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8900000002

第2章 李煜:此情须问天

第1节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一座城池的沦陷竟是为了成全一个离婚女人白流苏和一个富家公子范柳原的爱情。这是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里讲述的故事。张爱玲说,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这让我想起一千年前的一位皇帝词人,他的名字叫李煜,习惯上人们都喜欢称呼他为李后主。一个国家的覆灭让他由一个“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夫人之手”的皇帝成长为一个绝无仅有的悲情词人,也让他和小周后的爱情成为千古绝唱,这正如清朝诗人赵翼的诗中所言:“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煜是不可模仿的,独一无二的。有谁从堂堂的一国之君而坠入他国的阶下囚的么?我以为,在这个巨大反差中,李煜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难道他不知道当时处境的险恶吗?他不知道吐露心声的严重后果吗?尽管王国维先生夸奖他有“赤子之心”,他也一定知道在宋太宗赵光义手下当俘虏随时可能被杀头的危险吧,但是,他是一个用生命来写词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纵观李煜的一生,虽然仅仅活了短短的42个春秋,可是这个人实在不像个皇帝,更多的时候,像个大孩子,一个被大周后和小周后姐妹俩宠坏了的宝孩儿。

北宋建立后,李璟为了躲避北方邻国的侵扰,将南唐的都城迁到了南昌,让太子李煜留守在金陵。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病逝,25岁的李煜不得不继位,被迫当皇帝。从公元961年继位到974南唐亡国,算起来,李煜在位不过13年,造化似乎专门要成就一个天才词人而牺牲南唐,我们的历史似乎也专门安排李煜和他的小周后,一起来为南唐陪葬。

他其实不喜欢皇帝这个职业,一点也不好玩,但是很多时候,人是浮萍,命运是风、是浪,李煜也一样,命运让他做皇帝,在命运面前他无能为力,只有选择顺从。

李煜非常信佛,当时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李煜这个人很有意思,上朝就穿皇帝的“制服”,也就是着职业装吧,但退了朝,他就和皇后一起,换上僧人的衣服,然后打坐,诵经。李煜信佛虔诚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说,在他当皇帝期间,如果有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们诵佛,然后赦免。

南唐北边的邻国——北宋,在灭掉南汉后,李煜也不是没有恐惧,只是他的心思实在不在治国安邦上。他干脆给宋太祖赵匡胤上表,主动提出改南唐皇帝为江南国主,自己主动提出把政权降格,中央的行政机构都改变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这是李煜对外的态度。这可真是个书呆子,他天真地以为,只要他低头,只要他向宋朝忍辱屈从,事事恭顺,定期纳贡称藩,宋朝就不会攻打他,他就可以继续当皇帝,继续写他的词,所以,在接见宋朝的使者时,这个李煜竟将皇袍脱下,换上紫袍。

对内呢?李煜在位期间,实施过一些仁政,比如减轻赋税、放宽刑罚。可惜,作用不大。面对内忧外患,这个时候,孤独的李煜写了一首《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不懂政治,可是,赵匡胤却很懂政治。有大臣问他还要不要打南唐,赵匡胤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听说李煜的故事后,就想利用他信佛这件事,将南唐巧妙地“收编”过来,尽量减少战争的伤亡。于是,赵匡胤在全国海选,选出了一名聪明能干、能言善辩的少年,然后让熟悉佛经的人对该少年突击培训,直到这个少年熟读佛经之后,才命他南渡去见李后主,和李后主谈经说法。李后主见一个小孩子竟然有如此慧根,把他看成是少见的真佛出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本来就对军事不感兴趣,此后更少注重国家大事了,什么治国安邦啦,什么边防守卫了,一切都是空,只是和皇后一起更加虔诚地理佛。南都留守林仁肇看不下去了,怕这样下去国家很快灭亡,就劝后主注意边境的危机,并且毛遂自荐愿意领兵北上攻打宋朝,收复旧地,以保南唐江山稳固。林仁肇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但是,李煜此时被那个“少年真佛”迷惑了,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连上朝都能推就推,他的时间全花在了喝酒、填词和念佛上面了,他似乎是在固执地静候南唐灭亡的时刻到来。

我们来看看李煜的另一首词《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让我们来看看词坛大家夏承焘的解读:这是一首写离情的词。“砌下落梅”两句是写景,实际是“触目”的一个镜头。通过这两句,一方面点明“春半”的景色,一方面写出“愁肠断”。这首词不着力写愁,只说落梅“拂了一身还满”,可见他独立花下很久很久,透露了伤春伤别的情绪。

下片“雁来”两句,一方面说,不但家乡音讯全无,而且连梦魂也难归去。离别不能相见,音讯是个慰藉,现在音讯全无,那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梦中;现在连归梦都不能成,这就引出下面“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二句来。春草遍地都是,用它形容愁恨之多。行人到了哪里,哪里就有春草,好像离愁也跟到哪里,这是说无法派遣愁恨,触目春光,都是愁绪。

