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政策作为与正确选择。和平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和平统一打基础,以“和平”为阶段性目标,以“发展”为阶段性主要措施。对此,台湾学者周育仁也认识到:“在两岸关系发展上,目前大陆和平发展的做法,目标当然是要实现统一,所以大陆是以和平发展的手段来实现统一,这对大陆来讲是很清楚的一个策略目标。”
4.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与反复的过程。和平发展阶段是中国走向完全统一的必经阶段,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过渡性、同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首先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恐怕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够实现或者解决的事情。因为既然是要和平统一,就需要累积资本与实力,就需要争取台湾民心,从而决定了这一工作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同时,和平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为两岸同胞某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这样的历史性任务,决定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阶段决不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甚至是相当长的时期。当然,到底有多长、需要多长时间,应该是取决于两岸共同努力的进程与成果及周边环境和条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为两岸由对抗走向和平统一的过渡阶段,必将是一个较长的曲折进程”。因为要“使两岸的经济、文化环境逐渐趋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这将是一个漫长的、也是艰难的发展与融合的过程,但却是两岸走向和平统一必须经过的一个过程,是奠定未来和平统一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及精神基础的过程。要在“漫长的共同发展进程中,培塑两岸的共同认同,构建台湾民众新的国族认同,为中国未来的统一奠定坚实的思想和观念基础”。
其次,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要真正地实现和平统一,而不是武力统一,就必须放弃“速战速决”的想法,就要为实现和平统一做各种各样的充分的准备,需要保持足够的信心与耐心,“客观认识和把握台湾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脚踏实地积累两岸和平统一所需要的台湾民众心理转变和维护两岸和平统一的力量”。因为“两岸关系,牵扯的不仅是两岸分离60余年来的相互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更牵扯到100余年前中华民族被迫割地赔款、台湾人民沦为亡国奴的屈辱史,牵扯到国共90年来的恩怨历程,牵扯到两岸数10年来社会制度以及发展模式之间的竞争,还牵扯到太平洋两岸的国际政治博奕和中西两种发展模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东西方思维模式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因为如此,所以要不追求两岸关系的表象热闹,而是深化两岸关系的底层,扎扎实实地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并为未来两岸关系的大发展排除障碍,积蓄能量。
第三,将是一个可能出现反复的过程。根据台湾《天下》杂志2009年3月的调查,2008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来,台湾岛内主张统一的比例在持续下降,主张“独立”的支持度有所上升,大多数台湾民众依然倾向于“维持现状”。应该承认,这一倾向是客观存在的。需要注意的是其中原因,一方面,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刚刚开展时间不长有关,另一方面应该是与马英九提出的“不统、不独、不武”“三不”政策有关。“三不”政策是马英九处理两岸关系政策的基本方针,也是马英九当局有别于陈水扁当局两岸政策的基本政策,但作为政治领导人,公然主张“不统”,当然不利于台湾岛内统一力量与主张的上升和发展。
(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1.和平与发展是一对辩证的关系。没有和平,也就没有发展,同样,没有发展的和平,也是虚弱的和平,没有根基的和平。
2.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和平就难以发展,和平是实现两岸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前提,失去和平,不仅难以继续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曾经获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都会毁于一旦。
3.发展是和平的保证与利基。没有发展,和平也难以持久;发展是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的关键,是重要、有效地解决两岸问题的路径,也是促进两岸和平的重要基础。
4.要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首先需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要想“解决”台湾问题,首先需要解决自身的思想观念,要以发展的眼光突破种种传统教条的束缚,避免僵化的认识与保守的思维。中国大陆提出的“和平统一”政策之所以获得两岸民众及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而富有生命力,最根本的要因在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蕴含了和平发展的新理念”,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反映了世界各国对和平与发展的普遍追求。
(三)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关系。
1.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与根本途径。即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所必要的准备阶段。因为和平方式的统一,决定了统一过程的漫长,需要累积基础,创造条件,并非一蹴可就,“和平统一”政策的实现当然需要历经“和平发展”阶段的准备才能实现与达成目标。
2.和平发展是以和平统一为最终目标。和平发展是和平统一目标原则的策略发展,是“和平统一基本方针在现阶段和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具体体现与实现”,如果“和平统一”是基本的国策,“和平发展”则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战略则是为目标所服务的。正如台湾岛内统派人士所言:“坚持中国统一的意志不能动摇”,“坚持民族复兴的信心不能改变”,“谁也不能动摇我们坚持中国统一的钢铁意志,谁也不能改变我们坚持民族复兴至死不渝的信心”。
3.和平发展理论与和平统一理论有关联,也有区别。两者都是两岸关系中的理论问题,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都需要巩固两岸双方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者不同的是,和平发展理论是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有关理论问题,包括和平发展内涵、概念、功能与任务等,和平统一理论是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理论武器,是关于和平统一问题的理论。
4.和平协议与统一协议间的关系问题。和平协议是规范两岸和平发展时期的法律文件,统一协议则是规范两岸最终和平统一的法律文件,目的不同,基础也应该有所差别,所以,考虑到和平发展阶段的特殊情况,和平协议是否需要以一个中国为原则、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是否可以以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只要在相关条文中体现一个中国原则就可以,都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二、和平发展的阶段划分
