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2100000001

第1章 评剧的起源和初步发展(1)

一、评剧的起源和发展

评剧在故乡滦南俗称落子,即史书中记载的“莲花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所修的《滦县志》中记载:“莲花落原名莲花乐,俗谓之蹦蹦戏,昔时乞者沿街乞讨之歌曲也。嗣后日益发展,居然登台,唯奏曲作态,俗鄙不堪,诚足以伤风败化,然市井游闲之辈,热烈欢迎,顾曲者肩摩踵接,争先恐后,待所谓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欤……”

如此受百姓欢迎的“蹦蹦戏”怎能冷落了近在咫尺的京城。于是,清代末年,部分莲花落艺人就在北京城及周边的房山、顺义、平谷、通州、大兴、门头沟等地进行演艺活动。单口莲花落、对口莲花落、彩唱莲花落等经过艰难的开拓、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一种较为成熟的民间说唱艺术。特别是对口莲花落的演出已经发展到一生一旦“二小戏”的阶段,距离今天的评剧艺术仅有一步之遥。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天津宝坻莲花落演员乐不够、金叶子、韩九龄、王方、马喜顺、李方、马三、马四、王仲元、史春鲜、张来、王殿佐等来到北京,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搭席棚演出。剧作家胡沙所着《评剧简史》中写道:“这是第一批农民艺术家带着自己粗犷的蹦蹦艺术,闯进了紫禁城……使京都人民耳目一新。从此西路评剧就在北京扎下了根。”(西路评剧是蹦蹦戏的一个支流,即西路蹦蹦。1958年始称西路评剧,主要活跃在京奉铁路西、北京周围及天津以西宝坻一带农村。)

1909年,成兆才带领“庆春班”进入冀东煤都唐山,在贫民聚集地“永盛茶园”演出。为了能站住脚,成兆才根据市民观众的审美需求,从内容到形式对“拆出戏”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完成了向戏曲形式的全面转化,一个新兴的剧种“平腔梆子戏”形成了。评剧正是从永盛茶园起步,逐步发展成熟并最终走上戏剧舞台的。与此同时,北京的莲花落也由少到多,从单一到复杂,逐渐发展到近百出剧目。这些剧目继承了原说唱时期的风格,以表现家庭伦理道德的生活题材居多,创作者、演唱者均来自民间,令京城百姓倍感亲切。评剧以完整的戏剧形式,开始跻身北京戏曲舞台。

即便如此,在清光绪末年北京戏曲舞台诸腔云集、名流荟萃的大环境下,北京莲花落难以与其比肩,想要立足舞台,绝非易事。他们只能在什刹海荷花市场搭席棚演出,在白塔寺、隆福寺、东安市场等地,或“撂地”,或“搭棚”(也称“跑棚”),也赶些集市庙会。真正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落子”、“蹦蹦戏”、“半班戏”。

可以想见,以“跑棚”、“撂地”为经营手段的落子戏班,不仅不被梨园行看重,而且所到之处,受尽了排挤和贬损。眼看着人家大戏班在大戏院锣鼓喧天,观众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这些落子演员的心情可想而知。面对如此困境,乐不够、金叶子等人为了在京城站住脚,便将宝坻、蓟县、武清等地的莲花落演员如挑帘红、柳叶红(刘子琢)、露水珠、小元宝、白莲藕等一批又一批的演员联合在一起,在京城各个地方“跑棚”、“撂地”演出,受此影响北京郊区的大兴、顺义、平谷、门头沟等地也纷纷成立了莲花落戏班。