李煜后半生所作的这些词,是以前文人词从来不曾有过的作品,这不仅是李煜个人作品的大转变,也是晚唐整个文人词的大转变。

就连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都知道李煜其实是个好同志,所以在公元947年宋军准备攻打南唐统一全国时,赵匡胤专门把大将曹彬叫来喝酒,说李煜这个人其实没有什么罪过,所以你攻打时务必关照李煜和他的家人,尽量减少伤亡。

曹彬回去后,让部下焚香立誓,保证不妄杀一人。曹彬率领的宋军对金陵城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从春一直围到冬。南唐的老百姓没有看到血腥的屠杀,对如此仁慈的军队也就不再有敌意,而是摆出香案欢迎宋军的到来。摆出香案?这不是佛教的礼节吗?没错。我们知道李煜是个虔诚的佛教信众,皇宫里面天天焚香礼佛,民间纷纷效仿,竞相焚香礼佛。进城的宋军呢?一看这场面,在破城那天,也个个焚香,所以,南唐灭亡时,战场上没有硝烟弥漫,有的只是香烟缭绕。这场面在历史上的战争中确实不多见。

那么,南唐的首都被围困多日,眼看要破了,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这个时候在干什么呢?他在和往常一样,悠闲地和小周后一起在填一首《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据《西清诗话》中说:“南唐后主在围城中作临江仙词,未就而城破。”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的皇宫。他和小周后两个人一起当了北宋的俘虏,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临江仙》的最后三句是后来补上的。

后来,赵匡胤听说后非常感慨,他说,如果李煜能够用填词的工夫来治理国家,怎么会当我的俘虏呢!言外之意,李煜这个人不坏,只是没有把精力用在治理国家上。

赵匡胤这个人心地仁慈,待人宽厚(这也是他后来被自己阴险毒辣的弟弟用毒酒杀死的原因之一),而且,他定了国策,就是要礼遇文臣,提倡文事。看到作了俘虏的李煜,赵匡胤不忍心杀他,而是赦免他无罪,对他说,既然你那么喜欢填词,就专心创作吧。赵匡胤封了李煜一个违命侯。

就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李煜天天“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俘虏的生活,让他有无限的感慨,悔恨和屈辱交织,他的词达到他一生的创作高峰。由皇帝变为囚徒,由前呼后拥到孤苦零丁,亡国了,家不在了,往日美丽的宫女已成了往事,如今寄人篱下过着屈辱的生活,他由个人的命运开始了人生的终极追问,从而写下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词。

我们来看一首李煜亡国之后当俘虏的日子,填的一首《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的上片是回忆曾经辉煌的帝王生活。如今客居宋朝,在别人的屋檐下偷生,只有在梦里才忘记自己如今的身份是“客”,是亡了国的俘虏,寄人篱下;也只有在梦里,还能享受那短暂的欢乐。梦醒时分,听到帘外的潺潺雨滴声,才意识到春光快没了,即将不再。被窝里忍受不了五更的寒冷和心中的凄凉。

词的下片说的是他的忏悔,是过去和当下的差别。一个人不要去凭栏眺望,无限江山,没有可能再看到自己的故国。“无限江山”,都让自己给弄丢了,自己落到今天的下场,自己的那些子民呢?自己心爱的女人呢?

想当初,再看现在,那差别简直是天上人间。

“无限江山”丢了,这不但是个人的痛苦,由个人的不幸联想到他人和社会、人生的不幸,这正是李后主的伟大之处。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龙榆生说,李煜的词里面何曾有一些花间派靡靡之音的气息?李璟还表现了不禁风雨的弱者的哀鸣,李煜却是痛定思痛,为自己的过去而忏悔。“在令词发展史上,李煜的词确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另一首《浪淘沙》里,李煜写得更加悲凉。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再看他填的一首《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四十岁那年写的词。“四十年来家国”明显写出了他从宫庭的豪华生活到如今做俘虏的转变,“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

李煜的父亲、南唐中主李璟在位十九年,心情一直没好过,基本上都在忧愁中度过,一是北方边境战事不断,为了逃避打仗,他干脆选择了迁都,从南京迁到南昌;二是他个人的性格,就是一多愁善感之人,天生就是词人。别看他的词流传下来的只有区区四首,但都是哀怨词中的精品,比如《摊破浣洗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上片写秋景,下片写少妇思念远在边塞的丈夫。荷花凋残的季节,西风吹起了人的愁绪。和韶光一起憔悴的人儿,真不忍心再看这些凋残和萧瑟的秋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非常赞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这两句,说有“美人迟暮”之感。

