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1200000003

第3章 1957-1959年·百花齐放

在我的印象中,这三年,咱们北京舞台上,演出多、种类多、出新多,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的盛景。京剧《白毛女》《智擒惯匪座山雕》《赤壁之战》《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话剧《茶馆》《虎符》《关汉卿》《蔡文姬》《红色风暴》,歌剧《洪湖赤卫队》《红珊瑚》《**》,评剧《金沙江畔》,豫剧《朝阳沟》,民族舞剧《宝莲灯》《小刀会》,芭蕾舞剧《天鹅湖》等等,是这百花园中绽放出的更艳丽的花朵,及至几十年后的今天,它们依然散发着馥郁的芳香,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这几年,因为演出多、水平高、宣传深入、票价合理,所以普通百姓对剧场有一种亲近感,不少剧场开演前就高高亮起“客满”的霓虹灯。我呢,常奔走在各剧场之间,尽享着各种高水准的演出给我带来的美好的艺术滋养。

群众文化生气勃勃

说说这几年我亲身感受的群众演出活动吧。总的感觉是开展得很普遍、很有生气。我就读的北京师大附中,学生的文艺活动开展得生机勃勃,各种文艺社团经常活动,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经常举行;话剧《玛申卡》、京剧《法门寺》多次歌舞汇演,我都是在学校礼堂饶有兴味看到的。社会上,那时,殷之光、曹灿、周正、朱琳、董行佶领衔的星期朗诵会经常举行,无论是在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历史博物馆)礼堂,还是在物资礼堂、红塔礼堂,我是场场必到,场场必听。到文化宫露天劳动剧场听着名指挥李德伦“解说”的普及交响音乐会,到南河沿的中苏友好馆参加中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到文津街参加北图(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主办的各种文学艺术讲座,我更是早早地提前去领(买)票,到时准到,风雨无阻,乐此不疲。

我参加了文艺大军

因我会拉二胡,1959年国庆时,我荣幸地成为了文艺大军的一员,被编入《洛子舞》伴奏的方阵,指挥是鼎鼎大名的彭修文。10月1日那天,我们的方阵行进到天安门前为毛主席等领导人做汇报演出。当我们的方阵奏出的充满民族风格的旋律,伴着数百舞蹈队员舒展而婀娜的舞姿整齐地高响在天安门上空时,一股幸福、自豪的暖流顿时涌遍我的全身。这种感受,就是现在回忆起来,也是甜甜的。

大正琴,何处寻?

大正琴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老百姓中流行的一种弹拨乐器。这种乐器,猛一看,样子颇似箜篌,但约有它的一半大小。琴由共鸣箱、四根金属弦和两组按键组成。弹奏时,右手用一拨子拨动琴弦,左手五指依谱往下按键,琴就发出阵阵清脆悦耳的金属丝弦声。

这种乐器,相对简单易学,普通百姓都很喜欢它。我最初是从一位姓耿的师哥那里接触到它的。师哥弹得一手好琴。我是从被吸引、爱听、偷学,到最后学会的。那时,我常弹的曲子有《东方红》《北风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月牙五更》《九九艳阳天》等。虽然弹技不高,但也自得其乐。

当时,从劝业场北门入内,二楼有一家专售大正琴的摊位。每次进得门来拾级而上时,总能听到从场内飘过的一阵悦耳的大正琴声,那是摊主为招徕顾客弹奏的,且反复一个旋律,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几个小节……

弹指一挥间,五六十年过去了,现而今,从胡同里再也听不到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在乐器店甚至信托商店也寻觅不到它的身影。“那声音”伴着那弹琴的乐趣,只能永留在自己的记忆中了……

如今,大正琴,何处寻?

在“四馆”看演出

位于东琉璃厂东口路北的火神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改建为宣武区第四文化馆,老百姓亲切地称它为“四馆”。

火神庙原来规模很大。改建后,宽敞的前院焊搭起了大铁棚,靠西边砌起了个大舞台,使这里成了一座简易的演出场所。后院则辟成了图书馆。

那阵儿,我也就十多岁。因为这里离家近,平日能看书阅报,假日能看到演出,所以成了我常去的地方。

建国初,大家心气挺高,上边也重视,所以群众性的演出活动开展得既经常又普遍。每次周末或节假日,你就看吧,“四馆”的舞台可热闹了,台上台下都是老百姓,台上的争着演,台下的争着看。节目形式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歌唱、舞蹈、话剧、鼓曲、相声、快板等。有时乐器演奏、一些箱会也在这里一显技艺身姿。这些节目,我都喜欢看。其中,有两个节目,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的:

一个是寓言舞蹈《龟兔赛跑》。两位穿着普通的男青年,身后各挎背着龟和兔造型的硬纸板,权作一“龟”一“兔”。在手风琴伴奏下,“龟兔”起舞做赛跑状——“乌龟”虽慢,但一刻不停地向前“跑”;“兔子”跑得快,可到中途自傲地停下来,一会儿玩,一会儿吃,待它看到已临近终点的乌龟想要奋起直追时,已悔而莫及,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乌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舞蹈动作简单,情节也简单,但它却在我心中留存了几十年、警示了我几十年……

