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大拜师——今生无悔习医道,来日有缘度金针。
——引自《拜师典礼感怀》
这是我在2012年5月16日拜师典礼上所写的诗句。全诗曰:“聚首明堂谢荣恩,高朋喜贺入师门。今生无悔习医道,来日有缘度金针。探论轩岐知粗浅,考究国术叹精深。等身着述何须赞,普救众生才是真。”
关于本次拜师活动,海峡两岸有10多家媒体分别作了报道,其新闻通稿如下:
2012年5月16日上午,陈可冀院士、林昭庚教授收徒暨李良松博士拜师典礼在全国政协一层会议室举行。这是有史以来首次由两岸着名的中医与中西医结合专家联袂收徒,礼仪庄重、场面大气、氛围和谐,对弘扬中华医药文化、推进海峡两岸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科研协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加会议者有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嘉宾,台湾、香港和泰国的友好人士,以及知名中医学者和亲友代表等共80多人。本次活动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处长陶晓华教授主持,见证嘉宾有全国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琅博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游宏炳先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洪净副司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靳琦教授、北京中医管理局屠志涛副局长等领导。参加会议的相关领导和重要嘉宾还有:中共中央编译局陈庙亭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人事处副处长苏庆民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助理及研究生院院长王伟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毛嘉陵主任、泰国华侨领袖施家森先生、香港亚洲医药集团总经理孙婷女士、慈丹医药集团董事长郑伟达先生等。
本次拜师活动按照中国的传统拜师礼仪,由弟子呈拜师帖、行拜师礼,并介绍今后的工作目标,然后由老师发收徒帖,并作训导讲话,领导和嘉宾代表作见证发言,最后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主管传承工作的洪净副司长宣布:“陈可冀院士、林昭庚教授与李良松博士的师徒关系成立!”整个过程始终充满中华文化的氛围和气息。师者,不仅是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更是事业的引领者、创新的提携者和文化的播撒者。面对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有许多杰出的专家学者为之努力、为之奋斗。我们衷心期望,通过本次收徒与拜师活动,海峡两岸在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领域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2012年5月16日上午的全国政协第一会议室灯火辉煌,整个拜师过程充满了庄重、吉祥和喜庆。在会议室的北墙上悬挂了“陈可冀院士、林昭庚教授收徒暨李良松博士拜师典礼”的长条横幅,大厅的北墙是着名画家陈良敏先生所绘的十八学士登瀛洲巨幅国画。在拜师典礼上,两位师父穿上了枣红色的唐装,徒弟的唐装则为湛蓝色。拜师帖与收徒帖均以文言文之文体写成,文化的氛围特别浓厚。同时,有关媒体对师徒3人的简历也分别作了介绍。
下面摘引拜师活动主持人和嘉宾的发言如次:
主持人程红霞主编(新华社):我们非常荣幸在这里见证了两种神圣职业的交融——老师和医生。今天,海峡两岸杰出的医学专家要联袂收徒,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兴奋的盛事。师徒相授,薪火相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为了继承大师的风范,弘扬名师的精神,让海峡两岸杰出中医专家的治学思想、精湛技术和高尚的医德不断得到发扬光大,我们非常有幸来共同见证和观摩陈可冀院士、林昭庚教授收徒暨李良松博士拜师典礼,并参加《针灸英杰——林昭庚博士》新书首发式。
主礼人陶晓华处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由我担任这个环节的主持人。
陈可冀院士、林昭庚教授收徒暨李良松博士拜师典礼现在开始:
古往今来,中医药学以师徒相授、薪火相传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像我们耳熟能详的张仲景拜同郡张伯祖为师、叶天士师承18人等等,这些都是杏林的美谈。今天海峡两岸着名的中医学家联袂培养中医药高端人才,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必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收徒的老师是海峡两岸着名的医学大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让我们再次重温两位老师的风采:
陈可冀教授是我国着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1979年受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专家咨询团顾问等职,为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浸会大学及澳门科技大学名誉博士,其中医药学术研究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1994年获首届立夫国际中医药学术奖、求是杰出集体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其《清宫医案集成》获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出版政府奖。陈教授被誉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林昭庚教授现任中国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师公会全台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是台湾第一位中医针灸博士,也是第一位经台湾“教育部”审定的中医教授,历任中医师公会全台联合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医药大学针灸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研究所所长,西班牙国立马德里大学、澳洲国立维多利亚大学、国立墨尔本皇家理工科技大学等着名学府的客座教授及罗马尼亚科学院荣誉院士,其学贯东西、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着述甚丰,先后出版着作43种,发表SCI期刊论文200多篇。先后2次荣获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褒奖。1980年,荣获沙特王国最高荣誉“金袍奖”;2004年获欧洲国家地区医学联合会“杰出贡献奖”。
从两位老师的履历我们可以看出:两位大家来培养一个学生,结果我们是可以预料的。现在我荣幸宣布举行陈可冀院士和林昭庚教授招收李良松博士为徒弟的仪式。
请李良松博士向两位老师行拜师大礼。
请李良松博士向二位老师行三鞠躬礼。
一鞠躬,感谢师恩浩荡;
二鞠躬,立志振兴中医;
三鞠躬,发奋自强不息。
请弟子李良松向陈可冀教授呈上《拜师帖》;
请弟子李良松向林昭庚教授呈上《拜师帖》。
请李良松博士向两位老师赠礼;
李良松博士敬赠给两位老师的礼物为琉璃宝鼎,象征着两位老师一言九鼎、恩重九鼎和鼎力栽培。
请李良松博士向见证嘉宾鞠躬,感谢各位嘉宾在百忙之中共同见证这一庄严的时刻。
请陈可冀教授向弟子发《收徒贴》;
请林昭庚教授向弟子发《收徒帖》。
请弟子李良松博士简要介绍今后的研究目标。
李良松:尊敬的两位恩师,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现在把目前正在做的和今后要做的几个研究项目简要汇报如下(节选):
目前正在做的课题有四项:
一是甲骨文、金文和古陶文中的医药学史料研究,该项目已完成了80%;
二是《佛医秘典》的编纂,该项目共450万字,已全部完成;
三是房山石经中医药养生语词研究,该项目为北京市哲学社科项目,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四是中医典籍文化研究,该课题目前正在研究之中。
在今后的两年时间里,我将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陈可冀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甲骨病案考释研究和英法馆藏敦煌医药文献的考证研究;
在林昭庚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先秦针灸史料的考释研究和佛医针灸文献史料的研究。
目前,已具备开展上述研究项目的工作基础和文献基础,各项研究计划正在全面展开。
首先,我要认真学习两位老师的治学精神,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严谨的学风、宽阔的胸襟和高尚的医德。
第二,向陈老师学习宫廷医案的研究方法、学习明清以来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为开展历代的宫廷医案和中西医结合文献史料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向林老师学习针灸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在国际重点期刊上发表SCI论文的思路和方法。
我一定不负众望、不辱师门,为发扬光大祖国医药文化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的汇报完毕,谢谢两位恩师,谢谢大家!
