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58800000004

第4章 对达成“九二共识”的回忆及研究文章(3)

针对台湾当局的曲解和部分台湾同胞的疑虑,商谈结束后,海协于3月30日召开记者招待会,海协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就在事务性商谈中应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唐树备指出:首先,商谈要反映现实,一个中国是客观事实。处理两岸交往中的事务性问题,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这是什么性质的事务,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呢?还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务?本来,在一个国家内,文书使用、挂号函件查询等不需要有特别的协议,但基于没有统一的客观现实,需要采取某些特殊的做法。这种特殊的做法,当然不应同国与国之间的做法混淆起来,因此有必要明确海峡两岸交往中的事务性问题是中国人的内部事务。只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考虑到两岸存在不同制度的现实,才能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处理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真正维护两岸同胞的正当权益。第二,本来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没有分歧,这见之于中共领导人的谈话,见之于中国国民党领导人的谈话,见之于台湾当局公布的有关统一的文件。明明双方都认为是“一个中国”,偏偏台湾当局某些主管大陆事务的官员,不同意双方提一个中国,不同意双方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处理两岸交往中的问题。第三,我们提出在事务性商谈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只是要双方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不是要与海基会讨论“一个中国”的涵义。至于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方式,双方可以协商。唐树备的这一谈话明确说明,海协坚持要求海基会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没有要求两会就一个中国的涵义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而且考虑到双方很难形成共同的文字表述并写进协议,因此在表述方式上,预留了包括口头表述的空间,并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了台湾方面。此后,海协将自己的态度概括为: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并愿意听取海基会和台湾各界的意见。这种态度始终贯穿在海协解决这一问题的全过程中。

台湾当局被迫表示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的态度

海协上述合理的主张引起台湾同胞的关注,也使得台湾当局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在台湾当局内部,出现了是否在事务性商谈中应表明一个中国原则态度的意见争论。从1992年4月起,台湾当局的“国家统一委员会”开始研究应对办法,引发了一场有各方人士参与的大讨论。据当时台湾媒体报道,台“陆委会”及“国统会”研究委员中的一些人不同意、不允许海基会在两会事务性商谈中表明一个中国原则。他们认为,1971年台湾当局的代表被逐出联合国后,国际社会讲的“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如果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与协议中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将造成默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中共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的影响,将对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非常不利,也不能满足制造“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需要。但海基会负责人和台一些高层政要认为“不宜回避”一个中国原则,应“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并认为“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并不妨碍我务实外交的开展”,并“可在国际间形成中国问题未获解决的共识”。经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讨论,8月1日,台“国统会”就海基会与海协商谈事务性协议时有关“一个中国”涵义问题作出“结论”,内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但双方所赋予之涵义有所不同”;“1949年以后,中国处于暂时分裂的状态,由两个政治实体分治海峡两岸”;“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这份“结论”表明,台湾当局鼓吹“两岸分裂分治”、“两个对等政治实体”,但也不得不表示“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而且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8月27日,海协负责人经过批准发表谈话,指出这份“结论”确认“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明确这一点,对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表明,在事务性商谈中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同时,针对台“国统会”“结论”中祖国大陆方面不同意的内容,海协负责人也明确表示:“我会不同意台湾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涵义的理解。我们主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立场是一贯的”。据笔者了解,这时,国台办和海协内部已考虑采取同时各自发表信守一个中国原则声明的方式来体现双方达成的共识,但各自发表的共识不能是各说各话,而是双方都能接受的。因此,海协主张要经过双方商谈,使各自的声明能为对方所接受。

同年9月,两会秘书长在厦门会面,就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问题非正式交换意见。海协秘书长邹哲开对海基会秘书长陈荣杰和法律服务处处长许惠佑表示,“台湾方面关于一个中国原则的结论,说明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已有共识。但我们不同意台有关方面对一个中国内涵的解释,也不可能与海基会讨论关于一个中国的内涵”,建议海基会认真考虑径直引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

