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士后导师
陈可冀教授。陈老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对现代中西医结合之贡献,无人能出其右。陈老师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后研究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为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二等奖、首届立夫国际中医药学术奖等100多项各种奖励,其《清宫医案集成》获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出版政府奖。陈老师对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清宫医案的研究等学术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当代之着名“御医”。我于1992年认识陈可冀老师,他将我写的《甲骨文化与中医学》列入他主编的“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之中。在此后的20年间,屡蒙陈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我在学术上不断取得了进步。
林昭庚教授。林老师是台湾当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中医针灸专家,罗马尼亚国家科学院院士,他的学术声望和学术贡献,在台湾无人能够企及。他曾受台湾当局的委派,为10多个国家的总统、重臣、王后和王室成员治疗疾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先后2次荣获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褒奖,荣获沙特王国最高荣誉“金袍奖”、获欧洲国家地区医学联合会“杰出贡献奖”。他是台湾第一位中医针灸博士,也是第一位经台湾“教育部”审定的中医教授,历任中医师公会全台联合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兼任20多个国家着名学府的客座教授,其学贯中西、知识渊博,先后出版着作43种,发表SCI期刊论文200多篇。1994年,我与学弟叶海涛先生共同编写了《针灸英杰——林昭庚博士》一书,从此,开始与林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博士研究生导师
冯仲科教授。冯老师是我国着名的林业信息工程专家,国家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俄罗斯国家自然科学院院士。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北京市和国家林业局、国家测绘局的奖励。冯教授是林业测绘与植物量测领域的开拓者,对运用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定位导航)解决林业领域的测绘问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冯教授是北京林业大学测绘与3S技术中心主任,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的负责人与带头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基金、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评审专家,兼任10多个学术团体的理事、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职,是国际测绘杂志GIM中国唯一编委,国内外20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我考上博士研究生之后,冯老师对我非常严格,时常毫不留情地批评我,让我参与了多项植物量测的课题研究。经过冯老师的指导和教诲,我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研究生与研究生课程班老师
汤一介教授。1927年生于天津,原籍湖北黄梅。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3年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0年获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俄勒冈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麦克玛斯特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为中国文化书院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价值与哲学研究会(Research in Value and Philosophy)理事,第十九届亚洲与北非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道学联合会副主席;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1992-1994),现任该会驻中国代表。在国内任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着有《郭象与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Confucianism, Buddhism, Taoism,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Culture, La Mort及学术论文2000余篇。我1990年出版的第一部专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医学》,即是汤一介先生给我作的序,1995年我主编《中国佛教医学丛书》之时,汤先生又欣然命笔为我作序,让我能够在学术界迅速扩大影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楼宇烈教授。浙江省嵊县人,1934年12月10日生于杭州,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本科毕业。1985年9月至今,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1987-199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三届);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81年起)、全国宗教学会理事、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97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86年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9年起)。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7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998年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荣誉研究员(1998年起);曲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起);孔子文化大学客座教授(2000年起);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起);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1999年起)。楼先生的学识非常渊博,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和教益。
王志远教授。字沛溪,博士、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宗教文化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宗教经济学分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圣陶实验学校校长、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杂志创刊主编、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当代儒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孔子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圣泉宗教文化艺术中心主任、中印宗教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宗教学系研究生班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沛溪书院院长。祖籍山东省海阳市,1948年生于北京。1998年应赵朴初会长之聘,任中国佛教协会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任《朝圣之旅》大型文献纪录片总策划。主编巨型画册《中华佛教二千年》,以单本大4开篇幅、54公斤总重量打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并亲撰《中华佛教二千年简史》,计15万字。近20年来,主编《宗教文化丛书》等着作100多部,任《世界名着鉴赏大辞典》主编译兼总审校,任台湾佛光出版社集百余部白话译本的《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大陆总编。
余瀛鳌教授。1933年生,江苏阜宁人,出身于世医名家。1955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本科。1955年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1958年以优异成绩结业,分配在中医研究院工作迄今。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主委等,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的带头人。着述丰富,主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医大辞典》、《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中国古籍珍本提要》等多种医籍,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已被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等多种传记性着作,并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收载于《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临床精于中医内科,尤长于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泌尿生殖系疾病、糖尿病、癫痫等多种疑难病证,其经验方已被收于《名医名方录》、《当代名医证治汇萃》等书。余老是我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全国中医文献研究班学习时的班主任,长期以来对我关爱有加,为我的着作写序、为我的课题做鉴定,让我在中医文献研究领域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李经纬教授。字成甫,1929年7月生于陕西咸阳,195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1958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后留该院医史研究室从事中国医史研究与教学工作至今。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史杂志》总编。李经纬教授素以发掘古代中国医学发明创造、隋唐医学史、外科学史、疾病史、医史理论研究和主持编撰中医、医史工具书着称。1992年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1976年以来先后奉命组建医史文献研究室与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任主任、副所长、所长至1991年。先后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委。1989年任中德合作项目《国际中医学规范辞典》总编;199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中医学名词术语译释研究。其中《中医名词术语选择》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简明中医大词典》曾获中医研究院级乙等奖;《中医大辞典》获1996年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获台湾立夫中医药学术着作奖。在教学上,先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在全国首次招收中国医史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主编或个人着作20余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医史学论文100余篇。李老师历来对我的学习研究工作非常关心,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