北京当局见莲花落在京城“跑棚”、“撂地”实在有碍市容,便在1923年将先农坛外围坛墙拆除,指令莲花落戏班在坛墙旧址处搭建了两个席棚剧场。一个坐北朝南,起名三合义茶园;另一处坐东朝西,唤作振兴茶园。从此,莲花落班有了两处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您可别小看这两座席棚剧场,它不仅使莲花落艺人的生存有了保障,重要的是,对于莲花落的发展与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时隔不久,艺人们又被当局轰赶,罪名是“有伤风化”。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到鼓楼搭建的席棚中演出,依旧常常遭到当局的干扰和轰赶。如此反复,莲花落戏班为了糊口和生存,就在城里城外周旋,席棚不让搭,就“撂地”演唱,你禁我走,你走我唱,流动中与“城管”周旋。最终,莲花落终于以超常的毅力和斗争精神,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诸多戏班在天桥一带安营扎寨,虽说依旧是惨淡经营,但陆续有了慧宾、荣华、小桃园、红楼、三合、三和义、振生、小小戏园、德胜轩、三友轩、万盛轩等专演“落子”(蹦儿戏)的场所。除此之外,有些经营者见莲花落如此受观众欢迎,干脆将原来场所的名字改为“落子馆”,以吸引观众进来欣赏“落子”。

与此同时,在天桥之外的齐化门来福茶园以及宣武门、东安市场、什刹海荷花市场、月坛、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鼓楼等,都先后设置席棚演出“落子”。特别是什刹海席棚,每年从旧历五月初一开始,一唱就是一白天,是当时表演“落子戏”的重要场所。北京落子也在演出实践中培养了一批女演员,如黑妞、小兰舫、瞎兰英、张桂珍、大桂芳、大翠仙等,而且多是北京籍的演员。

二、莲花落最终定名为评戏

自20世纪初开始,经过莲花落艺人们的艰辛努力,莲花落在民间得到了初步认可,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北京莲花落戏班东躲西藏,“撂地”、“搭棚”演出之时,评剧的奠基人、滦南的成兆才也同样处境艰难。当他带领庆春班进入唐山,在永盛茶园搭班演出时,也遭到了警察局干涉,说戏班演的莲花落子“低级粗俗,有伤风化”。

成兆才据理力争,可警察局根本就没工夫听他申辩。于是,成兆才找到了永盛茶园老板王凤亭说:我们虽然是唱莲花落的,但是经过改革求新之后,已经完全不是从前的莲花落了。如今,我们演出的是大戏!不信,可以请警察局管事的来看看我们的戏。但无论怎样解释,人们还是对“落子”有一种偏见,依旧认为是农村田间地头、插科打诨的杂耍玩意儿。

为了进入大城市演出,打破人们的传统世俗观念,艺人们想尽了办法。王凤亭看过演出后,建议改个名字,不叫“落子”。他说:“人家的大戏有昆腔、高腔,还有京腔,咱们就叫平腔不行吗?”经过大家热议和商量,最终一致认为,落子戏中的锣鼓点以及唱腔,吸收梆子的精华比较多。所不同的是,落子戏的唱腔不像梆子那样走高腔,而是走平腔,最终定名为“平腔梆子”。

1915年,成兆才带领永盛合班进入天津河东晏乐茶园演出,打出了“平腔梆子戏”的旗号,受到了观众的追捧。月明珠演出的《杜十娘》令京剧名伶交口称赞,梅兰芳、刘鸿声等京剧大师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1923年,成兆才再次带领“平腔梆子戏”来到天津演出。天津有位叫吕海寰的老者,据说早年间曾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特别喜欢看落子。最早月明珠来天津时他就一场不落地追着看,一次他看完戏来到后台对成兆才说:“你们的戏唱得好哇,有警示后人,评古论今的作用。好比给世人找面镜子照照自己一样。这重点在一个‘评’字上。所以你们的戏以后就别叫‘平腔梆子’啦!就改叫‘评戏’吧!”

成兆才听后非常赞同吕海寰的建议,从此就将“落子”、“平腔梆子”彻底更名为“评戏”。

尽管评剧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分,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评剧始终无法进入关内演出,特别是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无奈之下,评剧戏班只得前往东北地区演出,却出乎意料地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尤其是在哈尔滨首演了成兆才编写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等剧目后,评剧在观众中影响更大了。如此,东北各省相继出现了演出落子的戏班,当地许多演员纷纷加入到评剧的演出中。特别是东北地区女演员的加入,使评剧在表演和演唱方面得到了极大发展,地方特色越发浓厚。久而久之,评剧在东北被人们称之为“奉天落子”。

