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刘国奋
相较于民进党主政时期,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的确发生了重大转折。过去五年来两岸关系进展较快,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如何巩固并深化却也遇到一定的瓶颈,这一状况的出现其实是两岸关系转型正义未能最终完成所致。两岸关系转型正义事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化,关系到有效、长效的两岸互动机制的建立,更涉及两岸民众切身利益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维护。本文围绕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内容、历史与现实和内部与外部的需求与压力、完成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对两岸三党的要求及其相关路径与方法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
一、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及其需求与压力
众所周知,1949年以来两岸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由于冷战和隔绝等因素,两岸双方都有对对方不利的宣传。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两岸“三通”,两岸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有所打破,特别是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政策,两岸经贸人员往来增多,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逐渐增加。但遗憾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推进,台湾越来越向“独立”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李登辉主政中后期和陈水扁主政时期所进行的全面的“去中国化”,及其对两岸关系作出错误的定位,即所谓的“两国论”和“一边一国论”,不仅给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观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而且也毒化了两岸关系。2008年5月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后,回归“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立场,两岸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拨乱反正。本文将“两岸关系拨乱反正”称之为“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并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在两岸的共同努力下,五年多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进入到“深水区”。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至今,两岸的政治僵局仍未破解,两岸的经济互利失衡,两岸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岸交流交往不全面深入,所有这一切其实与两岸关系转型正义未实现有关。所谓“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上,两岸互不敌对;2.经济上,两岸互利互惠;3.目标上,要有共同的处理两岸关系发展的长远目标追求。时至今日,两岸在这些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矛盾与分歧,表明两岸关系转型正义远未实现。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实现需要两岸政界和两岸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讨两岸关系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找消除存在问题的方法与路径,共同倡导两岸关系转型正义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化。
(一)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历史与现实需求
谈到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历史需求,我们不免会想到先人们对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和期待,有人可能会以“老生常谈”而作如此评论。但事实是,大陆领导人和广大民众追求两岸统一的确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这一祖国统一的目标其实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有共通之处。然而,至今两岸仍处于猜忌、敌对甚至仇视的状态,这不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推进,更不利于两岸民众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维护。中华民族一百多年被欺负的历史铸就了中国人民的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梦想,历史重任已经摆在两岸中国人民的面前。两岸人民分离了60多年,又饱受外力的干扰,两岸合则利于两岸,分则损于两岸。
从现实需求上讲,现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而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实现是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已进入深水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加以考虑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到今天,两岸政治性分歧问题难以回避,如果两岸关系转型正义不完成,两岸就不能很有效地触碰到所面临的政治性问题,更遑论问题的解决。
(二)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内外动力与压力
首先,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完成具有内在的动力与压力。五年多来,两岸民众在交流交往中获益较多,台湾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比例也在增加,有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需求。但另一方面,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也存在不少的矛盾心理,如既“承认自己对大陆的了解很不够”,但又“对大陆没有兴趣”;既“承认大陆对台湾的发展很重要”,同时又“对大陆的影响力很担心”;既希望在两岸交流交往中获利,又担心过度依赖大陆等等。台湾民众有如此多的矛盾心理表明,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必须提到目前的两岸议事日程上。