一个是箱会出演的民间舞狮。只见舞台大幕一拉开,在阵阵鼓声和镲声的烘托中,由人舞动的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和六只活泼可爱的小狮子,摆头摇尾,登台亮相,很是壮观。之后,小狮子退下,在舞球人的引逗下,两只雄狮忽而腾,忽而挪,忽而闪动双眼,忽而张开大口,忽而跳上高桌,忽而脚踏滚球,看得人眼花缭乱,暗自叫好。最让人吃惊的是,那六只小狮子突然从后台鱼贯而出,奔跑着穿过好奇的观众人群,一个个身捷如燕,蹭蹭几下,攀上大棚的铁架,一下子上了铁棚的四角,做着各种造型和舞台上的大狮子呼应着,引得观众一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妹妹参加了新歌合唱团

妹妹在宣武区沙土园小学读书时,因为声音好、形象好,活泼开朗,被选拔加入到北京新歌合唱团。这是一支成立于建国初期的音乐素养很高的合唱团,是实打实的“好声音”合唱团。他们训练地点在原北京师范大学(现北师大附中对过)。排练时,老师几乎是一小节一小节的练、一个音一个音的抠,要求十分严格,练得非常认真。他们经常在节假日深入学校、农村、工厂、农村去演出,很受欢迎。演出服是黄色连衣裙,红领巾和白球鞋。演出时,近百位小朋友往台上整齐地一站,特精神,特阳光。演出结束后,“报酬”虽然也就是几个普通的甜圆面包、几个水果、一瓶汽水,但同学们吃着、说着、笑着,非常高兴。因为他们爱唱歌、更爱给大家唱歌,因为在歌唱中他们收获了快乐,更收获了校园以外的丰富生活。十几年后,妹妹当了小学老师,教学生唱歌,在联欢会上出个节目,都不在话下。因为小时候,她在合唱团早打好了基础。

我记得当时社会上搞得比较活跃的还有中央广播少儿合唱团、北京少年宫合唱团,之后成立的中央乐团少年女子合唱团(现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北京金帆合唱团,也都有很高的演唱水平。

夏夜胡同文化二景

那时,我住在宣武门外东北园胡同北巷,这里的两个胡同文化的场景,至今还存在我脑海之中。

场景一:

夏日的夜晚。胡同里的一位热心的大婶,引领着两位鼓曲艺人做串胡同的演出。艺人通常是一男一女,男老女少,眼睛皆有疾。演出的地点或大树下或空场处,演唱或单弦或西河大鼓或京韵大鼓。演唱进行中,大婶用小笸箩在观众中收敛着钱。唱罢,她再引领着他们到另外一处演唱……

小孩不收钱,所以,只要愿意,我可以跟听一个晚上。

场景二:

从我家往南走,是这条胡同热闹的“核心区”,这里不仅有粉笔厂、理发馆、油盐店、大酒缸,还有一家电器修理部。修理部的李哥为人热情、喜好文艺。那时,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晚上经常安排京戏、评剧的剧场实况转播。每到有转播的夏夜,李哥就把大喇叭放在门口,到点儿也来个“实况转播”。通常是还没开戏,街坊四邻中的戏迷们,就带着板凳、拿着把缸子和大蒲扇,早早选好位置坐下;先开聊有关戏的事,待开戏了,都有滋有味地入神地听着,直到“散戏”了,才满足地谢着笑着说着论着往家走……

这个胡同文化活动,只要我赶上了,一准儿参加,而且还是积极分子。

从1957年到1959年,虽经过五七年“反右”、五八年“大跃进”、五九年开始的自然灾害,可是这些都似乎对北京文艺演出的开展没有多大的影响,对这个,我至今还纳着个闷儿。

同类推荐
  • 中国散曲史

    中国散曲史

    本书全面细致地梳理介绍了中国散曲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情形,包括散曲起源、形式及特质,元人散曲,明人散曲及清人散曲四部分。明散曲独特地以昆曲流行为前后期分界,清散曲以清丽、豪放派分别阐述,并专论清小曲与道情。全书资料广博全面,论点独特、勾勒清晰,在研究中国散曲诸家之中独树一帜,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都极深厚。
  • 摄影入门:知道这些就够了

    摄影入门:知道这些就够了

    本书简明扼要,但又涉及到摄影知识与技巧的方方面面。若你是摄影爱好者,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电影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

    《电影的故事》从电影本身、电影的拍摄、电影的编导到电影的票房等,为你揭开关于电影的一个个谜团。电影到如今已走过了百年,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如今的有声电影,从传统电影到商业电影,光与影的结合、文化与人性的碰撞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为之癫狂。如今,在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稳定因素?如今又有几个电影人还因初心而拍摄电影?又有几个电影人可以坦诚面对口碑欠佳的作品?中国电影人需要努力的方向又在何方?看车径行导演用犀利文笔为你一一解读。
  • 环境艺术纵横谈

    环境艺术纵横谈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应该如何经营,环境艺术是什么?本书将为你揭示环境艺术。
热门推荐
  • 掉在地上的太阳