主礼人(陶晓华):各位老师和嘉宾,李良松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一位非常勤奋的学者。刚才,在听了他的研究计划和所涉足的研究领域之后,各位都应该能够感受到他研究的厚度和深度。我们相信,有了两位老师的指导,李良松博士在学术上一定能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靳琦副校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今天上午是一个好日子,艳阳高照、风和日丽、高朋满座、群贤毕至,而且是吉日良辰,共襄盛举。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刚才见证了首发式,现在又经历了拜师礼,让我想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话:“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逐渐进入佳境。这是一个美好的时刻,而且是一个庄重而热烈的场合。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感到兴奋和激动。所以请允许我说几句话,也请允许我代表北京中医药大学、也代表高思华校长,对我们尊敬的陈院士、林教授两位伟大的导师,还有今天在场的各领导和嘉宾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也向李良松教授表示祝贺,因为今天的仪式上除了两位导师之外,我们李老师是主角之一。
李老师虽然来北中医的时间不长,但是我感觉得到他是一个能人,也是一个奇人。第一是底子厚,第二是产量高,第三是动作大。因为大家刚才在短时间内看见了他所展示的研究领域。李老师虽然是一个学医的人,但是他的兴趣领域和研究领域已经广泛涉及医文史哲,从俗家到佛家,从瑜伽到文学,从学术论文到诗词歌赋无所不涉猎,我觉得他的底子非常厚。第二是产量高,虽说来北中医的时间不长,但时不时就有作品产出。要不就是文章,要不就是诗词歌赋的集子。要不就是医学和文学的着作。产量非常高,这主要是基于第一点——底子深厚。第三,李老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但是屡有大的动作。我们曾经率领很多专家上嵩山少林寺,一起去研究佛医,而且很快产出了一系列佛医的着作。这些都是由他牵头和组织的。今天我们举行了一个这么隆重的拜师礼。人家是一个名师收两位高徒,他是一个徒弟拜两位名师,这也是李老师的一个壮举。我觉得他是一个在学术上和文化上都是很有造诣的学者。他是一个中医文化人,也是一个文化中医人。将来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学者。
所以,今天这个仪式是名至实归。第二方面,无数古今的事实已经证明,院校教育与师徒教育相结合来培养中医人才,是造就新一代名家的有效途径。今天,我们是陈院士和林教授联合收李教授为徒,既是对他本人的厚爱,也是对我们中医药学人才培养的关怀和共识。所以,在此对两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李良松教授的学术发展前景是一片光明的。所以我衷心地希望,从今天的壮举开始走出一条新路;也希望有着接二连三的壮举,在今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们师徒之间能够演绎出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佳话;也希望李良松教授不辜负两位大师的厚爱,也不辜负学校的期待,抒写崭新的篇章,做出更大的成绩。
见证嘉宾代表洪净副司长(国家中医药管理人事教育司,主管全国中医传承工作):我宣布:在大家的见证下,陈可冀院士、林昭庚教授与李良松博士的师徒关系成立。
主礼人(陶晓华):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我们见证了陈可冀院士、林昭庚教授收徒暨李良松博士的拜师典礼,使我们感受到了一场生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具有传统文化属性的中医药教育,其示范意义尤其重大。感谢在百忙之中来见证的各位领导嘉宾。现在我宣布:陈可冀院士、林昭庚教授收徒暨李良松博士拜师典礼圆满结束。
我的恩师们——皓首穷经三百年,不及棒喝出奇迹。
——引自《拜谒达摩洞有感》
这是我在2012年5月22日在少林寺达摩洞前所写的诗句。全诗曰:“祖师西至是佛意,神履落停方寸地。一苇渡江弘大法,两朝登远传新义。禅门风雨新潮涌,佛土暖流情海系。皓首穷经三百年,不及棒喝出奇迹。”
我成长、成才、成功的点点滴滴,与恩师们的提携与扶持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由后往前追述,将研究生之后的各位恩师的风采作一简要的介绍。由于在我40多年的求学生涯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好老师、好前辈,其中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班的课任老师就达100多位,在这里无法都一一述及,但这丝毫不会改变我对他们的敬重和感激之情。倘有误漏之处,请各位恩师原谅弟子的无心之错。现选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19位恩师介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