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0100000014

第14章 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法律机制探析(1)

福建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叶世明

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法律机制是指调整和规范两岸在政治关系领域的规范和制度的总称,统摄两岸政治关系的法律和协议的总概括性概念。它在解决两岸政治议题,发展两岸政治关系上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是保障两岸政治关系稳定发展的制度因素和结构性因素。构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法律机制,包括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宪法机制、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行政法机制,以及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法律障碍的解决机制等。本文将从和平发展的视角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法律属性、为什么需要法律机制以及构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法律机制架构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等问题进行讨论。

一、构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法律机制的释义

(一)两岸政治关系的法律障碍与法律属性

两岸最棘手的问题便是台湾与大陆之间存在着法理事实与政治事实认知上的落差。两岸对政治定位的现实认知不同,以致两岸各执一端,各依其理,无法妥善地按照现行的国际法和政治学学理来定位两岸之间的政治关系,两岸互不承认对方法律和公权力机关的合法性,导致法律适用和法律协作等一系列困难,衍生出许多问题无法解决,甚至使正常的法律业务无法开展,形成阻碍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法律障碍。对台湾问题(两岸政治关系)的法律属性的认识,我们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长期以来,大陆政界、学界和普通民众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较少从宪法和法律角度来思考台湾问题。与此同时,“台独”分裂势力却不断鼓噪“宪改”、“公投”等活动,以期实现“台湾法理独立”。“宪法”和“法律”俨然成为“台独”分子谋求“台独”的重要手段。随着“台独”分裂势力运用的手段逐渐从政治领域向法律领域尤其向宪法领域转移,我们也逐步认识到了台湾问题(两岸政治关系)的法律属性。从法律角度而言,一方面,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法律事实从未改变;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实际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法律是否能有效适用于台湾地区的问题,是两岸法律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台湾问题最终也应通过合乎宪法和法律的途径解决。《反分裂国家法》是我们认识台湾问题的法律属性的标志性成果,它将中央的对台政策法制化,已经成为我们对台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之一。就目前而言,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重申一个中国原则,表明我们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政策,而且还需要建构一套包括各个门类、各个层级的规范性文件在内的法律体系,对处理两岸政治关系进行全面、整体、明确的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以期通过法律机制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马英九也把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列为第二任重大施政目标。有鉴于此,我们极有必要从法学角度深化两岸政治关系法律属性的认识,完善两岸造法机制并研究如何运用宪法和法律手段解决了两岸政治议题,深化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法制化进程。

(二)法律机制对于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意义与必要性

法律的主要特征是程序性和理性,而法律要求人们服从合乎正义和理性的规则。探寻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可知,政治问题法律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结晶。我国已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依法执政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形式。因而,通过合乎法律的途径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也是必然的选择。法律机制对于发展两岸政治关系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法律机制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提供了制度动力:二是保证了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结构稳定性。比如,通过法律机制解决两岸政治议题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正当性;法律可以将有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共识规范化,运用规范的明确性、稳定性、强制性维护共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仅如此,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是未来祖国完全统一的前奏,法律机制对于提高两岸政治互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法律机制,一方面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主张法制化,不断丰富其实践内涵,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奠定法理基础;另一方面又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将和平发展的思想具体化、程序化,使其能发挥实效,并以法律形式加以体现,可以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并加强政策的宣示效果,也可借助法律固有的稳定性、明确性特征,达到稳定台湾人民心理、震慑“台独”分裂势力的目的。因此,运用法律思维处理台湾问题,以法律手段反对和遏制“台湾法理独立”,以法促统、依法统一,在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前提下,按照宪法和《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的各项原则、方针、政策处理两岸关系,用宪法和法律的武器震慑、制约、打击“台独”分裂势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充分认识法律机制解决两岸政治议题的主要意义,在对台工作中树立法律思维,以合适的法律规范合理地表达两岸共识,从而充分运用合乎法律的途径来处理相关问题,这对于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有必要在法学理论和法律技术的作用下,通过吸收现有工作方式和制度创新,将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主体、客体、内容、程序等诸要素用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从而形成具有一致性、明确性和稳定性的法律机制。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保障台海地区的稳定。如果我们给构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法律机制下一个粗浅的定义,那么它可以被概括为调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过程中各种事务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运行的总称。在实践中具有多元性,即在实践环节上,宏观层面的两岸政治定位、中央和有关部门依法开展的各项涉台活动,两岸有关机构相互接触、合作等活动,以及微观层面的司法裁判、行政执法行为和公民所进行的法律活动等,都构成两岸政治关系法律实践的一部分。具体说来,是将两岸政治关系发展转化为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过程,通过对法律制度的贯彻落实,一方面使法律成为促进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有力手段,另一方面则形成有利于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法律秩序。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持续动力来自制度通过对规范的实施和保障而产生的驱动,并将之转化为一种稳定的结构。

