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3100000002

第2章 什刹海与北京城(1)

什刹海,亦称“什刹三海”是北京内城中面积最大的水面,因而被人们称为“海”。由“漕运”发展而来的人居、宗教、艺术、商业等多种文明为北京城市格局与特点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依据。同时,北京人乐观、包容、开放性格、品行以及首善之区的文化认同感,都可以归因于什刹三海的孕育与润泽。因此民间流传“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之说。

什刹海——北京城的发祥之地。

一、从“白莲潭”到积水潭港

12世纪初(1153年)金朝军队攻克由契丹人在幽州基础上初建的南京,改称“中都”,同时设大兴府,城垣区域在现今北京城区西南,包括右安门外凤凰嘴(西南)、复兴门外黄亭子(西北)、宣武门内翠花街(东北)、永定门豁口外四路通(东南)等地。公元1179年金朝统治者在城郊修建离宫,命名大宁宫,后更名万岁宫,大体的位置在现中南海里的中海和北海公园。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燕盖京都之首选也。况今又有宫阙井邑之繁丽,仓府武库之充实,百官家属皆处其内,非同曩日之陪京也。”然而,金朝政权维持了85年。公元1215年忽必烈率元军攻克金中都,军队将城中建筑付之一炬,夷为废墟,由此改名为“燕京”,由大兴府管辖。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后,取法汉族文化中的三王之道与儒家学说,对朝政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曾就新都城选址向他所信任的汉臣刘秉忠征询意见。忽必烈问道:“今之定都,惟上都、大都耳,何出最佳?”刘秉忠答曰:“上都国祚近,大都国祚长。”至元初年(1264年),忽必烈委派光禄大夫刘秉忠领衔主持新都城的选址与规划,在金中都西北,筑城垣作为元朝国都所在地,名为“大都”。据专家考证,元大都城垣四至:北垣在今北土城路南侧,东垣在西二环东侧,西垣在西二环东侧,南垣在长安街南侧。

由于金朝中都中心区域在战火中被毁,位于城市东北郊区的离宫大宁宫(后更名万岁宫)被划定为皇苑区域,又将贯穿流经皇苑区域的白莲潭一截为二,南段称“太液池”,北段包括现前海、后海、积水潭至德胜门外成片水域称为“积水潭”,亦称“海子”;同时,一条以积水潭为端点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太液池宫墙东侧(现北海、中南海东侧),而中轴线起点位于现什刹海前海与后海相接处的一座小桥(即万宁桥)。浩大的筑城工程历时18年,自至元四年(1267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其间,忽必烈于至元九年(1272年)称帝,按照刘秉忠上奏,将国号定为“大元”,取自《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将“大兴府”改称“大都”,其标志在城市中轴线上建起了钟、鼓两座谯楼(现钟楼、鼓楼)。由此,大都(北京)正式成为了统一国家的首都,因而在老一辈北京人中流传一句话:“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

据考证,金元时代的“白莲潭”原为古永定河水系冲刷而成的一片宽阔水面,水量充足,湖面莲花盛开,蒲苇丛生,水鸟翔集,湖岸青翠一片。据说,刘秉忠在选址、规划新大都城之初,看中这里很重要的原因,一来在于此地乃山川形胜的风水佳地;二来在于蓄积于此的天然湖泊为城内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丰沛水源。《元史·河渠志》载:“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或许这就是人们所称“积水潭”缘由。

大都城建立后,如何解决城中人口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物资问题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的当务之急,于是决定沿用辽金时代采用漕运方式将各类物资、官粮、贡品,通过新开凿直接贯通江南与大都的河漕水道,自山东东平,经寿张,至临清,抵达通州张家湾附近的码头,卸船后经由陆路转运至大都城内。据专家考证,这条水上通道的开通,使漕船不用再经隋朝年间开凿进入中原后曲折迂回的京杭大运河,缩短了水路运输距离,漕运水道的终点在光熙门,大坝内设有储运中转场所,名为龙王堂。然而漕运货物到岸后,由于路途遥远,道路不畅,如遇下雨,陆上运输更加困难,大量运送漕粮、物资的牲畜死亡,费时费力,效率十分低下。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官粮,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负责水利的官员郭守敬上奏朝廷,建议开凿一条自通州直通大都的人工河道,源流40里,以利漕运。他经过实地勘察,提出了一项方案:“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自瓮山泊(现颐和园昆明湖前身)自西水门(现为西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大意是由京北昌平白浮泉等多处水源引水至京西瓮山泊,经长河,过西水门汇入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即文明门,现为崇文门),利用金朝修建的运粮水道径直向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与大运河相衔接,形成一条水上运输通道,使各类物资源源不断运来京城。他还提出,在由内城到通州新开通人工运河河道上,每隔十里设置一道水闸,共七道闸,各道水闸上均设置“斗门”并“互为提阏”,蓄水通舟,以济漕运,以利“过舟止水”。元世祖忽必烈对此项建议大为赞赏并谕旨:“当速行之”。遂即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

