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7300000003

第3章 浮屠与佛(1)

“浮屠”和“佛”都是外来语。对于这两个词在中国文献中出现的先后问题是有过很大的争论的。如果问题只涉及这两个词本身,争论就没有什么必要。可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它涉及中印两个伟大国家文化交流的问题和《四十二章经》真伪的问题。所以就有进一步加以研究的必要。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成了正等觉以后的名号梵文叫做uddha。这个字是动词budh(觉)加上语尾ta构成的过去分词。在中文里有种种不同的译名: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多、部陀、毋陀、没驮、佛驮、步他、浮屠、复豆、毋驮、佛图、佛、步陀、物他、馞陀、没陀,等等,都是音译。我们现在拣出其中最古的四个译名来讨论一下,就是:浮屠、浮图、复豆和佛。这四个译名可以分为两组:前三个是一组,每个都由两个字组成;第四个自成一组,只有一个字。

我们现在先讨论第一组。我先把瑞典学者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所构拟的古音写在下面:

浮(b’iog/b’ieu/fou(Bernhard Karlgren:Grammata Serica,reprinted from the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Stockholm,number12,1940,p.449,1233i)

屠d’o/d’uo/t’u(同上,p.136~137,45i′)

图d’o/d’uo/t’u(同上,p.143~144,64a)

复b’iok/b’iuk/fu(同上,p.398,1034d)

豆d’u/d’u/tou(同上,p.158,118a)

“浮屠”同“浮图”在古代收音都是-o,后来才转成-u;“复豆”在古代收音是-u,与梵文uddha的收音-a都不相当。梵文uddha,只有在体声,而且后面紧跟着的一个字第一个字母是浊音或元音a的时候,才变成uddho。

但我不相信“浮屠”同“浮图”就是从这个体声的uddho译过来的。另外在俗语(Prkrta)和巴利语里,Buddha的体声是uddho。

在rdhamgadh和Mgadh里,阳类用-a收尾字的体声的字尾是-e,但在rdhamgadh的诗歌里面有时候也可以是-o。我们现在材料不够,当然不敢确说“浮屠”同“浮图”究竟是从哪一种俗语里译过来的;但说它们是从俗语里译过来的,总不会离事实太远。

说到“复豆”,这里面有点问题。“复豆”的古音既然照高本汉的构拟应该是b’iuk-d’u,与这相当的梵文原文似乎应该是bukdu或vukdu。

但这样的字我在任何书籍和碑刻里还没见到过。我当然不敢就断定说没有,但有的可能总也不太大。只有收音的-u让我们立刻想到印度俗语之一的Apabhrama,因为在pabhrama里阳类用-a收尾字的体声和业声的字尾都是-u。“复豆”的收音虽然是-u,但我不相信它会同pabhrama有什么关系。此外在印度西北部方言里,语尾-u很多,连梵文业声的-am有时候都转成-u,“复豆”很可能是从印度西北部方言译过去的。

现在再来看“佛”字。高本汉曾把“佛”字的古音构拟如下:

b iw t/b’iu t/fu

一般的意见都认为“佛”就是“佛陀”的省略。《宗轮论述记》说:“‘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教字典也都这样写,譬如说织田得能《佛教大辞典》第1551页上;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第4436页上。

这仿佛已经成了定说,似乎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说法当然也似乎有道理,因为名词略写在中文里确是常见的,譬如把司马长卿省成马卿,司马迁省成马迁,诸葛亮省成葛亮。尤其是外国译名更容易有这现象。英格兰省为英国,德意志省为德国,法兰西省为法国,美利坚省为美国,这都是大家知道的。

但倘若仔细一想,我们就会觉得这里面还有问题,事情还不会就这样简单。我们观察世界任何语言里面外来的假借字(Loanwords,Lehnworter),都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个字,尤其是音译的,初借过来的时候,大半都多少还保留了原来的音形,同本地土产的字在一块总是格格不入。谁看了也立刻就可以知道这是“外来户”。以后时间久了,才渐渐改变了原来的形式,同本地的字同化起来,终于让人忘记了它本来不是“国货”。这里面人们主观的感觉当然也有作用,因为无论什么东西,看久了惯了,就不会再觉得生疏。但假借字本身的改变却仍然是主要原因。“佛”这一个名词是随了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来的。初到中国的时候,译经的佛教信徒们一定想完全保留原字的音调,不会就想到按中国的老规矩把一个有两个音节的字缩成一个音节,用一个中国字表示出来。况且uddha这一个字对佛教信徒是何等尊严神圣,他们未必在初期就有勇气来把它腰斩。

所以我们只是揣情度理也可以想到“佛”这一个字不会是略写。现在我们还有事实的证明。我因为想研究另外一个问题,把后汉三国时代所有的译过来的佛经里面的音译名词都搜集在一起,其中有许多名词以前都认为是省略的。但现在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种意见是不对的。以前人们都认为这些佛经的原本就是梵文。他们拿梵文来同这些音译名词一对,发现它们不相当,于是就只好说,这是省略。连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说这个是“讹也”,那个是“讹也”,其实都不见得真是“讹也”。现在我们知道,初期中译佛经大半不是直接由梵文译过来的,拿梵文作标准来衡量这里面的音译名词当然不适合了。这问题我想另写一篇文章讨论,这里不再赘述。我现在只把“佛”字选出来讨论一下。