与此同时,由于北京当局的禁止及人们的世俗观念,西路评剧(北京蹦蹦戏)在北京地区却日渐式微。而东路评剧(奉天落子)则借名声大噪之时,几次试图闯入京城,开拓演出市场。就在民国政府南迁之后(北京易名北平),东路评剧终于成功挺进北平。

1928年,李岐鸿带领天津的敬顺戏社到北京演出,首演于三庆戏院,后又在大栅栏西口小茶园演出。主演为张月婷,还有李宝珠、李宝翠、李宝玉三姐妹。演出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三节烈》《桃花庵》等。由于上座不好,不久即离京返津。

1929年,芙蓉花率领复盛戏社进关,到北平、天津等地演出时,不仅演出阵容强大,而且理直气壮地打出“奉天落子”的旗号。除了芙蓉花、花云舫、花小仙、李小霞、十三妹五大主演的助威,他们还把民间的真枪真刀、梢子棍、七节鞭等兵器搬上舞台,此招果然灵通,复盛戏社以其唱做俱佳的演出和别开生面的武打,很快赢得了北平观众的喜爱。

同年十月,白玉霜率领华北剧社进入北平。随后,刘翠霞、李金顺也先后亮相,一时间北平城内评剧名角荟萃,形成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竞争场面。与此同时,喜彩莲率元顺剧社在北平再次掀起了评剧热。其所演的剧目多由京剧改编,如《点秋香》《卓文君》《凤还巢》《斩经堂》《十三妹》等。她以评剧通俗易懂、唱腔舒展优美的特点搬演京剧剧目,使观众感到新鲜而亲切。

就在外地各路评剧班社杀进北平,为争夺市场,招徕观众,竞相在剧目、表演、服装等方面“出新”、“出奇”之时,良莠杂陈的现象也出现了,最终招致北平当局对评剧实行禁演。

1934年1月19日,北平市长袁良对记者发表讲话:“评剧女伶白玉霜等,表演淫戏实在与风化有碍,故昨令公安局将其驱逐出境。”这就是白玉霜等被逐出北平的事件。如此,直至抗日战争爆发,评剧在北平再无声息。

三、西路评剧在北京

西路评剧原名北京蹦蹦,又名北京落子,发展于河北省宝坻、香河一带农村中。宝坻评剧艺人金叶子,吸收宝坻县流行的“地头调”和“娃娃腔”,后发展为“蹦蹦戏”,于光绪年间基本成形。不仅涌现出一批优秀艺人,而且还去外县和大城市流动和演出。这种纯朴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得到了各地农民的欢迎和喜爱。

1893年,首批农民艺术家带着自己粗犷的蹦蹦艺术,闯进了紫禁城,辗转于什刹海荷花市场等席棚“跑棚”,后拜在北京彩唱莲花落着名演员赵星桓门下。他们首先在东安市场找到了自己的阵地,演出得到了京城各阶层观众的喜爱。特别是西路评剧着名小生金叶子的一曲高歌,声震九城,令京城人民耳目一新。从此,西路评剧就在北京扎下了根。

1908年,金叶子成立了“京东蹦蹦戏”班社,成为第一个进京的蹦蹦戏班社。该班社在北京东庆茶园白天搭棚唱戏,晚上入“单二爷”府唱堂会,传说后又经“单二爷”荐举至醇亲王府唱堂会。当时进京演出的主要剧目有《赵连璧借粮》《十粒金丹》《刘翠萍哭井》《五女哭坟》《刘成杀婿》等。随着蹦蹦戏唱腔的演变与发展,艺人中形成了多种演唱风格,由此产生了评剧的雏形。但清光绪末年,北京戏曲舞台名流荟萃,昆腔、京腔、皮黄、梆子腔等争奇斗艳。西路评剧难以与其比肩、抗衡,更难以占据大栅栏的广德楼、庆乐戏院、中和园等有规模、位置好、效益好名声大的演出场所。只能屈就在什刹海、白塔寺、隆福寺、东安市场等地搭棚,或赶集去庙会。虽然是在演戏,但难成大器,被人视之为“小落子”。