二、两岸政治关系法律机制的主要表现形态

(一)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宪法机制

宪法在构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法律机制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应重视宪法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宪法思维来判断和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宪法中确认国家统一的事实与目标,可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最终完全统一提供宪法上的依据,又构成在两岸互动中争取主动权的法律资源。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宪法机制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成文法典意义的宪法;其二为以宪法解释为主的宪法变迁形式;其三是具有宪法性法律性质的两岸和平协议与《反分裂国家法》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和平协议”这一重要概念,如同“九二共识”一样,“和平协议”将在凝聚两岸最大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将成为构建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宪政机制的基础性规范。可以预见,台湾地区的地位、台湾当局的性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框架等重大问题,都将在“和平协议”中有所体现。当然,就目前局势而言,“和平协议”仅仅是一个基本设想,至于其内容、签订方式以及效力等问题均需进一步研究。

(二)通过释宪途径界定两岸政治关系的性质

就目前形势而言,在宪法层面界定两岸政治关系的性质十分必要。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由于种种特殊的历史原因,新中国制定的宪法从未在台湾地区有效实施,现行宪法在台湾地区的效力和台湾地区在现行宪法中的地位等问题,在宪法中也没有说明。目前,中央对台政策主要表现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有关部门的重要文件,尚属于政策性规范,多数未转化为法律规范。上述问题都是对台工作的核心问题,既要体现法律性,也要体现政策性;既要考虑到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又要顾及中央对台政策的延续性;既涉及对已有宪法规范的解释,也涉及对宪法未明确规定事项的阐明。从宪法学角度而言,解决上述问题最适宜的方法莫过于宪法解释。通过释宪厘清台湾问题的性质,其另一作用是可将中央的对台政策宪法化,使之成为具有宪法位阶的法律规范。从而起到仅从政策层面定位难以达到的效果。同时,善于运用宪法解释的方式,在个案中依据宪法的规定,平衡各方观点,既坚持统一的总体原则和方向,又不失时机地开放两岸政治关系深入发展的制度空间。

(三)通过共同修宪维持过渡性平衡

在我国政治实践中,通过宪法确认政策及其变化的主要方式是宪法修改,具有政治性的宣示意义。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趋势与国家统一大局来考虑,两岸未来要共同破解政治难题,其实无法回避共同修宪的问题。过去的经验证明,即便是事务性、功能性商谈,只要涉及到公权力,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往往受阻于两岸关系政治定位的模糊不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会因为外在环境缺乏安定性而无法得到稳定、持续发展。两岸关系“政乱则经慌”的局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对两岸政治关系性质的界定是对台工作的核心问题。这最终需要体现在两岸共同修宪的形式上,将给予台湾当局适当的法律定位与“一个中国”的法律化联系起来。从两岸政治对立及认同差异的现状来看,以两岸政体归一、政权合并、权力统一(传统的政治统一)为目标的全面性修宪的条件和时机并不成熟。积极且务实之计,是探讨局部性修宪的可能,亦即暂时不变两岸宪法本文,共同增加一段内容相同的宪法前言。目的是在两岸共同事务(经济合作制度化、人员与文教交流密切化等)与对外事务(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两岸涉外双边与多边关系等)上建立“两岸一中”与“过渡性分治”的平衡。共同宪法前言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应共同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国家分裂,促进共同的国家认同。

同类推荐
  •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

    本书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哲学、用哲学的重要论述,遵循从哲学之道到工作之术这一主线,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实践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人学等核心内容、思维方式及工作方法,是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升工作能力非常实用的指导性读物。
  •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中美建交:邓小平与卡特握手纪实

    1972年毛泽东和尼克松结束了中美关系史的一个时代,1979年邓小平和卡特却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中美建交无疑是改变世界的一件大事。本书全景式地逼真再现了邓小平、卡特、“卡特的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以及黄镇、老布什、伍德科克等为中美建交作出的贡献和他们极富个性化的形象。如实披露了毛主席派中国“空军一号”赴美接尼克松再访华、老布什“自行车外交”、卡特严打台湾特工、邓小平访美专机强行起飞以及三K党徒刺杀邓小平等鲜为人知的秘闻真事。视野开阔,内蕴丰厚,图文并茂,读之爱不释手,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社会契约论(译林人文精选)

    社会契约论(译林人文精选)

    发表于1762年的《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书中提出的“主权在民”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其核心思想“合法的国家必须根据普遍意志来进行管理”代表了人民专制对旧有制度的替代,象征了主权和自由。
  • 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

    毛泽东·大谋略:中共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决策

    记录了毛泽东如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伟人的超常的聪明睿智,战略家的深谋远虑,政治家的博大胸怀,革命家的宏伟的气魄,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带领共产党人,为中国的命运所做出的非凡抉择,以及指引中国革命在风云变幻的复杂条件下披荆斩棘,渡过险滩恶浪,不断化险为夷、走向辉煌的胜利。再现了一位时代伟人的杰出领导才能、不朽功绩和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贡献。
  • 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论文汇编.2012卷