“佛”字梵文原文是uddha,我们上面已经说过。在焉耆文(吐火罗文A)里uddha变成Pt nkat。这个字有好几种不同的写法:Pt nkat,Pt nkte,Ptmnkte,Pt nakte,Pt nikte,Pt nnakte,Patt nakte,Patt nnakte Patt nkte,Patt mnkte,Patt mnakte。

这个字是两个字组成的,第一部分是pt-,第二部分是-nkat。

pt相当梵文的uddha,可以说是uddha的变形。因为吐火罗文里面浊音的b很少,所以开头的b就变成了p。第二部分的nkat是“神”的意思,古人译为“天”,相当梵文的deva。这个组合字全译应该是“佛天”。“天”是用来形容“佛”的,说了“佛”还不够,再给它加上一个尊衔。在焉耆文里,只要是梵文uddha,就译为Pt nkat。在中文《大藏经》里,虽然也有时候称佛为“天中天(或王)”(dev tideva),譬如《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七: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与这相当的梵文是:

namo’stu te apratim maharse dev tidev kalav n-kasusvar vin yak loki sadevakasminvand mi te lokahit nu-kamp

但“佛”同“天”连在一起用似乎还没见过。在梵文原文的佛经里面,也没有找到uddhadeva这样的名词。但是吐火罗文究竟从哪里取来的呢?我现在还不能回答这问题,我只知道,在回纥文(Uigurisch)的佛经里也有类似的名词,譬如说在回纥文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Suvarnaprabh sottamar jas tra)里,我们常遇到tngri tngrisi burxan几个字,意思就是“神中之神的佛”,与这相当的中译本里在这地方只有一个“佛”字。两者之间一定有密切的关系,也许是抄袭假借,也许二者同出一源;至于究竟怎样,目前还不敢说。

我们现在再回到本题。在pt nkat这个组合字里,表面上看起来,第一部分似乎应该就是pt-。但实际上却不然。在焉耆文里,只要两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的时候,倘若第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母不是a,就往往有一个a加进来,加到两个字中间。譬如 atra同tampe合起来就成了atra-tampe,ksu同ortum合起来就成了k swa-ortum,kalp同palsk m合起来就成了kalpapalsk m,par同krase合起来就成了parrakrase,paltsak同p se合起来就成了palskapase,pr k r同pratim合起来就成了pr kra-pratim,br hmam同purohitune合起来就成了brahmna-purohitune,spat同kom合起来就成了sapta-koni。中间这个a有时候可以变长。譬如 was同yok合起来就成了ws-yok,wal同nkat合起来就成了wl-nkat。依此类推,我们可以知道pt的原字应该是pat;据我的意思,这个pat还清清楚楚地保留在pt nkat的另一个写法patt nkat里。就现在所发掘出来的残卷来看,pat这个字似乎没有单独用过。

但是就上面所举出的那些例子来看,我们毫无可疑地可以构拟出这样一个字来的。我还疑心,这里这个元音没有什么作用,它只是代表一个更古的元音u。

说a代表一个更古的元音u,不是一个毫无依据的假设,我们有事实证明。在龟兹文(吐火罗文),与焉耆文pt nkat相当的字是P dnakte。我们毫无疑问地可以把这个组合字分拆开来,第一个字是p d或pud,第二个字是nakte。p d或pud就正相当焉耆文的pat。在许多地方吐火罗文(龟兹文)都显出比吐火罗文(焉耆文)老,所以由p d或pud变成pat,再由pat演变成pt,这个过程虽然是我们构拟的,但一点也不牵强,我相信,这不会离事实太远。

上面绕的弯子似乎有点太大了,但实际上却一步也没有离开本题。我只是想证明:梵文的uddha,到了龟兹文变成了p d或pud,到了焉耆文变成了pat,而我们中文里面的“佛”字就是从p d、pud(或pat)译过来的。

“佛”并不是像一般人相信的是“佛陀”的省略。再就后汉三国时的文献来看,“佛”这个名词的成立,实在先于“佛陀”。在“佛”这一名词出现以前,我们没找到“佛陀”这个名词。所以我们毋宁说,“佛陀”是“佛”的加长,不能说“佛”是“佛陀”的省略。

同类推荐
  •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六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期

    书中给家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家长既能够全面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又能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能给每位家长带来一份喜悦,更带来一份沉甸甸的收获,让孩子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奔向人生的又一个驿站。
  •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新闻学十年(1998-2008):多元与分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媒介与司法:一种理论的视角

    在媒介与司法的多维关系中,两者之间的事实关系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合理性期待,于是就需要制度的介入与规划。但制度作为一种谋划方案并不是万能的,也许参与者的主体实践智慧对于提升现实的合理化更为重要。
  • 纪念与怀念:杨克离休后部分文稿集