次年,朝廷征调军队将士两万余人,在郭守敬主持下,历时一年半,开凿出一条人工运河,将漕运的终点延长至大都城内,由此积水潭港就成为大都城内最繁忙的物资集散地和储存地,所谓“公私两便”,各类产自江南地区官粮、物资通过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运来京城,漕运码头位置大致在后海东北岸一带(现烤肉季附近)。据记载,当时在万宁桥(亦称后门桥)以西,设置澄清闸,用于调节控制入港船舶。至元三十年(1293年)这项浩大的引水工程告竣;同时,积水潭进行全面改造、治理,修建起闸坝与堤防,沿岸道路两侧用条石砌护、设立石护栏等。据说,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途中,看到运河上船舶云集,可谓“胪舳蔽水”,大悦之下,随即将新修的人工河道命名为“通惠河”,而将河道上多处水闸中的第二道闸称为“庆丰闸”,喻义运河通航给大都城,乃至国家带来繁荣富庶、兴旺发达。据记载,当时郭守敬还提出一项计划,由“澄清闸”(位于万宁桥)以东引水与坝河相接,通过内城河道直至丽正门(现正阳门前身),使舟楫可以环城往来。后来此项计划未能实施。

元代对积水潭共有五次较大整治工程,第一次是公元1262年,引玉泉诸水入大都城;第二次是公元1279年开挖坝河;第三次是公元1292年,引昌平东南白浮诸泉入城;第四次是公元1319年,疏浚积水潭上游和玉泉河;第五次是公元1324年修积水潭堤岸工程。

积水潭港投入使用后,东西宽达二里,吞吐转运南北货物。港内水深浪阔,汪洋如海,樯帆蔽日,来自江浙的漕船可以直抵大都城下。元朝文人黄文仲在《大都赋》中描述停泊在积水潭港中船只:“扬波之橹,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由于漕运带动起客货运输、仓储业发展,而附近的斜街、钟鼓楼一带则成为大都城里最繁华的商业区,车水马龙、商铺云集、茶肆林立、灯红酒绿,盛极一时;形成米市、面市、鹅鸭市、缎子市、皮帽市、珠子市、沙剌市、铁器市等。当时有一家名为万春园的歌舞娱乐场所,经常聚集许多文人,原址在如今“烤肉季”所在位置。据考证,元朝主管全国水利最高机构——都水监(相当于水利部)设在积水潭东岸万宁桥附近。

元朝御制《帝京篇》云:“磐石占幽燕,金汤固帝京。幅员宁有外,带砺自堪盟。形势河山拱,星文气象清。休徵荷地方,瑞应感天成。济济匡时器,熙熙击壤情。溪流穿禁御,彩霞映重城。日照朱甍丽,辰非紫阳轻。烟花织锦绣,莺燕唱升平。池暖鱼吹絮,兰薰蝶抱英。新荷初浥露,宿麦晚蒸晴。极浦渔舟香,斜阳牧笛横。所希均雨泽,南亩问春耕。”

14世纪中叶元朝政权被推翻,明朝取而代之,在南京建都,将“大都”改称北平府,设北平行中书省,并置燕山、大兴、永清等六卫,驻扎三万军队守卫。由此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作用逐渐减退。永乐元年(1403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自立为王,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漕运功能逐渐恢复。由于皇城范围扩大与内城城门改建,以及填湖造地、拓展道路等原因,将城内水道截断或填埋,东便门外大通桥成为京杭大运河终点,桥东建有漕运粮食码头,以及中转粮库;由江南运来的粮食、物资等卸船后通过中转由驳船经朝阳门,再由大车、骆驼或人力车等运输工具运至京城各处。据民间相传,明朝迁都北京之初,通往积水潭码头的漕河流经紫禁城东墙外,每日人声嘈杂,惹得宫中的皇帝非常气恼,遂即下旨将城墙东移至漕河以外,漕河变成了御河一部分,运送粮食和物资的漕船只能停在了城墙外面(今朝阳门以东)。

