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7300000004

第4章 浮屠与佛(2)

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字古音but是浊音,吐火罗文的p d、p d或pat都是清音。为什么中文佛典的译者会用一个浊音来译一个外来的清音?这个问题倘不能解决,似乎就要影响到我们整个的论断。有的人或者会说:“佛”这个名词的来源大概不是吐火罗文,而是另外一种浊音较多的古代西域语言。我以为,这怀疑根本不能成立。在我们截止到现在所发现的古代西域语言里,与梵文uddha相当的字没有一个可以是中文“佛”字的来源的。在康居语里,梵文uddha变成pwty或pwtty。在于阗语里,早期的经典用balysa来译梵文的uddha和hagavat,较晚的经典里,用baysa,或beysa。至于组合字(sam sa)像 buddhaks-etra则往往保留原字。只有回纥文的佛经曾借用过一个梵文字 bud,似乎与我们的“佛”字有关。在回纥文里,通常是用burxan这个字来译梵文的uddha。但在《金光明最胜王经》的译本里,在本文上面有一行梵文:

Namo bud o o namo drm o o namo sang.

正式的梵文应该是:

Namo buddhaya o o namo dharmaya o o namahsanghaya.

在这部译经里常有taising和sivsing的字样。taising就是中文的“大乘”,sivsing就是中文的“小乘”。所以这部经大概是从中文译过去的。但namo bud o o namodrm o o namo sang这一行却确是梵文,而且像是经过俗语借过去的。为什么梵文的uddha会变成bud,这我有点说不上来。无论如何,这个bud似乎可能就是中文“佛”字的来源。但这部回纥文的佛经译成的时代无论怎样不会早于唐代,与“佛”这个名词成立的时代相差太远,“佛”字绝没有从这个bud译过来的可能。我们只能推测,bud这样一个字大概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流行在从印度传到中亚去的俗语里和古西域语言里。它同焉耆文的pat,龟兹文的pd和pud,可能有点关系。至于什么样的关系,目前文献不足,只有阙疑了。

除了以上说到的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例证,证明最初的中译佛经里面有许多音译和意译的字都是从吐火罗文译过来的。所以,“佛”这一个名词的来源也只有到吐火罗文的pat、p t和pud里面去找。

写到这里,只说明了“佛”这名词的来源一定是吐火罗文。但问题并没有解决。为什么吐火罗文里面的清音,到了中文里会变成浊音?我们可以怀疑吐火罗文里辅音p的音值。我们知道,吐火罗文的残卷是用r hm字母写的。Br hm 字母到了中亚在发音上多少有点改变。但只就p说,它仍然是纯粹的清音。它的音值不容我们怀疑。要解决这问题,只有从中文“佛”字下手。我们现在应该抛开高本汉构拟的“佛”字的古音,另外再到古书里去找材料,看看“佛”字的古音还有别的可能没有:

《毛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释文》:“佛,毛符弗反(b’iw t)郑音弼。”

《礼记·曲礼》上:“献鸟者佛其首。”《释文》佛作拂,云:“本又作佛,扶弗反,戾也。”

《礼记·学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释文》:“悖,布内反;佛,本又作拂,扶弗反。”

(案《广韵》,佛,符弗切(b’iw t),拂,敷勿切(p’iw t)。)上面举的例子都同高本汉所构拟的古音一致。但除了那些例子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佛”:

《仪礼·既夕礼》郑注:“执之以接神,为有所拂。”《释文》:“拂,本又作佛仿;上芳味反;下芳丈反。”

《礼记·祭义》郑注:“言想见其仿佛来。”《释文》:“仿,孚往反;佛,孚味反(p’iw d)。”

《史记·司马相如传》《子虚赋》:“缥乎忽忽,若神仙之仿佛。”(《汉书》、《文选》改为髣髴)《汉书·扬雄传》:“犹仿佛其若梦。”注:“仿佛即髣髴字也。”

《汉书·李寻传》:“察其所言,仿佛一端。”师古曰:“仿读曰髣,佛与髴同。”

《后汉书·仲长统传》:“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

《淮南子·原道》:“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文选》潘岳《寡妇赋》:“目仿佛乎平素。”李善引《字林》曰:“仿,相似也;佛,不审也。”

玄应《一切经音文》:“仿佛,声类作髣髴同。芳往敷物二反。”

《玉篇》:“佛,孚勿切。”《万象名义》:“佛,芳未反。”

从上面引的例子看起来,“佛”字有两读。“佛”古韵为脂部字,脂部的入声韵尾收t,其与入声发生关系之去声,则收d。“佛”字读音,一读入声,一读去声:(一)扶弗反(b’iw t);(二)芳味反或孚味反(p’iw d)。现在吐火罗文的p d或pud与芳味反或孚味反正相当。然则,以“佛”译 p d 正取其去声一读,声与韵无不吻合。