    纪念与怀念:杨克离休后部分文稿集

    本书汇集了杨克同志离休后部分文稿,追述了中国革命的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回顾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充满了对有关领导同志和战友的怀念之情,文章还记录了作者参与反腐倡廉及扶贫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史料的价值,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一本记述革命史实和人物的翔实资料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热门推荐
  • 塔木德密码:犹太人的传世智慧

    塔木德密码:犹太人的传世智慧

    犹太人是举世公认的智慧民族,他们几千年来亡国不亡种的坎坷际遇,以及那惊人的理财能力令全世界都为之叹服。为什么摩根、洛克菲勒、格林斯潘这样的商界巨贾和爱因斯坦等这样的思想巨擘都出身犹太入?漫长的流亡史中,犹太人究竟积累了怎样的不为人知的智慧?这本《塔木德密码:犹太人的传世智慧》将为你一一解答。
  • 某生物正虎视眈眈盯着我们

    某生物正虎视眈眈盯着我们

    十五年前,某位生物学家发现,在人类中有极少部分会通过自然觉醒的方式,获得某种超能力,他将这些获得能力的人类称为觉醒人。由此,人类社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类形态的觉醒人,却拥有超越人类的力量。为了不让猜忌和多疑破坏社会的安定,人类隐瞒了觉醒人的存在,并且为了追求共存,与觉醒人之间,产生了相互扶持却又彼此利用的微妙关系。但是,这种脆弱的关系,在时间的推移下,逐渐走向瓦解……
  • 红烛·死水

    红烛·死水

    《红烛》中的诗多创作于闻一多留美期间。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表达在异国他乡的孤寂,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死水》中,诗人更加注重以精巧的构思来凸显诗的神韵,同时他还十分注重新诗的格律化,这一点对后起诗人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 山西民间笑话

    山西民间笑话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剌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家有仙妻:影帝不要撩

    家有仙妻:影帝不要撩

    娱乐圈的人都知道,惹谁都不能惹顾影帝,因为这是一位太子爷。如果不好好努力就得回家继承家业的,而他的家业是整个环球集团!无数女星想抱这条大长腿都铩羽而归,偏偏姜宁不信邪,然后成功抱得了美男归。“顾影帝,听说您正在跟当红小花姜宁交往,是真的吗?”顾影帝眼神深邃,神情冷漠,“不是。”众人一片哗然,闪光灯下,男人的眉眼更加深邃清冷。“求婚九十九次了,她都没有答应。”当天,娱乐圈沸腾,某博直接瘫痪了!
  • 乾龙战天

    乾龙战天

    大屠杀突然降临,漏网之鱼沈秋宝,只是一个寻常的山里娃。没有灵根的他背负着血海深仇,不得不直面道统飘摇的乱世。有道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从此,沈秋宝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其乐无穷。
  • hello我是小神仙

    hello我是小神仙

    莫名其妙,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穿的奇怪也就算了,成了神仙什么情况?还有身边这个长耳朵的是谁,有尾巴的那个又是谁,这里又是哪里?好吧好吧……看在你是美男的份上,你说我是神仙我接受了,但是一个妖怪怎么敢欺负神仙,大妖怪了不起啊!吃我一擀面杖,快跪下来叫神仙大人,哈哈……看似简单的一切背后,隐藏着千年前的爱恨纠葛,六世好人六世却不得善终,因果轮回为何要报应在她身上,银发美男,邪魅妖王,神仙师兄,下凡童子,纠缠不清的关系,还差一步就成神的她,为何会丢了自己的心?千年以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现今社会她顶着妖仙之名又该如何选择?
  • 妃鬟传:锦玉天歌

    妃鬟传:锦玉天歌

    郡主下嫁总管,绣儿远嫁突厥南院王,而锦儿无名无份跟着宁玉回王府。可惜这王府只是一个空壳,无实权,只能靠这宁小王爷从商挣钱,养一群人不说,还要交皇帝所谓的‘忠义保证金’。“我自执剑疯狂,管他乐声悠扬”挣钱由我来,风锦这身具两世两魂之人,硬是想出各种绝招。可惜天不遂人意……皇帝赐婚;密令;暗杀;谋反……黑幕重重……再入江湖露真容,赌术;卦术;谋术;美食;手段……阴谋诡计,金戈铁马,爱恨情仇……她们的重重身份,他们的未来……
  • 一个人的恋爱

    一个人的恋爱

    人在江湖走,哪有不湿鞋?一时走神儿谁都难免,但是入戏别深,出戏趁早,别剧情已经落幕,还迟迟不肯下台,就算要给自己加戏,也要问问你的搭档愿不愿意陪你演下去。爱情里有一个人出戏了,你也别再唱独角戏了。
  • 跨界道长

    跨界道长

    上本书因不可抗力因素太监了十三在此跪拜各位读者老爷请求原谅,幼苗新书《自九叔世界不朽》以轻装上路,还请诸位老爷多多关照,十三在此跪谢各位。诸位老爷可以小看一下开头,觉得不爽或者想K我的可以在新书里(????)=?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