上他已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要求,国共之间秘密谈判正在进行。为了集思广益,最大程度地团结国人,动员各方面力量共赴国难,他召集了这次“庐山谈话会”。按照会议日程,7月上旬,会议刚刚开始。
一道急电从华北飞向庐山,北平当局向中央报告了“卢沟桥事变”的急迫情况。蒋介石皱着眉头看完电报,心中不免顿生几分不安,“小日本,怎么这么快就动手了?怎么办?打不打呢?宋哲元的态度如何?”他一边想,一边拿起手边电话,通知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应付事变之对策。
庐山“美庐”会议室内,宽大的落地窗帘低垂,将整个房间遮得严严实实,环绕房间的沙发上坐满了文臣武将,室内寂静无声,空气沉闷,只有墙边一架老式空调机在不停地发出“丝丝”的响声。一种大战临头的危机感与压抑感使与会者心中沉甸甸的,没有人愿意多说一句话。
蒋介石喝了一口白开水,清了清噪音,说道:“中日冲突已经开始了,卢沟桥的事件最后是不可能和平解决的,因为无论我方答应什么条件,日本人此次发难就是为了侵略,眼下他仍要求冀察河北为不驻兵区域,要二十九军宋明轩全部撤出,而且还要求今后冀察区内之用人及组织人事安排要征得日本人的同意,实际上是要我不战而退,不战而降,将北平变为第二个冀东伪政权,不达到这一目的,日本人决不会罢休,他们还要得寸进尺,我们将永无宁日。”“因此,我已决定发动抗战。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全部完成,但此次卢沟桥事变确实已到了最后关头,我们不能再退让了。当然,并不是我们想要打仗,在抵抗一切侵略之同时,依然还要尽力争取以外交和政治手段来阻止日本侵略。外交方面亦还要努力,力争英美列强各国特别是德国人来调解,只要日本人条件不过分,我们还是要以维持华北之和平局面为目的。我们是应战而不求战,但这一切和平努力都是以抵抗为基础的,没有武力抵抗,什么也谈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