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找一个安静之处,王永志想了许多办法。夏天歇伏的时候,王永志帮家里做完农活,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疯玩,而是在村头的树荫下铺上麻袋,在沁人心脾的草木和泥土的清香中游弋于知识的海洋。冬天是家人“猫冬”的日子,人们糗在家里,笑闹声不绝于耳。这时,王永志就来到打谷场上,在柴草垛上掏个洞,钻进去看书。到野地里放牲口时,他也不会浪费时间,坐在草甸子上,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吃草的牲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班50个学生中,王永志虽然年龄较小,由于天资聪颖和学习用功,第一学年的学习成绩就排在了全班的第二名。有一次,数学老师为考评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出了10道题,只有王永志一人得了满分,而很多学生都不及格。
看到王永志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第一年就带回了一张奖状,全家人对他大加夸奖。父亲嘴上不说,看他的眼光却多了许多慈祥,反对他上学的话也再没说过。
小学奖状上三年级的时候,捉弄人的上天再次把不幸降临到王永志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把一道事关是否继续上学的难题,摆到他面前。
王和去城里办事,回家的路上赶上了大雨,荒郊野外无处躲藏,只好冒雨前行,多年的老胃病被雨水激了起来,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他胃里使劲翻搅,疼得他簌簌发抖。他觉得翻心,一大口鲜血从嘴里吐出来。雨下得更急了,虚弱的王和一边用手死死地压在胃部,一边踉踉跄跄地向家的方向走。村口已在眼前,他却再也撑不住了,一阵天旋地转,身子一软瘫倒在满是泥水的土路上,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一位村民从此路过,看到了面色惨白、奄奄一息的王和,急忙跑到王永志家通风报信。永山听到消息后,冒雨将父亲送到镇上的医院。经检查是胃穿孔,得到大一点的医院救治。
父亲听说要到大医院,虚弱地连连摇头,说:“那要花很多钱,这病不治了!”
大哥一听急了:“爹,就是把那点地卖了,就是借钱,也得把您的病治好。”
父亲固执地说:“咱家就这点地,把地卖了咱们这一大家子人还怎么过活?若治不好,这个大窟窿你们没日没夜地去填又怎么能填得上?不治了!不治了!我这么虚弱的身子对家已经没用了!”
孩子们也都劝说父亲,可一心念家不愿让儿女们遭罪的王和执意不肯。小医院治不了,沈阳的大医院又去不起,王和强烈要求回家。这时的他,脸浮肿得连眼睛都难以睁开,胃部疼得像有针在扎,只得让妻子王刘氏和永山轮流给他按着胃部。最后,父亲在极度痛苦中离开了这个让他爱恨交加的人世。
看着父亲就这样走了,刚满10岁的王永志心里充满悲痛。他愧疚地想,若自己不坚持上学,帮家里多做些活,或许日子会比现在好过一些。父亲这一辈子,一生都在劳作,省吃俭用,从没享过福。胃穿孔只要有钱,及时做手术是可以保住性命的,但是父亲却宁愿活活疼死,也不愿这个家负债累累、拖累儿女,最后就这样去了。
听到其他的孩子喊爹,王永志都会失神半天。当他想到,爹走了,叫爹也没人应了,便禁不住泪流满面。父亲虽然严厉,还是很疼他的。有次带他出去玩,回家时下起了大雪,父亲怕他冻着,解开棉衣把小小的他揣进自己的怀里。过年时邻村偶尔有来演大戏的,父亲会带他去看,附近村里的人几乎都出来了,挤在场院里。父亲怕他被挤着,常常让他骑在自己脖子上,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
有一件小事,使王永志记忆颇深。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一般庄户人家在冬天来临之前要储存一些烧火做饭的柴禾。王永志和二哥常到外面耙一些树叶回来。树木一般都有主人,而掉在地下的树叶一般没人要,谁收走了就归谁。
这天,王永志背回家的树叶里有一根树枝,却被父亲狠狠地说了一顿。
王永志解释说:“这是掉在地上的,就和树叶一起收了起来。”
父亲仍不依不饶地说:“咱家是穷,志却不短!想有什么,一定靠自己的努力!”