其次,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实现具有外在的压力。近两年来,美国的全球战略出现新的调整,试图通过“重返亚洲”,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亚太权力结构。为此,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亚太地区展开新的部署。在策略手法上,美国采取了冷战时期老一套的分化、对抗策略,如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若明若暗地支持日本,加大了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纷争;在南海问题上煽风点火,扩大东南亚国家和中国大陆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些不仅给亚洲地区投入变数,也给两岸关系带来某些不利影响。事实表明,无论在钓鱼岛问题上,还是在南海问题上,两岸都面临共同合作、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外部压力。然而遗憾的是,由于马英九当局对大陆方面的不信任,致使两岸在前述问题上不能展开有效合作,反而让外人渔翁得利、使两岸共同利益受损。由此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两岸极需要通过完成两岸关系转型正义达到共同合作维护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目的。
二、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对两岸三党的要求
两岸关系转型正义涉及两岸民众对彼此的看法与情感,但两岸关系转型正义的实现更与两岸三个主要政党的立场态度有关。从两岸民众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考虑,实现两岸关系转型正义是两岸三个主要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过去五年多来,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民众逐渐增多,但这并没有使台湾民众有效转化为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反而认为自己是“台湾人”的身份认同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强化,据台湾相关民调显示,马英九执政五年的“台湾人认同”指数增加比陈水扁时期要快得多。在台湾主张“台独”者无罪,提倡统一者却难被容忍,例如花莲县政府民政处长周杰民2013年6月间因说了“两岸统一是必然的”的话语而丢了官职,县长傅崐萁还向县议会及大众“致歉”。面对台湾这样的情况,对于主张两岸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说是一大挑战。为此,中国共产党不能气馁,必须做到:一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追求两岸统一的目标,不让“台独”分子有任何幻想;二要有更大的耐心,相信时间在大陆这一边、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这一边;三要有灵活务实的对台政策策略,做好统筹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其反映在对台政策的目标上是追求两岸的统一,两岸如果不统一,中国梦就不能完整实现。中共对两岸统一的目标方向明确,但手段要灵活,措施要务实。由于大陆日益强大,台湾民众总有忌惮心理,因此,在当前对台工作方面,中共要放下身段,多倾听台湾民众的声音,对其合情合理合法的要求要照顾到。在高举祖国统一大旗、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同时,要广开言路,脚踏实地,持续推动两岸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交流交往,积极主导并促使两岸关系转型正义早日完成。
(二)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对中国国民党的要求
国民党要坚持“九二共识”和“两岸同属一中”的政治立场,担负起促进中国统一的历史责任。很遗憾,国民党在台湾民主化和“本土化”过程中已经失去了统一中国的目标。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有助于改善因陈水扁主政而恶化了的两岸关系,它在短期内有利于两岸关系的改善与稳定,但从长期看不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扩大与深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的阻力。国民党支持台湾“民主化”值得肯定,但不能没有正确的方向感,更不能被“台独”分子牵着鼻子走。为了实现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国民党要有更积极的作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国民党要坚持以两岸的中华民族利益为先,不能仅看美国的眼色行事。马英九的“不统、不独、不武”政策也符合美国对两岸的政策要求。国民党必须考虑清楚:在中华民族利益和美国利益之间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我们时常发现这么一个怪现象,台湾在大陆利益和美国利益之间做选择时往往会选择后者,而忘记了在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问题上自己的利益其实与大陆的利益是一致的、是捆绑在一起的,这在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上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2013年5月台湾举行“政经兵棋推演”,模拟中国大陆为争夺钓鱼岛主权、不惜和日本开战的紧急状况,马英九当局因被美、日要求选边站,最后竟然加入美日联盟而对抗中国大陆和俄罗斯。发生这种情况,似乎比民进党执政时的“兵推”还更为荒腔走板,不能不令人担忧。因此,面对台湾这样的现况,国民党应有更广的胸襟、更远的眼光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决不能因一党或台湾一隅之利而牺牲中国的全局利益。
(三)两岸关系转型正义对台湾民进党的要求
从目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情况看,做一个理性、负责任的政党对民进党十分重要。
理性的政党不是一味地为反对而反对。民进党自成立迄今,反对党的角色扮演得过头,采取“凡之国民党赞成的民进党就反对、凡之国民党反对的民进党就赞成”的非理性做法,如既反对“九二共识”,称其为“国共共识”而非“台湾共识”,也反对扩大两岸交流交往,称大陆“有政治目的”、台湾会被大陆“套牢”等等。某些民进党人士虽同意与大陆交往,但其目的还是想利用“和中国发展全面性的特殊关系,积极壮大自己”,进而“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这种非理性的反对立场会让民进党自己付出代价,最终因其与台湾民众的需求不符合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脱节而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负责任的政党并不会将民主诉求与国家分裂混为一谈。在民进党成立之时主张所谓“住民自决”,到后来推出“台独党纲”、“台湾前途决议文”,伴随着民进党在台湾推动民主化,其“台独”主张越来越由隐讳走向显性。直至民进党上台,陈水扁于2002年8月初抛出所谓“一边一国论”,民进党从李登辉手中接过“台湾主体意识”的接力棒,以“公投制宪”等方式,试图在“台湾民主化与本土化”的幌子下行“台湾独立”之实。这种企图以“民主方式”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的做法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该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