两会就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协与海基会在香港就“两岸公证书使用”问题继续进行处长级工作性商谈。商谈中,海协代表提出关于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五种文字方案,海基会代表也先后提出五种文字表述方案和三种口头表述方案,其中第八案的表述是:“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海基会代表称此案为台方底案,并建议“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述”。

香港商谈结束后,11月1日,海基会代表发表书面声明表示,有关事务性商谈中一个中国原则的表述,“建议在彼此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各自以口头方式说明立场”。海协研究了海基会的第八案,认为这个方案表明了海基会谋求统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虽然提出对一个中国涵义的“认知各有不同”,而海协历来主张的“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因此,可以考虑与海基会以上述各自口头表述的内容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海协希望海基会能够确认这是台湾方面的正式意见。3日,海基会致函海协,表示已征得台湾有关方面的同意,“以口头声明方式各自表达”。同日,海协副秘书长孙亚夫打电话给海基会秘书长陈荣杰,在这次香港工作性商谈中,“贵会建议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我们经研究后,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并再次建议“就口头声明的具体内容,进行协商”。11月16日,海协致函海基会,表示同意以各自口头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并告之海协的口头表述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海协还以附件的方式,将海基会在香港提出的上述第八方案附在这封函中。此后,海基会从未否认海协11月16日去函中附去的海基会在香港商谈中提出的第八案。

由上可见,海协与海基会就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达成共识,是以两会各自提出、分别交给对方的上述两段具体表述内容为基础的,而不是不加约束的、单方面随意性的各说各话。对照两会的具体表述内容,海协和海基会各自向对方明确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追求国家统一;至于对一个中国的涵义,海基会说“认知各有不同”,海协说“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这充分说明,两会从未就一个中国政治涵义进行过讨论,更谈不上就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各自表述”达成共识。换言之,双方以各自表述的方式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是共识,而对一个中国的内涵,双方既未讨论,根本没有共识。

台湾当局蓄意歪曲两会共识意在塞进分裂主张

两会就在事务性商谈中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虽然当时有些台湾媒体将这件事不正确地概括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海基会却对此采取低调和回避的态度。因为他们向海协表示了“谋求国家统一”和“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这是记录在案的事实。

但是,随着李登辉逐步摆脱一个中国原则、制造“两个中国”分裂活动的加剧,台湾方面开始歪曲两会共识。从1993年底开始,海基会领导人和“陆委会”负责人公然在媒体上将两会共识歪曲为“就搁置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意味着双方搁置了中国主权问题的争议”。1995年6月李登辉以所谓私人名义访美后,大陆方面展开了反分裂反“台独”斗争,要求台湾当局停止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来。美国政府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并声明对台“三不支持”。这时,台湾当局尚不敢公然地完全地放弃一个中国原则,只能借助于歪曲两会共识,谎称两会达成过“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共识,甚至说成是“一个中国涵义、各自表述”,为李登辉制造“两个中国”的分裂活动辩护。对此,海协负责人多次驳斥道:“近一个时期,台湾当局为替自己的分裂立场辩护,公然将海协与海基会1992年达成的在两会事务性商谈中‘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口头共识歪曲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并把一个中国表述为历史的中国,而现在是‘阶段性两个中国’。这与两会当时达成的口头共识根本是背道而驰的。”“台湾当局已不是在遵循一个中国原则,而是搞‘两个中国’。这已不是台方所说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台湾当局必须以实际行动表明站在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上。”

