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知识社群介入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具有破解难题、决策咨询的政治效用。学界将两岸政治互动的路径大致分为官方性质的“一轨”、半官方半民间性的“二轨”以及民间性的“三轨”,目前两岸主要是在“三轨”的层面展开各种形式的政治对话,如党际交流、“国共论坛”、两岸和平论坛、“台北会谈”、学术研讨会等等。只有充分了解问题,才有可能找到答案,这些民间性的“三轨”对话并不回避两岸政治关系中的敏感议题,各方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利益,双方可以深入理解对方的关注点,可以就双方的分歧充分展开论辩。相对于其他对话主体,两岸关系知识社群更多地从学理角度切入,能够诠释政治利益与民众需求,辨识行动选项,降低政策议题的不确定性,进而可以发现共识与共同利益所在,并探讨可能的化解之道,这些成果犹如涓涓细流,先从学理上破解难题,进而通过“三轨”、“二轨”与“一轨”的联动,为决策提供咨询。
其次,知识社群介入两岸民间政治对话还具有政治社会化的效应,促进两岸关系中的“共识”社会化与“社会化”共识。两岸政治对话的议题都是与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民间政治对话的内容、观点及建议,包括两岸之间敏感难题的充分争辩,都会影响到民众对两岸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的认知,也促进两岸民众展开进一步的对话,以网络空间为例,两岸民众借助于网络新媒体,已经构建出了另类的两岸对话沟通平台。在这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有助于将两岸关系中的“共识”社会化,如将“九二共识”演进成为台湾各党派、民众的共识,也有助于“社会化”共识,即通过民众的广泛而深入的互动,由下至上逐步地达成共识。而知识社群以其中立性、客观性、专业性、全面性享有较高的社会信任度,基于这种优势之上的问题界定、共识凝聚与政策创新也较易为民众所认可与接受。
第三,两岸关系知识社群具有其他民间政治对话主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与能动空间。知识社群是由一群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具有公认的专业和能力的专家,以及在此范围或议题范畴上,对于政策相关知识具有权威性主张的专业人士所组成的网络。根据P.Haas的定义,知识社群具有四个特征:一套共享的规范和原则信念,作为行动的价值判断标准;一套共享的因果信念,用以作为联系行动选项及政策后果的判断准则;一个共享的效果观念以评断其专业领域中知识与政策的效果;一个共同的政策实践过程。不同于其他政治对话主体依赖利益、权力作为媒介,知识社群以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作为媒介和影响力的源泉;与其他团体或个人立足各自立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模式不同的是,这种藉由共享的知识,进行联盟和沟通的知识社群,从社会到政府,并跨越两岸,在相互联结的议题之间,足以构建一种微观的文化权力,进而影响宏观政治。两岸关系知识社群可以借助于这种文化权力,通过解构宏观政治和宏观权力主导下的两岸宏大叙事和刻板话语;从各种边缘的、微观的、多形态的、多元差异的角度,塑造人们对于两岸政治关系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理解模式;通过这种文化权力的“生活化”,建构个体对于自身利益、角色、需求及环境的诠释,因“行动是由对外部环境的理性适应和内部的主观理解共同塑造的”,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
四、两岸关系知识社群介入的路径
对于两岸政治对话的探讨与设计,可以从博奕论、结构取向、行动者取向、理性分析、建构论等角度展开,然而公权力或民间力量无论是作为代理人(agent)还是作为行动者(actor),都被赋予了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忽略了个体行动在微观层面都是“解释性理解”和“策略性算计”的综合,“解释”指任何结构、环境、条件等都必须经过个体主观上的认知、诠释和评估,“策略性算计”则是非完全客观理性下对各种行动选择的收益和成本所进行的计算。如何获取信息、怎样评估现实与情境、如何诠释和权衡政策选项等,对于个体而言,并不具有既定的答案和可通约的标准,特定领域内共同期望的一系列原则、规范、规则与决策程序也不一定是现成的,这就提供了知识社群介入的空间与路径。“知识社群取向并不否定结构因素、情境因素,和理性考虑的重要性”,就“如何辨识其利益及行动空间而言,知识社群取向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观察步骤”。
首先,两岸关系知识社群通过问题界定,列举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各种关键难题与分歧,避免两岸政治对话陷入“失焦”或“失根”状态。知识社群影响政策制定运作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动态关联:探寻议题的不确定性,议题如何被诠释,以及议题领域如何被制度化。两岸关系中各领域的行为主体均能从各自的角度感受到两岸政治对立所带来的负面冲击,民间政治对话可以从自身关切的利益、权力等问题展开,但反应的只是利益妥协和各自的行为偏好,相比之下,两岸关系知识社群以其深刻而全面的探讨,更能够发掘困境的核心难题及因果关系,确立清晰的问题意识和期望达成共识的路线图。通过问题界定,确立起两岸政治对话的分歧列表,使得对话能够抓住问题的根源与重点,引导两岸论辩或争议。
