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台湾研究所,朱爱莉
两岸目前在政治对话的意愿上明显存在差异,因此,推动政治对话需要循序渐进。所谓的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就是由两岸的智库社团、研究单位以民间学术的方式就两岸关系中的政治议题进行对话、探讨。民间政治对话是政治对话的一种形式,中共新领导人接班以后,各种形式的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日渐升温,渠道多元,对象扩大,频率加快,层次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增强。本文试图对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现状作一分析,以探讨其未来对和平发展两岸关系提供新驱动力的可能路径。
一、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升温的背景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早就存在,只是以往表现得比较零散和个别,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新动力的作用并不明显。而中共十八大后,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则已明显升温。这种升温并非偶然,而是势所必然,主要有五大背景:
1.两岸政治对话重要且不可避兔已不断地被凸显
两岸关系在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逐步进入了和平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共同努力,两岸签署了包括“三通”、ECFA等多项经济性、事务性议题的协议。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紧密,特别是在ECFA签署后,困扰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政治分歧日益显现出来。如何处理政治议题已成为两岸执政者思考和规划“两岸关系如何走下去”时必须面对的关键议题。
从两岸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考虑,中共十八大报告将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提上议事日程,表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这是大陆在和平发展阶段推动两岸政治关系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
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对话的开启,两岸政治对话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阶段的必然之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化有赖于制度化建设,而制度化建设不可避免地牵涉结构性的政治安排,政治安排必须经历政治对话到政治谈判的过程。两岸政治对话因此而成为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2.两岸政治对话复杂而敏感的特性已不断被认识
两岸政治对话的重要性在被广泛认识后,其复杂性和敏感性同时也突出地展现出来。
首先,受制于两岸政治议题的自身难度。两岸政治议题虽然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议题,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议题。两岸政治议题是结构性难题,两岸政治分歧具有结构性的特征,复杂而敏感,解决并不容易。一方面,两岸对于政治议题的立场分歧严重;另一方面,台湾内部对于政治议题的立场分歧也很严重。
其次,受制于台湾内部蓝绿严重对立的政党竞争生态。国、民两党严酷的政党竞争已使两岸政治对话在台湾社会被窄化处理。在台湾民众概念里,两岸政治对话等同于统一谈判,而统一在目前台湾多数人的认知里就是大陆“吞并”台湾的代名词。因此,排斥甚或反对统一就成了目前台湾社会的多数民意。在如此台湾民意的认知下,马英九当局不敢也无意与大陆进行政治对话。
第三,受制于美国对于两岸政治对话的疑虑颇深。美国因素一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虽然美国认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对于降低区域紧张的积极意义,但对日趋紧密的两岸关系对于美国利益的排斥则极为紧张。“以台制华”仍是美国在平衡战略中处理台湾问题的政策思考。以此出发,美国不但不乐见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且对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扩大与深化也有疑虑。马当局亲美先于和陆的政策思维决定了美国的疑虑对于两岸政治对话的牵制力。
因此,马英九当局在其执政满意度不高的情况下对于两岸政治对话消极回避,以至于一开始由其主动倡议的两岸和平协议、军事互信机制成了避之唯恐不及的议题。
3.两岸民间对于政治对话已有尝试且热情很高
事实上,两岸民间政治对话早在2009年以后就不断地被尝试。2009年11月,由台湾“太平洋文化基金会”主办的“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举行,两岸与会人员达110多位。由于参加者不但包括多位接近两岸决策核心的重量级智囊学者,还包括前官员和军事人员,且探讨的是包括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涉外事务等领域的诸多敏感议题,因此广受关注。这是两岸重量级专家学者第一次公开并大规模地在台湾就涉及包括政治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进行综合性研讨,有一定的突破意义;2010年4月,台湾“国防部总政战部前主任”许历农率领由23位台湾退役将领组成的台湾新同盟会访问团与20多位大陆解放军退役及现役将领、专家学者就包括两岸军事互信议题等内容进行座谈交流;2012年12月,由两岸统合学会和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等机构在台北举办的“台北会谈”,首次围绕“强化认同互信、深化和平发展”主题展开交流研讨,对政治对话也交换了看法。与会者除两岸着名学者外,还包括国台办官员、民进党前官员。随着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不断开展,其影响力正在扩散,民间对于政治对话的热情亦水涨船高。