据专家考证,西路评剧早于东路评剧,西路评剧唱腔受哈哈腔、老调、竹板书、河北梆子、皮影、京东大鼓影响,形成了高亢、激越、明快的唱腔艺术,群众喜闻乐见。当时的代表剧目有《孙继皋卖水》《铁莲花》《左连成告状》《借女吊孝》等。由于西路评剧受当时艺人间门户之见、派别之分的影响和限制,相互保守,故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另外,女艺人的加入也使东路评剧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西路评剧逐渐衰落了。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西路评剧濒临消亡。

四、成兆才,中国评剧的奠基人

成兆才是人们公认的评剧奠基人,在叙述评剧的历史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尽管他与北京的渊源不是很深,但他在评剧史上的地位和编写的评剧剧本却风靡京城,经久不衰,其经典作品《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众多剧目,至今仍“活跃”在评剧舞台上。

成兆才187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祖父到父亲都是靠给人家做长工为生,家境极其贫寒。成兆才从十几岁起就给大户人家放猪、打草干杂活。虽然没有条件读书受教育,但却对横笛、板胡、唢呐等民间乐器无师自通。在每年正月的花会上,15岁的成兆才就成了当地有名的秧歌名角。然而少年有志的他,深刻意识到目不识丁的苦恼。因此,他经常到本村私塾的窗户下“听课”,透过窗户眼儿跟着私塾先生学识字,很快就学会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本,并在闲暇时以树枝代笔,大地为纸,练习写字。凭借刻苦学习的精神,最终粗通文墨,并拜莲花落艺人金开福为师,学唱莲花落。

同类推荐
  •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

    《色彩写生基础与实践》以培养色彩思维为目的,从色彩理论基础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提高学生对颜色的感知和兴趣。通过理论的融入,使学生认识到色彩造型规律的来源和过程;通过技法和训练,增强学生的色彩敏感度和用色能力。
  •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本书结合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在辩证吸收苏联蒙太奇理论、巴赞长镜头理论和电影符号学基础上,从电影审美时空角度切入,对电影的生命内核、审美境界的构建、审美体验机制、审美品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创造性地建构电影美学新理论。上篇围绕审美时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禅宗美学、欧洲生命美学、马利坦神学美学、海德格尔美进行细致解读提炼,提出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下篇在批评传统电影美学的基础上,围绕电影审美时空建立电影审美四维时空的概念,对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形成、结构、存在机制、品质、各类等进行系统阐述。在中西视界融合中开创电影美学新境。
  • 影视精品导视

    影视精品导视

    任何教材都是关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认识会有不同的知识体现,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知识追求。“影视精品导视”课程,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影视类专业的基础课。
  • 著名歌剧欣赏

    著名歌剧欣赏

    《青少年艺术欣赏讲堂:著名歌剧欣赏》定位为歌剧欣赏入门普及型书籍,收集了世界著名的歌剧,包括《白毛女》、《江姐》、《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等,并对其进行了讲解与分析,其中包含了歌剧的评论与指导性欣赏,及其创作的背景、故事等。
  •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红楼梦>与诗性智慧》宏观研究,包括观念、方法论、最新观点的评析等,作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视野,能够把握历史主线展开丰富的描述。同时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更具体,与作品的描写紧密结合,侧重于美学方法的使用,包括方法论的反思。
热门推荐
  • 大话台州人

    大话台州人

    江南有一块地方民风迥然,既有江南人本有的温婉,也有北方人的直爽彪悍。这儿的人个性鲜明,崇尚“大”文化,传统习俗和现代潮流在这里完美地融合,不好奇他们都是一群怎样的人吗?才女作家王寒以辛辣幽默的“大话”描绘了这个她深深热爱的故乡。
  • 绿山墙的安妮(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绿山墙的安妮(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主人公安妮出生三个多月就成了孤儿,在阴差阳错来到艾凡里的绿山墙之前曾帮人看过孩子,做过家务,还在孤儿院生活过。她渴望亲情,渴望理解,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她爱风景秀丽的绿山墙和收养她的卡斯伯特兄妹,幸运地在绿山墙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她诚实热情,富于幻想,但也有任性、虚荣等坏毛病。在马修和玛丽拉的关心爱护下,她从一个红头发、满脸雀斑的“丑小鸭”成长为才貌出众、善解人意的大姑娘。马修去世后,她为了照顾丧失了劳动力的玛丽拉,毅然放弃用心血和汗水赢得的艾弗里大学奖学金,回到了偏僻的绿山墙,开始了人生新的奋斗。
  • 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小农女要种田

