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辉对蒋经国政策路线的传承和异化
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总统”已两周年了。在此期间,台湾局势已出现重大变化,国民党权力结构趋向多元化、本土化、年轻化,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在野势力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台湾社会各种冲突事件也与日俱增,主张“台独”和反对“台独”之争空前激烈。而这种种变化,不可否认与李登辉的决策主张不无关系。本文试就李登辉上台两年来国民党内外政策、策略变化情况作一粗浅分析。
一
笔者认为,李登辉上台以来,由于内外环境和主客观因素制约,到目前为止其推行的内外政策(尤其是策略上)虽有较大变化,但从总体上讲,还没有完全打破蒋经国时代各项政策的基本框架。
(一)在统一问题上仍坚持“反共拒和”的基本政策不变
1979年我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后,蒋经国为抵制我和谈攻势,提出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其实质是“拒和”。李登辉继任“总统”后,一方面反复表示“中国只有一个,而且必将统一”,另一方面又宣称“统一必须奠立在自由、民主、均富的基础上”,用“民主、自由、均富统一中国”的口号来替代“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实际推行的仍然是蒋经国时代“革新保台、拒和偏安”的方针。
(二)在两岸关系上,既逐步放宽两岸交往,同时又把它明确界定在“民间、间接”的基点上
开放大陆探亲是蒋经国晚年在大陆政策上作出的一项最重要的决定,它打破了海峡两岸长期封闭隔绝的状态,为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蒋死后,台当局进一步扩大了探亲范围,允许大陆一般民众赴台探病奔丧,并在一定范围内开放了两岸文化、体育和科技交流。与此同时,李登辉也一再坚持将“三不”政策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准则,明令禁止台商赴大陆进行直接投资和资易活动。
(三)在政治革新方面,基本落实了蒋经国生前的各项革新措施
国民党于1986年3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政治革新六项措施,蒋经国生前实际只完成了“解除戒严”这一项。李接任“总统”后,多次表示要“继承蒋经国遗志,加速政治革新”,并开放了报禁。通过一年多准备,于1989年初完成了“人民团体法”、“选举罢免法”和“资深中央民意代表退职条例”的“立法”手续并颁令实施。其他议案也在继续办理。李公开表示,当前台湾最需要的“就是要建立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架构”,“政治结构问题不解决,其他问题永远没有办法解决”。
二
对李登辉上台两年来台湾的内外政策做一简单回顾,也不难发现确有许多引人瞩目的变化,而且在某些方面已偏离了蒋经国生前所坚持的政策轨道。
(一)在对外关系上,由强调“实质外交”演变为“弹性外交”
对外政策变化是近两年来台湾各项政策变化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而强调灵活务实、重利轻名是李登辉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特色。蒋氏父子在对外交往中始终秉持“汉贼不两立”的原则,即宁可在国际社会孤立,也不在“一个中国、一个合法政府”这一点退让。李登辉上任伊始,在答记者问时就宣称,台湾的“外交”政策,“最主要的是看其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他在国民党十三大报告中也表示:“要采取更实际、更灵活、更有前瞻性的作为,已突破目前以实质外交为主的对外关系。”尤其是连战出任“外交部长”后,台有关部门极力宣传“双重承认”理论。连战于去年底在“立法院”公开宣称“汉贼不两立政策已经过时”。近年来,台不断以经济手段拉拢某些国家与其“建交”;在国际组织中谋求“一国两席”,以造成“一中一台”的事实。
(二)在修订大陆政策时,逐步以“台湾意识”取代“全中国意识”