今年7月9日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受到海内外所有中国人的坚决反对和同声谴责,国际社会普遍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四面碰壁之际,台湾当局祭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说法,为李登辉的“两国论”狡辩。8月1日,台“陆委会”发表的“对特殊国与国关系论书面说明”,在坚持不收回“两国论”的前提下,进一步把两会共识歪曲为海协同意“双方自此就一个中国可以各说各话”,歪曲为“该项共识适用于国际关系”,似乎只要自编自唱“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连主张“两国论”也是可以的了。这样做,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拙劣表演,是欺骗台湾人民和国际社会的一种骗术。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李登辉“两国论”的基调下,台湾当局今天要求“各自表述”的“一个中国”,与1992年台湾当局和海基会所认知的一个中国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年,作为海基会表述基础的台“国统会”的“结论”虽然还坚持所谓“中华民国”的旗号和“主权”,但它毕竟表明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还承认“台湾固为中国之一部分,但大陆亦为中国之一部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台湾当局承认了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没有分割。而今天,李登辉公然提出“两国论”,已从根本上背弃了一个中国,破坏了两岸接触、对话、谈判的基础。显然,台湾当局的所谓“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并不是真有诚意回到1992年的两会共识,而是企图把李登辉“两国论”的分裂立场强加于两会的共识。

历史是无情的镜子,对历史的歪曲必然会在历史的照妖镜面前现出原形。1992年11月两会共识已写入历史,不可能因为台湾当局的谎言而被改变。海协坚决反对台湾当局把两会共识歪曲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台湾当局只有放弃李登辉的“两国论”,真正回到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来,真正回到两会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上来,海协才可能与海基会继续进行包括政治、经济内容在内的广泛对话,进行两岸政治谈判的程序性商谈。

(《两岸关系》杂志1999年第9期)

“九二共识”的历史真相

海协研究部

当前,海峡两岸对话与谈判问题再次成为两岸同胞关注的焦点。在1月24日钱其琛副总理深入阐述“九二共识”对于重开海协与台湾海基会对话、打破政治僵局的重要意义后,台湾当局领导人依然坚持否定和歪曲“九二共识”的态度。1992年11月,两会就解决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维护两会商谈的基础,揭示两岸谈判的意义,澄清台湾当局对“九二共识”的歪曲和诬蔑,有必要向台湾同胞和国际社会再次阐明“九二共识”的形成过程和有关内容。

同类推荐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当代中国外交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和系统地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原理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的专著。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穿研究始终的核心价值观和理论依据,全面分析了当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进程和取得的成就,对外交先进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政治理论(如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当代中国外交进行了解读,体现了研究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 希拉里为什么输:揭秘希拉里背后的女人

    希拉里为什么输:揭秘希拉里背后的女人

    今年是充满着魔幻色彩的一年,从英国脱欧、德国难民、菲律宾禁毒、到韩国的闺蜜事件,再到美国大选。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在希拉里这个成功女人的背后,站着她的高级助手——阿贝丁。是穆斯林兄弟派到美国的间谍?还是纯粹只是一个高级助手?阿贝丁的背景扑朔迷离。这场年度大戏最精彩绝伦的地方或许在于:那个看起来盛气凌人的主控方,有可能并不是主宰全局的人?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希拉里背后的女人。
  •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本书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语言风格入手,辑录了十八大以来至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富有特色的引文引言,共70个词条,对其语源、语义、理论价值以及社会反响等,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以期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一个新颖的、可读性强的、“接地气”的读本。
  •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葛兰西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是葛兰西作为列宁逝世后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葛兰西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之一。本专著以文化领导权与无产阶级政权合法性的关系为切入点,系统地考察了文化领导权及其相关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同时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人学等多重维度上对这一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和阐释。
  • 民主,中国如何选择

    民主,中国如何选择

    当今世界范围内,民主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劣质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全球民主的深层危机?在此背景下,中国还要不要追求民主?为规避目前世界民主的种种“陷阱”,中国是否需要选择自己独特形式的民主?其现实的发展路径又在哪里?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宽广的研究视野和独到的分析视角,超越各种主义的纷争,对以上问题给予了理性、审慎而富有洞见的解读。
热门推荐
  • 雨落在旧光的原点