其次,两岸关系知识社群构建议题框架,厘清议题联结,设定议程,确立起两岸民间政治对话的“路线图”。两岸关系中虽分歧丛生,但是各个难题之间往往存在内在联系,分歧的解决并非是无序和随机的,例如两岸关系政治定位、“中华民国政权”地位、台湾“国际活动空间”、“和平协议”签署、国际事务合作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彼此关联。而知识社群对于其间的因果关系或逻辑顺序有着较为精准的了解,有能力对相关过程做出专业的判断,能对各种行为选择可能出现的结果提出预测或建议,这就为政策决策者或对话者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路线图”。
第三,两岸关系知识社群通过建构共同观念,逐步形成共识,为决策者或行动者确立起符合各自期望的系列原则、规范、规则与决策程序。考察两岸政治对话主体,无论是公权力机关,还是政党、利益团体等,多是从各自的立场、利益出发,往往通过利益妥协、权力博奕等方式来应对争议,容易陷入各执己见的“失范”困境,所提出的政策或解决方案缺乏合法性和可接受性。知识社群立足于更高的价值规范,依循相应的学理,客观中立地诠释情境,构建两岸关系中的诸如“和平发展”的共同观念,协助决策者与行动者认识或重新界定自己的利益与偏好,推动各说各话到对话;而知识社群内部综合考虑价值、学理、权力、利益与情感等因素所达成的共识性解决方案,能够超越单一行动者的狭隘视野,为政治对话提供程序性规范。
第四,两岸关系知识社群提出建议策略,作为公权力机关的政策选项,以及民间政治对话的方案参考。知识社群在致力于推动良性政治对话的信念下,能够就相关议题形成权威的知识网络,结合决策者的偏好,在充分考虑决策者的利益取向基础上提供最优化的政策建议,推动政策创新。两岸政治议题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增加了代理人或行动者理解、算计、诠释与决策的难度,使得决策者更加依赖于知识社群的政策建议,使其逐渐融入正常的决策管道而制度化,尤其是现代官僚体系与知识社群互动互赖的深入,加上其他民间政治对话主体对于知识社群的信息与决策依赖,使知识社群凭借其专业优势,直接地或间接地发挥着政策影响力。
五、两岸关系知识社群介入的机制建设
两岸关系知识社群凭借其独有的专业知识、信息及话语权,可以在两岸政治对话过程中扮演问题发现者、信息提供者、利益诠释者、议程设定者、分歧仲裁者及决策建议者的多重角色。但两岸关系知识社群如何成为可能?如何从多元的、边缘的、分布式的意见中完成知识发现?其观念与知识如何转换为制度化的权力?
两岸关系知识社群的初始化可以源自于多种力量的驱动:(一)公权力机关发起,因两岸直接政治对话窒碍难行,可以借助学界力量,当前两岸内部各自都有一些公权力机关发起的研究社群或智库,但跨越两岸的知识社群尚未形成。(二)理念驱动学界倡议,因知识、观念、理念的相近,个体的、分布式的研究者逐渐聚合,推动其理念、建议在政策过程及社会公众中的传播,通过宣传、教育、倡导等方式影响决策者和社会大众,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通过议题联结逐步形成知识社群。(三)利益的相互作用,两岸关系中的行动者在面临政治分歧的时候各自有自己坚持的立场和利益,在相互的竞争与妥协过程中,也可能寻求仲裁和调和,可以从竞争场域内部或外部促成相关知识社群的产生。就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态势以及研究现状而言,两岸间的学术交流与对话已相当频密,两岸公权力机关及民间也相当关注与重视两岸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应该说两岸关系知识社群的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学术基础和社会基础。
两岸关系知识社群的生成与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循序渐进:(一)议题性联结阶段,两岸的研究者对于两岸政治难题与分歧展开各自的研究,因关注的议题相同、相关而逐步产生联结,以点对点或面对面的方式,例如通过学术研讨会、论文等形式交换观点、论辩,逐步在两岸学界产生一种议题网络;(二)功能性联结阶段,两岸的研究者在多次的观点交锋、学理探究之后,逐步积累起一些基本共识,为解决特定的现实问题而借助于论坛等进行共同探讨,发布相关评估报告和特定共识,在两岸学界之间形成一种跨界网络;(三)制度性联结阶段,在个别共识及特定合作经验的基础上,两岸学界通过搭建研究合作平台,定期发布两岸关系发展的评估报告,针对其时的问题提出方案,生成一个相对稳固的知识社群;(四)组织性联结阶段,两岸关系知识社群已经建立相当程度的共享价值观、方法论和政策志业,通过设立常设研究小组,针对两岸关系中的议题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并以常设小组为纽带,建立起两岸关系研究及决策的知识网络。
在两岸关系知识社群的生成过程中,从议题网络逐步形成跨界网络的议题关系和研究者关系,在跨界知识社群的工作下,最终形成一个知识网络,能够为持续研究、决策咨询提供资源与智力支持。从静态来看,这一知识网络体现为知识关系,可以使社群成员发挥以往所不具备的知识协同优势,也体现为研究实体之间的协作关系;从动态而言,知识社群和知识网络形成一个基于问题驱动的工作系统,是知识的创造与共享过程。
六、结语
在两岸政治分歧暂时无法通过正式的官方谈判协商或对话加以解决的情况下,两岸民间政治对话可以积累一定程度的经验与基础,然而民间政治对话同样会因彼此在立场、利益、权力、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歧异,仍可能陷入“失焦”、“失真”、“失根”及“失范”的境地,而两岸关系知识社群凭借共享的学术规范、学理逻辑、专业知识、客观中立性成为两岸政治对话的问题发现者、信息提供者、利益诠释者、议程设定者、分歧仲裁者及决策建议者。两岸关系知识社群的建设与完善仍需两岸各方的持续努力,但其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