(一)和平发展可以划分初级、中级及高级等若干阶段。
不仅和平发展是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一个阶段,而且和平发展阶段内部也可以划分成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阶段性的分期发展思维,“台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客观上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需要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准备才能造成一个不得不最后解决的破竹之势”。从而,对和平发展时期再进行若干阶段的划分,也许也是十分必要的,“江八点”提出先结束敌对状态,对两岸关系未来进行规划,就是对台工作的“阶段论”的首次提出。因此,可以将和平发展划分初级、中级及高级等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各阶段彼此衔接。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个很长的进程,这一进程中必然包含若干个不同的阶段,各阶段的内涵不同,任务不同,目标也不一,但却是紧密衔接,甚至互相渗透。对此需要认识与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内涵与特点,给予不同的处理,把握节奏,也是推进两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所必需的。
(三)两岸和平发展已由“决速发展”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第一个时期,2011年后步入第二个阶段即“平稳发展”时期。“在两岸签订ECFA以后,随着对ECFA的落实、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正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和平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
(一)和平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2008年以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事物的形态、发展演变的规律与基本特征尚未完全形成,处于动态的建构之中。目前阶段似乎有以下特征已然出现。
1.和平发展速度快、变化大。
和平发展近四年来,两岸关系呈现了诸多新的变化与格局,主要表现为:
其一:和平发展框架经济支柱的建立。ECFA的签署使两岸经济合作的正常化、规范化与制度化初步实现,并逐渐显现两岸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经济效益。
其二:两岸三通特别是海运、空运的全面实现。这是两岸关系正常化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三:两岸两会协商的恢复与制度化。“陈江会”迄今举行了7次,签署了16项有利于两岸民众的协议,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保证。
其四:两岸文化、教育及社会交往、人员往来等各方面交流的涌现,两岸大交流局面的形成。
其五:两岸执政当局之间基本的政治互信的建立与巩固。两岸双方坚持了“九二共识”与反对“台独”的共同的政治基础。
其六:大陆综合实力的持续上升并推动积极、开放、有效的对台湾人民的“让利”政策。
其七:马英九团队持续推动两岸和平与和解的政策。
其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在持续改善。美国与日本等国际社会乐见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其九:两岸和平发展开始对台湾民意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台湾民众普遍感到台湾经济发展不能离开大陆,“有你真好”,民进党“逢中必反”做法遭遇困难,面临调整其两岸政策的压力,即使是一开始反对两岸签署ECFA的蔡英文及民进党人士也不得不表示不再反对两岸经济合作,两岸和平发展对台湾政局与社会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积极影响。
总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程度、深度与广度在普及与深化,和平发展成为两岸民众的共同追求。
2.和平发展外溢效果尚不够深刻。
其一:两岸关系是台湾内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因素,是制约与影响台湾发展的最大环境所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当然会对台湾的政局与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两岸交流、和平、发展成为台湾民众的需求,两岸关系因素在台湾社会中的分量有所加重。
其二:两岸和平发展与台湾社会所产生的关联度尚不紧密,尤其是与选举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尚不全面与深刻。最明显的特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对台湾政局影响的有限性,由于两岸和平发展只有四年不到的时间,两岸和平发展的“红利”的体现还有待进一步扩大与提升,尤其是两岸和平发展与台湾内部选举之间的关系尚不直接,基本上呈现两岸是两岸、台湾选举是选举的“两张皮”的现象。
3.政治与经济关系密不可分。
其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相当重要。即两岸双方执政当局都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两会协商、对话与签署协议的必要条件,也是近四年来两岸经济合作与文教交流及人员往来等大交流局面出现的基础。
其二:政治与经济这两大因素从来都是彼此影响与彼此制约的。从根本上讲,目前的两岸和平与发展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两岸民众与执政当局从陈水扁执政8年中的痛苦教训中,总结吸取了经验,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体会到坚持“九二共识”的重要性,从而切实地落实为政策。
其三:在两岸关系中,固然有台方一直坚持的“政经分离”路线,大陆方面也曾经提出“不以政治分歧影响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然而,政治与经济事实上是难以完全分离的,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一定会影响到两岸之间的政治,而两岸在政治上的分歧事实上一直在影响着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甚至交流。台湾曾任“陆委会”主委的张京育就指出:“事实上,两岸经贸关系之所以能够增进,跟政治关系某种程度的稳定,是有关联的;如果没有政治方面基本的互信,我相信这段时间经贸关系的开展,也会困难重重。”而“两岸经贸、文化、社会关系持续开展跟制度化之后,必然也会影响双方政治关系的互动”。
4.两岸和平发展的脆弱性。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态势的相对不确定性。四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态势一直在持续演进,和平与发展的红利在逐渐地体现,但和平发展尚未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因为:
其一:两岸和平发展尚未完全制度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的制度性框架尚未完全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固然已经成为两岸民众的共识与追求,但是和平发展的机制并未完全建立,两岸签署了ECFA,实现了经济合作的制度化,但政治对话、和平协议等政治议题尚未展开,两岸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与矛盾还没有谈到,更不用说得到解决或者是有所处理,两岸在文化与思想观念上存在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