虽然感觉到委屈,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了王永志的心里。他为人正直做事努力的性格的形成,跟父亲耳濡目染的言传身教不无关系。父亲还没来得及看到自己长大成人,还没有享受到自己对他的孝敬,就这样走了,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父亲下葬的第二天,大哥见从不旷课的永志没去上学,问他:“你咋不上学去?”
王永志沉默了半天,才说:“大哥,爹这一走,咱家的日子更不好过了。我想还是跟你们一起干农活养家糊口,退学吧!”
听王永志这么说,永山感慨万千。村里有一位在八面城镇南街小学当老师的,他经常对永山说永志学习成绩有多好,长大肯定有出息的话,永志若不上学也许会误了大好前程。
他郑重地对王永志说:“爹没了,不还有大哥吗?有大哥在,你尽管去上学,家里的一切由我管,你不用担心!”
王永志一时没有说出话来。为了这个家,大哥多年来一直像一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罪,他虽然不说,自己不是不知道。
大哥王永山有一年冬天,他亲眼见过因家里交不出“出荷粮”,大哥被人毒打,血从衣服里面渗出来,那些爪牙们还不放过他,当着全家人的面羞辱他,逼他下跪。大哥是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这双膝怎么好向人弯下去呢,为了家人的平安他还是紧咬牙关,承受起这一非人的凌辱,全家人都流出了酸心的眼泪。过后,大哥却不以为意地安慰大家说:“只要咱家平安无事,没啥!”
还有一次,为了不让二哥永清当伪满洲国的国兵,当时恰好染上皮肤病的大哥冒充二哥去体检,因身体不合格才没有被征入伍。后来被人告密,被抓后遭到一顿毒打,但是大哥就是不承认自己是冒名顶替的,最后让二哥逃过了当炮灰的一劫。
“大哥,你为了我,为了咱们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我不能再拖累你!”王永志坚持说。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大哥态度非常坚决,“看到你学习好,有出息,大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你赶紧回学校去!”
在大哥的劝说下,王永志这才重返校园。父亲的去世,对王永志触动非常大,一条鲜活的生命,因为一个穷字,使亲人阴阳两隔。他的学习比原来更加刻苦努力,他懵懂地认识到,穷,穷不得,一定要改变这种生活现状。这时的他不仅是为了自己在学习,更为了这个一贫如洗的家。
4.师恩如山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这一时期,东北各地处于极度混乱的无政府状态。王永志所在的小学被迫停课,他和其他同学一样不得不回家务农,对知识的渴望却没有熄灭,一有时间便拿出以前的课本翻一翻。
一年后,一个叫单永惠的同学到来,再次把王永志推到要不要上学的抉择中。他是小学时的班主任刘汉甲老师派来的,通知他赶快去城里报考中学。
原来,八路军来了,东北获得了解放,决定在当时的昌北县县政府所在地八面城开办一所中学。刘汉甲老师想到了他的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派人赶紧来告知王永志。
上小学时,刘汉甲老师便非常喜爱王永志这个学生,在生活上常常照顾他。遇上大雪封路或大雨涨满了小河阻断了道路,刘老师便让王永志到自己家里留宿,给了他父亲般的照顾。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王永志已干了一年多的农活,面对同学带来的喜讯,求知的渴望在他内心疯长,可一想到母亲及地里的农活,迅即把这个念头掐灭了。他毕竟已经不是当年7岁时不懂事的小孩子了,他肩上已背负了沉重的家庭责任。
“我不能再给家人增加负担了!你转告刘老师,我对他的好意非常感激,只是我很难再上中学了!”王永志说。
刘老师听到这些话后,亲自找到王永山,他知道王永志最听大哥的话。
刘老师说:“人民政府免费招收家境贫寒的学生上中学,名额有限,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教师,哪个学生是个好苗子,一眼就能看出来。我来叫王永志上学,就是看到他是个很有出息的孩子,以后一定能成大器!你可不要耽误了他,让他赶快去报考中学。”
看到刘老师如此至情至意,永山说:“您放心吧,我去说服永志!”
二哥永清也来给王永志做工作:“你不上学太可惜了。我有木匠手艺,多揽一些活也可以供你上中学!你不要担心家里,放心上学去吧!”