    小农女要种田

    她家的后山上,突然有一天来了一个失忆的杀手。她毫不客气把他捡回家。哼哼,告诉你,你的苦日子开始了……咱家正缺一头牛,咱爷正在寻一个苦力,还有咱家往后发家致富的重担,可全要靠你……
  • 桉然无恙

    桉然无恙

    初见,唐桉桉就像是一朵向日葵,给莫然带来了阳光。至此以后,他非她不可。再见是在五年后,彼时,唐桉桉已经忘记了莫然,她认为的初见却是他期盼已久的再会。学术讨论会上,她被他点名起来问问题,顶着全班女生期盼的目光,她只好一咬牙,问道,“学长,您有女朋友了吗?”莫然只是轻笑,“还没有,不过我很期待有。”大脑短路的唐桉桉不知道要说什么,只能顺着他的话接了下去,“祝学长早日脱单!”他笑,“借你吉言。”交之于心。几个月后,实在是忍无可忍的莫然在校园的长椅吻了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绝代仙后

    绝代仙后

    当年,各族纷争,五族皆因那次大战元气大伤,自此,玄族隐退,血族败落,兽族臣服。最为惨败的便是仙族,自此再无踪影。唯有本什么也没有的人族,在大战之中大获全胜,从此,一跃成为统领五族的圣族。她是仙族最为幼小的公主,一朝从荣誉之巅跌入谷底,成为人族皇宫之中卑微的奴隶。别着急,且看她如何惩恶人,虐渣渣,如何一步步报家仇,平族恨,如何一朝翻天,步步成为宠冠后宫的一代仙后!可世事难料,她好像真的对那位权倾朝野的皇帝动了心。皇宫之中,自是凶险万分,她能相信的至始至终都只有她自己。可她还是愿意义无反顾的相信他,哪怕粉身碎骨,她也甘之如饴。当鲜血染红遍地,她倒在他怀中绽开凄厉一笑:“我此生,最恨的,就是你。”可他又倾尽全力,救她性命,忽而又道:“可惜,我们只能,生生世世,纠缠不清了罢!”
  • 晚清政商笔记1:胭脂扣

    晚清政商笔记1:胭脂扣

    本书从浩瀚清史里细细梳理出有关晚清政商人士的一些琐闻、传记,以笔记小说的形式结构的短篇故事集,涉及内容广泛驳杂,举凡草木虫鱼、风俗民情、情场传奇、笑话奇谈、逸事琐闻等等皆录其中。作家以史家的态度书写笔记,多标榜其记事之确实,带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 娇宠医妃:王爷慢慢来

    娇宠医妃:王爷慢慢来

    新书:极品灵医:妖帝,太凶猛,求支持呦!首席军医言静欢一朝穿越,睁开眼睛立刻开启宅斗模式!上打渣爹,下拍姨娘,身后护着包子娘。什么?还有宫斗模式,皇权模式,争霸模式……?不怕,且看她凭借一手出神入化的医术横扫千军!可是……眼看就要通关成就王者模式,却败在某个腹黑手上。本文温馨不虐,一对一,宠文!
  • 九龙剑典

    九龙剑典

    一道流星的陨落,有的人会感到时间的流逝,还有人会感到美丽的短暂。傲月当空,各式各样的飞行器在天空中飞翔。每个人驾驶着私人的宇宙飞船穿梭在各大星球上,突然天空中飞过一个人。他乘着飞行摩托载着一个女孩在天空飞舞。
  • 重生渔家女

    重生渔家女

    小鱼觉得,穿越不可怕,重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穷二白,随时担心会饿死。她重生在渔村,家中亲戚一大堆,穷的穷,抠的抠,最厉害的不是赚银子,而是嘴刻薄,让人哭笑不得,都是穷给闹的。渔船落后,地少人多,穷的还真没话说。看她一个渔家女,怎么翻手赚钱子,覆手抢银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