蒋氏父子生前不明确放弃对大陆治权,力避其政权丧失“全中国性质”;既不承认大陆政权,也不谋求“对等承认”。李登辉上台后则一再表示要承认“一时无法在大陆有效行使治权的现实”。实际上等于承认台湾当局只代表台澎金马地区,默认“一个国家两个政府”。1988年除夕李登辉在与海外学人谈到大陆政策时说:“当前的大陆政策只是手段,并没有明确的目标。现阶段大陆政策主要是要降低两岸的对立与紧张,使台湾更安全。”根本不提统一目标,试图把两岸分裂现状长期化、固定化。台湾《新新闻》杂志曾载文指出,“以台湾为主体来制定外交和大陆政策,是李登辉政治信念的重要部分”,“李对台湾(前途)问题的展望,在许多方面均与两位蒋总统有不同的想法”。
(三)在对“台独”势力做法上,采取比以往更加宽容的态度
“台独”问题由来已久。在蒋氏父子时期,对“台独”势力虽也采取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策略,但对岛内“台独”组织一经发现就坚决取缔,绝不允许公开活动;对公开鼓吹“台独”思想的首要分子则坚决逮捕,进行严惩,毫不手软,迫使一些“台独”组织和首要分子纷纷迁往美国等地,在岛内活动总的比较收敛。而近年来海外“台独”势力逐渐岛内化,岛内“台独”势力逐渐公开化。尤其在1989年底三项选举期间,民进党新潮流系一些候选人公开把“台独”主张作为竞选的政治诉求,其活动之猖撅,气焰之嚣张,前所未有。台湾当局虽一再表示要“依法严处”,但迄今未见诸行动。岛内外舆论普遍认为,近期“台独”势力的急剧膨胀,除与世界大气候有关外,与台湾当局的宽容大度不无关系。
(四)在推进本土化问题上,目的和做法也大相径庭
国民党的本土化政策可以追溯到50年代蒋介石逃台初期;70年代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后,开始加速推行。但蒋氏父子在推行本土化政策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以台治台”的策略运用,目的是为了化解省籍矛盾,做法上始终保持以大陆人为主体。李登辉在推行本土化方面目的与做法均与蒋经国不同。国民党十三大后,在党政高层本省籍不仅成为多数,而且纷纷占据要津,实行“以台治台”。在象征“法统”的“国民大会”中,一些“资深国代”坚持要求在他们退职后仍设置“大陆代表”,李也一直未予接纳。
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登辉接替蒋经国两年来,在内外政策、策略上有继承也有变化,虽基本方针尚无根本性改变,但在一些具体政策尤其策略运用上却有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还走得比较远。值得指出的是,李登辉除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等以外,他继承的主要是“反共拒和”、“三不政策”、“革新保台”等消极的一面;而变革的(“弹性外交”、“一国两府”等)却又都是对和平统一产生负面影响的东西。在坚持“反共拒和”的前提下越是开展“弹性外交”,越是加速本土化,就越容易助长党内外的分离意识,也就愈加使台湾政局趋向不稳定;它既不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也不利于台湾社会环境的改善和岛内经济的发展。
目前,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都处于一个转型期,国民党也基本处于“集体决策”的过渡阶段,李登辉在党内外都面临各种力量挑战,因而其政策也带有一定过渡性质。若李登辉顺利当选连任第八任“总统”,笔者认为其内外政策将会进一步调整,并有较重大变化,各项政策将会打上更清晰的李氏印记。进入90年代后,台湾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两岸关系也将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先,顺应历史潮流,进一步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变“和平竞争”为“和平统一”。
1990年1月
原载《台声》杂志
对台湾第八届“总统”选举情势分析