下片写思念远方的征夫。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时候最容易想到鸡塞这个远方的边城小镇,这个留守妇女为了派遣孤苦和寂寞的愁绪,一个人在小楼里吹了一夜的玉笙,但是还是无法克制思念,独自倚阑干,眼泪不住地流淌。

宋朝宰相王安石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词太好了,简直妙不可言,堪称南唐最好的词句。

李煜从小在这种有良好艺术氛围的皇室家庭中成长并接受教育,加之李家的血统中原本就流传着艺术的血,这样的孩子有很高的艺术天赋,所以,他不但词写得好,书画同样出类拔萃。词坛大家夏承焘这样评价李煜: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词的代表作家,也是对后来的宋词有较大影响的作家。他的词,现存三十多首。南唐在五代十国里,是经济、文化基础最好的一个国家,李煜又生长在一个充满文艺氛围的家庭和宫廷里,他的文化修养高于五代其他君主,这一切都有助于他的词作成就。李煜前半生的词作,像《玉楼春》中所写的:“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菩萨蛮》中所写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等等。这些词的内容还同西蜀差不多,是描写宫廷中豪华的娱乐生活和艳情生活的。

只有在亡国之后,三年的俘虏,李煜才彻底洗尽铅华,没有了奢华的场面和脂粉的气息,悲哀的情绪发自内心,用不着作任何的涂饰、雕琢,就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之类的句子一样,很白描、很自然地抒发内心世界的感情,没有花间派的涂饰、雕琢的流弊,摆脱了花间派的窠臼,形成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李煜晚年当俘虏的生活经历是温庭筠、韦庄等词人从没体验过的,这是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词怎么也超不过李煜的原因。

第2节 宋太宗赵光义的故事

宽厚仁慈的赵匡胤在世的时候,李煜的这些词并没有给他带来生命危险,赵匡胤甚至还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俗话说得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过去的皇帝,如今的囚徒,这样一个人不感慨不叹息,那才叫不正常呢。所以,赵匡胤其实一直善待他和他的夫人小周后。不幸的是,公元976年10月19日深夜,赵匡胤在东京开封府的寝殿里被人谋杀了,凶手不是别人,因为皇帝的寝殿别人也根本进不去,是谁呢?正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匡义。

宋皇后一见晋王赵光义,吓得差点尿裤子,马上呼赵光义为官家(宫里的人通常称皇帝为官家),然后下跪求情:“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赵光义上前扶皇后起来,说“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因为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讳,赵匡义只得改名叫赵光义。

赵光义杀害哥哥的目的是为了皇帝的位置,后人称赵光义为宋太宗。

赵光义是杀害哥哥赵匡胤的凶手,历史已有定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孝宗朝的礼部侍郎李焘把赵光义与他的死党程德玄、王继恩一起作案的经过全部写进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中,宋孝宗本人已经审阅后封存。至于赵匡胤是怎么死的,史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赵匡胤可能死于毒酒,下毒者正是赵光义;第二种可能,赵匡胤死于传说中的背疽(中医指一种毒疮);第三种可能,赵光义手持锋利的斧头,击打赵匡胤的背疽。赵光义杀兄夺位,是心狠手辣的家伙,由于自己的帝位来得不正当,所以他个性多疑,很害怕报应在他身上应验,经常用毒药杀掉他不喜欢、不放心的人。任何威胁他帝位的人都得死,包括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也包括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他将德昭逼到自杀(979年),然后又谋杀了德芳(981年)。作为弟弟,杀死哥哥、夺得皇帝的位置,他又怎么不怕弟弟会重蹈覆辙呢?一不做二不休,他索性把亲弟弟赵廷美给害死了。

赵光义这个家庭有狠毒的血统,有个喜欢用毒药杀人的传统。他的大儿子元佐,为了保护被赵光义滥杀的人,和赵光义吵起架来,惹得赵光义这个爸爸很不高兴。元佐不仅太子做不成了,还经常遭受赵光义的迫害,最后被逼疯了。

赵光义非常喜欢小儿子元僖,可是,在元僖27岁那年,被自己的妃子下药毒死了。

赵光义的为人,李煜纵然有“赤子之心”,也不会一点也不知道。宫廷里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宽厚仁慈的开国之君被谋杀了,凶手正是自己的亲弟弟,虽然这是皇帝的家事,但毕竟人都会打抱不平的。老百姓信因果报应,100多年之后,公元1127年3月,即靖康二年3月,北宋被金兵灭了,徽钦二帝乖乖地当了俘虏,金兵除了将东京城的财宝抢劫一空外,还把赵家皇族的漂亮、不漂亮的女人,幼小的孩子,乐工等14000多人全部作为俘虏押到遥远的北方,路上押解的金兵竟不让女人穿裤子,以方便他们随时随地发泄兽欲,路上有1000多女人选择自杀。“靖康耻”,怎不令人发指!老百姓就以为这都是当初赵光义这个人渣作恶多端而遭受了天谴,恶有恶报,赵光义这个恶棍的子孙后代全部被俘虏到金国,他的后代全部绝种,后来南宋王朝想找个后人来继承皇位,竟然找不到。