把上面写的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浮屠”“浮图”“复豆”和“佛”不是一个来源。“浮屠”“浮图”“复豆”的来源是一种印度古代方言。“佛”的来源是吐火罗文。这结论看来很简单;但倘若由此推论下去,对佛教入华的过程,我们可以得到一点新启示。

在中国史上,佛教输入中国可以说是一件很有影响的事情。中国过去的历史书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虽然很不少,但抵牾的地方也很多,我们读了,很难得到一个明确的概念。自从19世纪末年20世纪初年欧洲学者在中亚探险发掘以后,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简直可以说是开了一个新纪元。根据他们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献器物,他们向许多方面作了新的探讨,范围之大,史无前例。对中国历史和佛教入华的过程,他们也有了很大的贡献。法国学者烈维(Sylvain L vi)发现最早汉译佛经所用的术语多半不是直接由梵文译过来的,而是间接经过一个媒介。他因而推论到佛教最初不是直接由印度传到中国来的,而是间接由西域传来。这种记载,中国书里当然也有;但没有说得这样清楚。他这样一说,我们对佛教入华的过程最少得到一个清楚的概念。一直到现在,学者也都承认这说法,没有人说过反对或修正的话。

我们上面说到“佛”这名词不是由梵文译来的,而是间接经过龟兹文的p d或pud(或焉耆文的pat)。这当然更可以助成烈维的说法,但比“佛”更古的“浮屠”却没有经过古西域语言的媒介,而是直接由印度方言译过来的。这应该怎样解释呢?烈维的说法似乎有修正的必要了。

根据上面这些事实,我觉得,我们可以作下面的推测:中国同佛教最初发生关系,我们虽然不能确定究竟在什么时候,但一定很早,而且据我的看法,还是直接的;换句话说,就是还没经过西域小国的媒介。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佛教从印度飞到中国来的。它可能是先从海道来的,也可能是从陆路来的。即便从陆路经过中亚小国而到中国,这些小国最初还没有什么作用,只是佛教到中国来的过路而已。当时很可能已经有了直接从印度俗语译过来的经典。《四十二章经》大概就是其中之一。“浮屠”这一名词的形成一定就在这时候。这问题我们留到下面再讨论。到了汉末三国时候,西域许多小国的高僧和居士都到中国来传教,像安士高、支谦、支娄迦谶、安玄、支曜、康巨、康孟详等是其中最有名的。到了这时候,西域小国对佛教入华才真正有了影响。这些高僧居士译出的经很多。现在推测起来,他们根据的本子一定不会是梵文原文,而是他们本国的语言。“佛”这一名词的成立一定就在这时期。

现在我们再回到在篇首所提到的《四十二章经》真伪的问题。关于《四十二章经》,汤用彤先生已经论得很精到详明,用不着我再来作蛇足了。

我在这里只想提出一点来讨论一下,就是汤先生所推测的《四十二章经》有前后两个译本的问题。汤先生说:

现存经本,文辞优美,不似汉译人所能。则疑旧日此经,固有二译。其一汉译,文极朴质,早已亡失。其一吴支谦译,行文优美,因得流传。

据我自己的看法,也觉得这个解释很合理。不过其中有一个问题,以前我们没法解决,现在我们最少可以有一个合理的推测了。襄楷上桓帝疏说:

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

《四十二章经》里面也有差不多相同的句子: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我不用尔!”

我们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襄楷所引很可能即出于《四十二章经》。

汤用彤先生就这样主张。陈援庵先生却怀疑这说法。他说:

树下一宿,革囊盛秽,本佛家之常谈。襄楷所引,未必即出于《四十二章经》。

他还引了一个看起来很坚实的证据,就是襄楷上书用“浮屠”两字,而《四十二章经》却用“佛”。这证据,初看起来,当然很有力。汤先生也说:

旧日典籍,唯借钞传。“浮屠”等名,或嫌失真,或含贬辞。

后世展转相录,渐易旧名为新语。

我们现在既然知道了“浮屠”的来源是印度古代俗语,而“佛”的来源是吐火罗文,对这问题也可以有一个新看法了。我们现在可以大胆地猜想:《四十二章经》有两个译本。第一个译本,就是汉译本,是直接译自印度古代俗语。里面凡是称“佛”,都言“浮屠”。襄楷所引的就是这个译本。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书里,关于佛教入华的记载虽然有不少抵牾的地方,但是《理惑论》里的“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的记载却大概是很可靠的。既然这部《四十二章经》是在大月支写的,而且后来从大月支传到中国来的佛经原文都不是印度梵文或俗语,为什么这书的原文独独会是印度俗语呢?据我的推测,这部书从印度传到大月支,他们还没来得及译成自己的语言,就给中国使者写了来。一百多年以后,从印度来的佛经都已经译成了本国的语言,那些高僧们才把这些译本转译成中文。第二个译本就是支谦的译本,也就是现存的。这译本据猜想应该是译自某一种中亚语言。至于究竟是哪一种,现在还不能说。无论如何,这个译文的原文同第一个译本不同;所以在第一个译本里称“浮屠”,第二个译本里称“佛”,不一定就是改易的。