    掉在地上的太阳

    那母女俩就像一根丝,随着那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的消失,德昌心中对邱老师的那份嫉妒也被抽走了。其实,德昌对邱老师最开始时不是嫉妒,而是羡慕。这其中的缘由,倒不是羡慕邱老师肚子里的墨水。邱老师年轻时曾经在村小学当过几年民办教师,后来被清退回家种田了。虽然被清退了,转山营子的乡亲们还是延续着以前的称谓,颇有几分恭敬地称呼为邱老师。德昌嘴上不说什么,却在心里认为肚子里要那么多墨水没多大用处,一年四季,春种秋收,靠的是一双手,一身汗,要那么多墨水有什么用?你支着画夹子照着庄稼地描了一幅绿油油的画,你那田地里的秧苗就绿油油的了?
  • 三无性论

    三无性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零陵飘香

    零陵飘香

    入宫当皇后……叶薰的耳朵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爆炸性的关键词。一觉醒来穿越成名门闺秀,皇后候补,这简直是言情女主最美满的起步点。眼看叶薰未来的锦绣人生就要展开,可是转眼之间美梦破灭。满门尽遭屠戮,皇后落拓江湖。前无出路,后有追杀,机缘巧合之下,却意外来到仇人家里当丫环。一代帝王的遗留文诏,偷天换日的皇权更迭;一个皇族的混乱血脉,延续数代的恩怨情仇。皇朝与沈家之间,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牵扯着怎样的联系呢?从庙堂到江湖,从江湖又重归于庙堂,从皇后到丫环,从丫环再到皇后,且看叶薰充满波折的穿越生活。
  • 捡灵人

    捡灵人

    一枚铜钱、一面铜镜、一副尸骨深埋地下数百年。一件血案,一张人皮,深仇大恨铭记在心数十年。无声的冤诉,彻骨的恨意,尸骨之谜,人皮之恨,不可能成为当世之谜,最终被捡尸人的他破解。
  • 秋思集

    秋思集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精选了作者近几年的优秀之作。全书分序、正文、后记三部分,共有文章35篇,其中正文33篇,分四部分:第一章,留住美好,共有文章8篇,主要介绍童年趣事;第二章,珍惜当下,共有文章9篇,主要追忆作者的长辈、恩师、亲人、挚友等之风范教导和音容笑貌;第三章,从心开始,共有文章10篇,主要记录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以及生活中难忘的经历;第四章,尘影粒粒,共有文章8篇,介绍现实生活中的众生百态,以及作者印象特别深刻的几次事件。
  • 爱妃请你认栽吧

    爱妃请你认栽吧

    什么?你说夙府千金贤良淑德,温柔体贴?啥?你说天朝离王体弱多病,废人一个?洞房花烛夜,他领教了她的泼辣。她亦知晓了他的秘密。“他想谋位?不行不行,我得赶紧跑路!”离墨堵在门口,妖媚的开口:“夜深了,爱妃,你想去哪儿?”
  • 穿梭时空学院2:星空浩瀚的强敌

    穿梭时空学院2:星空浩瀚的强敌

    二十世纪,一个平凡无奇的高中生,也是个时时被小太保欺负的可怜虫,因宿命的原因,陷入了奇妙的时光异变,来到一所奇异的学校,这个学校不存在于任何地点,也不存在于任何时代,只有一个老师,还有几个助教,和一群十来岁的古怪学生。只是这个老师的名字叫做鬼谷子,助教们来自不同时代,学生虽然都是毛头小孩,但他们却都来自战国时代,也就是日后的孔子、庄子、老子、列子及公孙龙。
  • 嗜血佣兵女神:邪王太腹黑

    嗜血佣兵女神:邪王太腹黑

    人人都说她是废材,遭受人的唾弃与鄙视。世人鄙视也就算了,偏偏自家的姐妹也欺她辱她。当她做了陪葬,三年后重生,也不知道是哪些人厚颜无耻的向她谄媚献好。皇帝又如何还不是听从她的提议,最后还被傻帽的算计,让百姓所耻笑。名震天下的邪王还不是整天跟在她的身后瞎转悠?无孔不入的情报楼还不是她随手而创?且看她如何废材逆袭,锋芒展露,斗智斗勇,涅槃重生!
  • 彼得·潘

    彼得·潘

    从彼得·潘领着他那个动不动就使小性子的仙女朋友叮铃铃从育婴室的窗户飞进来开始,我们的故事就被魔咒影响。达林太太家的孩子们被送上永无岛,他们在岛上与那些找不着父母的孩子们相遇,一起窥视腼腆的人鱼在蓝色的泻湖里嬉戏、遭遇胡克船长和他手下那些凶恶的海盗……这个故事不仅写了作者个人的经历、奇遇,还写了奇幻的历险故事,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
  • 生产生活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生产生活篇(农民十万个怎么做)

    本书主要内容涵盖四个方面:一是介绍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方法,增强农民生产管理的本领;二是介绍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三是介绍与消费有关的知识与方法,帮助农民更好地做出消费决策,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介绍饮食保键的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