2月19日至3月30日,台湾当局召开了第一届“国民大会”第八次会议,选举李登辉、李元簇为第八任正副“总统”。国民党内部围绕这次“总统、副总统”选举,爆发了一场40年来空前激烈和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大选”期间,台湾形势跌宕起伏,情况瞬息万变,平时潜伏的各种社会矛盾纷纷浮现台面。它既有明显的派系斗争色彩,又具有统“独”斗争性质;既是一场总体实力的角逐,又是一次策略谋略的较量;各种矛盾犬牙交错,情况显得异常复杂。这次“大选”虽已结束,但它给台湾未来政局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很长远的。
一、基本情况
这次台湾围绕“总统、副总统”选举的斗争,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去年底三项地方选举结束到2月11日国民党临时中全会,为酝酿阶段。台三项公职人员选举结束后,国民党内各派势力即在下届“总统、副总统”人选问题上制造舆论,进行造势。李登辉作为国民党“总统”候选人原在党内基本达成“共识”,但在“副总统”人选上,则意见不一。当时呼声较高的有李焕、蒋纬国、林洋港和陈履安等。2月初,台报传出李元簇将作为“副总统”候选人,有意在国民党中全会前放风。李登辉既未按正常程序,将“副总统”候选人提交中常会讨论,也不事先与李焕、郝柏村等核心人士打招呼,这就引起了国民党内以李、郝为代表的传统势力强烈不满。2月9日,李焕、林洋港、蒋纬国、郝柏村4位实力派人物私下会商,决定在2月11日中全会上提出票选动议,如获通过,则在票选时推举林、蒋为正副“总统”候选人。2月10日蒋纬国赴美前,四人又再度会晤,商讨了具体行动计划。不料此举被李登辉获悉,使李有了准备。李在中全会上利用主控会议的有利条件,采取突然袭击方式,以99票对70票否决了李焕等人的票选方案,获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
第二阶段:“2.11”中全会后到林、蒋宣布退选前,为“非主流派”向李登辉发起进攻阶段。被称作“不流血政变”的“2.11”中全会通过李登辉、李元簇为正式候选人后,李、林、蒋、郝总结了“仓促行事最后落得功败垂成”的教训,决定与李登辉进行第二个回合的较量。在经过缜密计划后,他们决定采取“两面出击”的策略:一方面抓住党内外多数人“要求民主、反对独裁”的心理,由“经济部长”陈履安出面,于2月25日提出台湾实行“内阁制”、党内实行集体领导和党主席不兼“总统”等三项主张,黄少谷、林洋港、李焕等出面附和,很快在岛内引起“强烈震撼”;另一方面,利用元老派在“国大”占据一定优势,由拥蒋“国代”藤杰出面成立“助选”机构,并举行大型“聚餐会”,为“林蒋”搭档、推出第二组候选人造势。林洋港与蒋纬国都表示“候选而不竞选”的立场,并在藤杰的餐会上“同台演出”;李焕宣称“党员候选不算违纪”。与此同时,郝柏村召集军系老“国代”聚会。一时间,李、林、蒋、郝、陈形成“结盟”之势。
面对“非主流派”的压力,李登辉深感形势严峻,不得不承认选择李元簇为“副总统”候选人“有不够周延之处”。同时央求谢东阂、黄少谷、蒋彦士等国民党“八大老”出面进行“整合”。李、林、蒋、郝则通过八老向李登辉转达了以下要求:(一)公开表明统一中国和反“台独”立场;(二)实行“内阁制”;(三)党内实行集体领导;(四)党政分开,党主席不兼“总统”。若李接受上述要求,林、蒋可宣布退选。但李在中常会上未正面回答问题,两派之间陷入僵局。在此情况下,李登辉再次请八老出面沟通,并且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一是直接做蒋氏家族工作,拉蒋孝武出面猛攻蒋纬国;二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把分化的主要对象瞄准林洋港。经八大老特别是谢东阂、蔡鸿文彻夜“劝说”后,林洋港终于在3月9日突然宣布退选。翌日蒋纬国也无可奈何地表示与林“同进退”,于是“非主流派”攻势迅速被瓦解。
第三阶段:拥蒋“国代”力图连署,但大势已去;“主流派”走出困境,“双李”在没有竞选对手情况下双双当选。在林、蒋宣布退选后,形势急转直下。李登辉为了高票当选,挽回面子,继续对老“国代”做安抚工作,并以每张选票上千万台币的高价进行贿选。拥蒋“国代”阵脚大乱,其中多数眼看大局已定,不得已投向“双李”,以留下退路。3月16日,拥林、蒋派核心人物藤杰宣称,由于林、蒋受到“巨大压力”,表示不能接受“国大”征召,他们决定不向“国大”主席团提交连署书:结果,“双李”于3月21、22日分别以641和602票(有投票权“国代”715人)当选为第八任正副“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