此后,失去了漕运码头功能的积水潭,逐渐恢复了迤逦、清秀的自然风光,称为“海子”,与附近鼓楼商业区的繁华景象形成一静一闹的鲜明对照,逐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休闲、宜居之地。明朝举人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在《长安夜话》中记述:都城北隅旧有积水潭,西山诸泉从高粱桥流入北水门(水关)汇此。内多植莲花,因名莲花池、净业寺,及王公、贵人家水轩、水亭,最为幽胜。

二、什刹海名称由来

什刹海最初是一所佛寺的名称,“刹”是对佛教禅林官寺制度中最高或次高寺院的尊称。明朝时,僧人徧融在积水潭(又称海子)附近建立一座佛寺,名曰十刹海寺。明朝崇祯年间记述北京人文风光的着作《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A。过去人们称“十刹海”,因“十”与“什”音义相同,故被称为“什刹海”,寓意“佛法如海”。

元明时期,什刹海一带的庙刹、道庵曾多达上百座,香火十分旺盛。据记载,元朝尊奉藏传佛教(即“密宗”)为国教,元大德九年(1305年),元成宗布尔罕皇后亲自主持修建了一座供奉密宗神明的藏传佛教寺庙——大天寿万宁寺,后改为元成宗的神殿,遗址在鼓楼(旧称齐政楼)偏东一带(现草厂胡同12号)。相传,该寺初建时布尔罕皇后对于端立在正殿中央秘密佛像感到不满,认为长相十分丑怪,传旨用手帕将佛像的头部蒙起来,不久后索性将其拆毁。泰定四年(1327年)皇帝敕令将万宁寺改为供奉已故成宗御容的神御殿,又称万寿殿。

这一时期,大都城内建有藏传佛教寺院十数所,最为着名的四座寺院包括,大慈恩寺(曾名庆寿寺、海印寺等)、崇国寺(明朝改称大隆善护国寺)、大能仁寺、保安寺(即白塔寺),其中大慈恩寺(原名海印寺)在元宣德、正统年间位列京城藏传佛教寺院之首,具有“国寺”地位。明初时西藏僧人来京大多在此修持,皇帝也来此进香,然而,明嘉靖年间的一场火灾使这座名刹被焚毁。除此以外,护国寺、广化寺、义利寺(明朝改称保安寺)、法通寺、吉祥寺、佑圣寺、什刹海寺、万宁寺、万华寺、白马关帝庙、清虚观、镇水观音寺和真武庙、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等庙观初建时间都可追溯至元明时期。在西海南沿有一座普济寺,因地势较高故被称为“高庙”,在许多有关什刹海记载中经常提到。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一书记述:“德胜门内亦有一拈花寺,庄严整齐,近年重修者。其西院厅旁后园,有古松一株,盖明季物。侧有井亭,树本皆作龙甲,斜枝如臂,荫可一亩……”在什刹海附近还分布一些尼姑庵,其中有三圣庵、天寿庵、北极庵、海潮庵、丰泰庵、槐宝庵等。民国时期,北平共有四座药王庙:药王庙、北药王庙、南药王庙、小药王庙,分别坐落在什刹海、鼓楼、崇文门外、东直门。

有人对药王庙描述:庙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西。沿堤傍柳,背水临池。东濒荷塘,南瞻禁地。荷香与柳馥同芬,水影与云光一色。风景绝佳,俨如图画。游人过此,溽暑全消。昔年每值夏季,善男信女,烧香者众多,今则远逊从前矣。庙为明权阉魏忠贤所建,现尚完整,为北平名刹之一。

据戏曲史研究者推断,元朝时期盛行一时的杂曲、传奇经常被作为酬神或娱乐剧目在什刹海一带的寺庙、道观轮流上演。此外,还有一些庙宇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如文昌帝君庙(坐落在地安门内以东)、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药王庙等。其中药王庙为明末宦官魏忠贤所建,因景色秀丽,受到皇帝奖谕与赏赐,可谓“东濒海子,宜宾初月,万柳沿堤,客多载酒其间,鸥波鱼藻,真长夏时一清凉界。”魏忠贤倒台后,人们为避其恶名,将庙旁的石碑推倒,清朝中期以后庙宇失修颓落。清朝诗人王照园《过西海子看新荷》云:“凉亭水榭迎朝霞,碧沼初开菡萸花。海子西头杨柳岸,绿烟深处是仙家。”

同类推荐
  •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渠家大院主人渠仁甫

    著名晋商家族祁县渠家在晋商后期具有重要的代表地位,其经营的票号、茶庄、布庄遍布海内,盛极一时。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精粹)