赵构这个家伙命大,金兵打进皇宫时,他正好在外地出差,侥幸逃脱当俘虏的命运,回来后被侵略者册封为儿皇帝,可惜没有后代。南宋成立,找赵家子孙来继承皇位,赵光义绝种了,只好找到赵匡胤后代、第六世孙赵昚来继承,这个人就是宋孝宗。

接着说赵光义,这个人一生杀人太多,反对者甚多。当皇帝后一心想收复失地,结果战败,自己又受了箭伤,从而彻底放弃了收复失地的打算,甘当弱国。但历史的规律往往是,落后和软弱意味着挨打,赵光义杀兄登基之初,豪情满怀,想着收复北方失去的土地,主动攻打北方的边境国家,却两战两败,只好选择忍辱求和,可是,辽国和新建立的西夏国也不是那么好惹的,他们频频在边境发动攻击,国家永远没有安宁的时候,外患不断。对内呢?赵光义也从来没有清静过,别的不说,单说在传位这件被称为“国本”的大事上,就够让他头疼的了,居然找不到可以继承的人。按祖宗的规矩,该传长子,他也确实喜欢长子,可是,长子偏偏得了狂疾。那就改传次子吧,次子突然暴病身亡,民间传说这都是他不择手段夺位的报应。宫廷内部关于“国本”事件的传说很多,皇族内部天天腥风血雨,宫廷政变可以说一触即发。他的身体又不好,因为受了箭伤,怎么也治不好,每年都会发作,一发作,疼起来,简直生不如死的感觉。赵光义自己越来越相信因果报应,晚年虔诚地信仰佛教,他在位期间,宋朝的僧尼数量最多,佛庙、佛寺、佛塔不知道修建了多少,他想以此为自己祈求幸福和平安,无奈作恶太多,连佛祖也保不了他。公元997年3月29日,终于在痛苦的呻吟中死去。

宋太宗赵光义也不是全无是处。按照龚弘先生的评价,宋太宗的功过四六开。他在当皇帝期间,福建漳泉二州归附,而且他亲征太原灭北汉刘氏,功业不算小。同时,他提倡科举选士,使各地才俊之士,源源登用。吕端、寇准这些名臣都是宋太宗亲自识拔的。他用人重德行甚于学识,虽然有刻忌骨肉及逞才的缺点,但是,这个人好学、勤政,经常到宫中藏书的崇文院与秘书阁读书,还喜欢召大臣来陪读,比如降宋的南唐后主李煜就被他召来伴读。他搜求天下名书,命翰林学士辑成《太平御览》一千卷,让大臣每天给他送来三卷,打算在一年内读完。他还提倡节俭,身为皇帝经常穿破旧衣服,“你等以奇巧为贵,我以慈俭为宝”。到他六十岁去世时宋代尚能维持其初期之开局。

第3节 只有北邙山下月,清光到死也相随

赵光义的心肠实在不够好。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连亲哥哥都敢杀,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李煜做了俘虏,还带着一个如花似玉的妻子——小周后,仁慈的哥哥赵匡胤厚待他们夫妻二人,可赵光义不是赵匡胤,他想要的东西就要到手,实在不行就抢、就夺,他原本就是个小人嘛。所以,他动不动就召见小周后,让他到宫里一住就一二十天,他对小周后干了些什么,这还用问吗?

后人看不过去,留下了一幅画,明代大学者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一书卷28中详细记载该画的内容:

“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熙陵指的正是赵光义,因为赵光义的陵墓就叫永熙陵)。太宗头戴幞头,面黔色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人抱持之,周作蹙额不能胜之状(可见是害怕赵光义这个恶棍)。盖后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出时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即其事也。此图后题跋颇多,但记有元人冯海粟学士题云‘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凤冲地起(指金兵南下一事),御园红紫满龙堆。’盖指靖康之辱,已寓无往不复之旨。”

可见,赵光义早有霸占小周后的想法,并且事实上强暴了她。所以,小周后“每从诸夫人入禁中,辄留数日不出。出时必詈辱后主,后主宛转避之”,每次被召入宫,回来后都关在家里几天不出来,一旦出来,一定破口大骂李后主不是个男人,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李后主无奈,只好装聋作哑或者干脆避开她,独自叹息。