根据上面的论述,对于“佛”与“浮屠”这两个词,我们可以作以下的推测:“浮屠”这名称从印度译过来以后,大概就为一般人所采用。当时中国史家记载多半都用“浮屠”。其后西域高僧到中国来译经,才把“佛”这个名词带进来。范蔚宗搜集的史料内所以没有“佛”字,就因为这些史料都是外书。“佛”这名词在那时候还只限于由吐火罗文译过来的经典中。以后才渐渐传播开来,为一般佛徒,或与佛教接近的学者所采用。最后终于因为它本身有优越的条件,战胜了“浮屠”,并取而代之。

1947年10月9日

附记:

写此文时,承周燕孙先生帮助我解决了“佛”字古音的问题。我在这里谨向周先生致谢。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解读

    本书通过对古代教育家思想剖析,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现状。
  • 李贽:告别中庸

    李贽:告别中庸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研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没有好的教育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农村中小学工作者的责任更加沉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

    《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人文与社会译丛)》是20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第一部分是生动通俗的民族志的深度描写,第二部分是精辟透彻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展现一个工业城镇里12个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的男孩从毕业前18个月到工作后半年这段时期内的学习生活经历,向我们解释了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承父业,不仅是社会结构性因素再生产的结果,更是他们对学校主流文化做出反叛的一种反讽新文化生产的结果。
  •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本书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重点探讨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方法与策略,从机会均等、提供选择、和谐互动、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各中小学围绕“教育公平”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教改经验和典型案例。本书理论扎实,例证丰富,对于现今进行的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热门推荐
  • 丫头,吻你上瘾

    丫头,吻你上瘾

    在我们最美好的年华里,总会遇到一个难以抹去的人,一件难以割舍的事,一段不忍放下的时光。
  • 我家封少太太太帅了

    我家封少太太太帅了

    what?他竟然回国了!为什么没有人告诉她?“怎么,我回来你很害怕么。”“哈哈,没有没有。”男人冷冷的看着她。
  • 狂妄佐少的倔丫头

    狂妄佐少的倔丫头

    [一场校园贵族童话剧正式上演](一)“丫头,看了这么久的免费TV,作为演员是不是应该收取一些费用?”“这难道不是免费的?”(二)“你……你要干什么?”洛倾颜涨红了小脸,那如小鹿般的黑瞳闪烁着惊恐的光芒,娇小的身躯渐渐缩进了墙角。“你说呢?我的小颜?恩?”佐泽熙嘴角扬起一抹好看的弧度(三)同居,她的生活是怎样的鸡飞狗跳?某夜,月黑风高,适宜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小颜,你醉了。”“哈哈哈我可是千杯难倒,怎么可能醉。”于是某颜大手一挥打向……
  • 宋文骢传

    宋文骢传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歼10飞机总没计师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界一位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见证和浓缩了新中国现代战斗机研制的整个历史。他志存高远,却又严谨务实;他严厉刚毅,却又可爱可亲;在飞机型号研制中,他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人生,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本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本难得的读物。
  • 你若不举,便是晴天

    你若不举,便是晴天

    南星站在豪华的客厅里,后颈的碎发被空调风吹得痒痒的,皮肤有点冷,她不由自由地抱紧了双臂。她从来没有来过这种高档别墅,保安打过电话后才放她进的大门。整个别墅安静极了,连门都是从里面自动开的,玄关处铺着厚厚的地毯,南星顺着楼梯走到二楼。卧室是空的,浴室里隐隐传来了水声,南星迟疑了一下,站在门口没有进去。浴室门打开,江司岐从里面踱出来,带着一股沐浴后的清香,湿润的额发垂下来的样子,性感得足以让女人气喘不匀,尤其是他皱着眉看人时:“就是你吗?”
  •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北方毗沙门多闻宝藏天王神妙陀罗尼别行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妙啊

    妙啊

    一只与众不同的猫--水晶,自称智商高过人类,是猫中的思想者.想要知道它眼中的世界与我们人眼中的世界有什么不同吗?想要知道它的猫生吗?"盘起你的两个爪子,认真听我慢慢道来吧."
  • 中国后妃政治

    中国后妃政治

    《中国后妃政治》认为后妃位于最高权力中枢,她们的政治活动在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下会产生重大影响。以此为立足点,《中国后妃政治》全面扫描了从春秋到清王朝的后妃政治活动,系统研究了后妃政治所涉及的重大关系领域,综合分析了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后妃政治朝代,典型剖析了参政后妃的具体政治作为及其影响。
  • 神墓

    神墓

    一个死去万载岁月的平凡青年从远古神墓中复活而出……
  • THE MILL ON THE FLOSS

    THE MILL ON THE FLO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