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亲喜欢听河北梆子,我母亲喜欢听京戏。因为家庭熏陶的缘故,我从小就喜欢看各类文艺演出。北京是演出文化根基极为深厚的古都,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幸运地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幸运地生活在南城琉璃厂地区和东城交道口地区这两块“文化宝地”。新中国成立65年来,我在咱们北京看了各类文艺演出三千多场。从观看这数千场演出中,我不仅获得了生活上的充实和感情上的愉悦,还约略感受到了65年来京都演出文化发展的脉搏。尽管这种感受不够准确,甚至多有偏颇,但我还是愿把这种感受呈现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为了更好地述说这些感受,我试着把这65年分为八个时段,并从不同层面回忆、评述自己所见所闻所历的北京演出文化的各个方面——社会演出文化、群众演出文化、胡同演出文化、校园演出文化,以及我与演艺界名人交往的小故事。这些文字,较之书中所示其他内容,因更入北京文化的血脉,落墨时,虽未呕心沥血,但也耗费了我相当的心血和精力,所以更值得留意一看。
以上,也许是敝帚自珍之言。
在看演出的过程中,由于对节目单感兴趣,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我就开始顺手集存,六十多年来,我已积攒了近五千张,书中所展示的,就是从中选出来的。节目单是文艺演出的名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特有的文化记忆功能越发凸显出来。
书中选示的节目单,大都代表着当时的标志性演出。如果您按时间一路看下去,大抵可以看出六十多年来首都文艺舞台发展变化的轨迹,也许还能从中体会出一些建国以来首都演出文化微观史的味道。
书中所选示的演出入场券,也是“无心栽柳”所得。为了更好地和对入场券感兴趣的同志交流,我还借机表达了自己对入场券发展的看法。至于“留存照”一栏中所记,都可视作与入场券相关的凡人琐事,如能博得识家一思一笑,足矣。
除此而外,我还介绍了自己六十多年来看演出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这些内容,看似是边边角角的事情,但于我,却别有一番滋味,可谓甘苦自知,不足为外人道也。由于篇幅所限,我又从积攒的节目单中选出近两百张,用光盘形式展示出来,供感兴趣的读者欣赏。
有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留痕粉墨,粉墨留痕。”六十多年来,看演出,我乐此不疲,集节目单,我兴趣越浓。六十多年来,我除从中获得愈发充实、有益的生活外,还深感人生苦短,惟积极、乐观、宽厚、豁达、利他的态度,才是最佳选择。这,就已足够了。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