    台湾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论文汇编.2012卷

    本书系全国台湾研究会2012年度台湾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共收录叶世明《两岸民调体系建构---兼谈审慎思辨民调理论方法的运用》、王建民《南台湾经济社会结构对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影响初探》、廖中武《政治社会化: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孙云《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在国际社会的合作析论》、童立群《表象与实质:探析台湾蓝绿矛盾的深层原因》、严泉《中间选民与台湾选举政治发展的新趋势》等优秀论文18篇,从多个角度对台湾历史与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当年度台湾研究成果之集大成者。
热门推荐
  • 母妃快跑,父王杀来了

    母妃快跑,父王杀来了

    “你有没有爱过我?”快要临盆,她拉住男人的衣襟忍痛问道。男人对她视而不见,冷声吩咐道:“必要时保住孩子。”【五年后】两人再度相遇,她已不是从前的那个卑微求爱的女子,但男人依旧高高在上:“倘若你乖乖撤兵,孤王便给你一次机会。”“父皇,排练的时候你不是这么说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从背后探出头。“死小子,闭嘴!”男人面露难堪的低吓道。
  • 雨夜里的星星沙

    雨夜里的星星沙

    一段水晶般透明的爱情,无往而不胜的女孩子明晓溪同时遇到了两个令人心痛的少年,孤独脆弱的冰,温柔优雅的澈。无法选择却又不得不选择,爱是什么,怎样才是最完美的结局?言情小天后明晓溪联合超级新人diddl、叮叮告诉你最后的答案。
  • 不懂说话,就当不好经理

    不懂说话,就当不好经理

    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经理人的领导水平和决策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中外企业概莫能外。在许多情况下,能够成功交流和沟通的经理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扩展其人际关系。因为人人都愿意和他在一起,听他说话,所以这样的经理人会在人气上占据绝对优势。一个人的才干要被人认识,要被人了解,如果不借助口才,那结果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工作要交谈,政治要辩论,学术需争鸣,合同需谈判,而这些无一不需要口才。因此,经理人一定要掌握良好的交际方法,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成功者。经理人有没有水平,很重要的一点表现在说话上。
  • 总裁大人快来怀

    总裁大人快来怀

    林初九真的不知道,为啥离个家出个走就卖掉自己的一生…对方还是个大叔…自己明明是喜欢小鲜肉的!!…“夫人?”“哎哎哎,总裁大人我来啦!”
  • 上古秘符1

    上古秘符1

    此书以一位经历离奇已经身故的老记者的遗书开篇,通过朋友整理其临终口述的形式行文,叙述了主人公唐增一生所遭遇的各种诡异经历,并展现其揭开这背后巨大秘密和人为阴谋的惊险历程。在主人公的身边,还围绕着一批目的各异的盗墓人、江湖人乃至考古工作者,各界神秘人物穿插其间。为了追寻华夏龙脉几处远古的风水镇,探寻传说中的生死界限,主人公和这些人一起在中华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 西斋话记

    西斋话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王小波全集(第四卷)

    王小波全集(第四卷)

    对于以思维为乐趣的人而言,王小波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在王小波去世后的这些年,他提供的文本的价值不仅没有因他的离去而失色,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愈亦显现。他创造的文学与美,像一束强光,透过时间的阻隔,启迪了广大青年的心灵。为了纪念这位不朽作家离世十周年,首次编辑出版了《王小波全集》十卷本,该套书收录了王小波生前的重要著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首次整理出来的思想火花。全套书分为杂文、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书信集及未竟稿,约200万字。每部均配有王小波亲笔签名的精美藏书票。本书是全集之四。
  • 最强主角养成计划

    最强主角养成计划

    这个世界,并非你所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虚假的,是被规定好了的。每一刻的每一个选择,都造就了一个新的世界,而那个世界里的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而另一个世界的你,却做出了相反的选择。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世界,这便是宇宙无限论的一部分。来自那位神秘的作家,正小明。
  •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受众理论研究

    本书选取受众研究的视角,从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受角度出发,将伯明翰学派各个时期的受众理论归结为被动性解读、倾向性解读、多样性解读和抵抗性解读四种模式,探讨了不同时期受众理论的特征。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 让精神还乡

    让精神还乡

    本质上,她与《人生》中的刘巧珍并无区别,但在身份上则不一样。田晓霞是一个知识者,而刘巧珍则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刘巧珍永远被拴在了土地上,并成为土地的殉葬品。而田晓霞则成为知识者的追随者,并为之献出了生命。田晓霞是路遥在创作中的一个美好幻象。路遥让田晓霞死了,意味着仅有的一线希望的破灭。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一书时,在写到田晓霞去世后,曾经痛哭流涕,喃喃自语:“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并且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哀伤之情,打电话把远在外地的弟弟王天乐叫到跟前,只为告诉他:“田晓霞死了,田晓霞死了!”正因为这个梦的破灭,孙少平所有的梦想也破灭,才使小说具有了艺术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