其他的哥哥姐姐们也都站出来,支持他报考中学。
王永志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再度背起书包走进课堂时,感慨万千。书包的分量太重了,这里面不仅装着课本,不仅装着全家人的爱,还装着刘老师的殷切希望。若没有他们,自己真的有可能放弃学业了,因而他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重返课堂的机会。他在心里说,父亲啊,我会以优异的成绩告慰您的在天之灵,会成为您和全家的骄傲!
王永志果然不负众望,每次都以文理科成绩第一的成绩在班里一枝独秀,引来众口称赞。不过,也有几个学习很好的同学商议,咱们得再努把力,不能总让他独霸第一的交椅,得向王永志挑战!
只是,他们的努力并没有撼动王永志独占鳌头的学习成绩。化学课上学过一种叫“王水”化学制剂,又称“王酸”或“硝基盐酸”,是腐蚀性非常强、冒黄色烟的液体,其混合比例从名字中就能看出:王,三横一竖,盐酸与硝酸的体积比为3比1。它是少数几种能够溶解金、铂的物质之一,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同学们给王永志起了个“王水”的绰号,意思是他能攻克一切难关,战无不胜,无坚不克。
初中勤学奖状对此,王永志并没有多想,倒觉得这种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非常好,激发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种使大家共同进步的学习方法。他也经常协助老师帮扶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无私地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给他们,虽然这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但是看到同学们形成了团结向上的学习氛围,成绩都在提高,他深深地品尝到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
5.高天厚土润无声
童年是人生的母亲,环境是人生的父亲。生活的清苦给了王永志在严酷条件中吃苦耐劳的品性,而世间万物与亲人们所给予他的恩宠,使他的心灵在至真至善至美的和煦中得到了滋润。
王永志家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父严母慈,兄弟姐妹恩爱有加。几个哥哥相继结婚后,大家仍能相敬如宾。
小时候,王永志有一次得了眼病,两只眼睛肿得像两个桃子,已无法睁开。因为没钱治病,便耽搁下来。大姐怕他眼睛瞎了,心急如焚,她听村里人说清晨的露水可以治这病,天刚亮她便抱着他走到村外,小心翼翼地把草叶上的清露收集起来,为他清洗眼睛。天天都是如此。不知是姐姐的执著起了作用,或是到了秋天王永志身体里的内火消了,他的眼睛终于睁开了,还是好好的。全家非常高兴,姐姐更是开心,而王永志幼小的心田里更是格外明媚。
他上学后,大嫂二嫂不管多忙多累,每天天不亮就起身给他做早饭,当他吃得暖暖和和背着书包走出家门的那刻,他感到自己书包里装着的不仅是课本,更有来自于家人的爱。
上学以前,王永志虽没有见过文字,但是他却能大段大段地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千古佳句。那都是大哥教他的,这对他以后做事做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自然和世间万物的亲近,又打开了他的幼小胸襟,他在发现中饱尝了从未有过的欢愉,以至将挣扎在生命线上缺衣少粮的贫困都淡然了。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句子中的意境,给了王永志很多滋养。
一推门就是大地,一抬头就是蓝天的松辽平原,使王永志对天、地、天地之间的各种生灵——人、动物、植物充满了好奇。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王永志还喜欢养花,还喜欢种植西红柿、黄瓜等蔬菜,他甚至把书房靠近窗子的那面墙往后移了一米,扩大了阳台,来种植他喜欢的各种植物,就是因为儿时的这种难以割舍的亲近自然的情怀。
地头的两个田垅之间,犁地时有一小截需要拐弯耕作的土地,由于操作时有些麻烦,人们往往对它漫不经心。王永志会找大哥要下来,在那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花。看它们破土,发芽,开花,王永志精心照料它们的同时,感受着花儿们成长的欣喜。
看着那些不起眼的种子,王永志感到惊奇。它们太普通了,渺小甚至丑陋,一阵风就可以把它们吹走,一不小心就会在指缝间滑落,混杂在草丛中再难使人发现。可到了春回大地,它们又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以最美丽的姿态完成新一轮繁衍,使物种生生不息。
王永志爱坐在地头上,聆听玉米秸拔节的声音。那种声音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倾听得到。清脆而又坚决,稚嫩而又欢快,好像在说只要我的根扎在泥土里,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生长。他还发现,得了黑穗病的玉米或高粱身上结出的像蘑菇一样东西很好吃,咬一口甘甜清香的滋味会流淌到心里。