4.两岸执政者对于民间政治对话在政策上或鼓励或不排斥
由于两岸公权力机关政治对话目前难以开启,大陆在中共十八大后着力推动两岸民间政治对话。俞正声在“2013年对台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鼓励两岸学术界从民间角度就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开展对话”;孙亚夫2013年4月在台北参加“辜汪会谈20周年纪念”座谈会时,公开肯定民间对话,表示可以举办民间性质的两岸和平论坛,“便于吸纳两岸各方面学者和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便于反映各方对解决两岸政治难题的看法,便于寻求和积累社会共识”;孙亚夫在2013年6月的“北京会谈”中表示,在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上,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情况下,两岸交往中实务部门公权力行使的问题是可以讨论的。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因应了深化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的阶段性需求。民间先行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由官方直接对话的敏感度,并可集中民间智慧,为以后的官方对话作出一定的铺垫,有助于缓解政治对话在台湾的敏感度和争议度。马英九虽对两岸政治对话谨慎回避,但在2013年6月接受台媒专访时答复涉及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提问时称自己对两岸交流的扩大与深化并未设限,苏起解读这是对两岸民间形式政治对话的正面讯息。显然,就政策面而言,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已成为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的现实路径。
5.台湾民众对两岸的连结有较高的认同
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升温一定程度上与台湾民意在两岸关系议题上的取向有一定的关联。虽然由于长期受到“去中国化”的影响,台湾社会在“台湾认同”增强的同时,中国认同却出现弱化,但即便如此,民调反映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度仍然非常高。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都认同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远见》民调显示,79.6%台湾民众自认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台湾竞争力论坛2013年5月9日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89%的人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调查指出,2012年12月到2013年4月的4次调查发现,认同中华民族的比例在86%-90%之间。台湾竞争力论坛2013年7月4日公布的民调结果表明,若以较务实的角度思考国族认同,也就是同时希望确保台湾利益且有利于两岸和平时,否定中国人的比例会下降;55%的人认同吴伯雄在北京提出的“一个中国架构”说法,也就是一个“中华民国”包含“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来定位两岸关系;85%的人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47%支持“习马会”。
二、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既有形式和特点
目前,已有的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种:
第一种:纯民间的学者或学术团体的对话形式。大陆对台研究这些年发展很快,拥有不少民间的台湾研究机构和涉台研究的学者;而台湾涉足两岸关系研究的机构和学者也有很多。由于分散而多元,这种形式的交流往往频率高,但影响力比较有限,较少引起关注。
第二种:智库社团的对话形式,即是由一定背景或影响力的智库社团举办的规模性的对话形式。大陆有很多智库性质的涉台社团和研究机构,对台工作的现任或卸任官员不乏任职于其中;而台湾也有不少智库性质的基金会或研究团体,有的具官方背景或政党背景,有的具蓝绿实力人物或派系背景,也有的具意见领袖背景。两岸社团智库或对社会有一定影响力,或对执政者有建言献策的影响力,因此,这种对话交流模式具重要且实质意义。该形式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由大陆社科院台研所与两岸统合学会自2009年起迄今共同举办的“两岸和平发展路径系列研讨会”。研讨会虽由民间机构主持,内容却围绕两岸最核心的政治问题,包括认同、互信、史观、政治定位、和平协议等重要议题。特别是2012年以“深化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台北会谈”和2013年以“探索政治安排”为主题的“北京会谈”,在两岸政治议题上的研讨充分展现了开拓进取的前瞻性。参加者汇集两岸政、军、学界人士,台湾方面除了有蓝营人士外,不乏绿营人士,对话具有一定的实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