这个时候的李煜已经不是什么李后主,只是一个俘虏,他连自己都保护不了,又怎么保护自己的心上人呢?一腔苦闷和忧愁,惟有借助于填词来表达了。听到小周后的痛骂,想到自己的身世,他冒险填了一首词、一首直接导致他死亡的名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想起故国来,真是“不堪回首”。这个时候的李煜,完全没有了早年的绮靡作风,再也不见“花明月暗笼轻雾”的《菩萨蛮》之类的作品了,写的都是愁绪、忏悔,表达的尽是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那曾经自豪的、念念不忘的“玉楼瑶殿”的宫廷生活往事,如今连梦都做不成了。想当年,自己的国家南唐在江南一带何其繁华(南唐拥有今江苏、安徽、江西一带富庶的地方),保持了几十年的偏安局面。那个时候的宫廷生活,天天歌舞夜夜享乐,吃饱了就和自己心爱的女人填词作曲,现在却要向赵光义乞怜。唉!能不愁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是这首词将李煜送上了黄泉路。

那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夕,李煜四十二岁生日。

赵光义早就对小周后心怀叵测了,看到李煜写的《虞美人》,词里的家国情绪让赵光义勃然大怒,这不是起了二心、想复国么?好个李后主啊,你竟然在那里哀叹什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你还在梦想恢复你的故国吗?还在梦想当皇帝吗?

于是,他让人给李煜赐御酒,酒里下了剧毒的药——牵机药,当晚就毒死了李煜。那天晚上,正是七月七日,七夕之夜,中国的情人节——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时间,这一天喜鹊会为两人搭一座桥,两个人在桥上会面。

南唐最伟大的词人在七夕之夜,被赵光义毒死了。真的是造化弄人,也许这就是他命运的劫难,上天嫉妒他的才华?还是人间不宽容他和小周后这对鸳鸯?

小周后听说李煜已死,知道赵光义必然要霸占她,为了避免再次受辱,小周后随后就自杀殉情了。从此人间少了一对痴男怨女,天堂的花丛里多了一对缠绵的蝴蝶。

据史料记载,“小周后的死与赵光义有关,他让小周后住宫里去”,去了之后,赵光义还能放过她的身体吗?小周后是个用情专一的人,她只爱李煜。

李煜死后,被葬在洛阳北邙山下。小周后也践行了她誓与李煜同葬一穴的遗言,“只有北邙山下月,清光到死也相随”。

有人这样说:北宋初,赵家欺侮别人,等到徽、钦二帝时又被别人欺侮。后有人写“靖康之难”的书,堪称“痛史”,看得令人落泪,只是忘了先前的李煜和小周后。

清代大学者王士祯专门在《熙陵幸小周后图》一画的题跋上说:“观此,则青城之事不足怜矣(看了画,就知道日后的靖康之辱已是赵光义作恶多端的报应)”,“牵机之药,又何酷也!”

第4节 李后主和姐妹花的爱情往事

李后主是个情种。一般人都知道李煜的皇帝做的不好,但词写的好,殊不知,他的书法、绘画同样好。他的书法独具一格,后人称为“错金体”。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才子皇帝。

自古才子哪有不风流的,李煜贵为皇帝,也不例外,他和扬州美女大周后和小周后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但历史上到底怎么记载的呢?让我们穿越历史一起走进李后主和大、小周后的爱情。

先说一下大、小周后的家庭背景。郦波在《五代前的那些爱》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大周后的名字叫周娥皇。她和小周后周女英都是三朝元老、大司徒周宗的女儿。巧得很,这姐妹俩的名字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用的正是古代尧舜禹时期尧的两个女儿的名字。尧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舜,而舜最后死于苍悟之野,娥皇和女英在湘水边哭夫而死,最后都化为了湘水之神。更巧的是,李煜生下来有个奇特的地方,就是左眼重瞳,有两个瞳仁,所以他的名字叫李煜字重光,重光就是指他的重瞳,而娥皇、女英嫁给的舜也是个重瞳子,而且是历史上最早有重瞳记载的一个人。所以,民间就有种说法,是说大小周后与李煜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一段前生注定的姻缘。

那么,大小周后与李煜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情感纠葛呢?

我们先从大周后说起。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18岁的李煜同19岁的大周后(娥皇)结为伉俪。和李煜一样,大周后同样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造诣,精通文墨,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历史记载,大周后还是个天才的音乐家,其音乐造诣在当时的南唐无出其右,尤其擅弹琵琶。那么,她弹琵琶的水平好到什么程度呢?唐明皇最喜欢的《霓裳羽衣曲》至晚唐已经失散,娥皇搜尽典籍,竟然凭借残谱复原了已经失传200多年的《霓裳羽衣曲》。李煜听了兴奋不已。

李煜为纪念这种“琴瑟之合”,专门作《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萧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有一次,李煜为父亲李璟举办生日PARTY,娥皇现场弹琵琶,举座皆惊。她的公公李璟惊讶得连续喝彩,趁着酒劲,一高兴把自己珍藏多年、心爱的“焦桐”琵琶赠送给了儿媳妇娥皇。

这让李煜很有面子。最开心的是,李煜感觉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和艺术知音。夫唱妇随,两个人常常一起饮酒,浅斟低吟,兴奋时,翩然起舞。一个填词,一个当场唱出来,还有比这更琴瑟和谐、更幸福美满的夫妻吗?