    《古文观止》是自清代以来极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该书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二人所选编,是一部优秀的古文读物,所选文章注重题材和文体风格的多样性,不仅有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一些应用文。除此之外,还编选了少量历代传诵的著名骈文和韵文,反映出我国古代文章绚丽多姿的面貌。本书是在《古文观止》原著的基础上,精心选文一百余篇而成。本书将原文、注释、译文融为一体,附以简明扼要的题解和评析,全面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方便读者阅读,可从中领略古代文言散文的丰采,了解古文发展的源流和各个作家的不同风格。
  • 海盗

    海盗

    我们是海盗,有本领的海盗。美丽的姑娘们,请你来到我的怀抱。我们是海盗,自由自在的海盗。在骷髅旗的指引下,为了生存而辛劳。我们是海盗,没有明天的海盗。永远没有终点,在七大洋上飘荡的海盗..感兴趣吧,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这海阔天空的海盗世界吧!他们挥舞刀枪,宣称与上帝为敌;他们抢掠成性,蔑视人间一切权威。他们抛撒金币,以生命疯狂下注;他们以船为伴,有着自己的道德规章--他们已成传说,被海与天封藏。独眼的船长、生锈的火枪、哗啦作响的金币,盛着财宝的木箱..纵横匕海的故事,并不只是幻想。暴风雨、坏血病、骷髅旗、私掠证,荒岛埋宝,公海搏杀..海盗的世界。
  • 台海泛舟禅与医

    台海泛舟禅与医

    本书共16篇、40个专题,洋洋洒洒近20万字。每篇之首,都引用了作者过去所写的诗句以开启思路、表达意境,旨在画龙点睛、直指人心。
热门推荐
  • 克隆赢家

    克隆赢家

    成功最快的方法,就是克隆已经证明有效的方法。要成功,快速成功,就一定要研究成功学,研究已经成功的实例。
  • 科幻大师讲故事

    科幻大师讲故事

    本书收集了数十篇世界顶级科幻大师的巅峰之作,这些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内容富于想象,一定会带给你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那么,你还在等什么?请深吸一口气,提起脚跟,放轻脚步,让我们一起在虚构的空间中自由走动,进行一场神奇的科幻之旅吧!
  • 峡中行

    峡中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江湖十二楼

    江湖十二楼

    六十年前剑圣前辈羽化登仙之时,为了不让一身所学的功夫失传,便留下了一本秘籍《花月宝典》,包含了毕生所学。传闻,得到“花月宝典”就可以得到整个天下……
  • 南怀瑾的商业智慧

    南怀瑾的商业智慧

    纵观南怀瑾老师一生的业绩修为,可以用两句意味深长的话概括:“手无分文,富可敌国;身无片职,权倾天下。”他的商业实践和对工商界人士的关注与护持,他毕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众生,推进文明,其实质都是为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理想的写照,是中国古今文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高度智慧的体现。
  • 超级资源帝国

    超级资源帝国

    无主之物,都是我的。获得大天道回收系统,苏文再也不能淡定了。随手拈来的硬币,花不完的红票子,山里的百年珍奇,海里的千年遗宝……豪门世家,武功秘法,神功异能。应有尽有。聚无尽之资源,打造超级帝国,谓之超级资源帝国!
  • 绝世废柴女

    绝世废柴女

    天啦,人家只是在新婚之夜去上了个茅房,怎么就迷迷糊糊地跑错了洞房,嫁错了新郎?没关系,杀人灭口之后,一切就都没发生过。。。。咦,哪里冒出来这么多的帅哥型男搅局?人家可是很专一的……
  • 靛草青靛草蓝

    靛草青靛草蓝

    外婆牵着我的手,让我进入这个故事。这个古老而又悲怆的故事,对于那时幼小的我来说,只有从它的结果进入。因为只有它在我的心中完全成熟了,我才能将它完整地讲出来,而这个成熟过程需要五十余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孕含着我对生命的体验和思索。现在,在我记忆里,我描述的是巴水河边的九月重阳。
  • 饕仙食天记

    饕仙食天记

    渔家少年王存天生体弱,一朝捕到领域粉纯金鲤却险遇难,结缘天剑门人获得修真机缘。怎奈他资质太差,被人判定不能在修真路上走的长远。坚韧的王存,为了能在修真路上走的更远,最终选择了别人瞧不起的灵植师。就在王存艰难之际,他的身体里突然蹦出来一名叫重楼的强者残魂。于是,他便过上了种种灵草,吃吃美食,在强者指导下越来越强的幸福生活。
  • 唐朝公主从医记

    唐朝公主从医记

    唐朝公主从医记又名相守吟,冷酷杀手vs落难公主?暴躁精分富家子弟vs江湖游侠?强强相对的他们将掀起一场绝恋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