    雨落在旧光的原点

    忌司牵头组建了一支乐队,带着自己的伙伴们毅然投身到全国声势浩大的选秀比赛中。在一路过关斩将中,社会所展示出来的另一面则像一块巨大的阴影压向他们,这个小团队开始分化,最终走向分崩离析,忌司宣布放弃努力,安格无奈单飞。默默支持着他们的爷爷的弃世更是扯断了他们和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情感牵挂。迷惘中的安格东渡日本,希望在这里实现自己的音乐和艺术之梦,结果一无所获。几年后,当她拖着满身疲惫重返故地时,意外发现:那个宣布放弃音乐梦想的人——忌司,他还在努力...
  • 火影之木叶叛忍

    火影之木叶叛忍

    我叫水木,我要做灭世大魔王!(忘了本大爷的童鞋,请自觉打开《火影忍者》第一集,没错,我才是第一个出场的“大”反派!)
  •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

    京华烟云(全集)(纪念典藏版)

    赵薇、潘粤明、陈宝国、潘虹、 王刚主演电视剧《京华烟云》原著小说。本书是林语堂久负盛名的作品,文中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和生活细节的真挚热爱,以及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老庄哲学境界,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皇皇巨著。全书借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浮沉,刻画出从清末义和团运动到民国抗战初期长达四十年的社会面貌,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北伐战争、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人物繁多,场面宏阔,全景式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被誉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 系统之误入末世

    系统之误入末世

    她在车祸后再醒过来时,已经穿成了另外一名同样刚刚发生车祸的女孩,还来不及庆幸随之而来的金手指,就发现是穿进了一本末世小说的世界。好在没有穿成主角、配角、路人甲乙丙丁之类,她只要演绎自己的剧本就可以了。作品中所提小说为作者虚构!本故事纯属意外,请勿尝试!
  • 金牌推销员的成功话术

    金牌推销员的成功话术

    “交易的成功,往往是口才的产物”,这是美国“超级推销大王”——弗兰克·贝特格近三十年推销生涯的经验总结。因此,可以这样说,对于销售人员,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了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也就吹晌了战斗的号角,进而也就有了成功的希望。所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口才的影响力将会贯穿于销售工作的整个过程,而推销口才的好坏,也将会在每一个环节上,对推销工作的成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销售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推销人员对口才的合理运用与发挥。
  • 中国十大珍品小说文库

    中国十大珍品小说文库

    中国古代小说浩如烟海,经过长期的演化,到明清进入了繁荣期。在众多的小说中,才子佳人、名士英雄的悲欢离合故事,历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我们选编的这套《中国十大珍品小说文库》,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十种小说。它们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堪称小说中的珍品。
  •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八卷)

    微型小说一千零一夜(第八卷)

    本书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一个贴近生活的精彩故事,反映着当代生活的广阔图景。它们不仅能教会你如何理解生活,更能教会你如何热爱生活。开阔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心智、使读者得到精神享受,是编者编选此书的最大愿望。
  • 漫漫何其修

    漫漫何其修

    一个平淡的爱情故事旁人说你有酒我有肉,陌生人,一起聊会天吧我:我有故事你有时间,我们一起看会书吧
  • 异界修仙:神君,靠边站

    异界修仙:神君,靠边站

    有一种穿越叫做,转发这只锦鲤有一种修仙叫做,抱住原主大腿有一种机缘叫做,老乡你好再见……同为修仙文的女主,独她没有灵根。不是亲妈不疼,只是世间巧合如此(甩锅ing)她也许并不霸气,不嚣张,不强悍,而且佛系没有脾气,无论怎样拿捏,她都是不急不气。但当她积蓄起足够的实力——“折我羽毛者,挫骨扬灰!”“凡失去的,必重归来!”“辱我一尺,还你一丈!”——弱肉强食并不是绝对的生存法则,扮猪吃虎才能当上大王~本文无男主,但多元素
  • 我们的少年时代之陶冉

    我们的少年时代之陶冉

    本文男主:邬童女主:陶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