这个时候,李煜眼中的大周后,娇艳无比,极具媚态,有李煜词《一斛珠》为证: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大周后多么风情万种啊,刚上过晚妆,唇上还要再点红膏。一笑露出像丁香花的白牙,樱桃小口微张,那曲唱起来婉转如莺。

美丽的妻大杯喝酒,不小心湿了罗衣也不在意。醉时斜依在绣床上,嚼着红嫩的草花,朝着我俏皮地轻唾……

这对恩爱夫妻,幸福地携手走过十个春秋。好花不常开,公元964年,娥皇突患重病,昏睡不醒人事,形容槁枯,曾经美丽的娥皇,如今已经面目全非、无法见人了。更坏的消息是,娥皇和李煜所生的小儿子也突然害病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岁!娥皇听到这个噩耗,如晴天霹雳,几乎昏死过去。李煜虽然不是个称职的皇帝,虽然有点书呆子,但对待最爱的人,他是体贴入微的,更何况他那么爱娥皇。这个时候的李煜,一心一意地守候在妻子的身边,寸步不离,甚至连汤药他都亲口尝过才一口口地喂给妻子喝。

大周后的妹妹小周后长得什么样呢?那个时候没有照片,我们只能通过文字描述来想象了。柏杨先生在《女人天生是尤物》一书中这样写到:爱读词的朋友都知道南唐后主李煜先生,他的前后妻子是一对姐妹花,姐姐大周后,妹妹小周后。大周后死后,小周后成了正式王后,她不但貌如天仙,而且知情知意,温柔入骨,李煜先生亡国被俘,到了宋王朝的京城,免不了全家要去朝廷拜见。宋王朝第二任皇帝赵光义先生,是一个北方土佬,一见小周后这位江南佳人,马上淌出口水,但他并没有当场就把李煜先生拿下。而是过了几天,说皇太后要瞧瞧小周后,召她入宫,入宫之后,搞了些啥名堂,局外人不得而知,不便瞎说,不过她就再也出不来了。有一天李煜先生下得朝来,小周后向他垂泪呼救,曰:“你难道不能庇一妇人?”

按照柏杨先生的说法,小周后就是吃了美若天仙的亏,其相貌如果不敢恭维,谁动她的坏脑筋?

小周后美若天仙,应该没有人怀疑。

比李煜小10岁的小周后,大概听说姐姐病重,来宫里本来是看望姐姐的,结果呢,也不知道是和皇帝姐夫一见钟情还是别的什么缘故,来宫里住了很多天,姐姐的面还没见着,就已经和姐夫偷偷相爱并约会了。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炽烈。

别看小周后年纪不大,但追求爱情很大胆,为此,李煜专门写了一首《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是写一个女子和情哥哥偷偷约会的情景。你看,李煜把女子偷见心上人的情景写得多么逼真,又是多么刺激。

一个夜晚,月亮都暗下去了,这个女子偷偷摸摸地瞒着家人,跑去出和情郎约会。怕被人看到,就悄悄地拎着绣着金缕的鞋子,穿着丝袜,放轻脚步踩着散发着香气的台阶,小心翼翼地溜出来,在画堂南畔见了面,头倒在情郎的怀里颤抖、撒娇。

这个小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娥皇(大周后)的妹妹周女英(小周后),情郎正是南唐的皇帝李煜。

这首词在宫里宫外很快传开了,你想啊,皇帝和人偷偷约会的事情被曝光了,那肯定比“艳照门”这样的新闻还具有爆炸性,更何况偷偷约会的情人是他的小姨子周女英。李煜的绯闻在民间都传开了,很多人在传唱这首歌。

有人可能不解了,李煜是皇帝,是万岁爷,南唐的一哥,他想和情人约会,还用得着偷偷摸摸的吗?谁敢管皇帝啊,是不是?话可不能这么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皇帝也有皇帝的难处,并不是说当了皇帝就绝对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北宋的文人生活宽松吗?从开国之君赵匡胤就定了不杀文人,文人外出和女人偷情,那不叫花心,叫风流,不但没有人责备,还被传为美谈呢。可是,宋徽宗自己想和名妓李师师约会,还得偷偷地去,惟恐别人知道堂堂皇帝和一个妓女偷情,为了掩人耳目,干脆挖了个地道直通李师师卧室内。皇帝也得顾及影响。二月河的宫廷小说,写来写去离不开皇帝,他写出了皇帝做事有多难,有德高望重的老臣监督,有社会舆论影响,有太上皇和太后管着,他哪敢为所欲为啊。

两个人都瞒着娥皇,不巧的是,有一天偏偏被娥皇看到了,就问妹妹:你什么到宫里来的?这个妹妹到底是年幼、单纯,就实话实说:姐夫已经把我接到宫里住了好多天了。不用说,两个人已经有私情了,就盼着自己咽气了。

李煜和小周后热火朝天、耳鬓厮磨的时候,他的老婆大周后正患重病躺在床上呻吟,而且,他和大周后共同生的儿子仲宣刚刚不幸过世,大周后得知在这个时候,丈夫李煜正和自己的亲妹妹女英谈情说爱,偷偷约会,想起曾经和丈夫一起的甜蜜、幸福的往事,大周后不吃醋、不生气,是不可能的。

娥皇很生气。一种说法是,娥皇至死都不肯原谅李煜,得知丈夫在背着自己和妹妹偷情,娥皇重病躺在床上的时候,一直都是面朝着墙,就是不肯转过脸来看丈夫一眼。这个说法来自陆游的《南唐书·后纪传》,其中这样说:“或谓后寝疾,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事幔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患怒,至死面不外向。”

另一种说法是:临死前,娥皇原谅了李煜对她的冷淡、疏远和背叛,把自己心爱的“焦桐”琵琶和自己一直佩戴的玉环放在了李煜的手里作为纪念,并留下“请薄葬”的绝笔,于公元964年十二月去世,时年29岁。

我个人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道理很简单,第一,皇帝对你再好,夫妻之间再恩爱,可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不是你一个人的皇帝;只要他愿意,皇帝可以爱很多女人,不可能要求皇帝只爱你大周后一个人,皇帝不可能是你一个人的丈夫,对不对?这点道理,大周后不会不懂。第二,李煜爱上小周后是真的,一直爱着大周后也是真的。就像李敖对胡茵梦表白的时候说的话:我爱你是真的,爱她(前女友)也是真的。我爱她还是百分之百,如今来了个更好的,我爱你则是千分之千。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身份是皇帝的男人,同时爱上两个女人,不是不可能的。

大周后死后,李煜的哀伤在《南唐书》中有如下记载:“后主哀甚,自制诛刻之石与后所爱金屑檀槽琵琶同葬,又作书燔之与诀,自称鳏夫煜。其辞数千言,皆极酸楚。”老婆死后,李煜不让秘书代笔,而是亲自写了篇哀悼文章,完全放下皇帝的身份与架子,署名为“鳏夫煜”,文中一连用了14个“呜呼哀哉”,对大周后用情甚深,寄托了他对大周后“茫茫独逝,舍我何乡”的哀思。

李煜的悲痛,不是表演给众人看的,而是真情流露,否则,他的悼念亡妻的文章怎么能写得如此感人?“鳏夫煜”写的这篇悼文标题叫《昭惠周后诔》,长约两千字,写好后,他专门让石工镌刻在娥皇陵园的碑上。昭惠,是大周后的字。

大周后死后,李煜并没有迫不及待地要娶周女英为妻,直到第三年守丧期满,才正式娶女英为妻,立她为皇后,史称小周后。李煜同样很爱小周后,胜过当年对她姐姐的爱,“后主甚爱之,被宠过于昭惠”(《南唐书》),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他们结婚没几年,南唐就灭亡了,小周后和李煜一起成为宋朝的俘虏。

第5节 词人小传

李煜,在位时间(961—975年),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宋开宝八年,金陵城遭宋军围攻,国破。李煜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两年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艺术才华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同类推荐
  • 校园风尚

    校园风尚

    《校园风尚》是一部精选的中学生作文集,所选的40余篇文章中有记叙文、议论文、叙事、议论、散文等,全部出自90后的学生作者之手。这些单纯、稚嫩的作品,在同龄人来看,立意深远、构思精巧。在有资历的成年人看来,也许不以为然,但这些文字却散发着一代未成年人的青春芳香。
  •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朱自清:荷塘月色》一书收录的都是朱自清最为经典的名篇佳作。其中“第一辑:人生·追忆似水年华”收录的是朱自清经典写人、叙事散文,其中不乏《背影》《阿河》这样的经典名篇;“第二辑:游思·荷塘月色”收录的大部分是写景抒情散文,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春》《匆匆》《荷塘月色》;“第三辑:杂论·读书与做人”收录的是作者的杂文名篇,极具启发意义;“第四辑:旅欧·欧洲杂记”收录的是作者旅欧游记,既是游记,又是散文,情之所至,感人至深,篇篇经典。
  • 闲庐文钞

    闲庐文钞

    本书所选29篇文章,分赋、记、序三种,作者试用古文写时代之事,抒今人襟抱。
  • 但为君故吟至今:唐风宋韵里的暖男写意

    但为君故吟至今:唐风宋韵里的暖男写意

    说起唐诗宋词,总是让人齿颊生香。本书以唯美的意境、细腻的笔触解析唐诗宋词,并以诚挚的心灵、深沉的刻画,将唐诗宋词中蕴含的若干段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经典情感故事和与之相关的那些著名诗人词人的生平,纷纷以美文形式呈现,为读者奉献一席华美的以诗词串起的文艺大餐。
  • 履痕韵语

    履痕韵语

    诗是心灵深处的感情。或高昂,或低沉,或伤春,或悲秋,或咏物,或抒怀,皆与心灵深处的情有关。因此,我以为,情之所致便成诗。由于此,加之自己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每当意气昂扬时,心情烦闷时,以及睹物感怀时,会有措词成诗为快的欲望,逐渐便有了一首一首的诗。最早的诗完全是情绪的宣泄,非意在创作,故没有存留的欲念。这次出版的诗稿按写作或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并注明年份,意在彰示自己写作近体诗和词的学习、探索、提高过程。
热门推荐
  • 我家公主路子野

    我家公主路子野

    【甜宠到齁】【男强女强】【双洁】她是王朝最尊贵的公主,天命之女,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却遇人不淑。被枕边人算计,被亲姐妹背叛,失了王朝,夺了身份,一剑穿心而死。一朝重生,携恨归来,掌先机,断生死。……他是王朝最神圣的国师,手握重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命犯孤星。本以为一世孤独终老,却偏偏被一颗崩坏的天命之星,歪打正着破了命盘。前世倾尽所有,逆天改命,却终究是血满盈亏。……
  • 仙尊系统

    仙尊系统

    不过打了个游戏,竟然就穿越了!我是修仙废材?老子经验升级无瓶颈!你是炼药大师?老子一键炼丹,丹药批发!你精神强大,兽宠两三只?老子随意捕捉,每升十级多一个宠物栏!
  • 霜舞天下

    霜舞天下

    因着父亲的阴谋而灭了母亲全家、并救下身陷危难的母亲娶了她;九儿知道自己的出生是个错误,从小更是受尽大姐欺凌,并数次差点死在她手上;面对大姐的杀母之仇、毁己之恨,九儿死里逃生幸遇刑悠然,在他的帮助下学武功、进军营、扶新主,走上了人生的逆袭之路;就在母仇得报、幸福唾手可得之际,心爱之人却为人杀害……
  • 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

    该书以主体教育理论为指导,从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主体发展为主线,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职业教育的主体性教学体系进行了架构。这是国内职业教育界一本颇具原创性的有关职业教育教学论的专著,既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论建设作出了贡献,又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和职业院校一线的同仁们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借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Magic and Other Misdemeanors (The Sisters Grimm #5

    Magic and Other Misdemeanors (The Sisters Grimm #5

    Fans of fractured fairy tales will be delighted to discover the fantasy, mystery, adventure, and humor in the beloved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Sisters Grimm series by Michael Buckley, now with new cover art. The nine wildly popular books are favorites around the world. They were among the first books to bring a distinctly girl-power spin to fairy tales—a trend followed by hit television series and movies such as Grimm and Maleficent; the bestselling book series the Land of Stories; and more. Now, books one through six in this smash-hit series appear with new covers, with books seven, eight, and nine available as revised editions soon.
  • 郡斋闲坐

    郡斋闲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截住狼

    截住狼

    一张源于富士山的明信片,一个神秘的日籍寄信者,一个血性的中国驴友,一段关于希望与绝望的历史史痕——在深邃的山中,风起云涌的绝密对决重现眼前。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中国西南腹地战火凌虐,河南、湖南等战略要地相继沦丧。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日军丧心病狂地冲击战区要塞,迫使内陆战区节节败退;继衡阳陷落之后,日军驱动战争机器预抵桂林。就在日军将要贯通南亚战场的关键时刻,来至军统网络的绝密情报揭开了一个更大的阴谋。
  • 海底两万里(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海底两万里(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五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王爷他重生后反被我拐回了家

    王爷他重生后反被我拐回了家

    君钰凝在父皇寿宴上,突然被亲生父亲认回……这亲爹还是父皇的双胞胎哥哥?!还有这个突然出现的未婚夫是怎么回事?!某王爷:这是蓄谋已久(不过我是不会说的!)钰凝:是吗?南宫陌点头:嗯钰凝:夫君陌上如玉,所以……(嗯,还是拐回家比较好)
  • 快穿女主她有盛世美颜

    快穿女主她有盛世美颜

    【宠文】【1V1】冷苏!身负重任,成为所谓的时空之主……被迫进入任务世界修复漏洞,寻找各个时空中,那些“神秘的外来者”!隐藏的重生女?贪婪的穿越女?善妒的天命之女?NO!NO!NO!这些都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